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中,狗算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多項證據表明,狗曾是狼家族的一員。多年的人類馴化,讓灰狼家族中的一支逐漸改變了容貌,性格也變得更加溫順,開始與人類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就是如今的狗。
既然人類當初馴化狼使其變成了狗,為何當初沒有嘗試馴化老虎,讓其為人類所用呢?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他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提到了這樣一個原則,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他認為,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簡單來說,動物是否能夠被人類馴化,早已被自然所決定,並不是外部因素所決定。人類只是讓這一特徵被顯現出來而已。
事實上,在幾千萬年的進化中,人類幾乎嘗試了所能接觸的全部大型哺乳動物,可是只有14種最終被人類馴化成功。其數量之少確實令人費解。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甚至稱,那些動物註定要永遠野生。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狼獲得了人類馴化的偏愛,而老虎卻只能在自然界盡情釋放野性?我們可以從以下這3個角度簡單地探討一下。
食物的轉化率
食物的轉化率本質上是飼養的成本問題。能量的流動關係告訴我們能量是隨著食物鏈逐級遞減的,越高級的物種能量的利用率越低。因此,相比較吃草的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
我們可以假設能量的傳遞效率為10%,那麼1000斤豬食可以養100斤豬,如果老虎以豬為食,只能夠維持10斤的老虎生存。而在原始社會,人類的食物也極度匱乏,哪裡有多餘的食物去供養老虎。
有人可能會問,狼不也是肉食動物嗎?瑞典的一個科研小組稱,幾萬年前,一部分的狼發生了基因突變,讓它們具備了消化澱粉的能力,這讓狼開始被人類的剩菜剩飯所吸引,逐漸轉化為如今的狗,也因此變成了雜食性動物。
總之,基因改變讓一部分狼變成了雜食性動物,這讓它們對食物的利用率有了提高,也為人類馴化它們提供了契機。
社會結構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一些動物種群中也存在著嚴格的社會等級。它們生活範圍重疊,卻互相包容而不排斥。比如,牛、羊、狼等在其種群中都存在領頭動物,其他群體也樂意跟隨,聽從領頭動物的支配。
由於這個原因,這些動物在被集體看管時就會尤為輕鬆,往往控制住領頭動物的位置,就能控制整個種群。而老虎多為獨居,領地意識極強,侵入其領地的動物不是傷亡慘烈就是命死敵手。
因此,群居與獨居的特性讓人類馴化了狼變成了狗,而老虎卻始終不能被馴化。
獵捕方式
人類馴化動物最初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當作食物來源或者用來幹活,另一個是協助狩獵,而狼正好是後者。狼屬於群居動物,多以長途奔襲,圍攻獵物,使獵物在疲憊與驚恐中失血而亡。
原始人類的狩獵明顯與犬科動物更加契合。原始人類曾是最優秀的長跑者,當人類從樹林來到草原,身體機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去適應奔跑。腳趾變短增加了身體穩定性,向上彎曲的足弓起到了減震作用,全身的體毛褪去,更是讓人類身體的散熱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
有人猜測,原始人類追逐獵物的速度很可能大於現在的馬拉松運動員,距離也更遠,耐力更久。這對於以伏擊為主的貓科動物來說顯然是達不到的。因此,當人類在獵捕獵物時,只有狼能夠堅持下來,有力氣跟著打獵。
總而言之,正是由於狼在獵捕的方式上與人類的相似性,才讓人類能夠馴化了狼,而虎沒有被馴化。
當然,每種被馴化的動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那些還未被馴化的動物也有自己的理由沒被馴化。比如羚羊、鹿的敏感性,豹子、獅子的兇猛性等等。還有哪些原因導致這些動物沒有被馴化,不如評論區一起討論~
往期回顧:
如果沒有生殖隔離,地球會怎樣?除了關係有點亂,還有這樣的結果
為什麼大型貓科動物很多,卻少有大型犬科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