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望的救贖——讀莫言《蛙》

2021-01-10 yueshu悅書

正文共:2025 字 4 圖;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

2012年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震驚文壇,外媒採訪莫言並報導說:「He was overjoyed and scared。」

翻譯過來就是「狂喜並惶恐」,莫言先生用「狂喜與惶恐」表達自己獲獎的心情,說明自己對獲得諾獎的消息是十分震驚的。

一部分原因是表示自己對諾獎的敬畏,另一部分原因是為自己獲得諾獎感到自豪。

陳忠實說:「我替他驕傲,他的作品富有思想個性。」

周國平說:「莫言獲獎使中國作家不再神話諾獎。」

王蒙說:「莫言獲獎說明中國當代文學成就獲世界關注。」

莫言正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拓荒者。

01

熟知莫言先生的朋友應該了解,其作品題材、風格具有獨特性,題材緊隨時代步伐,創作意識具有強烈的時代觀念,其小說創作就像畫作,結構、色彩、光影三者完美協調。

《蛙》這部作品的結構不同於莫言的其他小說,整部小說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古義人的四封長信和一部九幕話劇構成。

用講故事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用生動感人的細節展示了中國六十餘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直面地揭露了現代社會中的小人物代表——姑姑在面對宏觀權力時的無望。

姑姑的身份在小說中經歷了多次變化。

在實行計劃生育之前,人們稱為之「女媧娘娘」,姑姑以其神聖的雙手接生了無數個來到人世間的嬰兒。在姑姑心裡,嬰兒從襁褓中出來後那第一生「哇哇大叫」是人世間最動聽的音樂。

姑姑「女媧娘娘」的人物形象是在人們意識的不斷覺醒的過程中確立的。

在姑姑之前,「老婆娘」(傳統接生婆)都是用虛張聲勢的方式來蒙蔽人們,在張牙舞爪的接生動作背後隱藏的卻是殺害產婦的真正原因。

「姑姑」的形象和莫言筆下的「老婆娘」是互相對立的角色,「老婆娘」代表的是舊勢力封建落後的思想,「她們用擀麵杖擠壓產婦的肚子,用破布堵住產婦的嘴巴 」。

顯然,這在今天看來是無法忍受的,當代精湛的醫術不能不讓我們感嘆幾十年之前封建迷信的接生殘害了多少婦女和未出生的生命。

「姑姑」就是新時期先進思想的代表,作者多次寫到「姑姑」碰上緊急情況都異常鎮靜,保持嚴肅,不慌不亂。

人們稱她為「天才婦產科醫生」「菩薩轉世,菩薩普度眾生」。憑著精湛的醫術,她不僅給人接生,還能給牛順利接生。

我想,莫言先生在這裡是想要表達生命的平等意識。同樣是生命,不分高低貴賤。

02

計劃生育國家政策實施之後,姑姑的形象變成了人神共妒的「活閻王」。

在這一政策下,姑姑的雙手不再是一雙人們眼中的聖手,是一雙不知道沾滿了多少鮮血的魔掌。

她辦事手段兇狠,雷厲風行,對孕婦進行引流,對男子進行結紮,與男男女女進行不斷的生死搏鬥。

陳鼻是姑姑接生的第一個人,但這次姑姑卻是充當殺人魔的角色來扼殺陳鼻的骨肉。

在追捕王膽的過程中,姑姑甚至用放煙霧彈的方式迷惑陳鼻和王膽,讓他們產生錯覺進而自己主動出來認罪。

姑姑形象轉變的前後對比,突顯出姑姑的不擇手段,鐵石心腸。

在經歷了兩次形象的轉變以後,姑姑最後走上的是一條無盡的救贖道路。

姑姑是罪人,但她也是讓人同情的人,晚年的她承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精神壓力。

在退休那天晚上,姑姑喝醉回家路上聽到的蛙聲就像成千上萬的初生嬰兒在哭。這原本代表著生命的最動聽的音樂,如今在姑姑聽來,竟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仿佛是無數受了傷害的嬰兒的精靈在發出控訴。

姑姑覺得青蛙堅硬的嘴巴在啄著她的皮膚,它們似乎長著尖利指甲的爪子在抓著她的皮膚,有的還咬住她的耳垂。

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讓我們看到姑姑的內心深處承受著多大的煎熬。

03

莫言對成千上萬嬰兒化作青蛙找姑姑復仇的場面的描寫實在是令人膽戰心驚,姑姑自我內心無法化解進而產生令人無法承受的精神壓力,最後走向一條用捏泥娃娃小孩的方式來贖罪的道路。

這與莫利亞克筆下的罪人相得益彰,雖然沉淪於罪惡,但莫利亞克筆下的罪人並非心安理得,而是在不斷鬥爭,不斷掙扎。

《苔蕾絲 德斯蓋魯》裡的苔蕾絲無意識謀害丈夫,在她的回憶裡充滿罪惡感,不斷反思自己的罪過,內心同樣承受著煎熬。

所不同的是,姑姑是沒有辦法去選擇的,只能理性執行,而苔蕾絲卻可以在當下控制自己的意識不讓自己去犯下傷天害理的罪惡。

04

莫言作為一個真誠的現實主義作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無論是摹寫世界和社會,還是探察人性與人生,揮之不去的悲劇性的苦難情節始終糾葛纏繞在他的思緒當中。

小說中「姑姑」這一女性形象透露出來的一種「種的退化」,亦或說「人性的退化」,暗示著莫言創作時內心深處蔓延的深沉痛感。

就像莫言的讀者所感慨的:「由此,可以看出莫言對現代文明,或者說對現代文明的消極後果作了徹底的否定和拒絕」。

「姑姑」不僅是一個具有知識分子特徵的鄉村醫生形象,更是一個具有女性主義的母性形象,還是一個具有男子氣概的血氣方剛的女子形象。

通過「姑姑」人物形象內涵的不斷轉換,向人們展示了以「姑姑」為代表的這一類知識分子形象在計劃生育這一時代背景下內心的矛盾導致人性的異化,突出這一代知識分子內心痛苦的掙扎與反思,述寫那一代知識分子內心的苦難。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點讚、評論和分享哦~~

相關焦點

  • 《蛙》「中」莫言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書籍是《蛙》。全書一共20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整本書的精華:通過對鄉村女醫生萬心從醫50多年的坎坷經歷的描述,反映了國家在執行計劃生育的艱難過程,也從更高的層次上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歌頌,是對人性的一次重大洗禮。《蛙》的作者莫言,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莫言《蛙》英國出版,媒體點評:有愚蠢的橋段
    《蛙》,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最新的一部小說。上個月,由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譯的英文版在英國出版。明年1月,它還將登陸美國。       英文版《蛙》已經上市一個多月,那麼英國媒體是如何評價這部小說的呢?翻書黨摘譯了幾篇重要報紙的書評,讓我們來聽聽英倫發來的「蛙聲一片」。
  • 莫言《蛙》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把自己當罪人寫
    山東籍著名作家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長篇力作《蛙》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莫言:「把自己當罪人寫」山東籍著名作家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長篇力作《蛙》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後,莫言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本報記者 蘭傳斌記者:莫老師,您好!您的長篇力作《蛙》榮獲茅盾文學獎,祝賀您!莫言:謝謝!也通過《大眾日報》向關心我的讀者朋友們問好!
  • 淺析莫言小說《蛙》的取名因由
    我們知道莫言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而他寫作風格是幻覺現實主義,很好的將民間故事還有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事件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大都寓意深刻,那麼《蛙》這部獲獎作品呢?在起名字上作者有哪些考量呢?今天我們來說說它的起名因由。
  •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2011年莫言又憑藉鄉土文學長篇小說《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成功的將民間故事與歷史和當代的背景相結合,通過魔幻現實主義表現出來。《蛙》全篇一共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別由一封書信和正文構成,第五部則是一封書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第五部虛構的話劇雖然在小說正文之後,但是它的存在卻有著重大的意義。
  • 五十年的蝌蚪長不大的孩子——讀莫言《蛙》有感
    這時候,我想起了莫言,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他寫的長篇小說《蛙》,就又找出來,翻了一遍。  將《蛙》的最後一頁《聽取蛙聲一片》翻過後,書中的文字、詞語、句法爭相逃離我的腦海,卻有片片飄渺的碎片,在我眼前揮之不去。  首先是書中的敘述形式,最初使用的格式是作者與杉谷先生的通信,最後卻全成了作者的自述獨角戲,連杉谷先生的「回信」都未附上。
  • 莫言小說《蛙》在美出版,美國人能理解計劃生育政策嗎?
    莫言小說《蛙》繼去年11月被翻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之後,小說美國版日前由企鵝蘭登旗下的維京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充滿戲劇性的小說」       珍妮特·麥斯琳在《紐約時報書評》的評論中寫道,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最受爭議的獲獎作家之一。《紐約時報書評》認為,莫言《蛙》英文版由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用優美的文字地道地翻譯成了英文。
  • 施虐人格障礙——解讀莫言小說《蛙》中的姑姑
    【名著的啟示】(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米琴)在莫言的小說《蛙》當中,主角姑姑是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物。小說中的人物,對姑姑的看法就本有分歧:姑姑的上級領導對她「評價很高」;蝌蚪,也就是小說敘述者認為她是忠心耿耿的,落實國家政策的「功臣」;而受到她迫害的老鄉稱她是「活閻王」。
  • 吃過青蛙的人,不妨讀一下莫言這段語錄,會讓你以後再也不敢吃!
    莫言,大家可能都因為中國首個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認識了莫言,認識莫言的人,都知道他是寫了一本名字叫《蛙》而得的諾貝爾文學獎。而《蛙》中就有很多比較經典的名言,其中一段,也就是勸人不要吃青蛙的,還說出了勸人的理由。
  • 小橘燈 | 讀莫言先生《晚熟的人》
    #馮秀平不一樣的讀後感# 今天參加銀齡書院小橘燈讀書會27次線上活動,讀莫言先生的新作 莫言先生的這本書完成於今年疫情期間,是一本由十二個故事,也就是由十二個中短篇小說寫就的新作。對於這部書我讀來的感覺:一是思想性強,通過對身邊的人,熟悉的事描述,反映了大多當今的社會現象。二是寫作手法新穎,虛實結合,一反他自己的敘事方法,給讀者以新奇和驚異。 例如書中的一篇《天下太平》顛覆了他一貫的寫作方法,整篇敘事抓住人心,結尾出乎意料。
  • 莫言代表作《蛙》選讀:姑姑萬心十七歲首次接生
    《蛙》莫言/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看點  作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中國人,著名作家莫言獲獎的小說《蛙》是其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現已脫銷。
  • 麥家的新書《人生海海》:看得人害羞,莫言還讀了2遍,大喜過望
    不僅僅是讀者鍾愛,就連諾獎級作家莫言都如痴如醉,在取得書稿以後,莫言還讀了2遍,《人生海海》到底是一本怎樣好的書,以至於莫言老師讀上兩遍呢?最先筆者要為讀者說明一下;人生海海這一個書名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書中言:「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今天,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重讀八十年代》的第七部分:有著悲涼烙印的作家莫言。莫言的純文學之路莫言21歲離開高密,24歲到保定,他早期的小說都發表在保定市的重磅刊物《蓮池》上,保定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了莫言的文學「搖籃」。
  • 莫言《豐乳肥臀》:描寫尺度有多大?業界談它色變,一度稱為禁書
    莫言父母即便當今思想風氣較為開放,但這種事情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文化裡,都是不可想像、無法容忍的。因為大多數人不加思考地讀上去,給你鋪面而來得閱讀體驗,就仿佛是你正在閱讀一本情節奇怪的黃書。莫言當然,這也是《豐乳肥臀》遭人詬病的最大原因——太過衝擊倫理道德,並且莫言在書中對「苟且之事」有大篇幅毫不避諱地描寫。
  • 莫言-什麼江一燕不是江一燕,還是腳踏實地學習為好
    餘華:「如果以文學價值而言,莫言應該可以獲十次茅盾文學獎」。餘華:「你們寫小說居然想學莫言?莫言的小說和天分,那哪能是學得來的?」如果你還認識餘華的作品,我想從餘華的評價中,你也可以知道明白莫言的水平。
  • 用耳朵「閱讀」《紅高粱家族》莫言十部長篇小說變有聲書
    2020年12月,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在喜馬拉雅APP上線,該有聲劇項目集中了莫言十大長篇小說代表作,不僅包括《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檀香刑》《酒國》等經典名作,還包括《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紅樹林》《十三步》。這些劇目是莫言系列長篇小說首次被成規模地改編為有聲劇,均以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長篇小說定稿版為底本,得到莫言先生和出版社的授權,是在有聲書方面的一次全新嘗試。
  • 今夜,南京屬於莫言,屬於摯愛文學的你我!「大地的模樣」莫言作品...
    一幅由莫言親手書寫的「新華之光」書法作品被作為禮物,鄭重地交給了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這幾個大字恰是對眼下這詩意相逢的註解。作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來到中國第一個「文學之都」,您此刻有何感受?面對主持人孟非的詢問,莫言笑著認真回應:「南京的好作家就像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南京是中國這片土地上文學光芒最璀璨的城市。
  • 那個農家小院裡,莫言會不會在等我?
    文|司英濤來青島度假,想起一直想去莫言舊居看看,於是在一個下午驅車前往高密。莫言舊居在高密市東北鄉平安莊村,緊鄰青島,從高速公路轉國道,約摸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車子沿著膠河大道直行,「莫言舊居」的指示牌不時閃現,心裡居然開始忐忑——是真的就要到了嗎?進入東北鄉的地界,恍惚間似乎進入了莫言瑰麗雄奇的高粱地世界裡。
  • 讀《蛙》:懷敬畏之心,尊重生命!
    01莫言先生在《蛙》的一個序言裡這樣寫道,我的《蛙》,通過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幾十年來的鄉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諱地揭露了當下中國生育問題上的混亂景象。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是我寫作以來的一貫堅持,因為文學的精魂還是要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人的命運。那麼,小說裡所關注的「人的問題」、「人的痛苦」和「人的命運」究竟是什麼?
  • 《生死疲勞》:莫言的極限與局限
    文/劉汀鳳凰網讀書頻道《讀藥》周刊專稿,如無授權,請勿轉載諾貝爾獎之後談莫言,是時髦的,更危險的。但今天並非要趕時髦,卻是要冒險來說說莫言和他的《生死疲勞》。在獲獎後接受採訪,有人請莫言給讀者推薦一部他的書,他推薦的正是《生死疲勞》,認為這部書集中體現了他的寫作特點。莫言此言不虛,《生死疲勞》確實是他作品中將其寫作風格體現的較為全面的一部。透過《生死疲勞》,基本可看清莫言寫作的寬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