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難民老鄰居回憶:日本投降時弄堂裡一片歡騰[圖]

2021-01-10 東方網

葛氏兄弟展示猶太難民贈送的珍貴油畫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李惠榮老人回憶往事 難掩激動心情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李惠榮老人向記者展示當年照片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曲滋玫老人展示猶太難民留下的衣架 上面印有一家洗衣店的英文名稱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猶太難民老鄰居參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攝影:解放日報蔣迪雯

唐山路599弄 猶太難民聚居區 攝影:解放日報蔣迪雯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通訊員龍鋼5月8日報導:唐山路三益邨,始建於1929年,屬新式石庫門建築風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猶太難民來此避難居住,是上海隔離區域內猶太難民聚居點之一,被稱為「外國弄堂」。今天上午,一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提籃橋地區猶太難民老鄰居座談會」在虹口舉行,這些70、80歲的老人回憶起童年和猶太難民相處的故事時,仍難掩一份激動。

  「日本投降時,弄堂裡一片歡騰」

  「1945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只聽到遠處弄堂裡傳來了喧譁聲。出於好奇,我和父母從窗口探出頭去看個究竟,只見許多猶太人在弄堂裡手舞足蹈,又是唱啊、叫啊、跳啊,有的猶太人還從自家陽臺和窗口,向外大聲叫喊,我們中國人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還以為這些外國人可能遇到了什麼節日,這麼高興。第二天,我們才從大人那裡得知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同樣居住在唐山路三益邨的李惠榮,是現今最早搬入這條弄堂的居民之一。說起抗戰勝利時弄堂裡的那一幕,李惠榮說,這印象太深了,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李惠榮至今還清楚記得,「那天歡慶後的第二天,我們這些小孩走在弄堂裡,猶太人都會拉著我們的手,合影照相,慶祝勝利」。

  李惠榮一家是在1940年左右搬到三益邨居住,當時,三益邨有100多戶居民,其中,九成以上的居民都是外國人,中國居民只有10來戶。李惠榮記得,當時弄堂裡中外居民相處非常融洽,猶太老太太坐在家門口織毛衣,中國居民則會向她們學習怎麼編織猶太花樣的毛衣。有戶猶太難民在弄堂裡開了家麵包店,許多附近的猶太難民都到這家麵包店來排隊購買,附近的中國小孩常會去麵包店看熱鬧,圍著這些排隊的猶太人捉迷藏,「有時他們見我們可愛,也逗我們,和我們一起玩捉迷藏遊戲」。

  李惠榮印象最深的是:有對猶太人自己沒有小孩,對中國小孩特別喜歡,常帶自己和弄堂裡的中國小孩去他們家玩。李惠榮當時看到,這對猶太人家中有個大椅子,現在才知道那是個牙科椅子,估計這對猶太夫婦是開診所的牙科醫生。

  李惠榮說,自己和這位牙科醫生拍的照片,一直被小心翼翼地珍藏著,不時地拿出來看看,「可惜經過一些變故,家裡老照片都沒有了」,說到這兒,李惠榮一臉遺憾。

  「猶太人臨走時贈畫給我家」

  比起李惠榮,葛家三兄妹就幸運得多了,他們至今還保存著一幅當年猶太難民贈送的油畫。「我父親去世前特地囑咐,家裡的這幅畫是當年猶太難民臨走時贈送的,一定要保存好」,家住唐山路599弄三益邨的葛政榮、葛政家、葛政美兄妹三人一邊展示畫,一邊向記者講述了這幅畫框有獅身人面像的珍貴油畫的來歷。

  葛家是1948年搬來三益邨居住的,當時,二戰已經結束,弄堂裡的猶太難民已陸陸續續搬離這裡,今年已70多歲的葛政榮、葛政家、葛政美兄妹三人聽父母講,當時弄堂裡的猶太人大多已經居住了有近10年。葛家搬來沒多久,猶太鄰居便要搬離三益邨了。葛家三兄妹依稀記得,小時候父母說起這幅畫的故事:那對猶太難民在臨走前一天,為了感謝上海人民對他們的庇護,特地把掛在牆上的這幅畫有獅身人面像的畫小心翼翼地取了下來,送給葛家。第二天臨走時,猶太鄰居一邊拖著皮箱,一邊還特地和葛家父母擁抱,不停地在弄堂裡邊走也向葛家揮手告別。

  時光流逝,這幅猶太難民當年贈送給中國鄰居的珍貴畫像,一直被葛家小心翼翼地珍藏著。記者在座談會上看到,這幅珍貴的畫,雖然已經歷經70年多年,但畫面依然清晰。葛家三兄妹告訴記者,父親生前對這幅畫特別愛惜,時不時地擦去灰塵。2012年,葛家要對房屋進行裝修,過程中不小心打碎了畫框玻璃,老父親還特地關照家裡人,這幅畫一定要保留下去,房屋裝修好後,這幅畫還放在他的房間裡。

  葛家三兄妹說,可惜的是,在裝修過程中,老父親不幸過世了。按照父親的囑咐,葛政家把這幅珍貴的畫重新配上了玻璃,掛在了家裡顯眼的地方。據了解,像這樣完整地保留下的猶太難民畫像還是首次發現。

  「猶太兄弟教我們學會第一句英語」

  同樣居住在唐山路599弄的曲滋玫老人,今年已經76歲了,說起當年的情景,老人記憶猶新。

  曲滋玫記得,當時她們家住在二樓,房子底樓前客堂住著一對猶太兄弟,那時候,這對猶太兄弟看上去大概三、四十歲左右,沒有結婚,個子長得也不高。因為曲滋玫父親會說英語,每次見面,這對猶太兄弟都會用英語與自己的父親打招呼、說話。

  「那時,我只有7、8歲,對外國人很好奇,雖然聽不懂英語,但很想學,便跟著弄堂裡的猶太人學英語,當時從簡單的hello,goodmorning開始學,這是我們這些中國小孩子第一次接觸英語」,曲滋玫說,後來見到弄堂裡的外國人,就用剛學來的這幾句英語與他們打招呼。那時居住在這裡的外國人都很友好,相互之間見面都不忘打個招呼。

  曲滋玫告訴記者,當時她們家不遠的地方舟山路上有個大菜場,許多猶太難民都到這裡來買菜購物,一些小店裡還有許多罐頭之類的食品和巧克力、花生米等,很受這些猶太難民的喜愛。居住在自家樓下的那對猶太兄弟平時也不做飯,經常到舟山路一帶食品店、飲食店買東西和吃飯,「那時的舟山路可熱鬧了,外國人隨處可見,商店裡外國商品很多,記憶中對罐頭、巧克力之類的食品,都是從那時開始認識的」,曲滋玫說。

  1948年,曲滋玫家樓下的那對猶太兄弟搬走了,搬走時,他們把使用了多年的幾件家具:實木做的白色寫字檯、單人鐵床、床頭櫃等留給了曲滋玫一家。說起那幾件家具,曲滋玫印象最深的就是單人鐵床。「這個鐵床後來我們一直使用了60多年,前些年由於壞了,也沒地方可修,和白色寫字檯一起扔了,現在家裡還剩一隻床頭櫃了」。

相關焦點

  • 他是猶太難民紀念館最長情的志願者,優秀
    這一天是他的值班日,他回到摩西會堂裡,看到堂內的幾排長椅子上已經坐著來著十幾位中外遊客,付思佳和他們搭著話,等待著整點到來。付思佳在紀念館內給遊客講解(圖/縱相新聞)每一撥遊客到來時,付思佳會根據中外遊客的比例來決定用漢語還是英語講解。講解通常從摩西會堂的歷史開始,然後帶著遊客進入展廳。講解從上午9:30開始,每個整點進行一次,一直到下午閉館。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展品近千件
    12月8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從1000多平方米麵積到4000多平方米,從150件展品到近1000件,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當天,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 獨特的歷史樣本 | 上海猶太社區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鏡頭一2006年4月「彼特·馬克斯兒時在虹口居所的留影2012年10月,彼特·馬克斯與他的作品「上海阿姐」他回憶道,當時在霍山路每天和一些猶太難民小孩和中國小朋友一起玩耍,孩提時他們都叫他小「傑克」,那時有一個10歲左右的中國姐姐照顧他,他不知道她的姓名,他只記得阿姐的父親是他母親的朋友,那位中國姐姐每天都會教他以毛筆作畫和用毛筆學寫漢字
  • 上海南市難民口述:就算再苦 也要堅持活下去-日本人,饒神父,難民...
    2米多寬的小馬路兩邊,都是百多年的老房子,木質的閣樓,七八戶人家合用的衛生間,是老上海生活的活化石。  100歲的餘阿姣就生活在這裡。路過的老人小孩都會叫她一聲「阿婆」。老人思維依然清晰,叫得出弄堂裡每個熟人的名字。「1937年,我就住在這裡,知道有個神父,人很好。」
  • 中外通史: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的患難友情
    猶太難民來到中國,就必然要與中國人接觸和交往。在他們來到之前,中國人與塞法迪猶太人和俄國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已經歷了近百年的變遷,而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關係,在納粹大屠殺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這一大背景下,更具有互相援助、同甘共苦的特徵。
  • 劉思巍 老弄堂風情
    圖/龔持平 文/大頭斯基 [alert type=white ]淮海路旁那堵由紅磚牆裝飾、有一道道拱廊襯託的「漁陽裡」堪稱上海第一弄堂;不僅僅因為這裡充滿滄桑感,還因為這裡名店林立時尚前衛。走一遭漁陽裡,或許你能多少讀懂上海味道。[/alert]1.老弄堂裡的前衛元素我們說漁陽裡和新天地非常相似,這大概連許多上海人都會感到奇怪。
  • 日本宣布投降的前夜,上千日本兵衝進日本皇宮切腹,場面像屠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重創美軍艦隊,美軍不是好惹的,立馬在廣島,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日本的廣島,長崎。蘑菇雲直衝萬米高空,頓時一片火海,鬼哭狼嚎。核武器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投放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 這漂洋過海13個月的8100冊書,是猶太老人對上海的「永遠感謝」
    昨晚8時20分,一輛紅色卡車穩穩地停在位於長陽路的猶太難民紀念館門口。工人打開廂門,卸下了10木箱共計8100冊書。書的主人是曾經的猶太難民、如今已82歲的老人科特·威克。圖說:1947年4月25日,科特一家在上海的合影雖然戰時在上海的生活很艱苦,但科特的童年回憶很美好,不僅沒餓過肚子,還去南京路、外灘很多地方遊玩,「和平年代的小朋友過的生活,我一樣也不落」。去年2月,科特帶著妻子和女兒女婿到亞洲旅行,特地來到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參觀。
  • 從弄堂故事解讀上海城市化 弄堂怎樣塑造"上海性格"
    衝一個涼水澡後,就開始躺在椅子上扇扇子,與鄰居「談山海經」。老人們大部分半眯著眼,扇扇風,年輕人精力旺盛,不少人聚在一起打牌,小孩子們則互相捉迷藏、玩弄堂遊戲,尋找自己的樂趣。嘈雜、熱鬧,充滿人情世故的弄堂景象,充斥於各種描寫上海的小說、電影中。直到今天,上海人的居住條件已經大為改善,但依然有不少老人懷念乘風涼的景象,因為它不只是一種「納涼」方式,更有一種小家庭裡體會不到的群體氣氛和人生樂趣。
  • 難民之父饒家駒
    睿智交涉,促成世界第一個安全區的建立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轟炸燒殺造成了大批上海難民。加上江浙等上海周邊地區難民,以及如歐洲猶太難民的湧入,總量達百萬的難民使得上海成為中國首位的難民城市,在世界上也高居第五,這成為抗戰中的上海亟需解決的嚴重社會問題。
  • 攝影師鏡頭下的黑白回憶,圖1看了心酸,最後一張淚崩了!
    攝影師鏡頭下的黑白回憶從上世紀初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逃離反猶浪潮和納粹的瘋狂迫害,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前往上海避難。此後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將難民們遷移至虹口一個狹小擁擠的區域,設立被稱為「隔都」的隔離區。
  • 日本投降前的鬼子,會更加殘忍嗎?「老鬼子」的回憶出人意料
    這是一段日本鬼子投降前的真實故事,從中可以看出鬼子究竟有多慘。同時可以看到在生命的絕路盡頭,被軍國主義洗腦後的日本鬼子,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是殘忍百倍,還是人性回歸?事先聲明一下,本文是根據日本鬼子的回憶錄所寫,不是飛春讀傳自己瞎編,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就是想說說真實的最後鬼子。
  • 了解猶太歷史,讀這13本書就夠了
    猶太民族與中國的交流自古綿延,自漢代直至二戰乃至而今,兩個民族間的友誼常被人津津樂道。 這兩個被稱為最聰明勤奮的民族間,又曾有過怎樣的交往故事? 作為專門從事世界史、尤其是猶太歷史研究的潘光教授,從自己數年研究中精選出13本適合大眾閱讀的著作,帶你縱覽猶太歷史,探尋一個民族古往今來的隱秘往事。
  • 南市難民區庇護30萬中國難民 專家呼籲建立饒家駒紀念碑-饒家駒...
    歲月流逝,昔日難民區的老建築已日漸凋零。滬上史學家發出呼籲,搶救老建築並加以修存,建立紀念碑,讓人們永記上海這座城市曾經的苦難歷程。  今天,一枚饒家駒紀念章也首發面世,以表達對這位在淞滬抗戰中向中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國友人」的感激之情。饒家駒1913年從法國來到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積極救助難民,在租界開辦收容所。
  • 1945,難忘的武漢之夏——日本在漢投降始末
    (本版資料圖片來源:湖北省檔案館)  湖北日報訊 文/圖 記者張歐亞 通訊員劉文彥 實習生張伊 楊郡媚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不久,武漢即設立受降堂。9月18日,曾在湖北不可一世的日寇低頭繳械,在此籤下投降書。  這揚眉吐氣的日子,銘刻在多少老武漢人的記憶中!  69年過去了。
  • 上海南市難民區開放紀念日 專家呼籲建立饒家駒紀念碑-饒家駒 難民...
    歲月流逝,昔日難民區的老建築已日漸凋零 。滬上史學家發出呼籲,搶救老建築並加以修存,建立紀念碑,讓人們永記上海這座城市曾經的苦難歷程。  今天,一枚饒家駒紀念章也首發面世,以表達對這位在淞滬抗戰中向中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國友人」的感激之情。饒家駒1913年從法國來到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積極救助難民,在租界開辦收容所。
  • 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
    有軍事愛好者提問,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很多人都答對了一點點,但不完整。因為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有四位元帥軍銜的將領,分別是陸軍元帥寺內壽一、杉山元、畑俊六和海軍元帥永野修身,答一兩個人當然不算完全正確了。還有人答是山本五十六和古賀峰一,那就錯得有點離譜了。這兩個人雖然是元帥軍銜,但死於日本投降以前。
  • 去處‖三五牌座鐘、街邊爆米花……滿滿老物件都藏在這個弄堂博物...
    去處‖三五牌座鐘、街邊爆米花……滿滿老物件都藏在這個弄堂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