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牛汝辰
吉林市的滿語地名中有很多以河流、山脈、丘陵、植被等自然實體命名的。這些地名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滿族先民的生存環境,通過地名反映出生活區域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徵,也可了解先民對環境的認知特點。
1.地名記錄滿族的自然環境
原吉林市郊區(現為船營區)的歡喜鄉大窩家屯,其中窩家滿語發音為「窩集」,含意為「叢林」。窩家是滿語「窩集」漢化的音轉,「窩集」的地名很多,表明吉林地區森林植被茂盛。如蛟河市天崗鎮有窩集口屯。永吉縣缸窯鎮有窩集口子屯,穿城而過的松花江地名原本滿語發音為松嘎裡烏拉,含意為天河(神水)指松花江是從天而降的神水(因其源頭有天池、瀑布)。
永吉縣五裡河鎮鴉雀溝屯,其中鴉雀為滿語「鴉青」之音轉,滿語含意為「青蔥」,指此溝谷是樹木青蔥的溝川,該屯處於溝谷內,故名。吉林市帶哈達的地名很多,如哈達灣、阿什哈達都是滿語地名,哈達為「峰」之意,阿什哈達指「之」字形山脈。永吉縣江密峰鎮雙椏山屯,「雙椏」為滿語發音「生家」音轉,含義是「坡」或山額,為坡度較大的陡山。該屯地處雙椏山西麓谷地,依山沿谷。永吉縣烏拉街滿族鄉阿拉底屯名中的「阿拉」是滿語,意為「山岡」,底是漢語,阿拉底屯是指此屯位於山崗子底下。這種命名方式能夠突出某一地的地理環境特點,體現了人對自然的形象化認識。
2.地名記錄滿族的生活方式
滿族先民從久遠的古代就在長白山和松花江流域勞動、生息,上山獵鳥獸,下河捕魚蝦,四處採集野菜野果,以採集漁獵經濟為主來解決衣食等基本生存資料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反映滿族先民經濟活動的滿語地名。
(1)反映捕獵工具和獵物的地名
永吉縣口前鎮內有個下達屯,此名是由滿語音轉過來的,原發音為「下達禿」,其滿語含義是「織網處」,指此處原為編織打漁網的地方。磐石市小梨河鄉的西大蘇龍屯,「蘇龍」為滿語「虛籠」的音轉,含意為「捕魚用的工具」。舒蘭市青松鄉七道滴答屯,滿語發音「吉達」意為「扎槍」,它是一種打獵用具。吉林市區的豐滿的二道有一山名為棺材砬子,其「棺材」滿語發音「咯介」,含義「夾子」,是一種捕捉獵物的工具。舒蘭市二道鄉的大玻璃屯,滿語發音「勃力」,含意為「弓」,指狩獵的工具。
永吉縣的吳城子,蛟河市的烏朝,滿語發音均為「歐稱」含意為「瑪口魚」。吉林地區此類地名不勝枚舉,這些地名反映了該地林中、水中野生動植物很多,滿族先民可據此開展漁獵活動,也是這類滿語地名產生的客觀物質基礎。
(2)反映植物果蔬的地名
舒蘭市的桃源村,蛟河市的桃源屯等,「桃源」原為滿語「桃英」,含義是山丁子果。磐石市的扇車山,原為滿語「申車」之音轉,含意為蘑菇。花樓山滿語發音為「滑勒」,含義核桃。舒蘭是由滿語「舒勒赫」音轉而來,含義是梨,此地所產梨為清朝宮廷之貢品。
舒蘭市的三笠,滿語發音為「沙力」含意為苣蕒菜。永吉縣五間樓,滿語發音「五吉樂」含意為榛子。胡列屯,滿語發音「胡力」含義是松樹子,此類地名在吉林地區很常見。可見,當時有大量的可食用的野生果實、蔬菜,已被人們認識和利用,有時可能是充飢維持生命的重要食物。
(3)地名記錄滿族祭祀活動和宗教信仰
滿族人信奉薩滿教,崇信萬物有靈。人們不僅要經常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而且還要祭祀山川鳥獸、花草樹木。把自然物看作神明,求神保佑。從其活動看,滿族先民主要是祭山、祭水、祭樹、祭鷹等。因此也留下了此類地名。
磐石市大旺鄉板凳河屯,「板凳」滿語發音「班達」,含義是獵神,特指此地為滿族人出獵祭神之地。永吉縣岔路河鎮的二甲營屯,滿語發音「阿拉佔營」,含義是祭神的貫行道,即進山狩獵和拜祭山神的必經之路。吉林市區西部有一個海拔310米,面積不足1平方千米,但卻是曾經聞名遐邇的小白山。它始名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名「溫德赫恩山」,由滿語「溫德亨」音轉而來,含意為「祭祀板」「祝板」,即祭祀時用來書寫祝文的木板。
這一地名是因清廷在吉林建望祭殿祭祖而產生的,極具地方特色。清初的時候,每年都祭長白山,據《吉林外記》記載,康熙十六年(1677年),派王公大臣前往長白山祭神之後,康熙皇帝以其「發祥之地,奇蹟甚多,山靈宜加封號」,遂「封為長白山之神,歲時祭祀,如五嶽焉」。
然而親往長白山祭神,路途遙遠,多有不便,遂於雍正年間選定小白山為望長白山神之地,年年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因為長白山路途遙遠(距吉林市六百餘裡),來往不便,就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吉林小白山建立了「望祭殿」五間,祭樓兩間,牌樓兩座,每年春秋兩季由吉林將軍率所屬官員到此望祭長白山之神。小白山是自雍正皇帝起,有清一代的祭祖聖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小白山祭祖的史實是我國古代民族關係的例證,也是長白山為中國領土的例證,滿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我國的疆土遼闊,絕非僅限於長城以南。由於歷史的原因,祭殿實物現已蕩然無存,但是「溫德赫恩山」這個地名還能讓人聯想起當年望祭殿的情景,它以地名的形式銘記了這段重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