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肖夢琪)昨日,記者從市地名辦獲悉,我市22條地名作為第一批必收條目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地名志》(簡稱《中國地名志》)。其中,既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溱潼鎮、黃橋鎮、沙溝鎮,也有全國重點鎮白米鎮、新橋鎮、虹橋鎮等。
市地名辦負責人介紹,《中國地名志》的編撰是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成果轉化項目之一,是第一部全國規模的、地名學與方志學相結合的大型專業志書。《中國地名志》的條目收錄標準尤為嚴格,採詞規則較為複雜,原則上2014年12月31日後地名發生變化的本次不予收錄。
根據編撰要求,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以及所在的政府駐地鎮(街道),全國重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等地名全部收入,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從嚴酌收,其他重要地名選收。
在這22條必收地名中,市區主要有泰州市、海陵區、城南街道、城中街道;高港有高港區、口岸街道;姜堰有姜堰區、三水街道、白米鎮、溱潼鎮;興化有興化市、昭陽鎮、安豐鎮、戴南鎮、沙溝鎮;靖江有靖江市、靖城街道、新橋鎮;泰興有泰興市、濟川街道、黃橋鎮、虹橋鎮。
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溱潼鎮、黃橋鎮和沙溝鎮。溱潼的名稱最早出現宋代,宋代嶽珂所著《金陀粹編》中,有嶽飛任通泰鎮撫使「軍駐秦潼村」之語。全國民間十大藝術節之一中國溱潼會船節每年在此舉行;黃橋鎮,歷經千餘年文化積澱與傳承,有「中國提琴產業之都」、最美特色小鎮等美譽;歷史悠久的沙溝鎮,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素有「金沙溝」之稱,該鎮的沙溝段式板凳龍、沙溝魚圓、酥皮春卷、藕夾子、「漁具漁法」都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全國重點鎮入選的有:白米鎮、安豐鎮、戴南鎮、新橋鎮和虹橋鎮。
其中,白米鎮,相傳六百多年前此地物產「晚金秈」被列為貢品,故名白米,明代萬曆《泰州志》「四境圖」和「鄉都」中即有白米鎮的記述,先後榮獲省新型示範小城鎮,省文明鎮、衛生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等榮譽稱號。
安豐鎮,取「安康豐收」之意,唐朝為柳葉鎮,明代稱安仁鄉,清代稱安豐鎮,又名北安豐鎮。
戴南鎮,原名戴家澤及南朱莊,1946年各取一字命名,鎮上的千年古剎「敕封護國寺」遠近聞名,工業有子午輪胎鋼簾線、不鏽鋼製品兩大支柱產品,為全國十強鎮。
新橋鎮,因轄區內青龍港上有一座新石橋而得名,是著名的夾港戰鬥發生地,也是全國千強鎮、全國重點鎮、國家級生態鎮、全國文明鎮。
虹橋鎮的「虹橋」一名當追溯到原「七圩虹橋中學」,是江蘇省虹橋工業園區的起點所在地,虹橋一名預示著在新的徵程上架橋騰飛。
據悉,《中國地名志》的具體條目,一般包括:地理實體概貌、地名由來與沿革、地名文化承載三部分內容。
「地名綜合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傳統和風尚習俗,蘊藏著豐富的風土人情、人物印跡、社會背景等內容。」市地名辦負責人表示,22條地名的入選,標誌著我市地名標準化工作邁上新臺階。下一步,我市將全面推進地名標準化,對相關地名實行有效保護,充分發揮歷史地名的品牌效應,促進地名工作更積極、更優質地為「四個名城」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