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頭術」是炒作還是醫學高峰?老鼠換頭最多活1天

2020-11-23 央廣網

  任曉平在為小鼠換頭。

  任曉平與卡納維羅。

  世界上首位換頭術志願者。

  任曉平

  對話哈醫大教授任曉平

  深對話

  今年8月,義大利著名醫生卡納維羅宣布,全球首例「換頭」手術時間確定在2017年12月,中國醫生任曉平參與「換頭術」。

  從此之後,任曉平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換頭,在長期從事複合組織移植的任曉平看來,這並非天方夜譚。在此之前,他已經進行了長達6年的老鼠實驗。他表示,經過「換頭」的老鼠,最長活了1天。

  「換頭術」究竟是炒作還是現代醫學的高峰?近日,任曉平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回應各種質疑。

  文/廣州日報記者肖歡歡 實習生蔡詩萍 圖/受訪者提供

  1996年之前,任曉平一直是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手顯微外科的骨幹。直到他去到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世界著名的手顯微外科中心深造,才對複合組織移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過往歷史

  醫學界從未放棄「換頭術」研究

  「換頭術」很多人覺得是天方夜譚。但在任曉平看來,這並非異想天開,是完全可行的。

  廣州日報記者:「換頭術」聽起來聳人聽聞,真的可行嗎?

  任曉平:這是個嚴肅的科學話題,怎麼會是異想天開。早在一個世紀前,一位美國臨床醫學醫生就曾嘗試過。1950年,前蘇聯科學家弗拉基米爾·戴米科夫也進行了「換頭」實驗,但沒有成功。1970年,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外科醫生羅伯特·懷特,將一隻恆河猴的腦袋移植到了另一隻猴子身上,但動物很快就死了。最近幾十年,全世界的醫學界一直未放棄對這個項目的研究。

  廣州日報記者:有沒有志願者願意參與「換頭術」?

  任曉平:有啊。現在我手裡就有多個志願者。比如骨科的高位截癱患者,常常最後都走向死亡,沒有任何辦法治療。還有一些先天遺傳疾病,到醫院裡最後喘氣都喘不上來了,但是腦袋是非常健康的。

  廣州日報記者:「換頭術」的重要意義在哪裡?

  任曉平:當前,世界上從事異體複合組織移植的醫學家寥寥無幾,這是一個新領域,也是醫學領域公認為終極難度挑戰的難題。這項重大前沿臨床研究的意義在於,挽救那些目前不能治癒、瀕臨死亡的患者生命。「換頭」手術可以治癒許多此前無法醫治的疾病,譬如脊髓損傷、癌症和肌肉萎縮性疾病,同時為尋找抗人類老化方案帶來不可估量的幫助,這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發展的進程。

  手術難點

  「換頭」手術面臨三大醫學難題

  任曉平說,頭部移植之所以長期以來被視為醫學禁區與極限,是因為其涉及到中樞神經再生、免疫排斥、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一系列醫學難題。

  廣州日報記者:「換頭」手術的過程是怎樣的?

  任曉平:前提是要為患者找到一個被診斷為腦死亡、但身體器官非常健康的捐贈者,也就是供體。手術第一步,要將受體的頭部和供體的身體放置在一起;第二步,醫生會解剖頸部周圍的組織,並用一把特別鋒利的刀切斷脊髓;第三步,患者的頭顱會移植到捐贈者的身體上,醫生將把兩者的肌肉和血管連接起來。整個手術要持續30多個小時。術後,患者將被麻醉長達一個月,以便讓頭部和身體完全長到一起。之後,醫生會在合適的時機喚醒患者。

  廣州日報記者:「換頭術」在醫學技術上有哪些難點?

  任曉平:「換頭術」有三道難關。一是中樞神經再生。主流醫學理論認為,中樞神經細胞是不可再生的組織,也就是說,中樞神經細胞從生到老逐漸減少,不像其他組織細胞一樣可以再生。而移植手術不可能不觸及中樞神經,是否能夠重新連接好傳達大腦中樞的信息,讓它在新的身體上繼續發揮功能,是通過PEG(聚乙二醇)粘合劑結合電刺激還是幹細胞或者其他生物因子,目前在實驗上還沒有最後的突破。二是免疫排斥反應,頭比手更為複雜,如何做到免疫,也是一大障礙。三是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問題,大腦缺血時限為4分鐘,否則會造成不可逆的功能性損傷甚至死亡。大腦功能的喪失就會直接導致手術的失敗以及新生命的「癱瘓」。

  老鼠換頭

  最多只活了1天

  此前,有人批評任曉平,說他不夠嚴謹。他澄清說,自己從來沒說過「換頭術」是一件可以輕易完成的事,「這是一項全新的研究,頭部又是人體最特殊的複合組織,沒有任何過去的研究可以參照。」

  廣州日報記者:聽說你目前主要為老鼠換頭,有成功過嗎?

  任曉平:之前我已經花了六七年時間,從生物學模型設計到完成上千例小鼠實驗。經過精密設置實驗方案,老鼠換頭後最多活過1天。這些年,因為實驗「犧牲」的老鼠有幾千隻。即便是給老鼠換頭,也並非是「一刀切」,而是需要一點點解剖,一般完成一個小鼠模型要7個小時。當然,老鼠換頭成功了,不代表人換頭就能成功,接下來,要在更大的動物身上實驗成功,才算突破,才敢在人身上進行手術。

  廣州日報記者:用大動物進行實驗,是什麼大動物,猴子,還是狗,還是其他?

  任曉平:我們正在考慮用大動物完成臨床前實驗研究。靈長類動物,狗,都有可能進行實驗,接下來有可能用性情比較溫順的食蟹猴來做實驗。

  廣州日報記者:技術上的難點是否有突破?

  任曉平:針對中樞神經是否再生的問題,我們研究發現,脊髓神經纖維再生可能不需要100%的連接,只需要部分成功聯通就可以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在防止排斥反應方面,實驗研究也證明,小鼠在頭身重建中,腦的最佳切取平面,在鼠腦「人字縫」3毫米處,我們正在尋找有效的抗排斥方法。缺血再灌注損傷方面,受體與供體的解剖由兩個團隊一起做,控制好時間,將受體的頭部在「搬」之前與供體通過「管子」相接,這樣雖然「搬運」時受體與身體分離,但與供體相連保證循環不會中斷。這個問題現在基本解決了。所以說,這個不是腦外科的手術,是多個專業和學科的整合。

  倫理問題

  換頭之後的這個人是誰?

  任曉平說,作為醫學家,先是拯救人的性命,其次才是考慮倫理的問題。意識是誰產生的,他就是誰。

  廣州日報記者:「換頭術」也面臨著醫學倫理挑戰,如換頭後這個人是誰?

  任曉平:倫理學關於人的認同,主要是體現在以腦為主體的部分,意識是誰產生的,他就是誰。而個體的自我接納,需要進行心理層面的調適。複合組織移植後不存在認同問題,這是已被現代醫學和社會所認同和接受的事實。至於可能的下一代問題,這在倫理學上也是有所參照的,人工受孕也可能生出與名義上的父母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任何一項前沿技術,在它成功之前總是面臨風險,這種風險和問題不可能指望在技術成熟前全部解決。將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全社會和學界自然會隨之形成一整套行為準則和判斷標準。

  廣州日報記者:也有批評的聲音說,「換頭術」臨床研究,從方向上就是錯誤的。

  任曉平:這種指責是毫無道理的。我說過,「換頭術」可以挽救很多在現有的醫學條件下不可能治癒的患者的生命,是一項在現代醫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探索。怎麼會是方向性錯誤呢?

  作為醫學家,你的責任是什麼?首先是拯救人的性命,其次才是考慮倫理的問題。現在的處境與20年前我們開始第一例人體手移植手術時差不多。就在那場手術之前,學界許多權威人士,甚至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手顯微外科中心內部近半數醫生都反對,認為技術不成熟。但隨著手移植手術的成功,許多當初持反對意見的醫生也改變了看法。

  「中國進行」

  中國具備做手術的潛在實力

  義大利醫生卡納維羅在今年8月表示,中國可能是實施這項手術的最佳地點,因為中國醫療團隊不僅有傑出的組織能力,還有豐富的團隊作戰能力,而任醫生是全世界唯一能領導這個項目的人。

  廣州日報記者:換頭後存活多久算手術成功?

  任曉平:很難說出一個準確的標準。世界上首例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心臟移植後存活了兩周,就算成功,但就是有了這兩周,才有了後來的存活幾十年。「換頭術」後,能和正常人一樣,有清晰的意識,具備語言、活動能力,就算成功了。

  廣州日報記者:國外醫生為何要將這「世界首例」手術放在中國進行?

  任曉平:這項手術有人願意選擇在中國做,說到底,還是中國近年來在這個領域的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實力強勁,在世界上處於高水平,具備做這樣手術的潛在實力。

  出名困擾

  其實很多都是未知數

  自從被卡納維羅宣布將成為世界上首位執行「換頭術」的操刀醫生後,任曉平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對他「炒作」的批評也隨之而來。

  廣州日報記者:「出名」是不是給你帶來了不少困擾?

  任曉平:我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在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我不想過度吹噓自己團隊的進展。實際上,關於手術,什麼時候做,在哪裡做,目前都是未知數。一些媒體在報導上也有些偏差,說得好像這項手術隨時都可以進行一樣。

  廣州日報記者:現在有沒有一個時間表,這個「換頭術」什麼時候能進行?

  任曉平:「換頭術」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要看研究進度,「兩年」是最理想的進度。

  廣州日報記者:一直在進行的這個項目研究,是否有科研經費上的壓力?

  任曉平:這是一個前沿醫學研究課題,非常需要得到國家層面的經費支持。我之前也申請過國家973項目支持,但沒有成功。哈醫大對我們團隊的這個項目非常支持,前後投入和即將投入近千萬元。如果國家能給予更多的支持,集中優秀人才和優勢資源,這個項目就有可能更快取得重大突破,我希望國家對這個項目的投入能更大一些。

  「換頭術」只是博人眼球的噱頭?

  「換頭術」概念自從提出開始,就受到了業界的廣泛質疑。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換頭術」只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一個博人眼球的噱頭,根本不可能實施。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表示,「換頭術」面臨著巨大的醫學倫理問題,首先就是換頭者和供體的認同問題。換頭者將頭移植到別人的身體上後,他究竟是原來的他,還是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另外一個人,他又會如何認知自己。他與他的家人朋友能否認同這個身份?如果他還具備生殖功能,那麼生殖細胞來源於供者軀體,孩子的父親或者母親究竟是誰?

  廈門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齊忠權也表示,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同種異體脊髓的功能重建和再生,複雜的倫理問題將是兩個不可逾越的鴻溝。

  清華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國強也表示,「換頭術」就是將一個人的腦袋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換頭之後思維還是本人的。根據現在的技術水平,在換頭之後並不能保證脊髓功能一定就能恢復,所換的脊髓合適不合適也是一個問題,這才是重要的問題。此外,換頭時血管雖然可以接上,但神經卻不一定能接上。雖然現在已經在動物身上做了不少換頭的實驗,但在動物身上所做的實驗並不一定到人身上就有用。

  中山大學器官移植專家王長希教授也表示,「換頭術」是無稽之談。這樣的手術太超前,沒有可能成功。而且,即使接受手術的病患本人同意,也涉及謀殺,在倫理上更加不可能。

  國際神經修復學會創始主席黃紅雲也表示,「換頭術」只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一個吸引眼球的噱頭而已。他表示,與其把精力放在「換頭術」這種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實現的夢想上,還不如將更多財力和精力用於脊髓損傷後的神經修復研究更有意義。

相關焦點

  • 前蘇聯科學家曾研究"換頭術" 造出20隻雙頭狗
    卡納韋羅在這篇論文中詳細描述了「換頭術」的步驟:捐獻者與接受者必須處於同一手術室中,手術須在攝氏約12度至15度的低溫下進行,捐贈者及受贈者的頭部須同一時間切下,兩個醫療小組同時進行手術。考慮到在這一溫度下,哺乳動物的組織在體內血液不流動時最多能存活1小時,切割頭部與縫合的整個過程必須在1小時內完成。
  • 世界首例人類換頭:噱頭、福音還是禁忌?
    你沒看錯,我們今天就是要說說「換頭術」這個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的話題。2013年6月,義大利都靈的神經學家賽爾焦·卡納維羅在《國際神經外科》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人類頭部移植手術不久將成為現實。還是這個科學家,今年4月卡納維洛接受了一位身患霍夫曼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計算機工程師的請求,預計最快兩年內實施這一全球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所謂的「換頭術」)。你的三觀準備好了嗎?
  • 深度解密換頭術:是醫學騙局還是科學奇蹟?|手術|外科|外科手術|...
    ,並整理了諸多資料,以客觀的立場敘述了白鼠和猴子換頭手術的過程和進展、換頭術的理論基礎和爭議焦點、任曉平的生平、斯皮裡多諾的病況、職業以及願意接受手術的心理歷程,詳細描述了未來人頭移植手術的實施步驟,還揭秘了任曉平及其義大利合作者卡納韋羅之間的分歧,並追溯到首例心臟移植和腎臟移植手術的不堪過往。
  • 「遺體換頭」在哪倫理審查的:醫院和哈醫大校級倫理委均否認
    新華網 圖  任曉平「遺體換頭術」究竟是哪個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查的?  11月28日上午,哈爾濱醫科大學(簡稱哈醫大)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哈醫大人文學院院長、哈醫大醫學倫理學研究所所長尹梅告訴澎湃新聞,除了校倫理委員會,哈醫大校內如地病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及一些學院也有倫理委員。通過審查後,也可以發表論文。
  • 世界首例人類「換頭術」在中國成功完成?真相可能讓你脖頸發涼
    那麼,如果「換頭術」成功後,人類是不是就能「長生不老」了?   卡納韋羅對此表示,這是醫療領域的科研探索,而非致力於延長生命。但因為身體對新腦袋的免疫排異反應,手術後的猴子也只活了8天。
  • 全球第1例「換頭手術」,對象是猴子,成功後為何要把它安樂死?
    全球第1例"換頭手術",對象是猴子,成功後為何要把它安樂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如今,大家的生活過得是越來越好了。大家也在為了自己的未來,拼命地賺錢。不過,賺錢究竟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自己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在人世間有些事情往往就是那麼的奇妙。
  • 世界首例「猴子換頭」手術,共耗資7000萬,成功後猴子活了多久?
    這種技術目前還是天方夜譚,不過從理論上來講是可行的,人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就像是一臺電腦的CPU,而身體就像是零部件,硬體壞了可以重新替換,那麼將人腦嫁接到其餘的身體上呢?換頭手術是一項非常複雜又高危的技術,不過目前已經有人成功了。
  • 一隻「臭鼬」引發的風波,次元界掀起換頭狂潮,堪稱史詩級焊接
    凱露的換頭行為已經被漫迷們活脫脫玩崩了,以至於現在的凱露內心非常地崩潰,請各位大哥不要迫害我了,我錯了。然而就此停止嗎?當然不會,生命不止,迫害不止。如果你僅僅以為,只有二次元世界,凱露的換頭術有效,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事實證明,三次元的世界凱露照樣無敵。
  • 全球第一個「換頭」成功的猴子, 手術18小時花7000萬, 如今怎樣了
    而手術時間原定於2016年年底,不過最後也不知道是俄羅斯學者打消了念頭,還是義大利專家的技術還不成熟。一直到今天,兩人都未正式見面。也是在2016年,一隻猴子成功在我國接受了換頭手術。那麼,手術後的猴子現狀如何,又是否還活著?還請各位看官接著往下看。
  • 第一例活人「換頭」手術,科學家找來一位俄國志願者,結局如何?
    但是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態,沒有誰可以躲過死亡,秦始皇最終還是去世了。像秦始皇這樣謀求長生不老的帝王還有許多,諸如漢武帝、唐太宗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也不能免俗。現代科學家也在研究長生不老的方法,有人提出過心臟和腦是人類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如果進行換頭手術或者換心手術,能不能實現長生不老呢?很多科學家開始進行研究。
  • 首例「猴子換頭」手術在中國完成,共耗資7000萬,猴子後來怎樣了
    接下來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內容,就跟國內首例「猴子換頭」手術有關。而且有資料顯示,這個手術後來還獲得了成功。那麼,耗資7000萬給猴子做的換頭手術「成功」後,猴子後來怎麼樣了呢?不看真想不到!一、換頭手術研究的意義。有人覺得,搞什麼換頭手術簡直就是喪心病狂之舉。然而實際上,這種手術是有很重要的意義存在。
  • 為何在醫學上老鼠特別受器重?科學家給出答案
    在這裡為大家看一組數據:在地上,每公頃的土地上最多可以有200隻老鼠,而當一個地方爆發鼠疫的時候,則每公頃的土地上,老鼠數量會至少增加5倍,雖然科學家目前沒有辦法一隻只的去統計老鼠的數量,但是老鼠的總數可能比人類的總數還要多。那麼,當老鼠有一天從地球上消失了,我們是不是就不用擔心老鼠再去偷吃我們的食物,再讓我們感染上可怕的鼠疫了呢?
  • 全球第一隻「換頭」成功的猴子,手術18小時花七千萬,如今怎樣
    換頭技術風靡全球儘管在如今這個年代,我們的醫學技術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在大多數時候,這些醫學技術水平並不能完全治癒我們的疾病。特別是一些先天性的疾病,非常難以被治癒。不過隨著我們國家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於這些疾病,也有一些改善的方法。
  • 換心換頭終富貴,知足常樂還是持祿養交,《聊齋》這故事發人深省
    儘管多年過去,至今猶記得片頭曲開場時那陰森恐怖的音樂,還有那換頭、換心的片段,曾是兒時揮之不去的陰影。及至年長,多次接觸「聊齋故事」,再回首才發現曾經的恐怖故事也不過如此,只是逝去的那些年卻再難追尋。多年後終究知道那「換頭」「換心」的片段是出自於《聊齋志異》中的《陸判》。1.
  • 馮提莫被稱換頭怪四年,從不辯解是為何?網友:難怪她能有今天!
    【馮提莫被稱換頭怪四年,從不辯解是為何?網友:難怪她能有今天!】說到鬥魚直播平臺的話,現在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要麼是英雄聯盟板塊的大司馬,要麼是王者榮耀的張大仙,或者是DNF的旭旭寶寶。首先就是這個背負了四年多的「換頭怪」稱號。當初網上曝出一張馮提莫高中時期的照片,因為與現在的樣子相差太大,導致很多人給她起了一個「換頭怪」的外號!如果大家真的有心的話,可以看看馮提莫的微博,馮提莫玩微博的時間還是非常早的,2010年就已經開始使用了。於是為了取證,從裡面挑選了幾張照片,首先就是這張2012年8月的照片,圖中兩個女孩中右邊的就是馮提莫。
  • 春秋是老鼠繁殖高峰 杭州一女子半夜被老鼠咬醒
    春秋是老鼠繁殖高峰 杭州一女子半夜被老鼠咬醒 2017-04-28  春秋是老鼠繁殖高峰,這個月杭州已有68人被鼠類咬傷  本報訊 睡夢中突然被痛醒,打開燈一看,手指上被咬出了血!
  • 瀋陽猛禽救護中心11隻雕鴞幼鳥 徵集「活老鼠」
    雕鴞是中國最大的夜行猛禽,成鳥身高可達90釐米,由於這些幼鳥已到練習飛行和捕食的階段,其食量巨大且主要吃活老鼠,每天需五六十隻,因此急需大量活鼠。  目前,瀋陽猛禽救助中心正在緊急研究捉鼠計劃和養鼠計劃,以幫助這11隻雕鴞重歸自然。
  • 八田與一要換頭 因綠營民眾被洗腦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新聞...
    海外網(m.haiwainet.cn)港臺腔專欄作者黑白自在就此作出解讀分析,八田與一銅像可以換頭,綠營人士被洗腦能換頭嗎?-臺南市政府和島內綠營最近很糟心,因為八田與一銅像的頭不見了。八田與一是日據時代在臺修水庫的日本技師,被島內親日派視為「臺日友好象徵」,是綠色人士的偶像。偶像被砍頭,綠營表示無法接受,向來只有他們砍蔣介石銅像的頭,誰想藍營竟敢有樣學樣?
  • 世界上首例成功「換頭」的猴子,手術18小時花費7000萬,現狀如何
    相信大多數人看到「換頭」這2個字,第一感覺都不太好,先不說「換頭」手術難度大,況且把自己的頭「移」到別人身上,即使活下來了,還算不算是「自己本人」呢?所以很多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無法接受這種手術。
  • 女藝術家躺在豬圈,公開與豬「裸睡」4天,藝術獻身還是炒作?
    金米魯藝術展現場本該是前程似錦的人生,她卻在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上進行了藝術性的研究,由此創作了《我與豬》的行為藝術作品,轟動了整個藝術圈,而一向以「人體」作品著稱的她,選擇把豬圈搬到藝術館之中,而自己參與其中,公開與豬「裸睡」4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