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貝婁:一個美國當代社會的冷眼觀察者,在尋找人的立足之地

2020-12-05 蕭硯歌

「在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小說中,索爾·貝婁的小說最深刻地、最令人信服地展現了現代都市人尋求自我本質的問題。」——《美國文學傳統》

美國的文藝評論界把索爾·貝婁(1915—2005)譽為「當代所擁有的最優秀的作家」,這並非誇大其詞。貝婁對反映社會生活所做的非凡貢獻,在當代美國作家中,確實難以有人與他相提並論。

他憑藉對社會的敏銳觀察,用日記體、流浪漢敘事等手法,精心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群像,廣闊地表現了當代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並且在人性深處揭示當代美國人尋找自我過程中的困惑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索爾·貝婁

01

貝婁的作品總是通過一個期待著的,不斷尋求著的主人公的眼光,去觀察美國當代社會的荒唐、怪異的現象:

在這個社會中人的本性被剝奪了,一切過去的價值都崩潰了,道德、宗教等等全面墮落。世界成為危機四伏的、變化無常的一些混亂的偶然事件的總和,而人在其中是極為可憐的。

儘管主人公們為所謂「自由」、「道德」、「理性」等等而拼命掙扎,但是最終總是屈服於荒唐的現實,與它達成一種無可奈何的「和解」。

在日記體小說《晃來晃去的人》中,貝婁通過主人公約瑟夫那記載著痛苦辛酸的日記,揭示出他參軍前猶豫徘徊和六神無主的心情。他企圖擺脫客觀外界的制約,求得自由的環境,他在日記中說: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自由負責,這一自由是美好崇高的。」

但外界的客觀卻醜惡汙穢並不如他所願,他渴望超凡脫俗迴避現實,卻總是身陷窘境不能自拔。他最終為恢復生活的「秩序和平衡」,不得不通知兵役局同意參軍。小說結尾,約瑟夫情不自禁地高呼:

「為有規律的日子歡呼!為精神監督歡呼!兵團組織萬歲!」

這一呼聲表明逃避現實企圖的失敗和他不得不作出的妥協。

在《受害者》中,貝婁則提出了幾個問題:到底誰是受害者?人和人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小說中的阿爾比顛倒黑白,死皮賴臉地把自己的失業歸咎於利文薩爾,使利文薩爾誤以為阿爾比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作者通過這一事例,試圖告訴人們,當代社會就是這樣荒誕,「第22條軍規」無所不在,在這樣一個社會裡,人的理性統統喪失了,受害者與害人者身份隨時都能被顛倒過來。

但數年之後,這兩人在一個劇院裡相遇。阿爾比說自己已經和一些事物和平相處了。利文薩爾也滿足於他的改善了的社會地位。

小說用在劇院中找到一個座位,象徵人在生活的劇場裡找到一席座位。生活是一個舞臺,而每個人只是一個觀眾。

可以說,利文薩爾的受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索爾·貝婁小說中所有主人公的自身處境。在貝婁的筆下,他們是當代精神文明的受害者和畸形兒,在他們身上,簡直沒有一處地方不受到整個世界重量的壓力。貝婁對他們表示同情,但又對造成他們受害的社會制度又束手無策。

比如在《奧吉·馬奇歷險記》這部流浪漢小說中,主人公馬奇是知道如何利用約瑟夫所無法處理的「自由」的:

他在芝加哥偷書,幫助哥哥開煤廠,他還企圖從加拿大私運移民等等。他堅決拒絕按別人的意志行事。這個人物似乎已經掌握了自己命運,但由於他不能改變社會制度,最終他還不得不與之妥協。他如此痛苦地回憶自己的一生:

「我永遠不願強迫命運之手創造一個更好的奧吉·馬奇,也不願把時代改變為一個黃金時代了」。

最後,他不得不遷居巴黎過著高級的生活,成為一個身居鬧市而嚮往鄉村生活的人。

《赫索格》中的主人公赫索格和作者一樣,也是一位頗有文化教養的大學教授,他的生活的道路上障礙重重:家庭關係分崩離析,兩個妻子相繼出走,前途渺茫。

生活的不幸遭遇以及精神上的迷惘苦悶,使他無法在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中找到精神食糧,唯一可使他感到欣慰是,沒完沒了地給古人與今人寫發不出去的信,以發洩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對社會不公正現象的憤恨。

這一封封未發出的信,構成了知識分子的一種無休止的獨白。這獨白,不僅記錄著赫索格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和對人生道路的探索,同時也流露出貝婁本人作為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對美國當代社會所抱的自相矛盾的態度。

他一方面看出,當代社會危機四伏,人的價值正受到無端的侵害;另一方面,卻又不願否定這一制度本身,他以一位調和折衷的人道主義者的姿態來看待當代社會,它既然不能馬上崩潰,那就得維持一段時期,因此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就自然免不了與之妥協。

在這些小說中,貝婁總是以一個不斷探索主人公的言談舉止,向讀者展示世界的無情。他則時而退居一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向人們暗示:世界是赤裸裸的、無情的,人與世上一切均格格不入;時而他又站在人物的角度,直接進行說教。

在他看來,在同社會環境的抗衡中,人總是試圖擺脫其桎梏,尋求自由和寧靜的環境。但畢竟社會是強大的,人在其弱肉強食法則的制約下,最終仍不得不逆來順受,以求得暫時的安寧。

他的這些小說通過主人公的不同遭遇、觀察、尋求和妥協反映了當代社會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暴露出當代美國社會的種種瘋狂狀態。

在這方面,《賽姆勒先生的行星》展現的畫面更為廣闊,暴露和探討的問題也更為集中。

小說主人公賽姆勒是一位出生于波蘭的知識分子,早年對人道主義的理性崇尚至極,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聲使他頭腦清醒了,納粹法西斯殺戮的旋風差點把他卷進屠宰場的墳墓。

這一嚴酷的事實把他的「理性」之夢擊得粉碎。他險些被人置於死地,自己也殺過納粹士兵,這一切均使得他對那種不切合實際的理性觀念發生了懷疑。

戰後的美國,這種不合理性的情形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位肉體和心靈都受過嚴重創傷的老人自己投親靠友來到這裡後,便成了當代美國社會的旁觀者。

他在戰爭中瞎了一隻眼,這對他個人來說,確實是一種不幸;但在貝婁的筆下,這種不幸倒反有了某種譏諷的意味:用一隻眼觀察,目光比較集中,對各種怪誕現象觀察得也就比較仔細清楚,分析得也就透徹。

這隻獨眼首先觀察到的是人性的淪喪和道德的腐敗。他每天傍晚從圖書館回家,總看見一個扒手在公共汽車上偷竊作案,他親眼目睹扒手作案的全部過程,天真地以為,他那嚴厲的目光似乎足以起到一種警告作用。但那人對此根本不屑一顧,並向他亮出生殖器,以原始動物般的獸性加以威脅。

他曾試圖向警察報告,但得到的回答是,警察騰不出人到公共汽車上去,有很多的會議、宴會等等要去做保衛工作。扒手的作案反映了人性的淪喪和道德倫理觀念的崩潰,而警察的無可奈何則揭示了社會的混亂以及法律的無能。

既然在當今美國社會,諸如此類的現象並不足為怪,連警察都不願引火燒身,一個年邁的旁觀者又奈之若何?

豈止是扒錢包而已,那冠冕堂皇的扒手就生活在賽姆勒的身邊。他的女兒蘇拉為了幫助他寫一本《威爾斯回憶錄》,竟從印度學者拉爾博士那裡偷來一份題為《月球的未來》的論文,而賽姆勒對此卻全然不知,卻用它作為自己著書立說的參考資料。

這對賽姆勒那崇仰理性的純潔心靈,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賽姆勒一向善於冷眼觀察和嚴肅思考,但他終於預感到,不僅是美國,而且整個西方世界正在經歷著一場不可避免的精神危機。他哀嘆道:

「美國……你在世界各處大肆宣揚,你是一切國家中最值得嚮往、最值得仿效的一個國家。然而,你卻是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畸形世界。」

02

貝婁小說中的主人公,都可稱作「搖擺者」,一如他的小說名字「晃來晃去的人」。

他們都是一個個搖擺不定的人,要麼自我屈尊,要麼就受環境所迫而從外部世界的激流中退回來,在地獄的邊緣踟躕,同時又試圖理解這些東西,以得到恢復生活秩序和平衡的某種因素。

從約瑟夫苦心記載日記到賽姆勒一隻眼觀察社會,貝婁小說的一個突出主題是:人怎樣在動蕩的世界找到生存的立足點。

在貝婁看來,社會的現實是可怕的,人適應不了惡劣的環境,受到了痛苦的折磨。然而,人既不能逃避現實,又不能附和時代的瘋狂;他既要生活於現實之中,又要獨立於時弊之外;既要接受現實的制約,又要追求高於現實的某種希望。

他只能既放棄徒勞無益的反抗,又避免無條件的投降,在左右為難的困境中找到一條與現實和解,但是又保持著個人尊嚴的道路。

因此,貝婁筆下的主人公總是受不了社會對人的壓力和制約,他們或是像馬奇一樣在外部世界走南闖北,躲閃逃避,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像赫索格和賽姆勒一樣躲到內心的世界,在沉思中撫摸自己心上的傷口。但是,這兩種方式都不能找到真正的價值。

隨著生活的發展,這些主人公都認識到現實總是充滿了複雜的多樣性,而超出了自己的生活哲學範疇,他們只能像一個飽嘗辛酸的受難者一樣,接受了多元化的世界,找到了在無可奈何的和解中保持著尊嚴的立足點。

對於這一切,貝婁又是怎樣看待的呢?他的態度是極其悲觀的,憤世嫉俗的,同時也是玩世不恭的。

他對這些社會問題的態度是:苦悶——觀察——探討,進而向人們提出這些問題。但對於如何解決問題則顯得無能為力,束手無策。他唯一可採取的態度就是:調侃、諷刺地批判。

1976年,在諾貝爾文學獎獎授獎儀式上,貝婁說過:

「讓我花點時間比較仔細地看一下這種痛苦:這在個人生活中是不安或近乎恐慌;在家庭中——對丈夫、妻子、父母、孩子來說——則是混亂,在公民品行、個人忠誠方面……是更加混亂。而且,隨著個人不安而來的是全社會的困惑」。

確實,他已對這種種社會問題作了仔細的觀察和分析,而且在揭示家庭關係方面,或者是在那豐富變幻的社會發展下對人的生存位置的探索,在當代的美國文壇是無人可與之比擬的。

但作家畢竟不是社會歷史學家,他不可能僅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進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充其量只能通過一系列小說人物的酸甜苦辣和悲歡離合來反映這些問題。

就這點來看,貝婁這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對當代美國社會的洞察是十分深邃的,對各種矛盾弊端的概括也相當全面。這也是索爾·貝婁的思想明顯高於他的同時代作家之處。

相關焦點

  • 索爾·貝婁:不能流行的知識分子寫作
    他在美國的影響力,根據我在美國的了解,也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減弱、消退,他不是那麼地持久,他不像威廉·福克納已經永恆了。美國的好作家很多,像菲裡普·羅思、託尼·莫裡森,非常多。我覺得在美國像索爾·貝婁這樣一個級別的作家,應該還有好幾個。他不是獨一無二的,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獨一無二的。如果馬爾克斯要出什麼事情,那就是世界性的。馬爾克斯已經是經典作家了,索爾·貝婁未必是。
  • 猶太作家索爾·貝婁:戰後美國文壇驕子
    一家人辛勤勞作,但由於美國的經濟尚未從一戰中完全復甦,加之社會上對猶太移民存有的歧視和偏見,全家人只能在貧民區找到棲息之地,還不時要靠親朋好友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這位在貧民區長大移民的孩子,從童年時代起便對猶太人、特別是猶太移民所遭遇到的種種苦難有著深刻體驗。所以,當貝婁在艱難中頑強地讀完中學、大學,並最終成長為一名作家後,面對遊於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的猶太移民的生存境遇,他總是有話要說。
  • 索爾·貝婁《雨王亨德森》:一個白人到非洲大陸的歷險故事
    《雨王亨德森》中譯本出生於加拿大的美國作家索爾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白人到非洲大陸的歷險故事。主人公亨德森是一個中年男子,一位孔武有力的百萬富翁,因為不堪精神上的折磨,和朋友一起結伴來到了非洲,然後自己帶著嚮導先後闖入了兩個部落中。在部落中的種種神奇或者說荒謬的遭遇(並且隨時有生命之虞)也就構成了全書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後一個部落的經歷,亨德森也是在此死裡逃生成為了雨王。
  • 專訪|葛亮《問米》:在文學創造的世界裡做一個觀察者
    我想通過這樣一個維度,讓讀者感知我作為小說作者的另外一種面向。我覺得懸疑的意義就在於將所謂庸常或平常的人,放置到一個非常境遇之下,在這種壓迫之下,人會迸發出一些我們意想之外的東西,一種深層次的人性張力,這種張力我覺得是有意義的。它更加明確地刺穿人性的偽裝,進入到我們內心中最本原的一些東西,良善對面的邪惡也好,光明之初的晦暗也好,皆是如此。
  • 2015女足世界盃8強中國VS美國 觀察者網獨家專訪孫雯
    孫雯穿著一件黑襯衣,格外精神,還衝小編頑皮地抱臂做了個功夫大師的pose。在談到當年世界盃(爭議)惜敗於美國,孫雯淡定地表示,「很坦然地接受這一切」。在孫雯眼中,足球永遠是一個有遺憾、有運氣的運動,但運氣不是憑空來的,運氣就是團隊精神、投入和積累,「你不可能比別人有更多的運氣,當然對我們這批女足姑娘來說是不太公平的,但是你整個的對女足的投入,本來就沒辦法人家美國人比。
  • 馬克·力文:我,一個美國人,怎麼就拿到了中國綠卡
    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畢業後會回到家鄉教書或做其他工作。有些人留在北京,有些人去其他地方,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回了家。所以我想,如果我有機會教那些學生,那麼也許他們可以接受我教給他們的一些東西。他們可以將其帶回本地,省、市、自治區、城鎮等。所以這就是我決定去那裡的原因。觀察者網:您認為北京相較於上海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在關聯 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多次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美國的左翼女性文學:從女權、美學到社會關切
    【深度解讀】  作者:張莉  美國左翼文學是美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一度成為美國文學史上遭人冷落的文學類型。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左翼文學及其研究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 冷眼看事,熱心待人
    每個人的靈魂都是有溫度的,有的人靈魂的溫度很低,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他們總是喜歡一個人待著,除了最親近的人,他們對人也比較冷漠,另外,這些靈魂溫度低的人,更容易專注於某些事物,做出一些成就。在解決一個問題,應對一個事件的時候學會冷眼看待,透過現象去看本質。其二我們也要具備熱心和熱情,對人的時候,要足夠溫暖,足夠耐心,也要用良善的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具備了這兩種素質之後,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可以從容不迫,人生也會變得順遂,因為我們對事明辨是非,對人關照熱心,遇到事情可以快速地解決,遇到困難,也有人願意幫忙。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美國航母「回來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隨著時間進入5月下旬,距離5月20日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宣誓就職儀式的時間越來越近。整個西太平洋的軍事力量也都「心照不宣」地進入了各自的狀態。與「尼米茲」號此次一同出海的護航艦艇包括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普林斯頓」號(CG-59),第9驅逐艦中隊的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DDG-53)、「斯特雷」號(DDG-104)和「拉爾伏·詹森」號(DDG-114),隨航母出動的還有第17艦載機聯隊的戰機,包括一個在當代的西太平洋巡航中越來越少見的F/A-18C「大黃蜂」多用途戰鬥機中隊
  • 從阿Q到樹先生,從歷史到現代,社會從不缺少冷眼的殺人看客
    因此衍生出這樣一類人,我們稱之為「看客」。「看客」這個群體,從何時出現已經無從考證了,姑且是認為在人們能夠穩定地填飽肚子之後便出現了吧。誰將這個群體拉到了人們的視線之前呢?是魯迅先生。魯迅筆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這些小人物的悲劇,很大程度上反應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這些人物的周邊,還圍著一群的看客,這群人的窺視與嘲諷,發揮了好大的威力。
  • 約艾爾·貝裡:論美國童子軍的破產敗亡
    我圍著老爸軟磨硬泡地撒嬌,讓他給我一個理由,他最終說出了口。原來老爸小時候也加入過童子軍。他向我講述了童子軍內大量不為人知的一面,人身侮辱,惡意打罵,甚至還有毒品交易,我聽到後感到不寒而慄,最終打消了加入童子軍的想法,而是選擇了社區植物園組織的一個徒步尋找考古化石的興趣小組。總的來說,那個夏天發生的一切都讓我印象深刻。
  • 我軍《當代軍犬》雜誌正式向社會公開發行
    新華網消息:《當代軍犬》雜誌社日前召開了「軍犬工作軍民融合暨《當代軍犬》雜誌向社會公開發行」座談會,會上宣布《當代軍犬》雜誌正式向社會公開發行。     《當代軍犬》雜誌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解放軍總政治部新聞出版局批准,全面反映我軍軍犬工作的刊物,其前身是2009年創刊、面向全軍內部發行的《軍犬》雜誌。
  • 評《瘋狂動物城》:當代社會一部小小的百科全書
    評《瘋狂動物城》:當代社會一部小小的百科全書 2016-03-11 08:09:05在兔朱迪追夢的勵志故事主線背後,還有甚多值得挖掘的細節,從動物角色的命名含義,到對當下社會現實的影射。這一部動畫是徹頭徹尾的人類社會(尤其是美國這個移民社會)的一面鏡子,它描繪的絕不僅僅是夢想與成長,而是存在於世界角落裡各個階層的黑暗與反抗。在這個意義上說,《瘋狂動物城》不只是動畫製作的教科書,更是有關當代社會一部小小的百科全書。新京報觀影團為影片打出了84分的平均分。
  • 當代攝影譯文|感受呼吸(中)
    這不是什麼,也不重要,只是格雷厄姆的駐目而引人關注,收納在書中;並非事件,只是敘事,那個男人,他的臉,他的貓,高速公路,草和花,手臂和紋身。前往汽車旅館的路上,一切珍貴的瞬間都歸為當代美國的事實發生,所有細節都是《一絲可能性》。
  • 索爾·貝婁:傷害動物就是傷害自己
    貓站起來,還是一貫的呆呆的表情,沒有看我,發出了讓我難忘的一個聲音。它打了個噴嚏。當然,我立刻把它抱起來,連聲地告訴它我錯了,對不起,我拿了金槍魚罐頭給它,貓咪和以往一樣呱嗒呱嗒地吃著,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它沉默的樣子,它的噴嚏,它一如既往的進食,都比大吵大鬧更讓我的心裡生出罪疚。
  • 我的世界觀察者有什麼用 觀察者功能詳解
    隨意遊戲版本的逐漸更新,我的世界PE版0.15已經正式發售了,而不少玩家玩過之後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版本中新增了一個物品:觀察者,這個觀察者有什麼用呢?下面就告訴你們答案。   在講解這個觀察者的作用之前,我們先看看它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 > 關於觀察者網(www.guancha.cn)
    作為一家新聞時評集成網站(online news and comments aggregator),觀察者網24小時滾動更新,每日為讀者提供獨家熱點評論,全球主流外媒關注焦點,以政治波普情趣閱讀為讀者打造不同凡響資訊體驗,反映當下中國及全球背景下各種思潮的碰撞交鋒。觀察者網站致力於成為全球華人之間智慧的集粹之所,也是中西文明、文化交流的平臺。
  • 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機理——《當代中國文化闡釋》評介
    作者:陳豔波(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以「文」「化」人,用積澱的人類文明成果來教化和凝聚人心,讓不同的個體融入一個文化共同體之中,這種文化之力最終構成一個民族發展的內生力量。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郝立新等著的《當代中國文化闡釋》一書,為我們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深層次的學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