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島引發的思考: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2020-12-03 嶽悅於世

簡述一下:

1萬年前冰河期融化使塔斯馬尼亞這個島與澳洲大陸分離,由於島上居民無法造船跨越海峽,一直在島上繁衍,就這樣直到1642年被歐洲殖民者發現。

在進入這個島後,歐洲殖民者對塔斯馬尼亞人進行了分析:部落生活方式處於類人猿階段,但外貌特徵已經與近現代的人類無異,可以說他們穿上現代人的衣服混跡人群基本看不出不同。對比了「同期隔絕」的澳大利亞土著發現塔斯馬尼亞人技術退步。之後隨著殖民者侵入,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絕跡於屠殺和掠奪。

塔斯馬尼亞人的遭遇也誕生了一個名詞:塔斯馬尼亞島效應

即在沒有外部技術輸入,且人口過低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不但會被永遠鎖死在某一水平,甚至還會發生倒退。這個效應還有個別稱:塔斯馬尼亞島逆向演化。

塔斯馬尼亞島的案例看來,物資充足的情況下隔絕於世可能並不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安樂於世間,反而可能會是一場文明退化的災難。古學家裡斯·瓊斯描述其為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沒有人知道在塔斯馬尼亞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文明就是這樣一點點丟失。生於安樂也終於安樂。

那麼反觀於人類,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相比於宇宙尺度是不是塔斯馬尼亞呢?給你一個適宜的環境,產生了智慧生命,文明必然會向更好發展嗎?

先說資源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空間有限,資源有限,這就導致我們的人口是有上限的。雖然不知道那個上限是多少,但那個數字是存在的。可能人類有一天會大規模進入太空,入駐9大行星,獲取更多資源,人口上限擴大。那樣又如何,太陽系就沒有極限嗎?可能太陽系就是人類的塔斯馬尼亞。

「我們被宇宙拋棄了,幾十億年前人類還能用反物質,超時空,黑洞宇宙航行技術這些技術,然後他們因為空間封閉無法與外界交流,自身資源和技術也在試圖突破這個空間邊界過程中消耗,由塔斯馬尼亞效應,最終人越來越少,退到地球最終滅絕。而今天我們因飛上月球,火星,送一個沒有人的探測器到冥王星而沾沾自喜(儘管如此,地球上的人還因為手中有核彈互相威懾)。已經忘了我們今天的技術相比於幾億年前的那個人類文明是多麼拙劣,可能我們幾億年後,那時的人類可能會為自己造出船隻弓箭馬車而沾沾自喜,誰知道呢?幾十億年的時間,人類成功把自己的探索空間從銀河系退到太陽系再到地球,最後水幹了魚也活不成了。」這只是一個幻想,但值得深思。

你有資源又如何?能造出跨過「海峽」的船,你還是會被困於孤島。這就涉及到了「造船」的技術。

再說技術

技術要學習的吧,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儲通信技術倒不會導致重要技術的失傳。不過要注意一件事,舉個物理學例子:古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靜止運動等方面的知識;經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古典物理外加力學,光學,電磁學等知識;到了現代物理學時代我們要在古典物理基礎上學相對論,在近代力學基礎上學量子力學等等;我們學會了這些知識後,我們才有進入下一個物理時代的門票。

那麼現在學到現代物理的科學家大多是博士了吧35歲左右,這還是年輕的,四十歲五十歲的也不在少數,學到「夠門票錢的知識」之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知識。就這樣成為科研人員所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獲得門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最終會突破人類的平均壽命,那時技術上的突破需要耗盡一生時間學習基礎知識,等學會了再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極其困難的(畢竟人已經老了,思維不像年輕時那麼敏捷了,老得只剩經驗了),人類就會遇到技術發展的瓶頸,那時候技術的進步何去何從?

當然不能忽略團隊合作,畢竟相比於上世紀的諾獎獲得者的單打獨鬥,今天的諾獎獲得者開始變得團隊化。團隊合作,每個人研究細分的領域,而且是有人管技術有人管方向有人管策略那樣的,不過這樣人類壽命的極限也會給技術帶了瓶頸(劃分的再細所學習的知識量也會逐漸增加,這樣還會遇到之前的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團隊科研可以將技術瓶頸的到來延後,但不能阻止其到來。

我這麼說可能忽略了很多因素,人類是發展的,可能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可能就會有新發現解決了上述問題,但那只是解決了幾百年前的問題,問題依然存在.也可以這麼說,哥斯塔尼亞效應若未被證偽,人類被文明鎖死的可能性也就依然存在。

不過說歸說,以上只是消極的觀點,我還是對未來要抱有希望的,現在5G技術興起,人工智慧也開始嶄露頭角,說不定以後知識的傳輸就像電腦U盤傳輸那麼便捷。技術能否被鎖死,現在還不好說,時代是要變的嘛,以現在的眼光看未來,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對知識的追求

單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我們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歸功於那些對知識不斷探索的科學家,對知識的探索讓文明的進步從原來的勻速到加速再到技術爆炸(三體愛好者你懂的),也讓地球的文明避免了塔斯馬尼亞式的發展。

至於封閉方面兩種可能:

一種是我們的生存空間之於宇宙相當於塔斯馬尼亞之於地球,那沒啥可說的,參考上文那個幻想。

一種是我們並非生存於孤島,我們可以和外界交流,那和外來文明的交流也具有爭議。有說不要交流的,比如黑暗森林理論等,想想塔斯馬尼亞的結局;有說要交流的,比如閉關鎖國理論等,想想近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都有道理,那就看陶淵明和哥倫布你喜歡哪個了。

總結一下,技術和資源問題未知不過可持樂觀態度,對知識的追求是必須的,封閉方面兩條路。

所以回答下題目: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這題沒法答,至少我是沒這個能力回答。

那為什麼以此為題呢?吸引讀者……

最後再給自己潑盆冷水,就算到了涉及到塔斯馬尼亞效應的那一天,恐怕我也看不到了。給自己個評語:「想的真多,看得真遠,人生不過百,常懷萬年憂」。還是那句話,世界很大,生活更大。

一個小島引發的思考,不成熟的觀點讓大家見笑,各位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地球是宇宙孤島,避免熱寂、塔斯馬尼亞效應,是文明發展關鍵
    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的邊上一個小島,讓這個島嶼聞名的,是島上的一種有袋類小動物,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這種像小狗一樣大小的小動物,不僅兇狠好鬥,而且發出的吼叫聲,如同體積是自己10倍的猛獸發出的,因此得了塔斯馬尼亞惡魔這樣一個名稱。
  • 塔斯馬尼亞人,歷史上一個被世界遺忘停止進化的古老民族
    人是一種群居生物,但是如果把單獨一個人放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森林會怎樣?結果一定是這個人為了生存必然會放棄一些現代人擁有的特性,融入周圍的環境讓自己生存下去。如果像電影裡似的把一小撮人放進一個孤立的環境中會怎樣?他們是否能建立出自己的文明,或者是更進一步或是維持現狀。
  • 不然會引發蝴蝶效應
    當事故發生後,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大自然生態遭到重大破壞,人類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決定利用科技扭轉這一個格局,其中便包括了克隆技術。只需要獲得一點點動物的DNA,便可克隆出一個完全一樣的生物。但這僅僅是亡羊補牢的做法,遭到了很多動物愛護協會的抗議和反對。
  • 一個4歲小朋友簡筆畫引發的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了一個著名理論:「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而人類的發展歷程,也確實在應證著「蝴蝶效應」的真實性。
  • 1876年,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人死亡,剛去世便遭肢解當標本
    家鄉是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一顆流浪的心帶著滿身傷痕回到家鄉修養,可以卻看到硝煙瀰漫,一片煉獄的景象。種族的侵略,領土的入侵,儘是血流成河的樣子 ,誕生了種族、領土的意識後,就逐漸成為人類的「掠奪史」,強大的屈服弱小的,弱小的欺負最小的,聰明的欺負愚蠢的。
  • 1876年,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人死亡,剛去世便遭肢解,做成標本
    家鄉是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一顆流浪的心帶著滿身傷痕回到家鄉修養,可以卻看到硝煙瀰漫,一片煉獄的景象。種族的侵略,領土的入侵,儘是血流成河的樣子▲油畫:《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01前言人類進化開始,誕生了種族、領土的意識後,就逐漸成為人類的「掠奪史」,強大的屈服弱小的,弱小的欺負最小的,聰明的欺負愚蠢的。
  • 複製人是否應該存在?不溫不火的《雙子殺手》背後引發的思考
    1、傳統倫理道德的阻礙西方一直信奉著亞當夏娃是人類祖先的傳說,雖不是事實,卻早已根深蒂固的成為一種美好的念想。而人類也是一直遵循男女結合的有性繁殖的方式,突然出現克隆這種實驗室的產物,不僅有悖於傳統的道德觀,更有甚者會遭到宗教的反對。
  • 世界的盡頭:塔斯馬尼亞的文明退化
    被發現到被淘汰考古發現在冰河期之前,澳洲地區已經出現了人類(距今約60000年),在冰河期結束,原塔斯馬尼亞地區已出現人類蹤跡。與澳洲分離後,島上居民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造出跨過海峽的工具(當時島上居民處於新石器時期),導致兩岸居民無法往來交流。
  • 《新世界》中,一隻駱駝引發的,對特殊群體的思考
    這更加深喻了,國家的安定團結,社會的有序發展,人們的安居樂業,對於人類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3、原生家庭對價值體現的影響十七的父親是名劊子手,殺人剔骨的手藝傳給了十七。對於劊子手來說,下刀穩準狠是必須的,而最高的技藝是可以精準到,剔肉成骨後人還不死,這種職業中血紅色無疑是讓他們亢奮的。十七學會了這樣的手藝,卻遇到了死刑用搶的年代。
  • 塔斯馬尼亞虎,一個神秘傳奇的故事
    作為德國頂級專業軍警和戰術裝備品牌,想必大家都對塔斯馬尼亞虎品牌特有的LOGO印象深刻——一個充滿神秘感,看上去隱秘而不羈的動物形象。TASMANIAN TIGER(塔斯馬尼亞虎),也稱袋狼,塔斯馬尼亞狼,曾是澳洲大陸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這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體型和狼相似,因身上有虎斑一樣的條紋偽裝又被稱作「塔斯馬尼亞虎」。它擁有鋒利的牙齒以及可張開180度的嘴巴,奔跑的速度不快,但卻極具耐力——晚上狩獵時會緊追不捨,直到獵物疲憊不堪,最終捕獲為止。
  • 「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腫瘤自然消退,為人類抗癌鬥爭帶來了曙光
    大家看過《塔斯馬尼亞惡魔》這部電影嗎?影片講述了一群膽大的雪上項目愛好者闖入塔斯馬尼亞大山,從而誘發了這片土地上古老土著的詛咒,巨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向他們發動攻擊的故事。
  • 職場效應之:刻板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權威效應
    刻板效應——我們與別人還沒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他們產生了固有的看法。職場刻板效應:職場中至少有2個表現;第一,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比較沉默,我們可能認為他是個城府比較深的人。作為技術人員,我們也許聽到某人的一個想法之後,結合自己的認知,直接判斷是否可行。
  • 科學家證明4維空間存在,人類在三維,在4維人類是否能掌管時間?
    雖然隨著當今的科學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明白了空間是存在多維的,並且從科學的理性出發空間應當是被分為不同維度的,不同維度代表著有一個不同的新世界,生命存在的範圍也就有所不同,緯度之間是不會相互交叉的。人類所居住的是在一個三維空間的概念中,他僅僅是由x,y,z和軸組成的三維空間而已。
  • 「塔斯馬尼亞虎」:擁有育兒袋的狼,卻因人的無知和愚蠢而消失
    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內陸草原,澳大利亞以南的塔斯馬尼亞島等地。但是隨著澳大利亞被發現,澳洲野犬跟隨人類的步伐進入澳大利亞,同時因為這種犬類和塔斯馬尼亞虎的食性相似,加上人類的開闢,導致塔斯馬尼亞虎逐漸在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島消失,只剩下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群體。
  • 曼德拉效應到底有多可怕?人類的記憶是被篡改的?
    在生活中,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經歷,自己深信,篤定的一件事情,最後發現這件事情壓根就沒有發生過。而且不僅僅是個人,很多人都會對同一件事情有著很深的印象,但是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個人有的情況可以認為是記錯了,但是成千上萬的人都有這樣的現象,是我們的記憶在欺騙我們嗎?
  • 塔斯馬尼亞支持太陽能發展 推出200%可再生能源計劃草案
    塔斯馬尼亞支持太陽能發展 推出200%可再生能源計劃草案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為了在2040年之前實現其全球領先的200%可再生能源目標,塔斯馬尼亞政府發布了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草案,概述了其在未來20年內發展該州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願景和一系列行動。
  • 澳洲留學|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塔州動物及生態研究
    近30隻健康的塔斯馬尼亞小惡魔被放歸到雪梨北部500公頃的動物保護區的新聞最近牽動著澳洲人的心。這個項目將使用跟蹤設備和攝像頭來監視小動物在新環境中的飲食狀況,並以此判斷未來將塔斯馬尼亞魔鬼釋放到野生環境中是否有助於保護環境
  • 塔斯馬尼亞三文魚—澳洲海鮮頭牌
    大海的禮物提起三文魚,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挪威三文魚,確實,挪威等北歐的三文魚已經成為了大西洋魚類的代名詞,但是其實並不是只有挪威的三文魚彩椒三文魚,塔斯馬尼亞島周圍的海水中,也同樣存在著優質的三文魚。塔斯馬尼亞位於澳大利亞的東南端,書一塊與大陸隔絕的小島。
  • 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人遺言:不要解剖展覽我,但是她卻未能如願
    生活在自己地區的土著居民們,要麼被大量的屠殺,要麼背井離鄉去往了另一個地方生存。有很多自認為文明的人,也打著社會進步的幌子,做著無恥的事情,這些人早晚有一天會受到審判。在19世紀的時候,人類的種族發生了一個變化,因為在那個世紀,有一個種族消失了。世界上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人叫楚格尼尼,在大約1812年的時候出生於卡斯馬尼亞島的南部的一個小島,而楚格尼尼的名字是來自於一種植物。
  • 滅絕了的塔斯馬尼亞虎要被復活了?!!!
    最近,墨爾本大學的科學家們想了一個大招:想通過克隆技術,復活已經滅絕了的塔斯馬尼亞虎,又稱袋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