莫言《蛙》英國出版,媒體點評:有愚蠢的橋段

2020-11-26 澎湃新聞
       《蛙》,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最新的一部小說。上個月,由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譯的英文版在英國出版。明年1月,它還將登陸美國。

       英文版《蛙》已經上市一個多月,那麼英國媒體是如何評價這部小說的呢?翻書黨摘譯了幾篇重要報紙的書評,讓我們來聽聽英倫發來的「蛙聲一片」。

英文版的《蛙》由企鵝出版集團旗下的哈米什·漢密爾頓出版社(Hamish Hamilton)出版。

《衛報》最近刊登了「中外對話」網站總編Isabel Hilton撰寫的書評——

       自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對他的評論是此起彼伏。拋開這些紛擾,讀一讀被葛浩文一絲不苟地翻譯成英文的《蛙》吧。如果時而鬆散的文本不會輕易地被塞進二元政治的話題,那麼,讀者就會發現小說的微妙之處了。

       和莫言之前的作品一樣,《蛙》的故事被設定在莫言真實的家鄉高密。小說為什麼要叫「蛙「呢?莫言婉轉地將人類精子、早期胚胎、蝌蚪和蛙聯繫在一起,貫穿在這部圍繞愛和生命意義的小說裡。

       《蛙》表面的主人公「姑姑」就是莫言以自己親姑姑管貽蘭為原型寫的。小說裡「我」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寫了四封長信,講述了「姑姑」的一生,並在小說最後附上了自己所承諾的寫一個關於姑姑的劇本。

       故事開始的第一封信裡,姑姑已經70歲了。她是一個鄉村名醫的女兒,親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艱難歲月,見證了共產黨在1949年的勝利以及前30年執政時期的饑荒和暴力政治動亂,最後還看到了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和社會力量的瘋狂發展,一些村民因此致富發達,另一些則窮困潦倒。

       在風華正茂且英雄情懷的少女時期,姑姑是一名產科醫生,她一直廣受好評,因為在饑荒和政治動亂的時期她給別人接生。(姑姑把那些孩子稱為「地瓜小孩」,他們的到來象徵著大躍進、大饑荒後的生育復甦。)

       可是,姑姑的職業黃金時代因為她的未婚夫而中斷了。這位準姑父是個空軍飛行員,開飛機叛逃到臺灣去了。姑姑險些背上了「同謀」的惡名。之後姑姑就不遺餘力地投入到了國家推廣的計劃生育事業中。充滿愛心的她變成了令人憎惡的墮胎專家,讓不符合要求的孕婦去做人工流產。很多準媽媽和成千上萬的胎兒都慘死了。當中國開始經濟轉型,只有窮人們會因為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而被抓,有錢人是「罰錢生」,窮人不得不「偷著生」。小說裡有一個角色解釋說:「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麼作依據罰款呢?」

       小說裡的村民們面對著生活、共產黨和彼此之間帶來的荒謬和殘酷,讓人想起雅洛斯拉夫·哈謝克的《好兵帥克》,大多數人不可避免地要去服從命令,不論他們的反應多麼可笑和殘忍,因為去反抗的結果生動地反映在小說裡,是那麼極端。

       莫言運用魔法和寓言的能力,令人想要將他與馬爾克斯做比較。對小說裡的角色而言,村裡的精靈和魔鬼的寓言故事就是日常事務。他筆下的村民幾乎都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儘管有獨生子女政策,他們仍舊相信,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們是普通人,長期忍受痛苦,總的來說對同胞都很好。他們沒有對幸福抱有宏大的期待,而在這一點上,他們通常是正確的。

知名文學雜誌《格蘭塔》(Granta)曾在自己的網站上選摘了葛浩文翻譯的《蛙》,並配了這張插圖。

《金融時報》則邀請了馬來西亞「70後」作家歐大旭(Tash Aw)來點評——

       在對小說人物的描寫上,莫言充分展現了作為一個長篇小說家的高超技藝。姑姑是一個怪誕卻又有著熱心腸的角色;小說中的敘事人「蝌蚪」對他所見的紛爭不表明自己的立場,這種「疏離」叫人感覺心酸……莫言對小說的框架的謀篇布局——書信和怪異短小的劇本——強化了人們的感知,去體會「蝌蚪」經歷過的恐怖和驚心動魄。

       葛浩文的翻譯印證了他成為最負盛名的譯者的實力。靈活處理了莫言小說中那些以人體器官命名的人名,捕捉到了小說許多出色片段所表現的節奏和張力,對「姑姑」遭遇群蛙襲擾這一幕的渲染著實讓人難忘。

       

《英國獨立報》的撰稿人是一個名叫「Max Liu」的記者,他寫道——

       莫言小說裡的一些女性角色可謂慘痛,比如一些場面叫人肝腸寸斷,像「蝌蚪」的妻子墮胎而死,還有表現出的僵化的「平庸之惡」,比如擁護獨生子女政策的姑姑堅信「中國為全人類作貢獻」。一個建立在平等基礎上卻執迷於現狀的社會,其中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女人的身體成為了社會的戰場。一旦妻子生下女兒,男人就如受重創,因此他們孤注一擲,藐視法律,迫使妻子要生兒子。

       你想感受到一個作家朝著真理奔去,而小說裡意識形態上的固執阻止了莫言這樣做。

《愛爾蘭獨立報》發表了該報記者、作家Darragh McManus撰寫的評論:

       在一定程度上,《蛙》寫得非常好。它是一部廣闊的、迷人的政治文化史,巧妙地把荒誕的鬧劇和爭議的輿論、中國的國情和深刻的主題聯繫在一起。小說裡存在著有趣的部分,也蘊含著哀傷和感動。讀者會直觀地體會到從毛主席時代到經濟騰飛的當下,高密以及整個中國的變遷。

       可是小說最後的部分有點「栽」了,裡面有個叫人難以置信的、粗糙的代孕和偷精子的愚蠢橋段。虛構的編劇寫了一個自我寫照的劇本,象徵著後現代的繁榮,但卻沒有為故事「增色」。

相關焦點

  • 莫言小說《蛙》在美出版,美國人能理解計劃生育政策嗎?
    2015-03-01 17:25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邢春燕 莫言小說《蛙》美國版日前由企鵝蘭登旗下的維京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 淺析莫言小說《蛙》的取名因由
    我們知道莫言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而他寫作風格是幻覺現實主義,很好的將民間故事還有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事件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大都寓意深刻,那麼《蛙》這部獲獎作品呢?在起名字上作者有哪些考量呢?今天我們來說說它的起名因由。
  •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蛙》的成功之處在於將現實與魔幻進行了結合,不僅小說中的「姑姑」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連小說中的高密東北鄉都是虛構而成,因此而形成了一個文學概念,泛指實行過生育政策的所有土地。一、《蛙》中關於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描繪1、原型姑姑與虛構「姑姑」原型姑姑名叫管貽蘭,是東北高密有名的婦科醫生,如今83歲高齡的她膝下有兒有女生活幸福。而姑父也不是什麼民間手藝人,而是一名司機。
  • 莫言《蛙》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把自己當罪人寫
    莫言:「把自己當罪人寫」山東籍著名作家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長篇力作《蛙》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後,莫言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本報記者 蘭傳斌記者:莫老師,您好!您的長篇力作《蛙》榮獲茅盾文學獎,祝賀您!莫言:謝謝!也通過《大眾日報》向關心我的讀者朋友們問好!
  • 《蛙》「中」莫言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書籍是《蛙》。全書一共20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整本書的精華:通過對鄉村女醫生萬心從醫50多年的坎坷經歷的描述,反映了國家在執行計劃生育的艱難過程,也從更高的層次上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歌頌,是對人性的一次重大洗禮。《蛙》的作者莫言,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施虐人格障礙——解讀莫言小說《蛙》中的姑姑
    【名著的啟示】(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米琴)在莫言的小說《蛙》當中,主角姑姑是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物。小說中的人物,對姑姑的看法就本有分歧:姑姑的上級領導對她「評價很高」;蝌蚪,也就是小說敘述者認為她是忠心耿耿的,落實國家政策的「功臣」;而受到她迫害的老鄉稱她是「活閻王」。
  • 無望的救贖——讀莫言《蛙》
    正文共:2025 字 4 圖;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2012年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震驚文壇,外媒採訪莫言並報導說:「He was overjoyed and scared。」翻譯過來就是「狂喜並惶恐」,莫言先生用「狂喜與惶恐」表達自己獲獎的心情,說明自己對獲得諾獎的消息是十分震驚的。
  • 五十年的蝌蚪長不大的孩子——讀莫言《蛙》有感
    這時候,我想起了莫言,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他寫的長篇小說《蛙》,就又找出來,翻了一遍。  將《蛙》的最後一頁《聽取蛙聲一片》翻過後,書中的文字、詞語、句法爭相逃離我的腦海,卻有片片飄渺的碎片,在我眼前揮之不去。  首先是書中的敘述形式,最初使用的格式是作者與杉谷先生的通信,最後卻全成了作者的自述獨角戲,連杉谷先生的「回信」都未附上。
  • 莫言《豐乳肥臀》:描寫尺度有多大?業界談它色變,一度稱為禁書
    有一本書一度被傳為「禁書」;有一本書一度被業界某些作家「血噴」;有一本書一度被出版社「封鎖」。這一本書是什麼書,為何如此不能見人?它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部力作《豐乳肥臀》。《豐乳肥臀》的內涵隱晦、而表象卻有著較多涉及性的描繪,所以這本書註定不適合大多數人閱讀。
  • 用耳朵「閱讀」《紅高粱家族》莫言十部長篇小說變有聲書
    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   隨著網際網路媒介的發展,書籍擁有了越來越多層次的、立體的閱讀方式,而「用耳朵閱讀」就是其中一種。2020年12月,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在喜馬拉雅APP上線,該有聲劇項目集中了莫言十大長篇小說代表作,不僅包括《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檀香刑》《酒國》等經典名作,還包括《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紅樹林》《十三步》。這些劇目是莫言系列長篇小說首次被成規模地改編為有聲劇,均以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長篇小說定稿版為底本,得到莫言先生和出版社的授權,是在有聲書方面的一次全新嘗試。
  • 莫言代表作《蛙》選讀:姑姑萬心十七歲首次接生
    《蛙》莫言/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看點  作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中國人,著名作家莫言獲獎的小說《蛙》是其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現已脫銷。
  • 模仿浪漫電影經典橋段 英國首相詹森「舉牌告白」拉票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為贏得12日的議會下院選舉,模仿浪漫喜劇電影《真愛至上》裡的經典橋段,呼籲選民用投票協助英國脫離歐洲聯盟,這段競選視頻10日在英國引發熱議。《真愛至上》是英國知名聖誕節必看電影。詹森強調,保守黨只需要9個議席便能確保議會多數,12日「你的投票將改變一切」。他在視頻最後衝著鏡頭說:「夠了,夠了!讓我們做完這件事吧。」詹森的推文也借用影片名稱寫道,「脫歐」至上。法新社分析,選擇模仿上述片段一是本次議會下院選舉恰好在聖誕節前舉行,二是希望藉助社交媒體吸引年輕選民。
  • 馬未都談蘇童王朔莫言劉震雲:都不是「正經」人,就我一個是好人
    馬未都年輕時也是舞文弄墨出身,算是半個文人,他從事文學出版編輯工作有好幾年。但他後來之所以「出軌」,據他自己說,是因為看到當代文學,「與文學談了三年的戀愛」想放棄了。他有句被觀眾記得最清的笑談就是;王朔、劉震雲、蘇童、莫言這些人都不太正經,只有自己是好人。
  • 莫言小說《豐乳肥臀》:究竟在寫什麼?卻當作「禁書」被封了8年
    很多小說都曾遭遇過被誤解,但僅僅也就一陣子,然而莫言的《豐乳肥臀》卻例外地遭受了長達8年的封禁,被出版社禁止出版,一度被當作「禁書」。不過最後被認為是「小黃書」的《豐乳肥臀》在八年後走出了監禁生涯,這究竟是為什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於當時的中國出版界來說,是一個頗具豐收的階段,詩人,小說可以說是一下子就都蹦出來了。
  • ...上海 中國 黃永玉 茅盾 質數 保羅·喬爾達諾 毛澤東 莫言 喬爾...
    出版「湘軍」   帶來《黃永玉全集》   進入湖南主賓省館的出版單位一共有17家,其中中南傳媒旗下12家,展示圖書品種為3357種,其中中南傳媒3182種。  出版「東道主」   重磅推出「20種好書」   每年世紀館中特設的「好書」專區都備受讀者關注。今年,世紀出版集團聯合數家主流媒體在書展上推出「20種好書」。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莫言本來想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組建的文學系,但他來晚了,報名已經結束,還好有徐懷中對莫言的賞識和保護,才得以進入軍藝。朱偉說,徐懷中是莫言的貴人。因為莫言的軍旅文學具有很強的顛覆性,如果沒有徐懷中的支持,莫言很難出頭。但進入軍藝後,莫言過得依然不順當。
  • 莫言寫《豐乳肥臀》前途被毀,還連累別人丟飯碗!他到底寫了啥?
    《民間音樂》獲得了著名作家孫犁的讚揚,那時候解放軍藝術學院正在組建文學系,莫言就帶著這篇小說和孫犁的評論去北京報了名。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莫言接受了正式系統的文學理論學習,這使得他的寫作風格也趨向成熟。《透明的紅蘿蔔》出版後,使得莫言一炮而紅,當時的文壇還專門為他的作品開了座談會。後來出版的《球狀閃電》《爆炸》《紅高粱》使莫言進入著名作家行業,也收穫了眾多的讀者。
  • 莫言談創作:《豐乳肥臀》是因母親去世而作(圖)
    還有「危險來自於人的愚蠢」是什麼意思?  莫言:作家的「創作談」不能完全按字面意思來理解,有時候為了表達一種強烈的反叛的情緒而用詞誇張。如果我說我是「高密文學王國」的帝王,那麼會有人藉此來批判我有封建的「帝王意識」。日常生活中的態度跟文學態度是沒什麼太直接的關係的。
  • 吃過青蛙的人,不妨讀一下莫言這段語錄,會讓你以後再也不敢吃!
    莫言,大家可能都因為中國首個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認識了莫言,認識莫言的人,都知道他是寫了一本名字叫《蛙》而得的諾貝爾文學獎。而《蛙》中就有很多比較經典的名言,其中一段,也就是勸人不要吃青蛙的,還說出了勸人的理由。
  • 透明玻璃蛙在葉子上產卵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新科學家》報導,一提到熱帶雨林,我們就會想到帥氣的美洲虎、燦爛的金剛鸚鵡和奇花異草點綴在高聳的樹木中。然而,熱切的遊客難以看到魅力超凡的脊椎動物、華而不實的豔麗小鳥和閃閃發光的蘭花。在熱帶雨林中,近距離觀看鮮活動物的行動少有但非常有趣。在雨林中,你一會就被它們的出現震驚了一下,之後又重歸寂靜的綠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