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作家索爾·貝婁:戰後美國文壇驕子

2020-12-05 騰訊網

[摘要]美國著名作家菲利普·羅在貝婁去世前一天說:「20世紀的美國文學是由兩位小說家支撐的——威廉·福克納和索爾·貝婁。」美國有線新聞因特也為此發了專稿,稱貝婁「主宰了戰後20世紀美國文學」。

2005年4月6日,美國猶太作家,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布魯克林的家中去世。再過兩個月零五天就是他90歲的壽辰,他未等到這個日子,就匆地與讀者告別了。他的去世,給美國文學界、知識界帶來巨大震動。人們紛紛發表紀念和哀悼文章,對他為美國文學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美國著名的猶太作家菲利普·羅,在貝婁去世前一天這樣說:「20世紀的美國文學是由兩位小說家支撐的——威廉·福克納和索爾·貝婁。」美國有線新聞因特也為此發了專稿,稱貝婁「主宰了戰後20世紀美國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猶太小說家。他們的崛起,幾近形成了有其深刻文化背景的文學運動。索爾·貝婁無疑是這場運動的中堅人物。他的父母原是俄國猶太人,1913年,為了脫沙俄政府對猶太人的迫害,從俄國聖彼得堡移居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婁。貝婁在父母到加拿大兩年後出生。9歲那年,他又跟隨父親遷移到了美國的芝加哥。芝加哥繁華,但父親的美國夢」還是很快就破滅了。一家人辛勤勞作,但由於美國的經濟尚未從一戰中完全復甦,加之社會上對猶太移民存有的歧視和偏見,全家人只能在貧民區找到棲息之地,還不時要靠親朋好友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這位在貧民區長大移民的孩子,從童年時代起便對猶太人、特別是猶太移民所遭遇到的種種苦難有著深刻體驗。所以,當貝婁在艱難中頑強地讀完中學、大學,並最終成長為一名作家後,面對遊於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的猶太移民的生存境遇,他總是有話要說。

1941年,貝婁在《黨派評論》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兩個早晨的獨白》之後,其創作勢頭蒸蒸日上,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3次獲得國家圖書獎的美國猶太作家。貝婁是一位勤奮、多產的作家,一生共創作了19部作品,其中13部為長篇小說。尤其是長小說《赫佐格》不僅在1964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而且還在翌年榮獲了國際文學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美國作家。1976年,貝婁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詞中對他的創作予以充分肯定,認為隨著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晃來晃去的人》的問世,美國的敘事藝術開始擺脫了僵硬、雄渾的氣息,預示著某種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的到。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貝婁在答謝演說中對自己的創作風格幾乎未置一詞,相反對當下的社會、文學以及作家面對諸如此類問題所遭遇的尷尬等話題發表了大量的看法。

從貝婁「顧左右而言他」的發言不難看出,他其實一直遭受著民族身份的困擾。從4歲開始,他便在家庭的影響下開始學習希伯來語和猶太經典,對自己民族傳統有著深刻的認同感。但是猶太移民如果想在美社會中生存,就必須信奉與本民族傳統相悖的所謂「美國生活方式」。正如他在《晃來晃去的人》一書中所表達的主題:猶太人既不願放棄自己的傳統宗教,但又無法抵禦「美國生活方式」的誘惑。在兩者間「晃來晃去」的結果,最終使自己變成一個惶惶不可終日的喪失「身份」的人。這一矛盾即便在貝婁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凸顯出來。他曾公開聲明不願意被稱為美國猶太作家或太裔美國作家,也就是說貝婁反感在作家稱呼中加上「猶太」這一限定詞。有批評家認為,包括貝婁在內的許多美國猶太作家都不喜歡這個稱謂,其原因是這一稱謂本身「含有一種貧窮、無知和地方主義等意思」。貝婁不願被稱為美國猶太作家的真實原因無法猜測了,但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猶太作家比美國本土作家要承受更多來於社會、心理方面的壓力,或者更確切地說,猶太人的整部歷史讓他學會了如何避免麻煩、躲避災難。

當然,貝婁不願被人稱為美國猶太作家並不意味著他在有意識地迴避其猶太性,相反,在作品中,他總是念念不忘表現自己的猶太性。在貝婁所創作的13部長篇小說中,除了《雨王漢德森》外,其餘的12部長篇小說都直接或間接地描寫了美國猶太人,特別是猶太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和精神危機。從他的第一部小說《晃來晃去的人》到絕筆之作《拉維爾斯坦》,無論是在人物描繪,還是在場景設置、語言運用上都無不流露出深厚的猶太文化底蘊。

索爾·貝婁走了,留給我們的是一批豐富的文學瑰寶。美國20世紀戰後文學因貝婁而引人注目,美國猶太民族因貝婁而驕傲。貝婁的作品是世界文學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細膩分析」將成為認識人類和社會的重要參照,也將永遠值得我們探討研究。(文/喬國強)

相關焦點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十句經典名言,句句深刻,值得思考
    20世紀,在美國文壇中,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作家為數不多,其中索爾·貝婁絕對是其中之一,而且絕對夠資格。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索爾·貝婁的文字。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索爾·貝婁是美國當代小說家中被評論最多的人,論作家的影響力及文學成就,他可以比肩海明威、福克納,成為20世紀美國文學最具魅力的作家之一。由於所取得的文學成就太大,索爾·貝婁榮獲過多個重量級文學獎項。
  • 最漫長的一天——評美國作家索爾·貝婁的《抓住時機》
    《抓住時機》  [美]索爾·貝婁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黃夏  美國作家索爾·貝婁一生創作頗豐,其成就主要奠定於如《奧吉·馬奇歷險記》、《雨王亨德森》、《赫索格》等長篇巨著之上,中短篇作品則大多被文學史家和新聞媒介一筆帶過。但他發表於1956年的中篇小說《抓住時機》顯然是個例外。
  • 長子的回憶:索爾·貝婁的一生
    羅茜的出生,當年是世界文壇的一件大八卦,貝婁時年84歲,夫人——同樣也是他一生中的第五任——傑妮絲則年過不惑,五年後貝婁就逝世了,沒有給羅茜留下多少印象,卻留下了一段讓人心照不宣的傳奇:貝婁不僅擁有強大的性能力,同時又是傳奇的「五婚名人堂」成員,和他同堂的只有寥寥數人,好萊塢影帝克拉克·蓋博(1901—1960)是一個,前不久去世的奧斯卡終生成就獎、音樂家安德烈·普列文(1929—2019)也是一個
  • 索爾·貝婁:一個美國當代社會的冷眼觀察者,在尋找人的立足之地
    「在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小說中,索爾·貝婁的小說最深刻地、最令人信服地展現了現代都市人尋求自我本質的問題。」——《美國文學傳統》美國的文藝評論界把索爾·貝婁(1915—2005)譽為「當代所擁有的最優秀的作家」,這並非誇大其詞。
  •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作家,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因癌症去世...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孫雯 綜合報導據以色列時報網報導,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因患癌症去世,終年79歲。阿摩司·奧茲的女兒於當地時間28日在社交平臺推特上表示:「那些愛他的人,謝謝你們。」
  • 戰後作家如何書寫美國夢的破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貝爾納·皮沃在《理想藏書》美國小說一欄下,將美國作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玄學作為回答,如麥爾維爾、弗蘭納裡
  • 2021年進入公版領域的國內外作家有哪些?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中,將有一批1970年逝世的作家、學者的著作進入公版領域。澎湃新聞翻書黨對此進行了整理。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日本著名作家,日本戰後文學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生於沒落貴族家庭,自幼便進行文學創作。1949年憑藉自傳性小說《假面自白》確立文壇地位。
  • 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漫像
    民族:猶太 出生地:俄國彼得格勒 出生日期:1920年1月2日 逝世日期:1992年4月6日 職業:科幻小說作家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信仰:
  • 盤點文壇12偵探小說家及其佳作
    統觀文壇,還有很多重量級的推理小說家或鼻祖人物,本版重新把國際主流的偵探小說家及其佳作做了一個集結,這裡只取其主要,捨棄枝節,掛一漏萬,在所難免。1.[英]約瑟夫?鐵伊《時間的女兒》――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歷史推理小說偵探小說黃金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與阿加莎?
  • 民國文壇十三大優秀作家|散文|小說|張恨水|魯迅_網易訂閱
    1、周樹人  魯迅,或許不是文學層面造詣和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其作品在結構和布局上也缺乏創造性,但是卻實實在在是民國時代作家的旗幟和標杆,筆鋒如刀,對現實的描寫極為細緻傳神,方方面面都在刻畫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所以他既是時代的吶喊者,又是現實的批判者,對於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故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展品近千件
    12月8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從1000多平方米麵積到4000多平方米,從150件展品到近1000件,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當天,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 中外通史: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的患難友情
    猶太難民來到中國,就必然要與中國人接觸和交往。在他們來到之前,中國人與塞法迪猶太人和俄國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已經歷了近百年的變遷,而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關係,在納粹大屠殺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這一大背景下,更具有互相援助、同甘共苦的特徵。
  • 三島由紀夫:奇怪的信念推動著作家瘋狂而天才的一生
    他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 谷崎潤一郎和川端康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都寫了眾多作品,但是三島由紀夫才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戰後作家。三島由紀夫曾以健康為由逃避兵役(這是他一生之恥)。
  • 2018文學盤點以及作家為何養貓
    一百年前去世的有美國歷史學家、小說家亨利·亞當斯(1838-1918),法國詩人、劇作家埃德蒙·羅斯丹(1868-1918),一位年僅二十五歲的英國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1893-1918)於停戰前一周在法國陣亡,他為數不多的詩歌均於身後發表,其陰鬱的描寫與同樣英年早逝的光彩青年魯珀特·布魯克的愛國詩作形成了鮮明對比。
  • 西書參贊︱2018文學盤點以及作家為何養貓
    一百年前去世的有美國歷史學家、小說家亨利·亞當斯(1838-1918),法國詩人、劇作家埃德蒙·羅斯丹(1868-1918),一位年僅二十五歲的英國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1893-1918)於停戰前一周在法國陣亡,他為數不多的詩歌均於身後發表,其陰鬱的描寫與同樣英年早逝的光彩青年魯珀特·布魯克的愛國詩作形成了鮮明對比。
  • 雷神索爾加入《銀河護衛隊》?海姆斯沃斯回應了
    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映以來票房口碑雙豐收,身為主演之一的「雷神索爾」克裡斯·海姆斯沃斯也已經開始進行下一部電影《黑衣人:全球追緝》的宣傳。日前克裡斯·海姆斯沃斯在接受《Cinema Blend》採訪時被問及「復聯4」的結局以及索爾的去向,他表示,「我非常喜歡這個角色(雷神索爾),我願意再次演出,其實我覺得我最近期主演的3部電影很不一樣,完全就像是不同的角色,我其實不知道他們何時準備拍《銀河護衛隊3》,但在「復聯」的宣傳行程之後,我很投入,願意再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