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兄弟展示猶太難民贈送的珍貴油畫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李惠榮老人回憶往事 難掩激動心情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李惠榮老人向記者展示當年照片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曲滋玫老人展示猶太難民留下的衣架 上面印有一家洗衣店的英文名稱 攝影:中新社湯彥俊
猶太難民老鄰居參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攝影:解放日報蔣迪雯
唐山路599弄 猶太難民聚居區 攝影:解放日報蔣迪雯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通訊員龍鋼5月8日報導:唐山路三益邨,始建於1929年,屬新式石庫門建築風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猶太難民來此避難居住,是上海隔離區域內猶太難民聚居點之一,被稱為「外國弄堂」。今天上午,一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提籃橋地區猶太難民老鄰居座談會」在虹口舉行,這些70、80歲的老人回憶起童年和猶太難民相處的故事時,仍難掩一份激動。
「日本投降時,弄堂裡一片歡騰」
「1945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只聽到遠處弄堂裡傳來了喧譁聲。出於好奇,我和父母從窗口探出頭去看個究竟,只見許多猶太人在弄堂裡手舞足蹈,又是唱啊、叫啊、跳啊,有的猶太人還從自家陽臺和窗口,向外大聲叫喊,我們中國人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還以為這些外國人可能遇到了什麼節日,這麼高興。第二天,我們才從大人那裡得知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同樣居住在唐山路三益邨的李惠榮,是現今最早搬入這條弄堂的居民之一。說起抗戰勝利時弄堂裡的那一幕,李惠榮說,這印象太深了,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李惠榮至今還清楚記得,「那天歡慶後的第二天,我們這些小孩走在弄堂裡,猶太人都會拉著我們的手,合影照相,慶祝勝利」。
李惠榮一家是在1940年左右搬到三益邨居住,當時,三益邨有100多戶居民,其中,九成以上的居民都是外國人,中國居民只有10來戶。李惠榮記得,當時弄堂裡中外居民相處非常融洽,猶太老太太坐在家門口織毛衣,中國居民則會向她們學習怎麼編織猶太花樣的毛衣。有戶猶太難民在弄堂裡開了家麵包店,許多附近的猶太難民都到這家麵包店來排隊購買,附近的中國小孩常會去麵包店看熱鬧,圍著這些排隊的猶太人捉迷藏,「有時他們見我們可愛,也逗我們,和我們一起玩捉迷藏遊戲」。
李惠榮印象最深的是:有對猶太人自己沒有小孩,對中國小孩特別喜歡,常帶自己和弄堂裡的中國小孩去他們家玩。李惠榮當時看到,這對猶太人家中有個大椅子,現在才知道那是個牙科椅子,估計這對猶太夫婦是開診所的牙科醫生。
李惠榮說,自己和這位牙科醫生拍的照片,一直被小心翼翼地珍藏著,不時地拿出來看看,「可惜經過一些變故,家裡老照片都沒有了」,說到這兒,李惠榮一臉遺憾。
「猶太人臨走時贈畫給我家」
比起李惠榮,葛家三兄妹就幸運得多了,他們至今還保存著一幅當年猶太難民贈送的油畫。「我父親去世前特地囑咐,家裡的這幅畫是當年猶太難民臨走時贈送的,一定要保存好」,家住唐山路599弄三益邨的葛政榮、葛政家、葛政美兄妹三人一邊展示畫,一邊向記者講述了這幅畫框有獅身人面像的珍貴油畫的來歷。
葛家是1948年搬來三益邨居住的,當時,二戰已經結束,弄堂裡的猶太難民已陸陸續續搬離這裡,今年已70多歲的葛政榮、葛政家、葛政美兄妹三人聽父母講,當時弄堂裡的猶太人大多已經居住了有近10年。葛家搬來沒多久,猶太鄰居便要搬離三益邨了。葛家三兄妹依稀記得,小時候父母說起這幅畫的故事:那對猶太難民在臨走前一天,為了感謝上海人民對他們的庇護,特地把掛在牆上的這幅畫有獅身人面像的畫小心翼翼地取了下來,送給葛家。第二天臨走時,猶太鄰居一邊拖著皮箱,一邊還特地和葛家父母擁抱,不停地在弄堂裡邊走也向葛家揮手告別。
時光流逝,這幅猶太難民當年贈送給中國鄰居的珍貴畫像,一直被葛家小心翼翼地珍藏著。記者在座談會上看到,這幅珍貴的畫,雖然已經歷經70年多年,但畫面依然清晰。葛家三兄妹告訴記者,父親生前對這幅畫特別愛惜,時不時地擦去灰塵。2012年,葛家要對房屋進行裝修,過程中不小心打碎了畫框玻璃,老父親還特地關照家裡人,這幅畫一定要保留下去,房屋裝修好後,這幅畫還放在他的房間裡。
葛家三兄妹說,可惜的是,在裝修過程中,老父親不幸過世了。按照父親的囑咐,葛政家把這幅珍貴的畫重新配上了玻璃,掛在了家裡顯眼的地方。據了解,像這樣完整地保留下的猶太難民畫像還是首次發現。
「猶太兄弟教我們學會第一句英語」
同樣居住在唐山路599弄的曲滋玫老人,今年已經76歲了,說起當年的情景,老人記憶猶新。
曲滋玫記得,當時她們家住在二樓,房子底樓前客堂住著一對猶太兄弟,那時候,這對猶太兄弟看上去大概三、四十歲左右,沒有結婚,個子長得也不高。因為曲滋玫父親會說英語,每次見面,這對猶太兄弟都會用英語與自己的父親打招呼、說話。
「那時,我只有7、8歲,對外國人很好奇,雖然聽不懂英語,但很想學,便跟著弄堂裡的猶太人學英語,當時從簡單的hello,goodmorning開始學,這是我們這些中國小孩子第一次接觸英語」,曲滋玫說,後來見到弄堂裡的外國人,就用剛學來的這幾句英語與他們打招呼。那時居住在這裡的外國人都很友好,相互之間見面都不忘打個招呼。
曲滋玫告訴記者,當時她們家不遠的地方舟山路上有個大菜場,許多猶太難民都到這裡來買菜購物,一些小店裡還有許多罐頭之類的食品和巧克力、花生米等,很受這些猶太難民的喜愛。居住在自家樓下的那對猶太兄弟平時也不做飯,經常到舟山路一帶食品店、飲食店買東西和吃飯,「那時的舟山路可熱鬧了,外國人隨處可見,商店裡外國商品很多,記憶中對罐頭、巧克力之類的食品,都是從那時開始認識的」,曲滋玫說。
1948年,曲滋玫家樓下的那對猶太兄弟搬走了,搬走時,他們把使用了多年的幾件家具:實木做的白色寫字檯、單人鐵床、床頭櫃等留給了曲滋玫一家。說起那幾件家具,曲滋玫印象最深的就是單人鐵床。「這個鐵床後來我們一直使用了60多年,前些年由於壞了,也沒地方可修,和白色寫字檯一起扔了,現在家裡還剩一隻床頭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