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美澳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2021-01-14 荔枝網新聞

  原標題:世界首次發現琥珀蛇 命名「緬甸曉蛇」

  中、加、美、澳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發現;專家:表明蛇類至少於1億年前已完成在各緯度的分布

緬甸曉蛇復原圖。

琥珀蛇和對應的CT掃描重建。

  琥珀中的蛇皮。

  距今約1億年前,在緬甸的熱帶雨林,一條蛇剛剛破殼就遭遇死亡,經過地質變化、海陸交替,如今它以琥珀的形式重新被發現,並被賦予一個新的名字——緬甸曉蛇。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緬甸曉蛇)。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兼石探記創始人陳睿博士等學者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雜誌《科學》旗下子刊《科學進展》上。

  緬甸曉蛇「剛出殼」已有腐爛

  這次發現的蛇類琥珀共兩件,其中一件是剛出殼的新生蛇,有些許腐爛,已經暴露出骨骼。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記者,琥珀蛇保存了長4.75釐米的連續的顱後骨骼,包括約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膚。這97枚椎骨中的前87節加上肋骨構成了軀幹,剩餘10節構成尾部。

  標本的單一椎骨非常小,軀幹椎體長約0.5毫米,尾椎長約0.35毫米。參照同時代蛇類,如果標本完整,琥珀蛇的長度大約為9.5釐米。

  學者發現的另一件蛇類標本是琥珀中的蛇皮,這件標本顯示了一條大型蛇類蛻皮,鱗片呈菱形或圓菱形,鱗片間的表皮上有深線。一些區域能看到顏色的變化,但很可能不是原來的色彩,此外還能觀察到圓形或環狀的花紋。這張蛇皮的主人體長可能可達60至70釐米,是當時緬甸琥珀森林的大型掠食者。

  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極為稀有的。邢立達表示,大多數蛇類骨骼細小,精緻,而且質地都不是很堅硬,所以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

  首次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新生蛇

  據介紹,這是首次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新生蛇,其個體發生學特徵在蛇類化石中是史無前例的。

  根據琥珀蛇所展示的「形象」,它看起來似乎更像是蜈蚣。如何判定這枚琥珀是蛇類呢?

  邢立達解釋道,從骨學角度,這個標本有明確可見的腹下椎骨(前洩殖腔椎骨),標本中有87節,推測總共有160節,超過除了蚓蜥類和雙足蜥類之外的所有細長的有鱗類動物,如帝王蛇蜥有55節的腹下椎骨。

  此外,標本的脊椎骨還有著特化的椎弧凹與椎弧凸,這是蛇類的重要特徵。「這兩個結構互相鑲嵌著形成球狀窩,使得蛇的每一節脊椎骨都能牢牢的相扣,並且又能轉動靈活」。

  根據長度和解剖學結構顯示,被標本「封印」的蛇是新生蛇。比如椎孔至少比椎體大兩倍,椎弓突和椎弓突關節無或弱骨化。

  ■ 關注

  以發現者命名 含「破曉」之意

  琥珀蛇的骨骼特徵區別於其他蛇類,學者將這件標本命名為緬甸曉蛇(Xiaophis myanmarensis)。屬名Xiaophis中的「Xiao」源自中文「曉」,向發現該枚琥珀的石探記聯合創始人、琥珀專家賈曉女士致敬,ophis為希臘語中的蛇;種名「myanmarensis」表明化石發現於緬甸。陳睿博士說,「曉,這個字有著多層含義,不僅是收藏家的名字,也有破曉之意,暗示了這條蛇的原始,此外,也與」小「字同音,表示是極小的標本」。

  「緬甸曉蛇可以說是現在蛇類的祖先之一。」論文作者之一,美國中西大學蘭德爾·尼達姆教授說,「緬甸曉蛇的顱後骨骼顯示與其他白堊紀岡瓦納蛇類極高的相似性,如阿根廷發現的、距今9000萬年的狡蛇和恐蛇。將緬甸曉蛇加入到早期蛇的系統發生分析中後發現,緬甸曉蛇位於岡瓦納基幹類群中,如狡蛇、恐蛇和古裂口蛇及現代蛇(冠群)之間」。

  系中生代蛇類記錄新基準點

  從古地理角度,緬甸蛇類生存於南岡瓦納的島弧系統中,後成為勞亞大陸東緣的一部分。據了解,這些琥珀蛇位於勞亞大陸東部,是中生代蛇類記錄的重要的新基準點,其明確表明蛇類在至少1億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在各緯度的分布。

  從外表來看,這兩枚琥珀並不「純淨」,還有一些別的生物「痕跡」,如昆蟲、昆蟲糞便和植物殘留物,這些內含物提供了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記錄。

  緬甸琥珀中保存的一些植物和無脊椎動物都表明,這是一個包含有淡水棲息地的、潮溼溫暖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緬甸曉蛇是首次在中生代森林環境中發現的蛇類,表明早期蛇類的生態多樣性比以前的人為地更為多樣。

  麥可·考德威爾教授假設說,「緬甸曉蛇可能從水生蛇類演化而來,後來遷徙到了外來地塊的島嶼陸生環境中;特提斯海裡廣泛分布著多種森諾曼階海生蛇,南美最近也發現森諾曼階的海生蛇,這都表明在陸生和水生環境中的蛇類多樣性出乎我們的意料」。

  ■ 講述

  「一開始以為是蜥蜴琥珀」

  記者了解到,目前科學家研究大多數琥珀是從公開的琥珀市場購得。發現琥珀蛇的石探記聯合創始人、琥珀專家賈曉女士回憶說,2016年初,她在開一批琥珀的原石,「其中一塊黑乎乎的料毫不起眼,磨開部分表皮之後,看到有一段動物包裹體和一些碳化的植物碎屑,是不是巨大的蜈蚣?我當時心裡還蠻開心的,但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這些『蜈蚣腿』很可能是一隻殘破的小蜥蜴的肋骨,但它的身體有些長」。

  因為賈曉此前已有幾塊蜥蜴琥珀,而且這枚琥珀的珀體並不好看,所以她沒有繼續研磨,而是將其「束之高閣」。

  偶然間,賈曉路過一個小畫廊,其中一幅眼鏡蛇骨架的畫作非常精美。「我多看了幾眼,突然一個念頭閃現,這幅畫裡面的蛇骨和我那塊琥珀裡的實在太像了!當我意識到被束之高閣的」蜥蜴「有可能是一條蛇的時候,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提前改籤機票回到昆明」。

  「當那條『蜥蜴』被磨去全部表皮,重新躺在顯微鏡下的時候,我心都要跳出來了,是的,它沒有腳,尾巴殘留的皮膚也不同於蜥蜴,越看越詫異。」賈曉說。

  隨後她聯繫了陳睿博士,反覆研究後,確認這是一枚蛇骨骼琥珀。

  ■ 延展

  為何緬甸是琥珀「大戶」?

  琥珀蛇來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是著名的琥珀產區。胡岡谷地發現的脊椎動物琥珀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了解三維保存恐龍時代古生物的絕佳機會。2016年至今,邢立達團隊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各種古鳥類、恐龍、介形類和蛙類琥珀,幾乎均來自一億年前的白堊紀。

  「當時的緬甸地區是一個熱帶森林,生長著大量能產生樹脂的松柏類植物。」邢立達說,這些植物因為大風或其他因素折斷之後,往往會流下很多樹脂,樹脂包裹了小昆蟲,小動物,沉積在地層中,經過滄海桑田,變成了琥珀化石。更重要的是,因為地殼變化,這些琥珀化石得以在近代暴露在地表,被人類發現。

  新京報記者 王俊

  本版圖片/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世界首次發現琥珀蛇 命名「緬甸曉蛇」中、加、美、澳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發現;專家:表明蛇類至少於1億年前已完成在各緯度的分布  距今約1億年前,在緬甸的熱帶雨林,一條蛇剛剛破殼就遭遇死亡,經過地質變化、海陸交替,如今它以琥珀的形式重新被發現,並被賦予一個新的名字——緬甸曉蛇。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緬甸曉蛇)。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這一研究成果1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集團子刊《科學進展》上。  這兩塊琥珀均距今約9900萬年,其中包含著蛇骨骼的一塊如小檸檬般大小。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的化石極為稀有。此前,科學家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
  •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
  • 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
    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學者此次研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約0.99億年。胡岡谷地發現的脊椎動物琥珀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了解三維保存恐龍時代古生物的絕佳機會。2016年至今,邢立達團隊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各種古鳥類、恐龍、介形類和蛙類琥珀。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_荊楚網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2018-07-19 11:00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距現近1億年前蛇類
    原標題: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Michael W.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來自一億年前是蛇類祖先之一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 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命名為李墨琥珀蛙
    琥珀蛙的幼體標本 陳海瀅、章佳傑 圖6月14日,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鑑定並報導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 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
    今日話題: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琥珀在珠寶文玩圈一直倍受喜愛,本身是屬於松科松屬的樹脂化石,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才得以形成,具備了不可再生性。7月18日,紐約時報報導稱,一群身在緬甸的科學家們從一顆琥珀中,發現了1億年前的小蛇。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介形蟲交配行為復原圖研究團隊由來自中國、德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組成。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18-10-12 10:02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
  • 中外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鳥類雛鳥標本
    光明日報北京6月8日電 記者晉浩天8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悉,來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標本。  2016年,邢立達團隊就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邢立達說:「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因此得名。此次發現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   既是0.99億年「高齡」的「琥珀蛇」 又是被「凍齡」的新生蛇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白明 攝  昨天,兩塊小小的琥珀在全球古生物界掀起波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宣布,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 此前發現鳥蛇青蛙
    (原標題: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史前螳螂[圖]
    圖註:日本科學家今年1月份發現的這隻有8700萬年歷史的螳螂,屬於白堊紀時期螳螂和現代螳 最近,日本科學家在一塊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8700萬年前的史前螳螂屍體,這一發現推翻了美國科學家有關史前螳螂沒有刺的論斷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動物精子化石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一個中國古生物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化石,這些精子是在1億年前被困在緬甸一種樹脂裡的甲殼類動物體內發現的。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緬甸的琥珀,並從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寶藏」,包括青蛙、蛇和有羽毛恐龍。
  • 【蟲研捷報】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脈翅目草蛉科
    草蛉科是脈翅目中繼蟻蛉科的第二大類群,目前世界上已知80屬1200餘種,包括4個亞科:Limaiinae、Apochrysinae、Chrysopinae、Nothochrysinae,其中Limaiinae為中生代的滅絕亞科。草蛉幼蟲因具有捕食蚜蟲、蟎類等的習性,因而可用於生物防治。此外,一些草蛉幼蟲還具有背負雜物進行偽裝的習性。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9千萬年以前,古生物學家曾在緬甸產的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鳥,名為眼齒鳥,這種鳥的頭部非常小,僅有14毫米,和人類的指甲蓋差不多。過去,人們還曾在緬甸這裡找到了蛇琥珀,名為「緬甸曉蛇」,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