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李新影
國家執業獸醫師、北京博望動物醫院院長 董 微
本報記者 嚴立新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研究人員根據6260名8歲以下兒童養寵物和失去寵物的經歷,分析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表明,寵物死亡會引發兒童的悲傷感,這種悲傷會持續3年或更長時間,甚至可能導致抑鬱。研究人員認為,父母或兒科醫生不應忽視寵物死亡給兒童造成的傷害,如果有人能以同情或理解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對處於悲傷中的孩子來說可能非常有幫助。該研究發表在《歐洲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雜誌上。
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新影看來,兒童心靈純粹,與寵物長期相處中很容易產生依賴感,而寵物的壽命往往比較短,其死亡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此時,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為已逝的寵物找合適的安葬地點並進行悼念、給孩子講解寵物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等方式,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學會如何在未來生活中直面生死、建立健康的生命觀和價值觀。
李新影還認為,養寵物有利於兒童期的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和健全人格的養成。
提高身體素質。很多家長不贊同小朋友接觸寵物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怕孩子被咬傷或抓傷,二是怕寵物身上的細菌、寄生蟲等傳染給孩子。然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者發現,早期接觸某些環境細菌,有助於建立強大的免疫系統。經常接觸貓、狗等寵物的孩子,發生過敏、感染或其他健康問題的機率相對較小。每天出門遛狗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運動量,使身體得到更多鍛鍊。
增強愛心和責任心。養寵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照顧它們的飲食起居、陪它們玩耍,而家長可以將部分護理寵物的工作交給孩子,比如按時投餵、給寵物洗澡、帶寵物遛彎等,讓孩子逐漸養成責任意識。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家裡養寵物的孩子,責任意識可提高20%。同時,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孩子也可以形成樂於與他人分享、關心他人感受和尊重生命的良好品質。
提升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在與寵物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通過與寵物交流及觀察其行為,敏感捕捉到對方的細微情緒,並富有同理心。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受歡迎,從而提升自信心。此外,與寵物相處還能幫助孩子建立樂觀、積極、開朗、善於傾聽等健全的人格,未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而且,寵物還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新的朋友,搭建孩子的友誼橋梁。
寵物給孩子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北京博望動物醫院院長董微表示,從小飼養的寵物一般不會傷害主人,但也要防止牙齒、指甲等不小心造成的劃傷,需要定期為寵物剪指甲,併到正規機構注射寵物疫苗等;經常洗澡和體內外驅蟲等可有效減少兒童接觸病原體的機會;需要每天到室外活動的寵物,回家後,主人可以先為其清洗爪子後再鬆開,或用半乾的無紡布輕輕擦拭肉墊和皮毛。此外,小朋友要儘量遠離流浪貓狗,其身上的病菌、寄生蟲較多。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