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2021-01-08 史飛卿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先進成果,著實令人欽佩。

他在初中時,遇到了兩位非常重要的老師,其中一位是一名年過半百的老教授,因為受當時局勢的影響,老教授對當政的國民政府失望至極,於是投身到年輕一代的教育事業中,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國家的下一代培養成有血性有抱負的有志青年。老教授經常飽含熱淚向學生們講述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每每講到當下就傷心哽咽,他語重心長地說告誡學生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救國於危難。年少的陳景潤深深地受到鼓舞,他心中暗暗發誓長大一定要報效祖國。

同時,還有一位數學課老師對陳景潤影響很大,這是一位30來歲的年輕人,這位老師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學識淵博,上課也很有趣,陳景潤非常喜歡。陳景潤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除了上課聽講之外,他還經常在課下自己研究,當時的一本數學教材,他兩周就都學會了,老師得知後,非常驚訝,他認為這個孩子在數學方面天賦極高,是個可造之材。因此老師因材施教,經常單獨為陳景潤講授一些其他學生認為非常難的數學知識,此外,老師還激勵陳景潤,喜歡數學是好事,數學是其他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又是國家和民族發展強大的重中之重,因此,中華民族要想強大起來就離不開數學。陳景潤深以為然,學習數學更加刻苦。

之後,陳景潤考入高中繼續接受教育。在這一階段,陳景潤遇到了對他影響極大的第三位老師——沈老師。沈老師是陳景潤當時的數學老師,他知識豐富,見多識廣,講起課來也十分吸引人,很受學生歡迎。一次課上,沈老師突發奇想給學生們出了一道有意思的算術題,題為"韓信點兵"。就在同學們都埋頭苦算的時候,陳景潤迅速得出來結果,小聲地說了句:"53"。此聲一出,全班都為之一驚,速度也太快了。沈老師問他是如何出來的結果,害羞的陳景潤不好意思當眾發言,只是在黑板上將算數過程寫了下來。沈老師誇獎了他,隨後向大家講述了中國自古以來的著名數學家,例如祖衝之、秦九韶等先輩,以及他們對於數學發展的貢獻。之後沈老師又鼓勵大家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到了我們這一代也不能止步,希望大家之後可以在數學領域創造更大的成就,比如,破解當今世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題,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課後,沈老師又對陳景潤說:"你既然能夠解出'韓信點兵',將來也有機會能破解那個難題,你可要努力啊!"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陳景潤的心,從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了陳景潤為之奮鬥的目標。

該猜想是哥德巴赫曾在1742年提出的,其內容為: 任一大於2的偶數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然而這也只是哥德巴赫的猜想而已,他並不能證實它。於是,他向當時的大數學家請求幫忙,但是一直也未能證實這個猜想,因此這一問題便被遺留下來成了數學界的難題。

由於該猜想的表述較為簡單易懂,它的破解證實受到了後世許多人的關注,除了各時代的數學家之外,不少業餘數學愛好者對此也十分感興趣,但是該猜想被提出後的一百多年間,研究者前赴後繼卻一直也未能取得重大進展,也可見該猜想研究之難。

20歲的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後,直接留校成為了學校圖書館的一名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工作,但陳景潤心中始終惦記著哥德巴赫猜想。他在工作之餘堅持對該猜想進行驗證研究,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把自己的相關論文寄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得到華教授的指導。華羅庚看過這後,對於陳景潤這個年輕人的才華非常賞識,決定把陳景潤調到中科院的數學研究所,為這個年輕人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年輕的陳景潤就這樣,在華羅庚前輩的指導下,正式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

有了名家指導自然是好事,但是對於破解這一世界難題來說,陳景潤要面臨的困難還是非常多的。為了能掌握相關研究的最新動態,他必須要具備可以直接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因此,陳景潤開始學習多門外語。憑藉驚人的毅力,陳景潤在較短時間內竟然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國語言,這對一位數學研究者來說本就是一件值得令人稱讚的事了,但對陳景潤而言這只是開始而已。

之後,陳景潤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堅持研究,歷經十多個春秋的刻苦鑽研,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名為《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該論文闡述了陳景潤對於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證明,此論文已經發表引起了全世界數學界的廣泛關注,該論文的觀點也受到數學界的認同。當人們得知這一中國數學家是在只有6平的小空間,完全是靠筆和紙完成的這項偉大研究時,各國數學家紛紛對此表示稱讚和敬佩。英國和德國的數學家更是將陳景潤此篇論文納入教材中,並將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然而,雖然只是證明了猜想中的"1+2",但是距離完全證實該猜想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不過有了這一階段性的重大勝利,之後陳景潤便對後續證明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熱情。然而,遺憾的是,直到1996年陳景潤因病去世,他都沒能完成該猜想的最終證明。

當然,作為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以證實"1+2"猜想而聞名,但是這並不是他在數學領域的唯一成就。能夠成功在證實難題中取得重大突破,當然不是只有論文中所闡述的那麼簡單直接,其探索過程也是相當複雜曲折的。在研究過程中,陳景潤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許多數學領域中的新規律、新方法。因此在攀登數學研究高峰的同時,陳景潤一路也收穫頗豐,例如早期,陳景潤為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對塔裡問題、華林問題、球內格點、圓內格點等都做出了重大改進,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他的研究過程中,成功將之前的最小素數從80繼續推進到16,為之後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另外,在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所用的篩選法也是陳景潤在研究中摸索出來的最為有效辦法,這也為之後人們的研究做了鋪墊。

然而,在陳景潤成名之後,面對驟然而至的關注,他沒有迷失方向,仍然堅持那一份對科研的熱忱,他淡泊名利,繼續專心鑽研,一門心思撲在數學研究上。如今,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陳景潤成名後基本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在各個期刊上發表,甚至在1996年3月,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中,仍然有相關的研究論文在發表。此外,陳景潤的貢獻不止在數學領域,直到生命的最後,他依然想著為科學事業獻身。陳景潤留下遺囑,希望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這足可以見其思想覺悟水平之高!

陳景潤三個字足以永遠的留在人類數學史上,他的一生都在為數學研究奮鬥,是了不起的數學家。除此之外,在陳景潤身上我們還能看到一股甘坐冷板凳的韌勁和不畏艱難、勇於奮鬥的拼勁,這些優秀品質也是陳景潤能夠取得如此優秀成果的基礎,這也是他能夠在那個特殊時代成為知識分子標杆的關鍵,他理應成為人民大眾的榜樣。他的事跡喚醒了處在經濟落後、物資匱乏中的人們對科學和文化的重視與嚮往,也激起了國人對於科學家的崇敬與仰慕。的確,新中國一路走來,從一窮二白到如今的國富民強,這其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夜以繼日的努力與默默付出,因此,對於那些為科學事業為之奮鬥終身的科研者們,我們應該始終銘記,他們不該寂寂無名,他們值得青史留名,受人敬仰。

相關焦點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數學家就是這樣,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能努力一輩子。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一位美國數學家證明,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有老師教育我說,數學很難啊,很嚴謹啊,你看1+1=2證明起來都那麼費勁,以此鼓勵我嚴肅對待數學,這種雞湯一定要避免啊,笑死個人了。1+1=2是定義,2就定義為1與1之和。哥德巴赫猜想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證明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拆成兩個素數的和,簡稱1+1,沒有後面的等於2。這裡的1+1,是一個素數加另一個素數的意思。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1月,《人民文學》雜誌新年第一期發表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該文講述了數學家陳景潤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哥德巴赫猜想」的內容和發展的歷史,以及陳景潤是如何在特殊年代期間,在艱苦環境下通過頑強努力取得了(1+2)的證明過程。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後者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讓很多人知道了有位中國數學家,用了幾大麻袋演算紙,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推進了一步。但陳景潤究竟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多大的進展呢?讓我們從哥德巴赫猜想本身說起。源起:素數引發的懸案一個大於1的自然數,如果除了1與其自身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整除,那麼稱這個自然數為素數(又稱質數);大於1的自然數若不是素數,則稱之為合數。
  • 劉漢青:16歲考上哈工大,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劉漢青在大三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了一篇有關陳景潤的新聞報告,他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當時陳景潤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被中科院授予了院士頭銜。劉漢青好奇之下對陳景潤的生平進行了一番了解,一下子就痴迷於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
  • 簡單的1+1和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麼關係?
    ——華羅庚每天十分鐘,數學很輕鬆!歡迎來到暖爸的數學碎碎念。大家好,我是愛數學的暖爸。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1+1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我們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的問題,但是1+1卻沒人能證明出來。小時候聽說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腦子裡有一個疑問。「1+2」和「1+1」那麼簡單的事情,還需要證明嗎,而且還證明不出來?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 哥德巴赫猜想獲證!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簡稱哥猜1+1」。王元在南開大學的一次談話中提到「1+1」與陳景潤的「1+2」不是一回事。世界數學共同體尚未公開宣稱過誰誰誰已完成證明了哥猜。但這並不等於世上真的就無人能證明哥猜了。其實聲稱完成證明了一個久未解決的猜想的人並不多,邏輯是可以自明的,因為反對邏輯還得使用邏輯,將一個錯誤的觀點廣而告之,絲毫沒有意義。
  • 關於世界數學三大猜想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
    他的數學經歷:小升初考試時,算術得了滿分;入伍後,曾在成空第13團21營給戰士們講三角函數和複數課;讀軍校時,數學成績是全班107名學員當中最好的;在成空混成11旅教導隊上過專業課、物理課和數學課;考研時數學考的分最高;考博時數學竟得了70分(滿分100,40夠);能講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能講《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和《考研數學1~3》;講過1~9年級奧數。
  • 我國數學天才陳景潤:47歲娶29歲漂亮女醫生,獨子如今咋樣?
    陳景潤作為我國的數學家,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者,畢其一生,都在研究數學的科學之路上辛勤耕耘,以至於婚姻生活都是在他47歲的時候才正式拉開帷幕。而他的妻子由昆是一名醫生,當時的由昆年僅29歲,據說當時陳景潤對其一見鍾情。經過之後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漸漸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 蜂窩猜想另有巧妙證明!
    他猜想,人們所見到的、截面呈六邊形的蜂窩,是蜜蜂採用最少量的蜂蠟建造成的。他的這一猜想稱為「蜂窩猜想」,這一猜想跨越了1600多年才讓世人看到了能解決的曙光。 當正多邊形周長為正六邊形時一定會比其他任何形狀都要小,陶斯無法證明這一點。但美國數學家黑爾證明了平面比凹凸面更省材,但為何選六邊形而不是八邊五邊則沒看到有相關敘述。他把19頁的證明過程放到了網上,許多專家都看過證明,並相信黑爾的證明是正確的。可惜我們搜不到,正如哈肯完成的四色猜想證明一樣,我們也搜不到。但這激發了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但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大學生那可是很吃香的。畢竟,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國家分配工作,就意味著有了鐵飯碗。尤其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能有個穩定工作、有穩定收入,那就是天大的好事兒。所以,當劉漢青被哈工大錄取的消息傳來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要知道,那時候的劉漢青才僅僅十六歲。而在這樣的年紀,他居然能考上哈工大,這是一件多麼令村民們驕傲的事情!
  • 陳景潤1+2、萬籟鳴孫悟空、張樂平三毛,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墓!
    1、數學家陳景潤墓陳景潤是當代著名的數學家,曾先後在廈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任職。在數學方面,陳景潤有著無與倫比的執著和喜愛,他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
  • 穿越11年的數學長跑:尋找那顆最完美的「鵝卵石」
    簡單來說,『哈密爾頓-田猜想』即猜測大多數地方都是完美的,而『奇點』的大小是可控的,被限制在一個低維空間。」陳秀雄說,他和王兵,就是在數學上嚴格證明了這個猜想,並以此為基礎證明了分析領域的「偏零階估計猜想」。  數學猜想,是關於某個自然現象或理論的猜測、假設,如果被數學方法證明為正確的,就成為定理;證明為錯誤的則拋棄。
  • 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如果說在此之前數學是代數、幾何二雄並峙,歐拉和18世紀其他一批數學家的工作則使得數學形成了代數、幾何、分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沒有他們的工作,微積分不可能春色滿園,也許會打不開局面而荒蕪凋零。歐拉在其中的貢獻是基礎性的,被尊為『分析的化身』。」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胡作玄說:「牛頓形成了一個突破,但是突破不一定能形成學科,還有很多遺留問題。」
  • 計算機能做數學嗎?|展卷
    阿蒂亞(Michael Atiyah)曾說過:「我們的理想是探究數學真諦,而不是利用機械執行指令的計算機推演論證。」另一位菲爾茲獎獲得者澤爾曼諾夫(Zelmanov)也表示贊同:「只有所有數學家都認可的證明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我對機器證明方法的前景並不看好。」他說的有道理嗎?如果數學證明方法只有生成它的機器能夠理解,我們真的可以相信嗎?
  • 大器晚成的「數學掃地僧」,因重要成果獲獎,成北大美籍客座教授
    而有一個臨近花甲之年的數學家,因一項數學成果,震動國際數論學界,他名叫張益唐。張益唐是傳奇的華人數學家,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1955年生於上海,27歲那年,畢業於北京大學。2013年5月,臨近花甲之年的張益唐在世界數學界最負盛名的《數學年刊》上發表《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文章,完美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孿生素數猜想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震動了國際數論學界。世界著名期刊《自然》在網上以「突破性消息」為標題通報了這一重要成果。
  • 席南華院士:數學的意義
    對於無限,希爾伯特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他說:「沒有其他的問題能夠如此深刻的觸動人的精神;也沒有其他的思想能如此富有成果地激發人的思想邏輯領悟力;然而也沒有其他的概念比無限的概念更需要澄清」。我們常常有個樸素的想法,希望長生不老,其實是跟無窮聯繫在一起的。
  • 專訪菲爾茲獎得主高爾斯:漫遊音樂與數學 發現古老猜想反例
    「大概在1991年的夏天」,高爾斯對澎湃新聞記者回憶起,他通過「三個靈感瞬間」和一些辛苦工作,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具備對稱性的巴拿赫空間,找到了巴拿赫空間古老猜想的反例。   這樣的靈感瞬間有時發生在火車上。1991年至1995年,高爾斯在倫敦大學學院擔任講師。
  • 可至死都沒人信他
    羅巴切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數學家,是「非歐幾何」的早期發現人,簡單來說就是發現了「平行線可以相交」的理論,但在他研究數學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他在研究中發現,我們熟知的「平行線永不相交」理論存在漏洞,就是說平行線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相交的。在將研究成果公布之後,迎來的卻是數學界的質疑、嘲諷甚至侮辱,而羅巴切夫斯基一直堅持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