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一部治癒原生家庭創傷,教我們如何教養孩子動畫

2021-01-10 小皮育兒經

經歷過的事情是不會忘記的,只是記不起來而已。——《千與千尋》

再看《千與千尋》,才真的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部經典的動畫從2001年上映至今,將近20年的時間,它在豆瓣的評分都在9以上居高不下,甚至一度高達9.6分。

第一次看《千與千尋》,只看到一個女孩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夢境,就像《愛麗絲奇遇記》那樣,以為只是一個小女孩做了一場夢。

第二次看《千與千尋》是在學生時代,看著千尋為了救父母,被迫在社會大染缸裡掙扎,最終得以成功,她的一心一意和始終保持初心,讓人動容。

再次看《千與千尋》,是昨天跟女兒一起看的,這次看到的,卻是一對不合格的父母,和一個家庭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千尋一家,典型的中國式家庭

影片的開始,是一個很普遍的一家三口,父母要搬家,千尋要離開原來的學校,一家人坐著車去新家,可在車上這一小小的空間,卻將千尋一家的關係展現的淋漓盡致。

千尋的爸爸從一開始搬家,他的決定都不被妻子和千尋所接受,但絲毫不影響他將搬家這件事進行下去。

妻子說:果然是鄉下啊,買個東西都要到旁邊的鎮上。

丈夫說:只能當他是大都市將就著住了。

當丈夫將車開進陌生道路,感覺不對勁時,面對妻子反對意見「不要啦,就是因為你老是這樣所以才迷路的」也堅持按自己意願往前開。

在坡度大,路面崎嶇的情況下,依舊將車開得飛起,哪怕妻子說「老公你開慢一點」,也依舊不為所動。

在破舊不明的建築物前,不顧妻兒勸阻,不顧千尋害怕情緒,哪怕將千尋一人丟下,依舊按自己信念堅持往前走。

一進到異世界就暴露了貪婪的本質,靠著嗅覺本能一路跟隨香氣找到吃的東西,哪怕店主不在,哪怕千尋勸阻「會被老闆罵的」,在還未付錢時,就開始動筷,一副暴發戶的嘴臉,「要付信用卡還是現金都可以」,大腹便便,吃相難看,到最後變成豬的時候,地上已經是杯盤狼藉。

從始至終,他都是中國式家長裡一種典型的人物,強勢,自大,對妻子冷漠,無視孩子的話語,不顧孩子的感受,只希望孩子無限順從不搗亂,也因為這些,最終他變成了一隻控制不住自己欲望,也無法被他人阻止,被掌摑的豬。

千尋的媽媽無限順從丈夫,知道自己不能阻止丈夫,就只能去要求孩子,在孩子身上尋求存在感。

在丈夫開快車無法阻止時,要求孩子坐好;在丈夫強制給孩子轉學時,順從丈夫說法:「新學校還蠻漂亮的」;在丈夫強制要走進黑暗隧道時,跟隨丈夫進去而丟下孩子。

而另一方面,她儘管對孩子要求諸多,但對千尋卻依舊是冷漠的。

在千尋因為花蔫了尋求關注時,媽媽眼珠子都沒轉一下就敷衍:「到了家再澆點水就沒事了」。因為搬家,就告誡孩子:「給我乖一點」。在進入黑暗不明建築物時,不理會千尋的害怕,還埋怨千尋抓的太緊影響自己走路。

在進入隧道前,千尋父母為了自己自私的好奇心而將孩子留在外面,但他們並不是因為相信這裡安全,而是自信孩子一定會追上來,這不正是很多家庭的現狀,為了讓孩子聽話,嚇唬孩子,把孩子關小黑屋,以此讓孩子因為害怕而更依賴自己,更聽話。

千尋原本的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十歲的女孩子,會因為花蔫掉而傷心,因為與老同學分離而傷感,厭惡新學校而做鬼臉。

同時她也是眾多中國式家庭裡的一個孩子,膽小懦弱、受父母「控制」。

她不想換學校,想念以前的學校生活,可最終還是手捧同學的送別花束離開;提醒爸爸別開快車,不要進隧道,卻被獨自丟在外面;害怕黑暗卻被媽媽嫌棄礙事。她不被重視,也不被父母看見聽見,不被家長理解,也得不到家人的回應,還是個孩子的千尋眼裡也失去了光澤。

千尋一家,很普通,也很典型,爸爸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媽媽不能阻止就只能順從,千尋得不到回應。

對於千尋的父母來說,孩子只需要管好就行,孩子該做的就是不給自己惹麻煩,搬家的時候要乖,走隧道的時候不影響自己走路,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打擾,這樣的管教,對他們來說就是成功的。

在空無一人,連千尋都明顯不對勁的街上,自私的父母卻只顧著自己的貪婪,不肯聽孩子的勸誡,最終因偷吃神明的東西被變成了豬,千尋也因此被迫去學會照顧自己。

宮崎駿的動畫每一幀都有意義,這個畫面繼承了他一貫的命題:如果成年人固執於自身的缺陷,註定會被社會淘汰,而孩子最終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現在的家庭教育,缺物質的不多,「奔馳,信用卡現金都可以」,多少孩子何曾缺過物質,但缺的卻是對於內心的滋養,一次次的冷漠、嫌棄、不回應,最終都是迫使孩子離開路上的那個磚塊,而很多家長卻依舊不自知,反而埋怨孩子的無情。

孩子的成長,首先需要走出去

作為湯屋裡的一個重磅人物湯婆婆,她有一個寶貝,那就是巨嬰寶寶。

巨嬰寶寶對於絕大多數父母,都是一個典型的含諷刺意義的角色。

巨嬰寶寶,體型龐大,力大無窮,有著自己的頭腦,但卻依舊是個寶寶模樣,被湯婆婆捧在手心,為了哄寶寶平息寶寶的哭聲,甚至丟棄了自己不僱傭千尋的原則,答應了千尋工作的請求。

佔著湯婆婆的無底線寵溺,巨嬰自私,他難得抓到千尋一個人類,就要求千尋「不和寶寶玩的話我就哭哦」,卻不顧千尋著急救小白不能久留。

何曾不是我們當代的父母佔著「孩子還小」,為熊孩子所有的自私行為開脫,以為是愛,卻不知實際上是害。

因為湯婆婆的無限寵溺,巨嬰無知,他從未離開房間,深信湯婆婆所說的身體不好不能出去,外面會有細菌,會生病,儘管體型巨大,卻連路都不會走,勾到窗簾都不懂拉開,走路搖搖晃晃。

從未出過房間的巨嬰,不就是一個典型的si肥宅,幹啥啥不行,吃啥啥,光長一身膘,還驢脾氣死犟。

見過千尋為救白龍的義無反顧,自己被變成老鼠後湯婆婆的嫌棄,千尋一人面對貪慾無限無臉男的勇敢,巨嬰終於學會了體諒別人。

在蚊子提不動他的時候,嘗試學會了自己走路,學著伸手去勞動,在錢婆婆那裡跟蚊子和回歸純真的無臉男共同努力紡織了一根頭繩,送給了千尋。

因為走出了那個溫室,巨嬰才發現外面不是只有細菌,雖然有兇險,但同樣也有美好,而正是這世界多面,讓巨嬰跨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知道了自己的價值。

一個孤獨的孩子,更容易誤入歧途

無臉男是一個空心人,他沒有表情,沒有聲音,總是孤零零杵在湯屋前的那座橋上,因為千尋的一次問好,因為第一次被千尋「看見」,因為千尋的主動留門,他寂寞的內心因此有了渴望。

當千尋問他「你家在哪裡,你也有爸爸媽媽不是嗎」時,無臉男一邊痛苦地將臉埋進身體裡,一邊呻吟:「不要,不要,我好寂寞,我好寂寞」。

也許無臉男不是因為沒有父母,而是從來沒有被友好對待過,湯屋裡的人之所以對他好,是因為他有很多金子,但千尋對他的好,卻一無所圖,更能讓他感受到千尋是因為自己本身才對他好。

為了靠近千尋,他沾染了湯屋的欲望、貪婪,他的聲音是被吃掉那些人的聲音,他變出湯屋裡所有人喜歡的金子企圖討好千尋,哪知她卻依舊不買帳,為此他失去了理智,在湯屋內大鬧,要求他們交出千尋,想要用自己的權威去佔有千尋。

人的一生,感情體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缺愛的人同時也缺乏安全感,在沒有被看見之前他們往往並不自知,但一旦有了獲取情感的可能,他們往往更難把握好度。

內心缺愛的人,只能通過對外界的索取達到自身情感的舒適區,因為童年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呼應和愛,因此長大後就形成了對感情的過度索取和依賴,為了得到這份感情迷失自我,變得不擇手段,甚至誤入歧途。

深知原因的千尋將河神給的丸子讓無臉男吞下,讓他吐出了所有欲望和貪念,回歸到了本身,最終在錢婆婆那受到家庭溫暖的小房子裡,無臉男留在了那裡。

不管如何成長,不要忘記初心

千尋為了解救父母,在籤合約書第一次踏進社會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被湯婆婆摘去名字,喚為「小千」,而不是「千尋」。

小千,是被社會定義的千尋,是主宰社會企圖控制千尋的湯婆婆一貫的手段,她希望千尋能被自己徹底控制,丟掉本心。

在籤合約書的第二天,千尋幾乎忘記自己的本名,因為小白的提醒「一旦被奪走了名字,就無法回家了」讓千尋終于堅定了自己內心的初心,不再為外界所誘惑。

在湯屋裡,千尋被同事欺負,被指派最髒最累的活,被無臉男用金子引誘,但不忘的初心是讓千尋最終救出小白,救出父母唯一的精神力量。

當小白被湯婆婆控制去偷錢婆婆的印章而受了重傷時,千尋依舊堅持自己的初心,經歷過不聽勸隨便吃別人東西變成豬的父母,千尋堅信不是自己的東西一定要還回去,哪怕這個東西是小白經歷困難重重偷過來的。

在湯屋這個社會大染缸裡,千尋並不優秀、沒有地位、甚至並不漂亮可人,但在堆滿垂涎金子者的地方,卻鶴立雞群。

從始至終受著無臉男的青睞,最終受到湯屋裡所有人的愛戴,只因她一直不忘初心,而這份初心,就是始終如一的善良正直的心。

與其說《千與千尋》是一部少兒動畫片,它更像是一部給父母的家庭教育片,因為父母對千尋的忽視,千尋的成長是突發和強制性的,而在整個過程中,千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她始終保存著自己的純真,不被外界誘惑所吞噬和扭曲。

自以為經歷了足夠社會經驗的我們,有時候真的不如一個孩子,雖然我們是父母,但聽到孩子並看見孩子,始終是我們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專注教育——孕育、帶娃是當媽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影片最後劉峰與何小萍相依為命,這其實是必然的結果,這部劇中也只有何小萍能夠理解劉峰,因為他們從小生長的「環境」相似,從原生家庭走出來的模樣是相同的,「同病相憐」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那麼,原生家庭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長大的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正是因為這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環境,所以它的狀態對我們性格和思維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 沙溢領銜《熊爸熊孩子》 原生家庭成長記暖心治癒
    沙溢領銜《熊爸熊孩子》 原生家庭成長記暖心治癒 2018-01-26 20:10: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熊爸熊孩子》投射原生家庭成長記錄 如何教育孩子?
    ­  家庭文化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塑造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一個正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影響遠比其他因素更為直接和深遠。人們常說看一個孩子的舉止就能得知他父母的修養,而這一倫理道德觀剛好就在熱播劇《熊爸熊孩子》中全然體現出來。劇中,單純真誠的「熊維尼」與爸爸「熊雄」(沙溢飾)共同面對生活中的重重困境,小男子漢的形象躍然螢屏。
  • 心理學深度剖析: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基因和原生家庭,而是自己
    到底是基因,還是原生家庭,讓閨蜜成為現在這樣的樣子?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博士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中,揭開了困擾在我心中很久的謎團。詹姆士博士在書中,運用了大量的人類基因組織的研究,來論述我們之所以與父母相似的原因並非是基因決定。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 5部奇幻動畫電影,《馴龍高手》第一,《千與千尋》第二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5部最佳的奇幻動畫電影,不是針對一部電影的評分,或者一個評論家的意見,而是我們通過數十個網站收集匯總的。這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它可以說是夢工廠最受歡迎的動畫系列,僅次於《怪物史萊克》系列。如今,一部成功電影的標誌似乎是至少有一部續集,《馴龍高手》有兩部續集。2014年的《馴龍高手2》和2019年的《馴龍高手:隱秘世界》。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之法
    這是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傷害,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人,很難擁有「愛的能力」,他們學習到的是憤怒、暴躁、抱怨、冷漠和壓抑等等。等到他們組建新的家庭後,又很容易把這些不好的情緒再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造成新的「輪迴」,可謂是一代又一代,無一倖免。難道這是一個人的命嗎?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改變這種「代代相傳」的所謂命運,不再讓原生家庭的陰影傷害自己的孩子?
  • 日本最佳動畫電影《千與千尋》:講述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幾種愛
    在去年的6月份,萬眾矚目的日本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時隔十幾年的時間,終於在中國內地的電影院正式上映,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在當年想必也是給很多的觀眾們帶來了深刻美好的回憶,即便它沒有真正的在中國內地上映,但是我們卻能夠通過各種的渠道了解到,並且看到這一部電影。畢竟優秀的電影是難以逃過人們的法眼的,《千與千尋》毫無疑問是日本這20年來最優秀的一部動畫電影。
  • 楊紫「哭訴」原生家庭: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
    多年前的「馬加爵事件」、近幾年的未成年犯罪案件逐年增長,以及已經體驗原生家庭影響的你我在2020年的感受,在遙遠的孩童時代,都能找到印記。比起貧窮,原生家庭缺愛更可怕幸運的人,遇上了溫暖有愛的家庭和好的父母,可以用童年來治癒自己的一生,而有的人,遇上了人渣父母,要用一生來治癒自己的童年。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可我們都知道,她是一個從不幸的原生家庭裡走出來的女孩子,最起碼對她來說那是個不幸的家庭。母親重男輕女,父親唯唯諾諾,即使知道妻子對女兒的苛待,也不敢替女兒說句話。劇中,二哥出去旅遊,母親一給就是兩千,可明玉想要買學習資料用一千塊錢母親都不給。明玉自己爭氣,刻苦學習想要考清華,母親硬是逼著她去上師範。
  • 《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在宮崎駿動畫生涯是何地位?
    別的不說,這肯定是為宮崎駿在動畫事業上,帶來諸多成績的一部經典之作,從2001年到目前為止,一直是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上一部《幽靈公主》打破1997年以前的票房記錄),票房高達308.0 億,除了最引人注目的奧斯卡金像獎外,《千與千尋》所獲獎項真的數都數不過來,詳細的戳圖吧↓
  • 多少人把《千與千尋》當成「恐怖」動畫看?最害怕的是哪個畫面?
    多少人把《千與千尋》當成「恐怖」動畫看?最害怕的是哪個畫面?《千與千尋》是很多90後小時候看的動畫,這部動畫播出的時間比較早,2001年就有了,到現在為止十八年了。你們是多少歲的時候看的這部動畫?第一次看著部動畫的時候,整個畫面就感覺很清新很舒服,但是隨著小千和她的父母進入隧道的時候,就莫名的開始緊張起來。當時並不知道害怕什麼,或許是怕出來可怕的東西,或許是怕小千有危險。小千和很多觀眾的心理一樣,不想去到陌生的地方,想回家,但是父母不聽,那種無力感估計很多人都有所體會。想呼喚大人,但是家長們往往會忽視孩子的感受,以為孩子在胡鬧,不會對小孩子的話有任何回應。
  • 《千與千尋》治癒來襲,周深翻唱中文版主題曲,宮崎駿手寫信可愛
    大家喜歡看的電影一般集中在這三類:愛情片、動作片、懸疑片,而還有一種電影也是現在的主旋律,也算不上屬於哪一種分類,但就是治癒力滿滿,讓人看了之後,總是心情大好,覺得世間萬物都是美好的,治癒最近所有的不愉快。最近就有這樣一部電影即將跟大家見面,那就是《千與千尋》。
  • 高曉松與父親的恩怨情結,原生家庭的痛,要用一生去治癒
    幸運的人,原生家庭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用來治癒原生家庭。」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有的人成年後為了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常常陷入自我厭惡,甚至導致整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改變而影響一生……011988年高曉松考入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但後來退學,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千與千尋》?
    作為吉卜力以及宮崎駿最經典的代表作,也是很多觀眾喜歡的一部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有著兩個最明顯的標籤:迷失和成長。千尋從最初的迷失到最後的成長,過程中千尋的蛻變所帶來的共情。這些是無關年齡,都是人們普遍能感到共鳴的感情。
  • 豆瓣評分9.1,看哭了好多人的日本超治癒動畫《你看起來很好吃》
    說起日本的治癒動畫電影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或許有人會想到千與千尋,有人會想到天空之城,有人會想到白兔糖,有人會想到你的名字,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日本經典治癒系動畫,不過還有一部大家可能沒有看過,這部動畫電影是在2010年秋天上映的,當時被稱為是當季最讓人感動的作品!
  • 一部日本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
    一部日本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童年的記憶輪迴,人性的貪婪,對大自然的保護,對自然和諧的呼籲,對拯救父母的執著、用內心的堅毅守護著父母,失去記憶的白龍、靈魂無所歸處的無臉怪,還有看著很兇,但是一直幫助他的蜘蛛爺爺,在她拯救父母的路上匯聚成為了一股巨大的能量
  • 《千與千尋》其實是一部大型災難紀錄片!看完你吸取教訓了嗎?
    《千與千尋》作為一部18年前的動畫作品為何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篇獎?作為電影界的最高殊榮奧斯卡獎無疑是一座高山,無數導演為了這個獎多年奮鬥卻未曾觸碰。可見千與千尋作為一部動畫能獲得如此殊榮必有其驚人之處,如果你已經看過《千與千尋》(科幻片),那麼我就帶你看看從未看過的《千與千尋》(災難片)。
  • 「原生家庭」成熱詞:變遷中的個體與家庭關係再思考|特別策劃
    然而不少人對這一概念依然一頭霧水:當我們在談論「原生家庭」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RUC新聞坊小編為您梳理「原生家庭」這一概念以及網民、媒體和學界對原生家庭的不同關注點。(「原生家庭」一詞近3個月內的百度指數)什麼是原生家庭一般認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們生長的最初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