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通史: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的患難友情

2020-12-05 小菊道歷史

猶太難民來到中國,就必然要與中國人接觸和交往。在他們來到之前,中國人與塞法迪猶太人和俄國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已經歷了近百年的變遷,而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關係,在納粹大屠殺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這一大背景下,更具有互相援助、同甘共苦的特徵。猶太難民到來之前中國境內的中猶關係1840年後在滬港兩地形成的塞法迪猶商集團帶有濃厚的英國色彩,高居於一般中國人之上。這其中主要有幾個原因:其一,塞法迪猶太人雖然加入了英國籍,但在那些正統的盎格魯撒克遜紳士們眼中仍是「異族異教」之人,因此他們不得不努力融入英國文化,以衝淡英國上流社會對他們的偏見;在中國,他們的英國身份倒使他們可以獲得所有英國人都能得到的特權,這是他們在中國這樣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經商致富所必不可少的,所以他們一般都積極參加英國社團的各項活動;其三,他們也與中國人交流,但主要接觸的是中國社會中最為洋化的買辦、官僚和富豪這三類人,而很少有機會與代表真正的中國文化傳統的中下層民眾打交道。

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大多數在華塞法迪猶太人平時都講英語,很少有人認真學習中文,會講國語或地方語言如上海話、廣東話的更是極為稀罕。塞法迪猶太人辦的文化事業如報紙雜誌等,也都是面向他們自己那個小小的社區的。1925年,一位英國猶太活動家在訪問了香港猶太俱樂部後寫道:「這個俱樂部的擺飾頗具倫敦西區社會或政治俱樂部那種舒適的特點。在一間大而裝修的很有品位的屋子裡,擺放著一架大鋼琴,可以休憩,欣賞音樂或講演;還有一間很少讓人忽略的撞球室,及一個由穿白襯衣的能調配各種雞尾酒的中國調酒師照管的吧檯。」在這裡你不但看不到中國特色,也很少發現猶太特色。當然,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論。在塞法迪猶商集團的上層中,不多的例外之一就是哈同。此人確實受中國文化影響甚深,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娶了中國女子為妻,這在塞法迪猶商中是極為少見的。

到了中年以後,他更是篤信佛教,醉心於佛教研究,也喜讀中國的文史書籍。他不但喜愛中國傳統文化,還積極支持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經他大力支持而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包括王國維、羅振玉、鄒景叔、章一山、費恕皆、徐悲鴻等名家。據哈同的女兒回憶,哈同家吃飯時也有兩套飯菜,一套是中國式的,另一套是猶太式的,家庭成員可以各擇其好;哈同本人一般吃猶太式的,但有時也來嘗嘗中國菜餚。就連哈同去世後的喪禮也有兩個,一個是按猶太教的方式,另一個則完全以佛教的方式進行。

需要提一下的是,雖然在華塞法迪猶太人與中國文化之間始終存在隔閡,但由於他們財力雄厚,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及宣傳自身、廣交朋友的目的,也經常出資支持中國的文教福利事業。除了哈同家族外,嘉道理家也在上海、香港、廣東等地興辦了不少主要面向中國學生的學校。深受反猶主義迫害的來華俄國猶太人一般都不將俄國視為自己的祖國,而希望在中國長久居留下來。比如,出生在上海的俄國猶太人瑞娜·克拉斯諾在描寫俄國猶太人對上海的感情時寫道:「他們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沒有離開的打算。」天津的俄國猶太人也說:「我們從來就不曾打算離開天津。有誰願意離開這麼好的地方?再到哪裡去找這麼好的地方?」哈爾濱等地方的俄國猶太人也都有相間的感情。因此,與塞法迪猶太人相比,俄國猶太人在了解中國社會,熟悉中國文化方面更加積極和主動,與中國各階層人民的接觸和交往也更為密切。

在華俄國猶太人大都從事小本經營或擔任中下層職員,這就使他們有機會與中下層的中國老百姓經常接觸。他們一般很少炫耀自己的俄國身份,這也使他們與普通中國人之間減少了隔閡。曾在中國北方從事腸衣生意多年的俄猶商人本,列瓦柯回憶道,為了收購原料,他走遍了東北、內蒙古、華北的許多城鎮和鄉村,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有時就與中國夥伴一起睡在大車店的炕上。新中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授的俄國猶太人金詩伯還記得,他父親在滿洲裡一家為中東鐵路加工木材的公司當職員,整天四處奔波,走遍了方圓幾千裡的林區,幾乎天天與中國人打交道。由於與中國人打交道多,俄國猶太人中學習中文,能講國語乃至地方語言的要比塞法迪猶太人多得多。哈爾濱猶太社團領袖A·考夫曼之子T·考夫曼告訴筆者,當時在哈爾濱有不少俄國猶太人能講帶有濃重東北味的國語。出生在天津的俄國猶太人·繆勒至今仍能講一口標準的天津話,據他回憶,當時天津俄猶中會講天津話的不在少數。

雖無精確統計,但俄國猶太人與中國人通婚的要比塞法迪猶太人多得多,這也是俄猶與中國人關係密切的一個表現。有趣的是,在哈爾濱、天津、上海等地,幾乎所有的俄猶孩童都是由被稱為「阿媽」的中國保姆帶大的,從小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哺育。在阿媽的影響下,他們往往把中文當成了母語,而且到長大後還深受影響。兩位來自天津的猶太人在美國遇到了一位出生於中國的猶太小夥子,此人離開中國的時候還是個孩子現在正在學習中文。他說:「我想學好了中文再回到中國去找我的阿媽,或許她還會像我小時候那樣喜歡我的。」由於比較貼近中國社會,許多俄國猶太人不由自主地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進而受到這一文化的影響和薰陶。金詩伯描述了自己看京劇《霸王別姬》的感受:「劇中處處採用誇張的手法,還在幕啟之前,就已是鑼鼓鏗鏘、號角齊鳴;演員的動作手勢都富有戲劇性;服裝富麗絢爛、又寬又長的袖子甩進甩出,奇形怪狀的臉譜,白的、黑的、黃的、紅的、花的、無色不有。但在這一切中,都閃爍著一種美—在音樂中,在表演中,特別是在王妃的劍舞中……梅蘭芳的動作雍容大度、精妙優雅,簡直使我忘記了他是男扮女裝。」

他的這種感受在俄國猶太人中是比較普遍的:不了解中國文化,但努力嘗試去了解它;逐步感受到中國文化中蘊含著無限的美好,因而為其所吸引。俄國猶太音樂家阿甫夏洛穆夫也是一例。他喜愛並努力研究中國音樂,又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嘗試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因而他的許多作品都帶有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不少俄國猶太人迷上了中國戲劇(如京劇和越劇),相信中醫,練習中國太極拳和氣功,愛吃中國菜,還給自己起了中國名字。這種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情況,在塞法迪猶太人中相對而言要少得多。

當然,俄國猶太人在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同時,也以自己的文化傳統影響了他們客居的國家和城市。他們帶來了富有俄國風味的猶太音樂,將俄羅斯猶太作家的作品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如俄羅斯猶太裔鋼琴家亨利·馬戈林斯基將俄羅斯民族樂派奠基人格林卡的傳世之作《伊萬蘇薩寧》介紹到中國。來自俄羅斯的猶太翻譯家還首次將猶太作家肖洛姆·阿萊赫姆,海姆·比阿利克等人的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作品譯成英文乃至中文,介紹給了中國讀者。許多俄羅斯猶太音樂家、舞蹈家在中國院校裡辛勤教學,培養出了一批批中國學生。如新中國最早在國際重要鋼琴比賽中獲獎的傅聰,就是在俄羅斯猶太鋼琴家阿達·勃朗斯坦夫人的悉心指導下脫穎而出的。

相關焦點

  • 猶太難民老鄰居回憶:日本投降時弄堂裡一片歡騰[圖]
    猶太難民老鄰居參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攝影:解放日報蔣迪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猶太難民來此避難居住,是上海隔離區域內猶太難民聚居點之一,被稱為「外國弄堂」。今天上午,一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提籃橋地區猶太難民老鄰居座談會」在虹口舉行,這些70、80歲的老人回憶起童年和猶太難民相處的故事時,仍難掩一份激動。
  • 他是猶太難民紀念館最長情的志願者,優秀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一帶,坐落著一棟棟灰紅磚相間的歐式老房子,這裡曾是二戰期間兩萬多名猶太難民在上海的臨時居所。而其中那棟尖頂紅磚的三層小樓,就是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這一天是他的值班日,他回到摩西會堂裡,看到堂內的幾排長椅子上已經坐著來著十幾位中外遊客,付思佳和他們搭著話,等待著整點到來。付思佳在紀念館內給遊客講解(圖/縱相新聞)每一撥遊客到來時,付思佳會根據中外遊客的比例來決定用漢語還是英語講解。講解通常從摩西會堂的歷史開始,然後帶著遊客進入展廳。講解從上午9:30開始,每個整點進行一次,一直到下午閉館。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展品近千件
    12月8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從1000多平方米麵積到4000多平方米,從150件展品到近1000件,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當天,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 南市難民區庇護30萬中國難民 專家呼籲建立饒家駒紀念碑-饒家駒...
    今天,一枚饒家駒紀念章也首發面世,以表達對這位在淞滬抗戰中向中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國友人」的感激之情。饒家駒1913年從法國來到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積極救助難民,在租界開辦收容所。當看到還有大量難民集中在南市時,他設法在中日斡旋,說服雙方同意劃出一片供難民居住的區域,這便是南市難民區。
  • 上海南市難民區開放紀念日 專家呼籲建立饒家駒紀念碑-饒家駒 難民...
    今天,一枚饒家駒紀念章也首發面世,以表達對這位在淞滬抗戰中向中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國友人」的感激之情。饒家駒1913年從法國來到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積極救助難民,在租界開辦收容所。當看到還有大量難民集中在南市,於是他設法在中日間斡旋,說服雙方同意劃出一片供難民居住的區域,這便是南市難民區。
  • 了解猶太歷史,讀這13本書就夠了
    猶太民族與中國的交流自古綿延,自漢代直至二戰乃至而今,兩個民族間的友誼常被人津津樂道。 這兩個被稱為最聰明勤奮的民族間,又曾有過怎樣的交往故事?潘光長期從事國際關係和世界史研究,特別在猶太以色列研究、絲綢之路與文明對話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猶太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有《猶太文明》、《猶太人在亞洲》、《猶太民族復興之路》、《猶太人在中國》、《猶太研究在中國》、《來華猶太難民研究:史述、理論與模式》(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最終成果)等,曾在聯合國和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就猶太人和猶太文明做學術講演。
  • 獨特的歷史樣本 | 上海猶太社區
    85歲的猶太老人格利與舟山路上的市民用上海話「嘎訕胡」。4月27日,與格利一同來到上海市虹口提籃橋地區的還有另外一百多名猶太人,其中45名是60多年前來上海避難的猶太難民,他們把自己的後代也帶到中國,帶到上海,帶到這片曾經庇護他們逃脫劫難的「東方諾亞方舟」,在無盡的回憶中表達永恆的感激之情。1939年,18歲的格利來到上海的提籃橋地區。
  • 中外學者紀念收容近30萬戰時上海難民的法國人饒家駒
    中外學者紀念收容近30萬戰時上海難民的法國人饒家駒 2014-11-09 19:38:19  中新社上海11月9日電 (記者 許婧)「饒神父在南市區救濟難民,對我而言是記憶猶新,幼時的我非常敬佩饒神父」,80高齡的劉復田9日來到上海師範大學,參加中國首次舉辦的紀念法國神父饒家駒的國際研討會。
  • 非親非故的友情,為什麼像空氣和水一樣,不可或缺?
    這種「灰色」的設定,讓整個劇情撲朔迷離非常過癮,更讓人過癮的還有蘇文謙與池鐵城之間的兄弟友情,一起共患難的兄弟,卻要相愛相殺。 親情、愛情類型的電影我們看了很多,但是關於友情的電影、電視劇並不太多,因為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友情,尤其是那種外族人的友情,始終差一點情感紐帶。
  • 中國人民大學的蘇州校區有什麼特色?中外合辦項目,大開眼界
    中國人民大學的總校設在北京,蘇州校區主要負責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和中法學院等的教育,人大蘇州校區知名度不高,很多人都認為他是「野雞大學」「三本學院,其實不然,他是中國人民大學和法國巴黎索邦大學、蒙培裡保羅-瓦萊裡大學、KEDGE商學院合作創辦的第一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中心的中外合作學校機構。
  • 在黎敘利亞難民領取中國援助大米
    新華社貝魯特2月27日電(記者 李良勇)中國向黎巴嫩提供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糧食分發儀式27日在黎北部城鎮米尼耶舉行,200戶敘利亞難民家庭領取了中國政府援助的大米。  當天,中國駐黎巴嫩大使王克儉、經濟商務參贊張鳳玲以及黎巴嫩社會事務部總司長艾哈邁德等出席儀式。王克儉表示,自敘利亞危機發生後,為緩解敘難民人道狀況,中國政府多次向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周邊國家提供了大量人道援助,包括防雨布、醫療器械、糧食等。這次向黎方提供的2764噸大米是落實中方先前援助承諾,目前這些大米已全部運抵黎巴嫩,由黎社會事務部負責分發。
  • 難民之父饒家駒
    除了拉貝,還有饒家駒今天一提起中國的難民救助,被稱為「中國辛德勒」的德國商人拉貝就會自然地浮現在人們眼前,但作為啟發並幫助了拉貝建立南京安全區的饒家駒,以及庇護了30多萬難民的上海安全區——饒家駒區,卻鮮有人知。這兩年,蘇智良不遺餘力地推介這位「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他覺得無論是拉貝還是饒家駒,都應該被中國人永遠銘記。
  • 中國能否接收敘利亞難民?
    一千個來自大城市的居民又能否代表全國人民的意願?答案都是否定的。其次,「大赦國際」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通過法律宣傳、媒體關注、研究、遊說等方式向政府和企業施壓,其目的是在世界範圍內保障人權。隨著中東難民問題持續發酵,此次調查無疑也是利用輿論聲音向各國政府施壓的手段。據英國《衛報》稱,因為強硬的難民政策而飽受詬病的澳大利亞在此次調查中排名第五,由此證明該國難民政策並不能代表民意。
  • 不是塑料友情!狗狗和黑山羊一起流浪,被收養時竟離不開彼此
    友情有很多種:日久生情、一見如故、又或者是共患難。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需要時間的驗證。汪星人的好脾氣似乎只對著主人,對其它生物,特別是其它動物,大多數都會持敵意,這源於狗狗骨子裡的嫉妒心,和害怕被搶走主人寵愛的危機意識。所以想要狗狗和其它動物產生友情,似乎需要一段磨合期。
  • 跨物種友情有多好哭?狗狗和黑山羊一起流浪,被收養時離不開彼此
    友情有很多種:日久生情、一見如故、又或者是共患難。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需要時間的驗證。汪星人的好脾氣似乎只對著主人,對其它生物,特別是其它動物,大多數都會持敵意,這源於狗狗骨子裡的嫉妒心,和害怕被搶走主人寵愛的危機意識。所以想要狗狗和其它動物產生友情,似乎需要一段磨合期。
  • 大略了解中國通史,該讀哪些書?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
    大略了解中國通史,該讀哪些書?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現在有很多有關通史的著作,都是非常平庸的。這類書籍大多只是對歷史事件做了羅列概括描述,並不能激起人心中了解歷史的願望,更別說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比較優秀的著作,有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
  • 這漂洋過海13個月的8100冊書,是猶太老人對上海的「永遠感謝」
    昨晚8時20分,一輛紅色卡車穩穩地停在位於長陽路的猶太難民紀念館門口。工人打開廂門,卸下了10木箱共計8100冊書。書的主人是曾經的猶太難民、如今已82歲的老人科特·威克。通過越洋電話,科特得知畢生收集的關於猶太民族歷史的書籍安全抵達,欣慰地說:「我的書,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新家。」圖說:10木箱共計8100冊書抵達紀念館 官方圖九載童年生活科特與上海的緣分要從81年前說起。
  • 大批難民闖入中國, 西方拍手叫好, 中方: 堅決抵制!
    而這些大數目的人群,如果要逃離祖國,去新的地方生存,希望別的國家的政府能收留自己的人,就是難民。說起難民,大家肯定會率先想到來自中東地區的難民。而這些難民,本來就不是難民,而是因為美國因為一己私利,設法使這些人的國家發生戰爭導致的。這些本來在自己國家安居樂業的人們,因為美國的炮彈,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