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清宮劇中的旗頭、馬蹄底鞋,你對滿族的印象是什麼?

2021-01-09 小周周有話說

滿族發源於現在我國東北地區,當時的滿族被稱為肅慎族,他們生活在松花江流域,以巢居和穴居的形式生活;秦漢時期被稱為挹婁族、隋唐時期被稱為靺鞨族。直到公元 10 世紀,隨著生活的遷徙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滿族的祖先和相鄰的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不斷融合,形成以女真人為主的多民族族群,即女真族。

現階段,我國滿族人口數量約為 1041.05 萬人,佔據全國人口數的 0.77%,佔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的 9.28%,主要分布區域為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三省,以及其他北方區域。

滿族文化的整體特點

崇尚自然,獨立自主

滿族首先起源於我國的東北地區,長白山一帶,滿族的祖先就是依靠長白山地區豐富的山林資源和河流資源來繁衍生息,在這種環境下,滿族的祖先認為是自然賦予了他們食物和住所,因此滿族人對於自然十分崇敬,所以滿族傳統建築在建築的選址上,以不破壞周邊自然環境為基本原則,最大限度達到與大自然和諧統一,對建築規劃上主要依據建築風水學的基本理論,強調和自然的適配。

此外,滿族祖先的生產方式主要以狩獵和捕魚為主,以此來滿足生活中食物和穿著的需要,這種生存方式也使滿族人具有樂觀向上、開朗豁達、獨立自主的精神品格。

堅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

滿族的祖先以狩獵為主,在長時間的發展中,騎射逐漸成為了滿族最直觀的文化特徵。雖然後來滿族逐漸強盛,生產方式也從漁獵轉變為穩定的農耕經濟形態,但是滿族人們也一直沒有將騎射這一鮮明的文化特徵淡化。

滿族作為統治階級期間,也不斷地強化騎射文化,把騎射作為滿族子弟的教育內容之一,考取進士時,騎射考試不合格便不具備考試資格。此外,滿族作為統治階級時,受到了大量漢族文化的衝擊,但是滿族的統治階級始終堅持保持自身鮮明的文化特徵,對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漢族文化堅持「混而不過」的原則,同時強調滿族自身的「騎射文化」,使得滿族在文化融合中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獨特性。正是滿族文化中這種堅持自身文化的特性,滿族至今在在語言文字、飲食服飾、民族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依然保持著鮮明的特色。

多元融合,兼容並包

滿族是一個十分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在堅持自己文化特點的基礎上會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以此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質。比如在 16 世紀,由於當時的滿族經濟和文化都相對落後,而生活在它周邊的漢族、蒙古族和朝鮮族在經濟和文化層面都領先於當時的滿族,於是,滿族積極的吸收和融合當時的漢族和滿族文化,後來,努爾哈赤根據蒙古文字創造了滿文。

滿族也特別注重兼容漢族的文化,以此來提高滿族的文化層次。比如清朝時期,滿族人對於八旗子弟的教育方面,以漢族的儒家學說的內容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並學習漢族實行科舉制度。此外,還對漢族的相關書籍進行翻譯,吸收漢族在政治、經濟、思想和軍事等方面的文化內涵,以此鞏固自身的統治,也推動了滿族文化的繁榮發展。這種多元融合的民族特點在建築方面也有所體現,比如承德的外八廟,就融合了我國各民族的建築風格,體現了豐富多樣的宗教藝術。其中,普陀宗乘廟是仿造達賴喇嘛在拉薩居住的布達拉宮,普樂寺中的旭光閣是仿造北京天壇的祈年殿。

博採眾長,善於創新

滿族之所以能夠達到強盛並且經作為統治階級存在了很長時間,和滿族文化中這種集思廣益並且善於創新的文化特質有很大關係。這一點在滿文的創造中體現的比較明顯,滿族還處在女真族時期便有自己的語言——女真語,但寫的卻是當時文化比較先進的蒙古族的文字,於是,滿族人在繼承自身女真語讀音的基礎上,藉助蒙古文字的字形創造出了老滿文,後來經過皇太極改良創造出新滿文,極大的促進了滿族文化的繁榮發展。

此外,滿族文化的這一特性在很多方面也有所體現,例如滿族的官服的樣式,就是在漢朝補服的基礎上,將滿族自身特有的披肩和馬蹄袖元素融入其中,創造出為人所熟知的「頂戴花翎」;就是努爾哈赤在牛錄(一種編制,每 300 人為一個牛錄)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了以滿族為核心的多民族統一集團,即是滿族中很重要的八旗制度。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善於創新的文化特質,使得滿族在不斷的發展中依然具有生命力,在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留下了獨特的烙印。

社會文化特徵

滿族的社會文化特徵主要表現在滿族的禮俗方面。滿族文化中十分注重規矩和禮儀,其核心內容是「尊老敬上」,即長輩的十分受尊敬,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致敬並且禮讓先行;吃飯時也必須長輩先動筷子,其他人才可以用餐。滿族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禮節形式,晚輩對長輩需要「請安」,同輩之間則表現為「打千」,這些禮節很好的促進了滿族人相互之間的情感。雖然在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繁瑣的禮節也已經簡化為鞠躬和握手禮,但是在某些場景下也可以作為一種體驗形式展現出來,讓人們切身的感受滿族文化。

滿族飲食

「民以食為天」,滿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留下了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滿族的飲食習慣主要和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有關,得益於東北肥沃的黑土地,加上滿漢文化融合的因素,滿族的主食主要以各種麵食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滿族餑餑」,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等,這種各式各樣的餑餑其實就是各種口味不同且製作精巧的糕點;

此外,滿族特色飲食還有較為出名的「薩其馬」、逢年過節必吃的「哎吉格餑」(餃子)、黏火燒、酸湯子等。同時,滿族人對酒也十分喜愛,這和滿族地處的東北高寒的氣候有關,東北的冬季漫長又寒冷,喝酒可以起到驅寒的作用。滿族飲食不僅有傳承至今的「滿族八大碗」、「薩其馬」等,現在的京城糕點、火鍋和燴酸菜也和滿族飲食有著很大的淵源。因此,在滿族民宿的餐飲中應儘可能從類別、形式等方面還原這種特有的飲食文化,增加遊客的文化體驗感。

滿族服飾

滿族的服飾文化也極具特色,傳統的滿族服飾主要有旗袍、馬褂、坎肩等,其中頭飾、鞋子和旗袍是比較有特色的部分。

頭飾部分,男性主要帶瓜皮帽,女性的頭飾則有特點,通常為黑色,呈現出扇形的形狀,即滿族「旗頭」,在滿族文化中,成年女子通常將頭髮綰起,再使用金銀髮簪及其它飾品加以裝飾,寓意平安祥和。滿族的鞋子也比較有特點,男性一般穿靴子,基本以皮料為主製作;滿族女性不用纏腳,為了使女性在行走時展現出女性特有的身姿與步態,在鞋底中間部分裝有 10cm 左右的木質鞋跟,因形似馬蹄,又稱為「馬蹄底鞋」,在鞋子的鞋面部分都繡有漂亮的刺繡作為裝飾,顯得優雅美觀。

滿族服裝最具特色的就是旗袍。男性的旗袍相對普通,不設衣領或者以圓領的形式出現,配有馬蹄袖(也稱箭袖),旗袍的下半部分開叉,這是為了滿族人騎馬時方便所設計的;女性旗袍相對華麗一些,衣服的形制和男性基本相同,但是會配有許多滿族特色紋樣的裝飾。而馬褂顧名思義是在馬上穿的褂子,也叫大衫,長袍,幾乎沒有裝飾,一般來說四面開叉,開襟較大,便於騎馬和射箭,也能抵禦風寒。旗袍和馬褂都是滿族傳統特色的服裝,也是滿族文化的具體表現之一。

滿族建築

滿族的建築也是滿族物質文化中典型的特徵之一。滿族發源於我國東北,受當地寒冷氣候和生活在山林的影響,所以滿族的居所多建造在高處,以防洪水和猛獸的侵襲。「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是滿族民居的典型特徵。而民居內部空間和萬字炕形成的形狀和口袋相似,故也稱口袋房,室內的家具等靠西北牆放置。窗戶多為南向和西向,以獲得良好的採光;並且將窗戶紙封在外側抵禦雨雪的侵蝕,即滿族傳統極具特色的窗戶紙外糊。住房多為三間,中間的開間開門,並設有廚灶,在山牆兩側外設有跨海煙囪。

滿族的精神文化特徵

滿族的民族信仰是薩滿教。薩滿教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自己的神靈,而這些神靈保護著自然界的一切事務。滿族對於這種信仰的具體體現有兩種,一種是為祭天和祭祖的祭祀活動,另一種是對於自然界的一些動物進行圖騰崇拜。

薩滿是祭祀活動中的主持,也為滿族各個族群進行的決策卜算兇吉,因此薩滿在滿族族群中具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薩滿所佩戴的薩滿面具也具有很高的藝術與文化價值。滿族的圖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東青圖騰,這是因為滿族的祖先是以打獵為主維持生活,而海東青意為「飛的最高和最快的鳥」,是滿族人狩獵所用的獵鳥,因此海東青成為了滿族的最高圖騰。此外,常見的滿族圖騰還有有烏鴉、柳枝、鷹、豹、蟒蛇等。

滿族文字

滿族的語言文字和漢族的相差很大,是滿族文化的特色表現之一。滿族在發展過程中雖然有著便於交流的語言,但是文字一直沒有完整的系統。滿族一開始使用的是蒙古文字,後來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又稱「老滿文」,但由於老滿文創製於戰事頻繁時期,其本身存在的不足令人們的學習和使用帶來諸多不便利因素,導致其進一步的推廣遇到障礙。

1623 年,由皇太極令達海再一次改造「滿文」,改造後的滿文有字頭和圈點,被稱為「新滿文」,這關鍵性的改革使得其得到全國推廣。辛亥革命後,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滿文文獻有《滿文原檔》等。雖然滿族語言和文字在現代生活中運用較少,人們也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它的內涵,但是它本身富有特色的書寫形式可以帶給人們新鮮感,吸引人們的眼球因此在滿族民宿的設計中也可以作為漢字旁邊的旁白等來加以運用。

剪紙

滿族重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和滿族刺繡類似,剪紙的內容也豐富多彩,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祭祀的內容以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剪紙作品《滿族三大怪》,就反映了滿族「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菸袋」、「養活孩子吊起來」的生活習俗,成為研究滿族文化的重要橋梁;此外,滿族的剪紙還有裝飾的作用,因此,民宿中要想增強滿族文化氛圍,將不同內容的剪紙作品融入其中是必不可少的。

歌舞曲藝

滿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要體驗滿族文化,歌舞和戲曲不可或缺。滿族的舞蹈形式也很多,大都源於滿族祖先狩獵或是慶祝時的動作,比如滿族的隆興舞,是以滿族人滿族狩獵的動作為基礎;而大五魁舞則是反映了滿族人收穫之後的慶賀場景,寓意是為了慶賀狩獵或者豐收的滿載而歸。

滿族曲藝文化也種類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當屬「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的祖先在邊跳邊舞的過程中扣擊自製八角鼓相和,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形成說、唱、舞相結合的特有藝術形式。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花盆底旗鞋:清宮娘娘們真的不怕摔倒嘛?| 圍讀服飾史
    頭頂花團錦簇的大拉翅、身穿華麗的旗裝,腳上還踩著小高蹺一樣的「花盆底」旗鞋,這套打扮可謂是清宮劇娘娘們的標配了。造型誇張的「花盆底」,究竟因何而生?穿著它走路,又會是什麼體驗呢?講起清代滿族女性的旗鞋,自然先要說說它們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了:獨具特色的「增高鞋底」。
  • 清朝嬪妃為何要穿「花盆底」鞋?為美觀,更為了方便皇帝!
    大家應該都看過清宮電視劇吧,裡面最吸引人的就是後宮嬪妃的服飾了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討論為什麼清朝的嬪妃要穿「花盆底」鞋 清朝的禮儀服裝很有特色。除了嬪妃頭上的旗頭外,宮鬥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腳上的「花盆底鞋」。
  • 花盆底鞋這麼厚重 為何清朝滿族女子 風靡人人都穿
    在宮廷劇中時常看到嬪妃們穿著一雙「高跟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這種鞋叫做高底鞋,俗稱「花盆底」。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清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竭力推行滿族髮飾與服飾,並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所以滿族妃嬪都穿花盆底鞋。花盆底鞋又稱「旗鞋」、「高底鞋」。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釐米左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
  • 清代宮女真的都是踩著高高的「花盆底」鞋走路
    前不久熱播的韓棟版《鹿鼎記》中,也有不少穿花盆底的美女,從公主到宮女。說到這兒,問題來了——清朝的宮女能不能穿花盆底?答案是普通宮女是不能穿的,尤其是低等宮女。你能想像浣衣局的洗衣丫頭們穿著花盆底洗衣服的樣子嗎?所以在許多清宮劇裡不管是主子還是丫頭一律穿花盆底是不大對的。著名的「還珠」就是如此。
  • 清朝妃子為啥要穿「花盆底」鞋?不只為美觀,更主要為了方便皇帝
    清朝的禮儀服飾很有特色,宮鬥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妃嬪頭上的旗頭,就是腳下的「花盆底鞋」了。花盆底鞋,史稱「高底鞋」又稱「旗鞋」。是用木頭做底,形為上細下寬,前平後圓,頗似馬蹄,所以也被人們稱作「馬蹄鞋」。滿族女子為了使鞋子看上去更加的精緻美麗,通常會用各種精美的刺繡做鞋面,也常常會在鞋子上添加串珠和小穗子做裝飾。
  • 花盆底鞋穿上走路不穩,清朝妃嬪為何卻趨之若鶩?好看還方便皇帝
    事實上,古代女子也有類似於高跟鞋的鞋類,其中尤以清代「花盆底」最為著名。在大量清宮劇中,我們時常能看到這種鞋的身影,「花盆底」類似於如今的厚底鞋,不過又不像厚底鞋那樣平穩安全,女性穿上後不僅沒法「健步如飛」,反而行動頗為不便。再加上受限於用料和做工水平,清代妃嬪、格格和福晉們可是沒少遭罪。然而即使如此,清朝上層依舊推崇「花盆底」,這又是為什麼呢?
  • 高高的花盆底鞋,穿著不舒服為何清朝妃嬪都要穿它?真實情況怎麼樣呢
    在宮廷劇中時常看到嬪妃們穿著一雙「高跟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這種鞋叫做高底鞋,俗稱「花盆底」。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 普通宮女是不能穿的,尤其是低等宮女。你能想像浣衣局的洗衣丫頭們穿著花盆底洗衣服的樣子嗎?
  • 清朝嬪妃,為何都要穿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原來是為了方便皇上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清朝時期,妃嬪都必須要穿上馬蹄鞋,所謂的馬蹄鞋比起我們的高跟鞋要更加的難走,那麼為什麼這些嬪妃想不開要穿馬蹄鞋呢?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皇帝。在很多古裝影視作品當中,大家會看到一些清朝後宮的嬪妃穿的鞋子都非常的奇怪,這個鞋子看起來非常特別,因為在鞋底的位置,會有一個像花盆一樣的墊腳部位。
  • 清宮裡的女人到底穿什麼鞋子?別被電視劇騙了,她們穿鞋大有講究
    在現在熱播的各種清宮劇裡,清朝的女人們,不管是妃子還是娘娘,都穿著厚重的花盆底鞋,配上古典的旗裝,確實也很好看,那麼在真正的清朝時期,女人們到底穿什麼樣的鞋子呢?和清宮劇中演的並不一樣,而且清朝的女人在穿鞋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並不能隨著自己的心意,想穿什麼就穿什麼。
  • 「花盆底」為何能在清朝普及?不僅穿上美觀,還可方便皇帝辨認
    大家在觀看清宮劇的時候,想必會注意到後宮嬪妃等滿清女性會穿著一雙形制頗似花盆的「花盆底」鞋,這樣的場景在這類影視作品出屢見不鮮。01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有這樣的一幕:出身民間的小燕子在被乾隆皇帝接進皇宮後,開始學習清宮禮儀,可由於基礎實在薄弱,小燕子一穿上「花盆底」後就在眾人面前摔了個底朝天。
  • 清朝皇宮流行「花盆底鞋」,穿著十分難受,為何還深受妃子追捧?
    現在高跟鞋底都做得比較高,對於一些女性來說五釐米根本不算什麼。其實不僅現代社會女子流行穿高跟鞋,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深受女子歡迎了,不過那時叫做「厚底鞋」,雖然具有別樣美感,但穿上卻特別難受,而且很容易摔倒。清朝時期,「花盆底鞋」是非常受女性歡迎的,為何如此「難穿」的鞋還會受到追捧呢?這「花盆底鞋」有其他的作用嗎?
  • 高高的花盆底鞋, 穿著不舒服為何清朝妃嬪願意穿它? 原因其實很簡單
    明清時期,女子裹腳之風尤為盛行,但是這裡面有一個特例,滿族女子是不裹腳的。但是這裡面就會出現一個現象,滿族妃嬪都穿花盆底鞋。花盆底鞋又稱「旗鞋」、「高底鞋」。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釐米左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
  • 清朝皇妃,為啥都要穿走不穩的「花盆底」鞋,原來是為了方便皇帝
    按照常理來說,穿旗裝與行禮並非難以做到,但穿馬蹄底鞋走路真的需要連上好幾個月的功夫,一天熟練到健步如飛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那麼,馬蹄鞋底如此難穿,為何清朝皇妃們,都要穿這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呢?    馬蹄底鞋一般被稱為花盆底鞋,這是清代滿族婦女穿的鞋子,上半部分是一隻正常的鞋,鞋底下街上一塊木質的增高底,與現如今的增高鞋不同的是,這塊木底不是位於腳後跟,而是位於正中央。
  • 《如懿傳》花盆底鞋可謂是現代高跟鞋的翻版,它有什麼來歷呢?
    實際上,大家都應該知道古代的高跟鞋,那就是清代的花盆底鞋。是不是恍然大悟呢?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流行於滿族婦女之間。它的木跟鑲裝在鞋底,極為堅固,用白細布包裹,也可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和我們臉上塗抹的粉底是不一樣的哦。鞋面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鞋幫上飾以蟬蝶葡萄等紋樣或裝飾,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會加以刺繡或串珠。
  • 清宮劇的致命錯誤!「皇阿瑪」「皇額娘」的稱呼都是不倫不類的!
    最近幾年,清宮劇可以說火爆螢屏。早先的《宮》《步步驚心》引起了清穿劇的潮流,可惜這種情節被禁止了,畢竟如果小孩子真的相信了有穿越這一回事,就麻煩了。後來的《甄嬛傳》也是引起了全民追劇的狂潮,大家每天見面都會討論劇情。再到最近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可以說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引起了很多的興趣。
  •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只是為了美觀,更為方便皇帝
    「花盆底」,全稱為「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期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這鞋可比厚底鞋難穿多了,它通常以木為底,鞋底高5~10釐米,最高可達25釐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因為它落地踩下的印痕特別像馬蹄,所以也叫它「馬蹄鞋」。但大家都知道,滿族是遊牧民族,也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經常要騎馬,根本不可能穿花盆底鞋,那麼它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很重要的用處
    相信看過清宮劇的觀眾都知道,滿清貴族女子都會穿著高高的花盆底鞋,尤其是後宮的妃嬪們所穿的花盆底鞋不僅樣式和材質不同,高度也會有所差別,這種花盆底鞋和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女子所穿的鞋子都不同,其實清朝的嬪妃之所以會穿著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這也是她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 清朝妃子為何要穿花盆鞋、戴甲套?除了美觀之外,還有一項作用
    在很多清宮劇中,我們可以發現只有清朝的衣服首飾跟其他朝代的大不相同,後宮的妃子不僅穿的穿旗裝還穿花盆鞋帶甲套,而她們穿的戴的其實都是滿清入關以來的民族特色,那麼她們為何要穿花盆鞋、戴甲套呢?其實這對她們後宮的女子來說,有一個特殊的作用。
  • 滿族八大姓都改了什麼漢姓?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那英是滿族正黃旗
    那麼這些姓氏都改為了什麼漢姓呢?第一,佟佳氏。在滿清中算是比較盛名的了其氏族甚繁,支系眾多,各旗滿洲旗分均有分布。實際上佟佳氏屬於漢人,原本姓佟,後來滿人入關後,將這個姓氏納入到漢八旗當中,後來佟就被改為了佟佳氏,在歷史上佟佳氏出過很多的名人,比如說清太祖元妃,順治帝孝康章皇后,還有康熙孝懿仁皇后、愨惠皇貴妃等等。後來佟佳氏改為了佟、童、仝等漢姓。第二,馬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