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的東北風:那些帽子裡的文化,雖逝猶存,那味道變成遙遠記憶

2021-01-08 故事魔袋

喜歡看老電影的人都記得,過去地主形象不是因為演員的演技如何而被記住的,往往被人記住的是地主的那頂帽子,我們叫黃世仁帽,俗稱氈帽疙瘩。

關於戴帽子大有講究。特別是在清朝,戴帽子是十分講究的,可以說帽子就是身份,帽子也是腦袋,官帽被摘了大多意味著要掉腦袋了!

跟一般老百姓防寒取暖戴的帽子不是一回事,帽子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有明顯的區別,不戴帽子的一般都是窮人,講究一點的再窮出門時也戴個帽子。

解放前,東北男人喜歡戴氈帽頭,亦稱「氈疙瘩」。其帽圓頂,左右各有一耳,前後遮簷,摺疊向內,外形如罐,成大半圓。兩耳綴以皮,折下可護頭耳面額和後頸。帽色多黑褐,通常為老夫所好。

願意帶氈帽頭的人都是上了點年紀的旗人。在古玩行有一種叫「帽桶」的瓷器很受歡迎,據說這東西是專門給官員託帽子用的,大多是朝中人用的東西,所以很值錢。

因為家庭困難,小時候從來沒戴過帽子,一次去姥姥家,舅舅心痛外甥就買了一頂送給我,剛帶上有點不習慣,但心裡知道是一份心意,沒想到因為玩瘋了,不小心把帽子弄丟了,還跟夥伴打了一架。

我有個同學,他總戴一頂「四喜」帽子,因為不懂,覺得怪怪的。後來才知道,這帽子還叫「四塊瓦」帽有四耳,無簷。帽面用緞,皮耳,上面有皮毛,毛斯灰色的,我不認識。據說這帽子是有錢人戴的,當時我們大家還笑話他,可他毫不在乎。

在我十四五歲的時候,特別喜歡軍帽,非常羨慕戴軍帽的大哥哥大姐姐,那時候有一頂軍帽是一種時尚。有一段時間,城裡突然颳起搶軍帽的風氣,經常有小混混到大街上搶軍帽,惹怒了公安局,把那些搶軍帽的混混兒判了刑。

不知道軍帽怎麼突然讓人變得癲狂!直到現在我都想不明白。父親戴了一輩子狗皮帽子,他參加過解放戰爭,後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脫下軍裝後回家當了農民,直到生命最後那頂從部隊帶回來的狗皮帽子也沒丟。

生活在東北,東北寒冷的天氣讓人離不開帽子。不知什麼時候很少再有人戴帽子了,帽子已經成為過去式,躲進了人們的記憶深處,年輕人更是沒人帶帽子了。

相關焦點

  • 颱風鯨魚對臺灣無影響 中秋前又一波東北風襲臺
    華夏經緯網9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今年第13號颱風「鯨魚」27日白天生成,下午14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1.6度,東經157.6度,以每小時31公裡速度向西北進行,由於距離臺灣地區十分遙遠,預計未來動作路徑將由西北轉往北前進,因此對臺灣地區無直接影響。不過「氣象局」指出,中秋連假前又有1道東北風增強。
  • 童年記憶裡的螢火蟲
    童年記憶裡的瑩火蟲晨 流《白浪情》網友夏天,望著漆黑的夜空,我便常想起那些在童年記憶裡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山鄉的夜很靜,也很寂寞。在哪些沒有煩惱,沒有憂傷的童年時光裡,黑夜也沒能關住我們快樂的童心。寧靜的星空下,最誘人最快樂的事莫過於追捉那些提著燈籠飛來飛去的塋火蟲了。螢火蟲是光的使者,那一盞又一盞忽閃忽閃的小燈,點亮起山鄉的黑夜,也點亮起我和小夥伴們的快樂心情。山鄉的夜很靜,蟲的鳴叫聲,劃破夜的寧靜安祥。
  • 兒童樂園,那些留在我們記憶裡的剪影
    硫磺和磷、硝混合在一起的氣味有一種特殊的魔力,總讓人感覺到過年的味道,免不得便深吸幾口。緊接著領導好像喊了一聲「開園」,那人群便如潮水般向大門內湧去。我後來想想,開業這一天,兒童樂園好像不要門票,否則人們怎麼會進得如此之快。
  • 核酸檢測的連帶收穫/原創:馮貴華-東北風文化思為特寫
    這時,有買貨的姑娘跟著說,這才是真真正正的社會主義好,絕不像那表面重視民主民生的美國,竟然在疫情面前放任自流,甚至於束手無策。也許是那說話的姑娘長得漂亮有較強磁力,她邊上一位正在選貨的靚哥小夥子直接搭話:據媒體介紹,在美國這核酸檢測完全是自費的,而且那價格非常的貴,一人一次就大約是中國花費的156倍。
  • 丹霞地貌古佛教文化名山—駱駝峰
    山峰遠觀酷似一隻坐東朝西的駱駝,故有駱駝峰之稱,原名復巖山,是齊雲山餘脈,比九華山歷史還要早四百年的古佛教文化名山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林木蒼翠 ,枝幹挺秀,林蔭蔽天行走於山間小道,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這紅色的帽子很nice
  • 你住的那條馬路還有煙紙店嗎?記憶中,上海那些溫暖的煙火氣
    我們也不太稀奇鄰居裡住了文化人,而他下班回家在家門口跟鄰居打招呼,也會說今天臨街油醬店新到的原頭老酒味道不錯。而小孩子跟主婦的眼睛裡,更看重邊上的那家煙紙店。人的記憶是不太可靠的。人的生活方式,則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下的選擇,如長河之水,一路向前,逝者難追。就好像「老虎灶」、「煤餅爐子」這些老物事,經過了記憶的「加工」,往往變成一些有審美意味的意象。為了打兩瓶熱水走上兩裡地、生個爐子PM2.5爆表的「不便」都被偷偷過濾。
  • 從街巷中探尋城市記憶 在舌尖上品老太原味道
    原標題:從街巷中探尋城市記憶 在舌尖上品老太原味道   太原是一座歷史
  • 那些你不知道的帽子&KANGOL帽子排行推薦
    一場秋雨一場寒,隨著秋雨次數的增多,溫度也越來越低,隨之而來的就是寒冷的冬季了~那麼如何在單調的冬季穿出不一樣的味道呢?一頂適合自己的帽子是不錯的選擇~不僅僅能起到保暖的作用還可以讓你在單調的冬季穿出自己的style。說到帽子,小編不得不提一下KANGOL。
  • 老字號糕點, 尋找記憶裡的味道!
    老字號太谷餅  山西的太谷餅是一絕,以其香、酥、綿、軟而聞名全國。  這些記憶裡的味道,才是真正的美味!
  • 記憶裡的味道,一直沒變過
    放進嘴巴裡嘎巴嘎巴,能夠度過一個非常美好的午後。鮮香美味,滿口都是回憶的滋味!除了經典的蝦味蝦條,還有紅燒牛肉味和蟹味粒可選,同樣也是脆脆香香的,一口一個嘎嘣脆!勁仔小魚吃一口就讓人淪陷的勁仔小魚乾,絕對是美食中的最強王者。甄選4-7cm的優質海魚,富含天然優質蛋白,去頭去尾去內臟,乾淨又健康。
  • 故鄉的桑葚:那是童年記憶裡的一抹溫暖……
    我隨手摘了幾顆遞給妻子和孩子,酸酸的,甜甜的,妻子說,真沒想到有如此特別的味道,明天上午過來採摘一些。妻子和孩子欣賞的是桑椹的味道,而對於我,卻是一段記憶的溫暖承載……清楚的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校園的圍牆外有兩棵很大的桑樹。
  • 盤點那些8090埋藏記憶裡的老動畫
    今天我們就來一一盤點那些埋藏在我們記憶深處的老動畫吧!一、小糊塗神叮叮叮 叮叮叮 遇到了麻煩念段經嘟嘟嘟 嘟嘟嘟 關鍵的時刻犯迷糊金糊塗呀 銀呀銀糊塗比不上咱家的老糊塗 老糊塗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一段「洗腦」的旋律呢,記得筆者小時候放學回家,打開電視經常可以聽見這一段旋律。
  • 記憶裡的味道:東溪楊狗燒臘
    南華宮、萬天宮記錄古鎮歷史,草鞋市、太平橋承載時代回憶,劉氏黑鴨、楊狗燒臘回味記憶味道。清晨6點,東方泛起魚肚白。行進在乾淨的柏油路上,古色古香的木質建築不斷後退,穿過草鞋市牌坊,再往前走不多遠,就到了東溪美食廣場。走進廣場右側的一條幽深巷子,第一眼看見的便是「楊狗燒臘」招牌。見到楊狗燒臘的傳承人楊正坤時,他正搬出一張竹椅,在門口坐下,順手點燃一根煙,沐著晨風,靜靜地等待送肉人上門。
  • 寫作教學:舌尖上的溫暖記憶
    時間的味道是記憶的味道,記憶裡,飄著父親烹飪食物的香味。小時候,父親在我眼裡是偉大且多才多藝的。他會種花,會唱戲,會縫紉,會織衣,會享飪。父親最擅長做大煮乾絲和紅燒獅子頭。大煮乾絲,是最最家常的一道菜,細細的乾絲,配上青菜,冬筍,胡蘿蔔,黑木耳,火腿,蝦米,用雞湯煮開,色香味俱全。一家人圍著飯桌,開開心心地吃起飯來。入冬後,父親開始忙著醃製鹹肉和鹹魚。
  • 重溫記憶中的味道——「Q仔廚房」系列活動之美食在家鄉第14期
    4月10日15:00,青藤書院舉辦「Q仔廚房」系列活動第14期,參與者以探尋家鄉的美食為主題,通過線上參與互動的方式,將個人在家製作美食的教程視頻,圖片講解進行分享,助力學子重溫記憶中的味道,弘揚家鄉美食文化,感受生活中的小樂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家人小談丨英雄山下的一碗麵,成就濟南人三十年如一的味道記憶
    三十年,當初來吃麵的懵懂少年已經步入中年,三十年,讓一份味道始終鐫刻於濟南人的記憶之上。它,就是濟南人的亮亮麵館,一碗在濟南人的舌尖上翻湧了三十多年的味覺記憶。  亮亮麵館實景拍攝30多年了,羅亮拒絕了無數加盟店、連鎖店的建議,他堅持著那份看似有些「笨拙」與「守舊」的手工拉麵的信仰,堅守著那份三十年不變的拉麵味道。就連店裡的辣子,這麼多年來也一直維持著四川的川椒、陝西的線椒和濟南本地辣椒「混搭」帶來的老口味。讓無數的老食客,走過天南地北,卻依舊懷念這裡的味道。
  • 娛樂至「屎」:聊聊那些「有味道」的遊戲文化
    娛樂至「屎」:聊聊那些「有味道」的遊戲文化 為了保證遊戲的可玩性和機制不過於複雜,絕大多數製作者都會對自己的遊戲做很多減法
  • 元旦獻禮 ‖ 鼠年在冬茫中悄然而逝
    鼠年在冬茫中悄然而逝文/費明
  • 《遙遠地球之歌》人類變成一個跨星際的種族會怎麼樣
    我們人類是一種尊重個人的物種,怎麼能變成像魚一樣,完全不在乎後代的死活呢?這不是低等生物嗎?對這種可能的道德難題,小說裡給出的答案是:你的那些所謂高貴和對生命的尊重,全都是在地球框架下的思維模式。為什麼人類要不遺餘力地尊重個體,這其實是為了鞏固我們在文化上對K策略的認同感,因為這個舉動是有利於我們在地球上活下去的,任何把人當螞蟻的政治制度,都是違背K策略的。
  • 針腳裡,藏記憶
    針腳裡,藏記憶原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11期文/溫素威桮小麗和滿繡的故事,比她手裡的繡線還要綿長。2008 年,滿族刺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不高的桮小麗以針代筆、以線代墨成為滿族民間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