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也不忘麻將)
曾幾何時咱們朋友小聚消遣方式還是KTV、網吧開黑,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同學朋友在茶餘飯後的消遣就變成了四人一組熱熱鬧鬧的打麻將、玩撲克。麻將有多火爆自是不必說,當年酷暑烈日川渝人民在遊泳池裡打麻將的場景還歷歷在目,還有的麻將愛好者在下雨發大水時還不緊不慢的四人組團玩上一圈,要遇上高速路上堵車,啥也別說了,麻將支起來玩!時值年末,我已經可以預見到新春佳節時親朋好友串門家家戶戶噼裡啪啦打起麻將的盛況,真是「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一億在觀察!」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麻將是咋來的,您知道麼?撲克光毋庸置疑就知道這屬於外國貨、舶來品,那麼麻將呢,麻將是咱們中國人發明的還是外國傳入?中國是從啥時候開始有了麻將?
您聽我慢慢給您介紹。
首先麻將這玩意算是根正苗紅的國產貨,但這起源嘛,歷來卻說法不一。
(鄭和除了揚我國威,還在下西洋的過程中發明了麻將)
說法一:創作者為鄭和,據說當年鄭和下西洋,由於常年航海生活單調枯燥,船員們士氣低迷,為了讓船員們派遣寂寞解除煩悶,於是鄭和想了個消遣的方法,他將竹子做成竹片再刻上文字圖案,制定遊戲規則,這新鮮熱乎的麻將就誕生了。
(水滸葉子,以梁山好漢為藍本發明)
說法二:水滸給的靈感,據說明代有一個叫萬秉笤的人,他極度痴迷《水滸傳》,於是以好漢們為藍本精心設計了108張麻將牌以此紀念,麻將上的圖案也和好漢們相關,比如「二索」代表雙鞭呼延灼、「九索」指的是九紋龍史進」等等。
說法三:麻將是由太倉地區的「護糧牌」演變而來,太倉地區由皇家糧倉囤積稻穀,所以這麻雀鳥類就多,為了保護糧食,朝廷專門在糧倉旁安排人專門保護糧食,以打死鳥雀多少記功,並將數量記於竹牌之上,每到月初月末則靠這「護糧牌」來兌換獎勵,久而久之這「護糧牌」反而成了遊戲。
(馬弔紙牌)
以上幾種說法多少有些過於牽強,要麼就是把民間傳聞往歷史名人腦袋上扣,要麼多少顯得荒誕不羈,可信度較低。而以下這種說法則更加靠譜:現代麻將是由明朝末年的馬吊演變而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印象,我小時候就碰見過村裡的老人們就玩過一種細長條的紙牌,這些紙牌上畫著花花綠綠的人物,但和撲克又不像,老人們四個一組玩的不亦樂乎,幼小的我對這種非麻將非撲克的玩意好奇不已,但終究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其實這玩意學名就叫「馬吊」,又被稱為「葉子牌」,由於紙牌後多畫水滸英雄好漢,所以又被稱為「水滸葉子」。
(宋朝文人楊大年,這哥們據說瘋狂沉迷馬吊,為此還發明了馬吊新玩法)
葉子牌的歷史可追溯於唐宋年間,宋朝名儒楊大年還寫過一本教你你玩馬吊的《馬吊經》,可惜已經失傳,根據歐陽修的說法原本宋時的葉子戲已經失傳,不過楊大年這貨實在是很喜歡這種紙牌,於是專門創造了「鶴格」這種葉子戲的新玩法。宋時玩法咱們不確定,不過明朝時期的馬吊特點是:四人合打,有莊閒之分,輪流取牌出牌,那這玩意為什麼要叫馬吊呢?古人對此給出的解釋是「每戲用四腳,三人共攻一樁,如馬之獨吊一腳,故曰『馬吊腳』。」
還專門有老哥寫了《葉子譜》來形容馬吊玩法:「馬吊以軍令行之,法分四壘,各執其八而八為中背,主將護之。選將以盧卜,植幟於壇,而三家環攻之。」我這人逢賭必輸,玩個鬥地主都輸的底朝天,對於麻將更是一竅不通,對這玩法也是瞎子摸象,所以也就不對此做解釋了,但明朝時期的馬吊已經具備了「吃」和「碰」等玩法,所以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明朝時,馬吊的玩法已經基本有了現代麻將的雛形,後續做得無非是加牌,對玩法進行更加細緻的加工定義而已,清朝時馬吊逐漸衰弱,民間開始流行默和牌和碰和牌,但是這兩種也基本上都由馬吊繁衍變化而來。
(《紅樓夢》中就記載過賈母和夫人小姐們一起打麻將,她們玩的就是默和牌)
那麼這紙牌是怎麼變成現在的骨牌呢?據說在清朝鹹豐年間,寧波人陳魚門感慨於馬弔紙牌容易髒汙損壞等情況於是將紙牌改成了骨牌或竹牌,而到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清軍將士閒暇之餘也玩起了馬吊,還在玩法上做了創新,新增了「筒」、「索」、「萬」等。—「粵寇起事,軍中用以賭酒,增入筒化、索化、萬化、天化、王化、東南西北化,蓋本偽封號也。行之未幾,流入寧波,不久而遂普及矣。」
(還記得經典的《明星三缺一》麼?港臺日本地區就稱呼麻將為「麻雀」)
(日本也是麻將愛好大國,甚至還出版了關於麻將的動漫)
麻將的發明者是大致確定了,但這馬吊是怎麼演變成麻將的呢?有種解釋是口音問題,明朝馬吊發源地在蘇州,蘇州方言中「吊」音為「diao」,與「鳥」字是一個音(不過筆者是江西人,這「吊」和「鳥」字也是同一讀音,可見江南部分地區混音還較為常見),所以這「馬吊」很容易就被聽成是「馬鳥」甚至是「麻鳥」,「麻鳥」可不就是「麻雀」的另一種說法,於是這「馬吊」就被讀成了「麻雀」,小時候咱們在街機廳或者是大霸王遊戲機上,麻將遊戲也往往被稱為「麻雀」就是這個緣故。—「麻雀,馬吊之音轉也。吳人呼禽類如刁,去音讀。」而又因為各地口音不同,在傳入時以訛傳訛,這「麻雀」又被讀成了「麻將」(蘇州稱呼「麻雀」為「麻爵」,很有可能被誤聽成「麻將」,從此全國統稱為此)所以在清末時玩馬吊又被稱為「叉麻雀」或「搓麻將」。
(明朝婦女玩馬吊,可見不分高低貴賤,男女老幼,馬吊都做到了通殺!)
咱們甭管這麻將是由誰發明,這玩意一經推出幾乎是立刻風靡天下,何解?馮夢龍老先生給出了精彩的解釋:「博弈止娛兩人,而呼盧道雜,煩囂可厭。骨牌入村妓竹籃中,卑不足道,打馬彈棋,解者實鮮。嘿然角智,茲戲為優。牌制惟我蘇最精,而鬥法亦惟我蘇馬吊最盛。」啥意思呢?也就是說這圍棋雖高雅,但只能兩個人玩,人多的時候施展不開;要說玩骨牌吧(也就是牌九)又顯得太low,怎不能讓高貴的士大夫們捋袖攘臂,高呼買大買小吧?所以總結下來是我蘇(也就是蘇州啦,不得不感慨一句蘇州人民真會玩!)牌制最精,鬥法最盛,這一對比下來讀書人們自然願意玩馬吊。
(即使到了民國時期,花季少女們也是打麻將的老手)
你是否覺得現在打麻將的人太多,很多人都沉溺在麻將中無法自拔,連家人、工作都拋之腦後了?我跟您說,古代人痴迷麻將的表現一點都不比現代人差!
(對於愛玩麻將的人來說,三缺一是最痛苦的事兒:快點來,就缺你了!)
一開始這馬吊還只是在蘇州小範圍內流行,但這時候的馬吊就漸漸顯示出讓人上癮的先兆來,文人王漁洋就此就頗為不解「餘常不解吳俗好尚有三:鬥馬吊牌、吃河豚魚、敬畏五通邪神,雖士大夫不能免。」這些人竟然沉溺馬吊以至於賣房賣地,連爸媽死了,自己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都毫不後悔—「不數年而貲產蕩盡,至有父母之殯在堂,而第宅已鬻他姓者,終不悔也。」
(隆科多這麻將打的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就是一圈打下來囚犯得累死)
不過王老先生您先別急著不解,很快您就能看到,不光是蘇州人愛玩馬吊,整個天下人都要沉溺馬吊了!由於馬吊精緻,玩法簡單上手又變化頗多,一次還能容納四人同時遊戲,於是「吳中士大夫嗜此戲者至忘寢食,漸行於京師。」在京師鍍金的馬吊受到了包括朝廷宰輔和皇親國戚在內的一致好評,經歷了亡國之痛的顧炎武就在《日知錄》中沉痛的回憶起全民瘋狂馬吊的歷史:「萬曆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問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東,凡於無人不為此。」長久的和平導致了人心的懈怠,而馬吊很好的消磨了時間,於是這些士大夫很快就由懶散陷入了另一個怪圈:沉溺馬吊,不能自拔。
(對於周延儒來說,命可以不要,馬吊不能不打)
亡國文人褚人穫就在《堅瓠十集·紙牌說》提及了馬吊的盛況「獨是年來馬吊風馳,幾遍天下。」由此可見,上至高官顯爵,下至平民百姓都成為了馬吊的狂熱愛好者,甚至出現了因為馬吊誤國誤家的事兒!崇禎十五年,清軍入關搶掠,一路摧枯拉朽從京畿重地直接打到江蘇!到了第二年,足足搶了幾個月的清軍才慢悠悠打算回師,這麼一來京師再次戒嚴,滿朝驚懼不已,這時候首輔周延儒挺身而出請求率軍鎮壓,等到這哥們帶著兵馬前呼後擁的出京城時忽然派人飛馬回京,這可把京師的大臣百姓下了個半死,還以為滿清要直接攻打京城了,結果這老哥竟然只是為了拿馬弔紙牌!都火燒眉毛了還想著玩牌打麻將,可見明末的文人已經腐朽墮落到了什麼地步!「延儒奉命視師,上親餞之,賜上方劍旌旗,呼擁甚盛。既出都百裡,旗牌持令箭,飛馬回京,大司馬方退朝,遇之大駭,謂戎信孔迫也,都人驚疑相告,既而知為取紙牌諸弄具而已。」
這樣的行為以至於讓吳偉業感慨「明之亡,亡於馬吊!」
麻將固然容易讓人上癮、沉溺、荒廢時間,嚴重甚至會導致家庭失和、輸者傾家蕩產,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麻將屬於腦力運動,老年人玩玩麻將,既能讓雙手得到活動,也能鍛鍊腦力,讓身心愉悅;而對於成年人來說,玩玩麻將也能交流感情,休閒娛樂,話又說回來了,只許你們去網吧開黑玩英雄聯盟,王者榮耀,不許我們打麻將,什麼道理!可見打麻將究竟是好是壞全看您個人是怎麼安排規劃。但不管您是喜歡也好,厭惡也罷,作為風靡中國數百年的麻將影響力實在太大,咱們中國的很多偉大人物都與麻將有著密切的關係。
(江東秀女士說:你的榮譽可有麻將的一半!)
麻將可以養家餬口
前段時間胡適的日記逗樂了許多人,胡老先生一面痛斥自己虛度光陰,一面打牌不誤著實讓人發笑,其實胡適一家對於這些玩意還真沒什麼抵抗力,胡適好牌,胡太太江東秀好麻將。老胡玩牌就圖一樂,您千萬別小瞧了胡太太的麻將水平,人家在麻將桌上贏的錢甚至是胡家的重要收入來源!當年胡適在海外衣食無著,就靠著胡太太一局一局的麻將贏的錢才能得以生活並深造,可以說沒有麻將,就沒有後來的胡適,胡大教授寫的這些精妙文章,麻將當有一功啊!不過得提前提醒您,養家餬口的前提是您得有胡太太這樣高超的麻將技術和好運氣,否則只會輸錢生氣,反而成了賭博,那就不美了。
麻將中見證哲學
其實毛主席對麻將評價頗高,他甚至認為麻將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之一,您別嫌棄麻將粗俗,主席認為在打麻將中還能見證哲學,再差的牌,只要你小心調度,統籌安排,抓住對手的失誤照樣能夠反敗為勝,與之相反,如果你佔據上風就浪個沒邊,胡打亂打,給你再好的牌又有什麼用呢?(此處應@一下盧本偉,再提醒他顯示器應該吃了),可見這打麻將中既有偶然,還有必然,更存在著辯證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