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勁光大將(1903.01.04—1989.03.29)
蕭勁光,1903年1月4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趙洲港。幼時讀過私塾和新式學堂。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反帝愛國運動。1920年在長沙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俄羅斯研究會」。1921年赴蘇聯學習。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國家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者。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遠赴異國學習軍事理論,為革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1921年春,蕭勁光與劉少奇、任弼時等同志一起,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了蘇聯,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學習期間,他就表達了從事軍事工作的願望,並被選送去軍事學校學習一年。1922年1月,他出席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1924年1月,作為東方民族的代表為列寧同志守靈。同年秋,蕭勁光同志從蘇聯回國,在安源煤礦從事工人運動。
1925年冬,蕭勁光任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6師黨代表,致力於改造舊軍隊的革命工作。在北伐軍進軍江西、閩北、江浙及鄂西的諸戰役中,他親臨前線,身先士卒,為促進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促進國共兩黨的合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蕭勁光同志再赴蘇聯,入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習。1930年秋,蕭勁光同志回國,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併兼任閩西彭楊軍事學校校長。他努力將學到的軍事知識用於紅軍建設的實際,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戰術,參加指揮了閩西蘇區反「圍剿」等戰役。
1931年冬,蕭勁光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在此期間,他翻譯了蘇聯紅軍的《野戰條令》。1932年,蕭勁光同志任紅軍第5軍團政治委員,用傑出的政治工作,成功地將這支參加「寧都起義」的國民黨部隊改造成為人民軍隊的作戰勁旅。他率部參加了贛州、水口戰役,後北上開闢建寧、黎川、泰寧根據地。從1933年起,他先後任建黎泰警備區司令員兼紅11軍政治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兼紅7軍團政治委員。為開創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蕭勁光
「當了一輩子兵,提了兩級軍銜」
晚年的蕭勁光大將曾與人開玩笑地說:我當了一輩子兵,提了兩級軍銜。
1925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運動中,他投筆從戎,初入軍界。但令蕭勁光沒有想到的是,他剛入伍就當中將了。經周恩來介紹,直接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師的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被授予中將軍銜。此時,蕭勁光只有22歲。但由於抗戰時期紅軍部隊軍銜制沒有完善,導致之後的30年裡,蕭勁光雖然歷經大大小小許多戰役,但軍銜卻一直沒有上升。直到1955年,新中國成立後,蕭勁光才被授予大將軍銜。
在這30年中,他的軍銜雖然沒有上升,但他的實戰經驗卻一直在累積。他參加了北伐,參加了南昌會戰,參加了漳州戰役、北上開闢了建寧等根據地、參加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參加滸灣戰鬥等,先後擔任過軍事政治學校校長、紅五軍團政委、任建黎泰警備區司令員、任閩贛省軍區司令員,任紅七軍團政委等職務。
從容指揮作戰,為解放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蕭勁光同志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員兼參謀長。1946年秋,蔣介石飛抵瀋陽,對東北制定「南攻北守」戰略。敵集中八個主力師十萬餘人,向南滿我軍大舉進攻,連克安東、通化、輯安等城,南滿我軍三、四兩縱隊且戰且退。其時多數人主張退守北滿,蕭勁光力排眾議,與陳雲同志拍板堅守南滿。陳雲對蕭勁光說:「軍事問題由你考慮決定。」而後,蕭勁光從容指揮三縱、四縱一保臨江,殲敵四千餘人,初戰告捷;二保臨江,殲敵近兩千,險中取勝;三保臨江,殲敵近萬人,以勇勝敵;四保臨江,殲敵萬餘人,再獲大捷。至此南滿局勢穩定下來。
1947年,陳雲與蕭勁光在臨江。
1947年,蕭勁光指揮部隊參加了夏季和秋季攻勢。1948年5月他兼任東北野戰軍第一前線圍城指揮部(後為第一兵團)司令員,與肖華同志一起率部圍困長春,採用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瓦解的方法,爭取了國民黨第60軍起義,迫使其餘守軍全部投降。遼瀋戰役結束後,他率東北野戰軍5個縱隊入關,圓滿完成了隔斷平津和協同友鄰部隊包圍北平的任務。平津戰役後,蕭勁光同志任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8年平津戰役前,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東北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蕭勁光(前左二)等人合影。
1949年3月,蕭勁光率領四野先遣兵團南下參加渡江戰役,有效地牽制了白崇禧部隊,從側翼保障了第二、三野戰軍的勝利渡江。此後,他參與了爭取和推動程潛、陳明仁起義的工作。長沙和平解放後,兼任湖南軍區司令員。在著名的衡(陽)寶(慶)戰役中,他統一指揮6個軍、19個師,擔負正面攻擊的作戰任務,殲滅白崇禧部四個主力師,為進軍廣西、解放華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毛主席欽點:只要他在,海軍司令員不易人
1949年10月,毛主席就將要任命蕭勁光為海軍司令員一事,找蕭勁光進行過一次談話,想要聽聽蕭勁光的意見。毛主席說:「解放全國的作戰任務雖然還相當繁重,但是,組建一支空軍和一支海軍的任務,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空軍的籌建工作已經差不多了,中央決定讓劉亞樓去當司令員,現在籌建海軍,我們想讓你當司令員。」蕭勁光思想上並沒有準備,坦率地表明,自己是「旱鴨子」,暈海船,又不懂海軍,哪裡能當海軍司令。但毛主席認為:之所以任命劉亞樓和蕭勁光為空軍和海軍司令,是因為:一,「蕭勁光和劉亞樓懂得我軍的傳統」;二、在蘇聯學習過,當時建設海軍、空軍要向蘇聯學習,要依靠蘇聯援助,而蕭勁光和劉亞樓兩人會俄語,又比較了解蘇聯軍隊。當年,在軍隊中,像蕭勁光這樣讀過高中,又在蘇聯經過六年系統軍事教育的將領,比較少見。毛主席曾經說過:「只要他在,海軍司令員不易人,蕭勁光是終身海軍司令員!」
毛主席和蕭勁光大將
這就是蕭勁光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員的真正原因。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大將蕭勁光完全勝任海軍司令員的工作和職務。
為人民海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蕭勁光同志任海軍司令員期間,主持制定了海軍建設的一系列方針原則,為人民海軍的建設嘔心瀝血,竭盡全力。組建海軍初期,他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與其他領導同志一起,克服了經費困難、人才匱乏、經驗不足等重重困難,在較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海軍的創建任務,初步形成了海上防禦體系。他注意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參考世界各國海軍的發展現狀,根據對中國沿海大量實地考察的第一手材料,主持制訂了從中國國情出發的人民海軍發展規劃。他尊重知識,廣羅人才,主持確定了「在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以工農為骨幹,以解放軍為基礎,吸收大量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和科學技術人員,爭取團結和改造原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的海軍」的組織原則,提出要打好政治思想、組織和技術三個「樁子」。他從海軍高技術、多兵種的實際出發,重視院校建設,親兼第一海軍學校校長,率領海軍指戰員向文化、科學技術進軍,迅速完成從陸軍到海軍的轉變,並在邊組建邊戰鬥的過程中,與陸、空軍配合,收復了除臺、澎、金、馬外的沿海各島嶼。他努力鑽研和勤奮探索人民海軍的發展戰略。
毛澤東和蕭勁光、許光達、劉亞樓在一起交談。
上世紀50年代,他結合我軍的實際情況,提出「以空、潛、快為主,以潛艇為重點」、「建設一支現代化富有攻防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鬥力量」的建設方針和開展海上破襲遊擊戰的思想。50年代末,他瞄準世界海軍的新發展,領導確定了海軍「作戰海區由近海到中海,到遠海、遠洋;艦艇的建造由中小型到大型」、以及「實行尖端技術與常規裝備相結合」的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方針原則,為促使海軍裝備、武器建設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做了不懈的努力。
面對我國三年經濟困難,蘇聯政府撤走專家、撕毀合同帶來的嚴重困難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幹擾,他毫不懈怠,埋頭於海軍建設,努力推動我國海軍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工作。
進入70年代,他又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的現狀和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海洋開發的需要,多次向黨中央、中央軍委提出「海軍建設應在加強近海防禦能力的同時,適時地、積極地發展中、遠海的作戰力量」的建議。他十分重視提高部隊戰鬥力,反覆強調「建設海上戰鬥力量應該是我們一切工作的重心」。他親臨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認真學習研究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戰術思想,借鑑中外海戰的歷史經驗,併到艦艇部隊和海防前線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海軍作戰指導思想。他為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長為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海上戰鬥力量,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1974年8月,蕭勁光(前左一)陪同朱德總司令視察北海艦隊,並觀看潛艇表演。
1989年3月29日,蕭勁光大將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
蕭勁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的革命業績,他的高尚品德,他的獻身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本文系《祖國》雜誌社王璐據相關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