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 此前發現鳥蛇青蛙

2020-11-28 網易新聞

(原標題: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緬甸琥珀中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 本文圖片 邢立達

科學家在琥珀裡發現蝸牛,此前,他們還在琥珀裡發現過恐龍尾巴、蛇、青蛙和鳥,一些動物的毛色都依然清晰,但它們都來自恐龍時代!

有網友稱,離集齊恐龍時代琥珀裡的動物園,似乎已為期不遠。

10月12日,中、英、澳、加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個保存了其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堊紀蝸牛琥珀。

領銜這一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通常,一對觸角的蝸牛,如山蝸牛等,眼睛位於觸角基部;而兩對觸角的蝸牛,如非洲大蝸牛等,眼睛則位於大觸角上。這次科研人員發現的琥珀蝸牛有一對觸角。

「這是我們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有如此豐富軟組織的蝸牛化石。」 邢立達說。

腹足類專家傑弗裡·史迪威教授表示,從形態學上看,這次發現的蝸牛琥珀標本的殼體形狀、生長線、螺層數、縫合線、斜孔徑、臍孔、有厴(yǎn)與山蝸牛超科(Cyclophoroidea)形態學特徵一致;該標本有著三個至三個半螺層,推斷是幼年個體,這給鑑定帶來不確定性,比如,它也可能屬於與山蝸牛科有著相似形態的物種。

緬甸琥珀中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的3D重建。

科學家們復原了這隻蝸牛形成琥珀的過程。對於蝸牛而言,在受到威脅時,它主要的防禦方式是縮回殼裡。但這隻蝸牛當時可能正在爬行,樹上流下的樹脂首先包裹了它的殼體,防止了蝸牛的柔軟部分縮回。這隻蝸牛試圖從樹脂中掙脫出來,開始伸展足部,但是它的足部和觸角隨後被更多的樹脂吞噬。滄海桑田,這塊樹脂最終變成了琥珀。

樹脂通常聚集在樹內外的空隙或創口處,從樹枝上滴下來,或者沿著樹皮外流。這些溢出樹皮的樹脂如同誘捕器,快速將小動物包裹起來。目前人們在琥珀中發現了節肢動物交配、產卵、孵化、進食以及各種共生關係。

2016年,一個偶然機會,邢立達團隊在琥珀收藏家劉巖先生的收藏中發現了這枚特別的琥珀,其中包裹著兩個蝸牛。該琥珀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礦區的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

琥珀提供了古生物形態學、多樣性和行為的較完整記錄。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安德魯·羅斯(Andrew J. Ross)教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傑弗裡·史迪威(Jeffrey D. Stilwell)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等學者共同參與。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張憲超_NN9310

相關焦點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18-10-12 10:02
  • DIGIX TALK邢立達:琥珀裡能裝進鳥類、青蛙、蛇…還有恐龍!
    「大家小時候有一篇課文講琥珀,有一個小蜘蛛和小蒼蠅在同一時間遇到了彼此,後來被樹脂包裹最終變成了琥珀。而恐龍有13.5米長,跟樹脂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從已經發現的琥珀中證實:有關係。」近日,被網友們親切稱為「嚶老師」的知名古生物學者,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批恐龍琥珀發現者的邢立達老師來到DIGIX TALK演講現場,並帶來《一窺真實的白堊紀》的分享,還原一億年前的壯觀世界。
  • 恐龍時代壁虎和變色龍被完整保存在琥珀中—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它們或許躲過了長有羽毛的恐龍,但最終的命運卻葬送在紅樹林的樹液中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這一研究成果1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集團子刊《科學進展》上。  這兩塊琥珀均距今約9900萬年,其中包含著蛇骨骼的一塊如小檸檬般大小。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的化石極為稀有。此前,科學家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筆者-菲君恐龍會不會有羽毛呢?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9千萬年以前,古生物學家曾在緬甸產的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鳥,名為眼齒鳥,這種鳥的頭部非常小,僅有14毫米,和人類的指甲蓋差不多。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_荊楚網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2018-07-19 11:00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本文圖片均由邢立達提供恐龍時代的鳥長什麼樣,它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來自緬甸琥珀中一隻金黃色的利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比龍標本復原圖。張宗達 繪自此,來自恐龍時代的第一隻雛鳥標本被人類發現。該琥珀化石保存了極為豐富的軟組織細節,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
  • 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恐龍有羽毛嗎?顯然,小部分人對恐龍的印象還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是正常的,結果這些科幻電影上映時(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有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二十多年前,恐龍被認為是全身長著鱗片的大型動物,飛翔的翅膀龍也是禿頭的奇怪形象,恐龍的英語Dinosaur(巨大的蜥)也進一步證明了恐龍的預——恐龍的形狀和皮膚接近蜥蜴、鱷魚等爬行動物。 但是,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恐龍很可能是一種充滿羽毛、形狀類似鳥類的動物,最有力的證據是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
  • 科學家能復活恐龍嗎?在琥珀中的蚊子真的是使恐龍復活的方法嗎?
    由於DNA包含了所有生物的生長和功能的遺傳信息,因此可以保存在琥珀色吸血昆蟲內部的恐龍DNA受到關注。 從琥珀中回收的古代DNA可以作為重建滅絕動物的遺傳藍圖嗎?蘇西說:「從恐龍時代起,我們確實有蚊子和叮咬的蒼蠅,它們確實保存在琥珀中。 但是,當琥珀保存東西時,它傾向於保存外殼,而不是軟組織。 因此,您不會在琥珀色的蚊子體內保留血液。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距現近1億年前蛇類
    原標題: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Michael W.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  首次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新生蛇  據介紹,這是首次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新生蛇,其個體發生學特徵在蛇類化石中是史無前例的。  根據琥珀蛇所展示的「形象」,它看起來似乎更像是蜈蚣。如何判定這枚琥珀是蛇類呢?
  • 毛茸茸的蝸牛!古生物學家發現帶角質毛蝸牛琥珀,「年齡」上億歲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對理解白堊紀蝸牛的多樣化,以及蝸牛與被子植物的協同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德國吉森尤斯圖斯-李比希大學的託馬斯·諾伊鮑爾博士(Thomas A. Neubauer)、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瑞士伯爾尼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艾德麗安·約胡姆(Adrienne Jochum)共同研究。
  • 世界上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封存在7釐米琥珀中(圖)
    緬甸7釐米琥珀中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琥珀中的蛇皮。將緬甸曉蛇加入到早期蛇的系統發生分析中後發現,緬甸曉蛇位於岡瓦納基幹類群中,如狡蛇、恐蛇和古裂口蛇及現代蛇(冠群)之間」。  系中生代蛇類記錄新基準點  從古地理角度,緬甸蛇類生存於南岡瓦納的島弧系統中,後成為勞亞大陸東緣的一部分。據了解,這些琥珀蛇位於勞亞大陸東部,是中生代蛇類記錄的重要的新基準點,其明確表明蛇類在至少1億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在各緯度的分布。
  • 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
    今日話題: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琥珀在珠寶文玩圈一直倍受喜愛,本身是屬於松科松屬的樹脂化石,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才得以形成,具備了不可再生性。7月18日,紐約時報報導稱,一群身在緬甸的科學家們從一顆琥珀中,發現了1億年前的小蛇。
  • 毛茸茸的蝸牛長啥樣?一億年前帶角質毛的蝸牛琥珀現身
    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有一隻蝸牛的殼是「毛茸茸」的,它在覓食或者行進中,被琥珀包裹住,保留至今。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也是目前腹足類化石記錄中,保存有毛狀結構的最古老記錄。 該研究由德國吉森尤斯圖斯-李比希大學的託馬斯·諾伊鮑爾博士(Thomas A.
  • 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
    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學者此次研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約0.99億年。胡岡谷地發現的脊椎動物琥珀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了解三維保存恐龍時代古生物的絕佳機會。2016年至今,邢立達團隊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各種古鳥類、恐龍、介形類和蛙類琥珀。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最近科學家有證據表明,恐龍有可能像鳥類一樣渾身布滿羽毛,在科學界一直有這樣的觀念,其實家禽類的動物是由恐龍進化來的。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一位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的琥珀當中找到了證據。緬甸一直盛產琥珀,古生物學家在琥珀當中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異的鳥類,它的體型非常小,被稱為眼齒鳥,它是截止到目前為止,所在琥珀當中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鳥,它究竟有多小呢?
  • 世界上最古老的青蛙!考古學家在琥珀中發現9900萬年前的青蛙化石
    很久以前,9900萬年前,現在緬甸的一些小青蛙最終度過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日子,被困在一個金黃色粘糊糊的樹液中。這些年來,樹液變硬了,今天這些青蛙是我們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青蛙。這四個來自東南亞琥珀礦床的化石也是生活在潮溼的熱帶森林中的青蛙的最早直接證據。
  • 珍稀帶觸角蝸牛琥珀被發現
    10月12日上午8時,中、英、澳、加四國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首例保存著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堊紀蝸牛琥珀,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白堊紀研究》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安德魯·羅斯教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傑弗裡·史迪威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