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張家口7月17日電(記者 陳國林 崔濤)10年前,作為電臺記者兼主持人的她,為了身邊越來越多的下崗姐妹,辭職辦起山城第一家月嫂家政公司,公司的月嫂十年來從2個到200個,業務量已相當於全市其它家政公司的總和。4年前,為了讓下崗姐妹和進城農民工擁有一技之長,45歲的她又創辦職業培訓學校,成為近萬名家政、月嫂學員的校長,每年提供8000多個就業崗位,為京津冀輸送了大量的家政人才。46歲的時候,她看到空巢老人的孤獨無依,又創辦了全省首家社區託老所。
她叫範為華,張家口好月嫂家政服務公司總經理、張家口市橋東區陽光家園託養中心主任、張家口愛百幫職業培訓學校校長,被當地稱為「下崗姐妹的貼心人」。她說,被人需要是幸福的。我一直在追夢,累也快樂著,苦也幸福著。
近日,歷時6個多月、近20萬人參與的河北省「中國夢·趕考行」百姓故事匯宣講活動總決賽在河北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範為華作為唯一的家政人參賽並獲獎,她的故事感動了河北。
在山城第一個引進月嫂職業
「她在臺上哭,觀眾在臺下哭,我們在轉播的電視機前哭。」說起這次演講,範為華的老姐妹、公司最早的月嫂李寶存抹著眼淚說,「她確實該哭一次了,這些年真的不容易。」
「我從基層一路講到市裡、省裡,一直以一個家政人的角色出現,講述我們的家政小事和人間大愛」。站在記者面前的範為華,黑裙,粉紅色上衣,齊耳短髮。她用磁性、略帶沙啞的聲音講述自己的夢,講述身邊的故事,時而淚流滿面,時而破涕為笑。
儘管公司服務項目已涵蓋月嫂、育嬰師、老護、病護等傳統家政服務,以及社區託養、日間照料、居家養老等新型社區家庭服務,範為華提及最多的詞還是「月嫂」。
範為華告訴記者,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教師,但命運安排她進了糧食系統。30歲那年,市電臺創辦綜合性直播節目「七色陽光」並面向社會招聘主持人,她從500多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張家口市第一批直播節目的記者、主持人之一。在全國性的國企兼併重組期間,她接觸到了一些下崗女工,熱心地幫她們找工作,但也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2003年春節,範為華在北京知道了「月嫂」這個詞,並得知這種新興職業可以賺到1000多元錢,按當時的月薪來說已不算低。2004年,喜歡不斷「充電」的她,又跑到上海觀摩了400元一節的早教課。能不能讓下崗姐妹變成具有現代育嬰知識、能夠讓寶寶和新媽媽都感到舒心的月嫂?這一年,她又到大連「中華好月嫂」總部學習考察,決定加盟並很快在張家口鬧市區租了一百多平米的商鋪,準備大幹一場。
沒想到澆了她一頭冷水的,恰恰是這些每天圍著身邊的下崗姐妹。範為華說,當她滿心歡喜地告訴姐妹們這個新興職業時,姐妹們撇撇嘴說:「什麼月嫂啊,不就是伺候人的保姆嗎?」姐妹們相繼轉身離去,留下範為華一個人在偌大的教室。她倚著門框,眼淚奪眶而出。
「我把月嫂這個職業引進張家口,就是為了下崗姐妹有工作、有崗位。沒想到自己下了自己的崗,把自己逼上梁山。」範為華如此自嘲。
一個眼神:十年堅持的力量
面對一個空白的市場,要避免成為「先烈」,除了堅韌和堅持,還必須成倍的付出。範為華堅信月嫂是個好項目,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
創業初期,範為華每天工作近20小時,到菜市場、晨練場、早市發傳單,到醫院「旁聽」婦產科大夫的醫囑,每天找員工、找客戶還要備課充電,周六日到北京學習。她每天晚上九點之前沒回過家,幾個月下來瘦了10公斤。
除夕夜,萬家團圓時,在醫院裡替月嫂看護新生小寶寶的是範為華;產婦、殘疾人、老人脾氣上來的時候,迎著「炮火」前進的是範為華,她見過各種各樣的人,數不清被罵過多少次。
她還是張家口市第一個女蜘蛛人。公司第一次承接高空作業的業務,是清洗四層酒店的外牆。保潔員不敢去,範為華硬著頭皮上了,掛在四層樓高的牆壁上,她的雙腿不住地顫抖,但還是咬著牙、含著淚做了清洗,汗水合著淚水,夾雜著牙齒咬破嘴唇的血水。
範為華說,她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扭轉人們對家政行業的看法。她認為,家政服務雖是家務小事,卻是一點一滴「積攢」愛的事業。她將嬰兒護理稱為「天使之愛」,因為孩子每一天長大需要滿含愛心,而科學的護理方法和早教訓練奠定著新生命的未來。她將照顧空巢老人叫作「親人之愛」,她說:如果你沒去過空巢家庭,不知道老人們多麼渴望交流,哪怕只是拉著他們的手一句話都不說,只靜靜地聆聽,直到他們把話說完,他們也會很滿足、很幸福。
2006年的一天,範為華送一個員工到醫院護理一位70多歲、久病在床的老大爺。走進病房,空氣汙濁得令人喘不過氣來,看到老人連大小便都在床上,女員工遲疑了。
「員工退我可不能退。」範為華說。她上手幹了起來,先是給老人餵水餵藥,又幫老人擦身,這時發現老人身上長滿了褥瘡,最大的在臀部有碗口那麼大,痛苦得老人不能轉動身子。看著眼裡,範為華痛在心裡,於是她開始清理老人臀部、腿部、腳部那些散發著惡臭的褥瘡。
老人想要小便,卻不好意思讓範為華幫忙。範為華說:「大爺,您就把我當自己的女兒吧!」當她拿著尿壺給老人接尿時,老人的淚水流了下來,哽咽著說:「我有三個兒媳婦,她們都沒有像你這樣對我啊!」
這位老人姓曹,三個兒子都忙,範為華和她的護理工照顧了老人7個月,陪伴他走完生命的最後時光。老人臨走時,身上沒有一處褥瘡。臨終前,老人拉著範為華的手,眼神中儘是不舍。範為華跟老人拉鉤,相約下輩子早點給他作家政員,讓老人活得更好。
範為華說,她時常想起曹大爺那期盼的眼神。正是這眼神,給了她十年堅持的力量。
尊嚴:中國家庭服務業的錐心之痛
一種職業,到底是崇高還是卑微,完全出乎於心。把別人的爸媽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骨肉,誰能說不是一種愛,誰能說這種職業低下呢?範為華說,我認為這是人間至愛。
在範為華看來,現在國家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但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家政人員的尊嚴感。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都希望有成就感。「事實上,家政員是一份職業,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是在幫助你照顧妻子、兒女或父母,你有什麼理由不尊重他們?」
範為華表示,如今,家政人員都在加強培訓,改變自己提升服務。客戶也需要丟掉優越感,學會感恩和尊重別人的服務。
今年快60歲的李寶存大姐是公司最早的兩名月嫂之一。回憶起一次被客戶趕出家門的經歷,姐妹倆再次相擁而哭。範為華說,不掌握一定的心理諮詢技能,患了產後抑鬱症的新媽媽其實很難應對:她們甚至會悄無聲息地站到你身後,觀察你如何照看她的孩子,有時會嚇你一跳。暴躁也是產後抑鬱症的表現之一,「寶存大姐有點倔,一般堅持自己的意見。那次客戶發瘋似的讓她滾,她真的滾出來了,一個人在寒風裡哭,我趕過來也抱著她哭」。
「社會上屬我們的工作難做了。」當了10年月嫂,現已回家安享晚年的李寶存說。
10年來,範為華正是通過一件件小事,證明家政業的崇高,呼喚著社會對家政服務的尊重。她常對工作人員說:「我們有兩隻手,牽著的都是弱勢群體,一邊是需要崗位的失業人員,一邊是需要照顧的老人和孩子。選擇了家政,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幫助,選擇了奉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