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茸茸的蝸牛長啥樣?一億年前帶角質毛的蝸牛琥珀現身

2021-01-08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王俊)「蝸牛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往上爬。」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有一隻蝸牛的殼是「毛茸茸」的,它在覓食或者行進中,被琥珀包裹住,保留至今。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也是目前腹足類化石記錄中,保存有毛狀結構的最古老記錄。

 

該研究由德國吉森尤斯圖斯-李比希大學的託馬斯·諾伊鮑爾博士(Thomas A. Neubauer)、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瑞士伯爾尼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艾德麗安·約胡姆(Adrienne Jochum)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細胞集團旗下的iScience。

 

琥珀毛環口螺復原圖。(繪圖 劉毅)


毛茸茸的殼是一種祖徵

 

該枚琥珀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1億年,為白堊紀中期。

 

新發現的蝸牛琥珀化石直徑約為6.6毫米,高約2.2毫米。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邢立達團隊得到了標本的高清3D形態。

 

區別於已知的大多腹足類,該標本殼表面覆蓋著密集的角質毛,螺層側緣上部和頂側有明顯的螺紋等特徵,因此論文作者命名了新屬:毛環口螺(Hirsuticyclus),新種為琥珀毛環口螺(H. electrum)。

 

琥珀毛環口螺。


「在分類上,琥珀毛環口螺屬於環口螺科(Cyclophoridae)」,託馬斯指出,「該科是一些較為古老的陸棲種類,一般喜歡生活在溫暖潮溼、陰暗多腐殖質的環境。」

 

就像蝸牛一樣,大多數腹足類物種都有一個呈螺旋形的殼,當遇到危險的時候會將柔軟的身體縮進殼中。其中部分腹足類的殼體上有一層角質毛,對於這些毛狀結構,學者認為可能是一種減少被掠食的防禦措施,或增加水的附著讓移動更方便,或提高殼體表面附著力等。

 

這種特徵在溼螺科(Hygromiidae)、大蝸牛科(Helicidae)等門類中都重複出現過,這表明該特徵已經獨立地演化出現數次,學者推測,毛結構是一種祖徵,在演化史上已多次喪失,這可能與大環境從潮溼到乾旱的往返轉變有關。

 

琥珀毛環口螺的毛特寫。


殼體上的毛可以讓掠食者望而卻步

 

儘管毛結構獨立地演化出現數次,但據邢立達介紹,此前從未在化石記錄中找到它們。「我們無法想像這些極為精緻的結構能以傳統化石的形式保存下來,但琥珀的出現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讓我們終於有機會來研究化石記錄中的毛蝸牛。」

 

他表示,琥珀毛環口螺就是琥珀這種特異保存帶來的神奇禮物,它是目前腹足類化石記錄中,保存有毛狀結構的唯一記錄,也是最古老的記錄。

 

那覆蓋在殼表面的角質毛有何作用?科學家認為這種角質毛是蝸牛對熱帶森林環境的適應,在潮溼環境覓食過程中增加自身對植物的附著力,而且還可能帶有收集和運輸小種子的功能。這種性狀的出現,與蝸牛的主要食物——被子植物的全球性輻射演化有莫大的關係。蝸牛可能更喜歡柔軟的被子植物而不是堅硬的針葉樹。

 

科學家推斷,琥珀毛環口螺已經逐步適應了白堊紀中期這個以被子植物為主導的世界,殼體上的毛首先起到讓掠食者望而卻步的作用,功能上則有助於它更好地附著在被子植物的葉子上,降低意外掉落的風險,以及掉落重新爬回到高處的大量消耗。

 

而且,厚厚的一層毛還可以起到隔熱的作用。

 

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現生蜜蜂會無意地將花粉通過周身絨毛從一朵花轉移到另一朵花,琥珀毛環口螺的剛毛也可能有類似功能。

 

在白堊紀中期,被子植物種子的平均尺寸很小,往往低於1立方毫米,琥珀毛環口螺的毛可能會附著到一些小種子,並隨著運動到其他地點來完成傳播。

 

也就是說,被子植物的擴散可能觸發了蝸牛的適應性進化,促使了白堊紀陸生蝸牛的多樣化,反過來,蝸牛的演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被子植物的擴散。

 

多毛環肋螺。(攝影 周清華)


多知道一點:琥珀是研究古生物的絕佳樣本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表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隨後又發現了琥珀中的蛙類、蛇類,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

 

「緬甸琥珀包裹的小型動物化石是我們目前所遇到的最好的白堊紀古生物樣本,為沉積巖中的壓型化石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展露了傳統化石很難保存的軟組織三維細節,深化了我們對古動物的認識。」邢立達介紹。

 

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從2000年開始陸續發現的白堊紀琥珀,也為科學家研究提供了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記錄。

 

就在昨天,古生物學家還公布了蛙卵琥珀的研究成果,標本是極為罕見的兩棲類卵。保存了55顆球形到卵球形的卵,平均直徑約為1.2毫米,每個卵細胞由一個凝膠狀的團塊和一個深色的中心體組成,這可能代表了原始的卵細胞。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毛茸茸的蝸牛!古生物學家發現帶角質毛蝸牛琥珀,「年齡」上億歲
    邢立達攝當蝸牛的殼不再是硬硬的,而是毛茸茸的,這種蝸牛會是什麼樣子?變異!不,它是現實存在的,不僅就生活在我們周圍,而且物種「年齡」已經超過了上億年。藉助著自己身上的絨毛,這隻帶毛蝸牛不僅能在植物上「粘」得更穩,還可以用自己的絨毛收集和運輸小種子。
  • 一億年前帶觸角蝸牛琥珀露"真容"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 一億年前帶觸角的蝸牛琥珀是什麼樣子?中、英、澳、加等國的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10月12日,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例保存了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堊紀蝸牛琥珀,該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
  • 一億年前帶觸角的蝸牛!來看看這次在琥珀裡發現了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礦區的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2016年一個偶然機會,邢立達團隊在琥珀收藏家劉巖先生的收藏中發現了一枚很特別的蝸牛琥珀,其中包裹著兩個蝸牛,令人稱奇的是其中一個蝸牛頭部保存有成對的觸角,觸角底部的小黑點則是殘留的眼睛,其足部也得以保存,足部有一個奇特的盤狀特徵很可能是被樹脂和一些組織覆蓋的厴(殼蓋)。 「在琥珀中看到蝸牛的眼睛是很奇妙的事情!」
  • 科研人員發現一億年前帶觸角的蝸牛琥珀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馬巖)中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的古生物研究人員12日在北京共同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例保存了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堊紀蝸牛琥珀,距今大約一億年。此研究成果已由專業學術刊物《白堊紀研究》在線發表。
  • 這隻蝸牛渾身長毛還會傳粉?古生物學家拿出了琥珀證據
    白堊紀的蝸牛長什麼樣?古生物學家"有琥珀有真相":它渾身毛茸茸,還能像蜜蜂一樣為植物傳粉。世界上最古老的蝸牛什麼樣?2019年10月,一中外科學家團隊揭曉了這一答案。德國吉森尤斯圖斯-李比希大學的託馬斯·諾伊鮑爾博士(Thomas A.
  • 1億年前的小蝸牛,渾身長滿絨毛,比現在可愛多了!
    其實蝸牛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在恐龍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在一億年前,當時的蝸牛和現在不一樣,現在的蝸牛的外殼都是光溜溜的,但是在一億年前卻不是這樣,當時的蝸牛殼上竟然長滿了細密的絨毛。看上去還怪可愛的!
  • 珍稀帶觸角蝸牛琥珀被發現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礦區的火山灰測定,該地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  2016年,邢立達團隊在琥珀收藏家劉巖先生的收藏中,偶然發現了一枚很特別的蝸牛琥珀,其中包裹著兩個蝸牛。
  • 動物琥珀十大最珍貴盤點 1億年前蝸牛舉世罕見
    這隻1億年前的蝸牛,這是在硬樹脂中發現的最早的生物。這個琥珀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發現於黎巴嫩的一處發掘過很多琥珀的地區。這種蝸牛和現在地面上的微小蝸牛十分相似。這個蝸牛琥珀屬於罕見的珍品,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
  • 世界上最珍貴琥珀大搜索 1億年前的蝸牛琥珀成舉世罕見珍品
    這隻1億年前的蝸牛,這是在硬樹脂中發現的最早的生物。這個琥珀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發現於黎巴嫩的一處發掘過很多琥珀的地區。這種蝸牛和現在地面上的微小蝸牛十分相似。這個蝸牛琥珀屬於罕見的珍品,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緬甸琥珀中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個保存了其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堊紀蝸牛琥珀。領銜這一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常,一對觸角的蝸牛,如山蝸牛等,眼睛位於觸角基部;而兩對觸角的蝸牛,如非洲大蝸牛等,眼睛則位於大觸角上。這次科研人員發現的琥珀蝸牛有一對觸角。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 此前發現鳥蛇青蛙
    緬甸琥珀中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個保存了其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堊紀蝸牛琥珀。領銜這一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通常,一對觸角的蝸牛,如山蝸牛等,眼睛位於觸角基部;而兩對觸角的蝸牛,如非洲大蝸牛等,眼睛則位於大觸角上。這次科研人員發現的琥珀蝸牛有一對觸角。「這是我們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有如此豐富軟組織的蝸牛化石。」 邢立達說。
  • 最古老的「毛毛」蝸牛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對我們理解白堊紀蝸牛的多樣化,以及蝸牛與被子植物的協同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蝸牛是從蛋裡面生出來的?未知的知識又又又增加了
    圖自潑辣有圖有一項研究表明,蝸牛的牙齒數量相當龐大。大家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在蝸牛的觸角中間往下一點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個小洞就是蝸牛的嘴巴,蝸牛的嘴巴很小,它的嘴巴大小跟針尖差不多,科學家們都把它稱為「齒舌」,蝸牛的嘴裡有一條矩形的舌頭,上面長著無數細小而整齊的角質牙齒,這些牙齒最多有135排,大概每一排都有105顆牙齒。
  • 一億年前的螞蟻長啥樣?「獨角」、大顎、自帶「陷阱」捕食
    實習生 楊梓怡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一億年前的螞蟻長什麼樣?它們如何捕食、又如何演化?近期,一項關於黑帝斯蟻的捕食機制及演化歷史的研究在線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揭曉了上述謎團。中法美三國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確定了黑帝斯蟻的「陷阱-大顎」式(trap-jaw)捕食機制。
  • 琥珀化石「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圖)
    琥珀化石「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圖) 2017-03-20 19:04: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 世界上最珍貴的頂級琥珀,圖1號稱「琥珀之王」,圖4是女性的最愛
    夢幻琥珀:藍珀,提到藍珀就一定要說一下多米尼加藍珀,這個曾經被稱為「最貴的琥珀」,而藍珀也正是因為多米尼加藍珀而號稱「琥珀之王」,天空藍的藍珀最稀少,價格也是最昂貴的養生琥珀:蜜蠟,蜜蠟地質溫潤細膩,有著極強的油脂感,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根據顏色的深淺可以分,其中雞油黃蜜蠟相對來說更受歡迎
  • 生物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令人震驚」的新花種
    據外國媒體NewAtlas報導,別名琥珀的環氧樹脂動物化石為古生物學家出示了對古時候生態體系的不凡看法。全新的「時間膠囊」發現來源於俄勒岡萊斯大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人員,她們發現了一種全新升級的、之前鮮為人知的花屬和花種,能夠上溯一億年以前的白堊紀中後期。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進化方式)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
  • 漫畫 | 蝸牛愛吃啥?不要只知道旅行青蛙裡的蝸牛
    但是新蛙友卻可在青蛙第一次旅行就迎來這些珍貴的照片,可謂是春節假期,旅行青蛙給新註冊的網友們帶去的福利了。那麼青蛙的好朋友都有誰呢?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它的第一個好夥伴吧~蝸牛它是第一個來青蛙家做客的好朋友。因此蛙主人需要招待它,給它好吃的。蝸牛喜歡吃什麼?
  • 琥珀化石「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
    南古所 製圖中新網南京3月20日電 (楊顏慈)一塊琥珀「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3月2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所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3枚具求偶行為的雄性豆娘化石。求偶行為廣泛存在於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昆蟲(包括其他動物)行為保存為化石的機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