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期間,杭州三年級學生的家長都忙著滿世界尋找蝸牛。因為,在三年級科學課上冊的第二單元有一個內容,叫做觀察蝸牛。不過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申花校區的科學老師卻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四年級孫悠翔送來了20多隻蝸牛。孫悠翔養蝸牛一年多養到四代同堂,一隻都沒有死掉。看到他的付出,鄭老師表示:「這才是成功的生命教育,愛就是付出、有責任感、使命感。」(10月8日《錢江晚報》)
養蝸牛養到四代同堂,被科學老師點讚「最好的生命教育」,甚至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熱烈圍觀,小學生孫悠翔這波「觀察蝸牛」的學科作業,著實可說是超額完成、不同凡響。其實,在小學課程中,類似「養蝸牛」之類的實踐內容並不少見。但此前曝出的,多是「小學要求學生養蠶,數萬家長抓狂滿城找桑葉」一類的滑稽鬧劇,而今這般情節暖心、結局完滿的故事,當真可謂少之又少。的確,應該承認,對於一位小學生來說,能夠養蝸牛如此長時間並且「一隻都沒有死掉」,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背後支撐這一切的,必然是極強的愛心、耐心和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就此意義而言,「養蝸牛」的過程,儼然變成了一個修煉心性的過程,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情感教育與責任啟蒙。
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養蝸牛」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生命教育的功能,但這卻不是科學課設計相關內容的本意。科學課之所以布置「觀察蝸牛」的任務,實則為的是鼓勵孩子們親近自然、考察自然。
科學老師從「觀察蝸牛」的作業中總結出了生命教育以及愛與責任的諸般奧義,這份誤打誤撞的意外收穫,終究還是伴隨著某種難以名狀的誤會與遺憾。試問,被帶偏了節奏的「科學課」,與科學還有多少關係呢?
(原標題:「養蝸牛」的生命教育是誤打誤撞的意外收穫)
本文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