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臉」真相 「深度偽造」的網絡狂歡和安全威脅

2021-01-18 廈門網

  近期,一款名為ZAO的人工智慧換臉APP在國內推出。用戶只需上傳一張正面照,就可以一鍵操作,把一些影視劇片段中演員的臉換成自己的,立刻生成視頻,還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仿佛瞬間圓了明星夢。

  這一款換臉APP很快就成了爆款,頗受歡迎,但也很快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就在本周,工信部就網絡數據安全問題約談了相關公司。

  與此同時,「換臉」軟體所依託的的一項AI技術,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它被稱為:DeepFake,深度偽造。

  外國媒體報導:我們不能相信網上的所有東西,沒錯,深度偽造,深度偽造,深度偽造!是的,這到底是什麼?深度偽造技術是利用人工智慧合成以假亂真的視頻,這是一種高科技手段,可以把某些話塞進某人嘴裡。

  Deepfake(深度偽造),「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和「Fake」(偽造)結合而成的新單詞。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可以實時偽造面部表情,並將其渲染成2D合成視頻的人工智慧技術。

  早在一年多前, 2017年12月,一個名為「DeepFakes」的用戶在Reddit網站發布「假視頻」,將成人色情電影中演員的臉替換成了斯嘉麗·詹森等知名女演員的臉,畫面以假亂真。這為人工智慧換臉技術吸引來了一大波流量,「DeepFake」深度偽造,也逐漸成為這一技術的代稱,同名算法也在Github開源,這是一個面向開源及私有軟體項目的託管平臺。

  網絡視頻打假專家沃德爾博士:你好,今天我要和你討論一項影響名人的新技術。(記得)歐巴馬說川普是笨蛋,或者卡戴珊的說唱「因為我總是半裸嗎」?深度偽造!深度偽造!深度偽造!這也是深度偽造,我也不是阿黛爾,我是(打擊)網絡偽造的專家。深度偽造用來形容人工智慧技術合成的視頻或音頻文件。它起初就是一種非常基本的面部更換,現在還成了電影特技。有了這樣的爆款技術,天啊,我們不能相信任何東西了。沒錯,深度偽造就是可怕的反烏託邦。它們只會變得更容易,製作成本也更低廉。

  李浩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助理教授,「針幕動畫」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這家公司推出的軟體可以讓用戶在玩虛擬實境遊戲和購物時,即時定製自己的三維虛擬化身。

  「針幕動畫」聯合創始人李浩:現在我製作了一個你的化身。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記者奧布萊恩:一個和藹整潔的奧布萊恩。

  這種戲法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當然也包括政界要人。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記者奧布萊恩:現在我成了我們的總統(川普),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針幕動畫」聯合創始人李浩:當然,這個技術可以用來做一些真的很壞的事情。但主要目的絕不是如此,它被用於娛樂,一個有趣的工具,用於時尚、生活方式各方面,帶給我們更多體驗。

  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樣的合成圖像或視頻,真實度越來越強,欺騙性也越來越強。對此,研發者也不無擔憂。

  「針幕動畫」聯合創始人李浩:我們都假設會有一個臨界點,屆時將無法區分真假。我的意思是,從視覺效果上說,我覺得你已經可以做到非常接近了,只是取決於你花多少努力在上面。但就任何人都可以創建的內容而言,我認為已經非常接近這個臨界點了。

  2018年1月,一個名為FakeApp的軟體上線,宣稱可以實現「一鍵換臉」。可生成的視頻內容包括惡搞美國總統川普,或是將自己的臉貼到好萊塢明星身上。

  雖然有的社交新聞站點比如Reddit網站,已明令禁止在自己的平臺傳播換臉視頻和圖片,但仍有超過9萬名用戶在Reddit上傳播這類視頻。

  計算機科學專家法裡德:我擔心這項技術被武器化,還擔心它如何影響我們整個社會。

  深度偽造不僅可以換臉,還可偽造聲音。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3月,有犯罪分子利用「深度偽造」技術,電腦合成某公司CEO的聲音,成功詐騙22萬歐元。

  電腦合成聲音真的這麼難以識破嗎?

  2018年,三名蒙特婁大學的博士聯合創辦了一家名為「琴鳥」(Lyrebird)的公司。該公司開發出了一種「語音合成」技術,只要對目標人物的聲音進行1分鐘以上的錄音,把錄音丟給「琴鳥」處理,就能得到一個特別的密鑰,利用這個密鑰可以用目標人物的聲音,生成任何想說的話。

  「琴鳥」創始人:你需要錄自己幾分鐘的聲音。

  彭博社記者萬斯:上千個字母在業餘作家的屏幕上跳動,當你開始像這樣吃東西時,就會有問題,你們最好退出政治圈,別幹了。我不知道它怎麼工作的,現在創建我的數字聲音。創建你的數字聲音至少需要一分鐘,一分鐘,我的天啊。

  語音錄製完後,「琴鳥」會自動運轉合成出你的數字聲音。

  這時,只需要向電腦輸入想說的話,就可以用新合成的你的聲音說出來。

  記者萬斯的數字合成聲音:人工智慧技術似乎發展非常快,我們該感到害怕嗎。

  彭博社記者萬斯:我的確聽到了,真的很有意思。我只是隨便挑了,我從沒說過的話。

  而且,「琴鳥」還能在合成聲音中加入「感情」元素,讓聲音聽上去更逼真。

  彭博社記者萬斯:現在為了實驗一下我的電腦合成音,我要給我親愛的媽媽打個電話,看看她是否能聽出來。嗨,媽媽,你們今天什麼安排。

  萬斯的母親:今天一早家裡沒電了,我們正在房子裡溜達。

  萬斯:我剛剛下班,等著接兒子回家。

  萬斯的母親:好的。

  萬斯:我覺得我可能感染了病毒。

  萬斯的母親:那你感覺不舒服,是嗎?

  萬斯:哈哈,我剛才是和你搗亂,你剛才在和電腦說話。

  萬斯的母親:我感覺在和你說話,真是奇妙。

  萬斯:你覺得嚇人還是覺得不錯。

  萬斯的母親:如果涉及到非常重要的事情,真的挺嚇人的。不過現在是你了,對嗎?

  萬斯:我不知道。

  萬斯的母親:聽上去是你。

  萬斯:是嗎?

  萬斯的母親:是,是,聽上去就是你。

  彭博社記者萬斯:很明顯,有些人被這項技術嚇壞了。因為我們已經讓現實真相變得模糊不清。

  「琴鳥」創始人:當然,的確存在有人利用這項技術做壞事的風險。但是,科技不可能停止發展,所以我們決定選擇符合道德的做法,將技術展示給人們,讓人們知道這項技術的可行性,讓他們提高警惕。

  網絡安全公司Pindrop在2018年五月對美英德法四國共500家企業展開網上調查,結果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語音欺詐案件的數量增加了350%,每638個欺詐電話中就有1個是人工合成聲音。

  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員烏德裡什:長久以來,人類的聲音是(造假者)最大的挑戰,因為每種聲音都極其複雜且獨一無二,它們幾乎不可能被偽造。但在最近幾年,(科技)取得了巨大進步,視頻素材和偽造聲音的結合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的確,有了成熟的聲音造假技術,再配上偽造圖像,做出一條以假亂真、別有用心的視頻真的不難了。

  「深度偽造」假視頻:川普總統是個徹底的笨蛋,你看我永遠不會說這些話,至少在公共演講中(不會),但其他人會說,比如喬丹·皮爾。這是一個危險的時代,以後我們要對我們所信任的網際網路更加警惕。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可信的新聞來源,聽起來很簡單,但我們該如何發展,資訊時代將決定我們是生存,還是成為某種糟糕的反烏託邦。謝謝。

  這段視頻看上去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發表演講,實際上卻是喜劇演員和電影製作人皮爾的表演,聲音和畫面都是通過軟體合成的。

  計算機科學專家法裡德:人工智慧系統合成了歐巴馬的嘴,使其與音頻流保持一致,讓視頻看起來像是歐巴馬總統在說他之前從未說過的話。這叫作唇同步深度偽造。

  技術本無善惡,深度偽造可以被運用於趣味視頻、遊戲以及廣告合作中,但惡意運用也會帶來嚴重後果。它可能會摧毀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使人們不敢再相信視頻、錄像。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也警告稱,深度偽造正在帶來破壞性的影響,也會對反恐和國家安全造成危害。

  計算機科學專家法裡德:噩夢般的情況是,出來一段川普總統的視頻,他在視頻裡說,我對朝鮮發射了核武器。有人黑進了他的推特帳號,這條消息被瘋狂傳播,短短30秒,全球核戰爆發。我覺得這可能嗎?不,但並非完全不可能,而且會把你嚇得半死,對嗎?但這並非不可能的事實,真的令人擔憂。

  從「深度學習」到「深度偽造」,照片、聲音、視頻都可輕鬆造假,而識別深度偽造則要比製作深度偽造難得多。

  當「眼見未必為實,耳聽未必為真」,我們又該怎麼辦?

  扎克伯格「深度偽造」假視頻:這都要歸咎於Spectre漏洞,它告訴我誰掌控了數據,誰就掌控了未來。

  今年6月,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出現這樣一段視頻。臉書公司創始人扎克伯格就大數據的威力發表演講。

  但很快,扎克伯格就闢謠說,自己從未說過這些話。事實上,這是以色列一家科技公司利用深度偽造技術合成而來的。

  略顯尷尬的是,臉書曾宣稱,該公司不會刪除假新聞,但會減少其在網站上的影響力,並顯示來自事實核查人員的信息。

  而Instagram總裁莫斯裡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業界還沒有大規模的數據或標準對這些假視頻進行檢測。

  Instagram總裁莫斯裡:目前,我們還沒有應對深度偽造的政策,我們正試著評估是否願意這麼做。如果要做,又該如何定義深度偽造。我覺得(此類事件)並不好。

  主持人蓋爾·金:你可以限制這種技術,你有影響力。

  莫斯裡:實際上,我想的不僅是把它撤下來,我認為問題在於,我們如何以有原則的方式做到這一點。

  對此,《財富》雜誌呼籲說,現在已經到了科技公司、學術界和政府共同努力尋找解決方案的時候了。

  6月13號,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召開關於人工智慧深度偽造的聽證會,公開談論了深度偽造技術給國家、社會和個人帶來的風險,以及該採取的防範和應對措施。

  目前,世界多國也都開始進行立法,強化對人臉信息收集和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約束。但所有努力都離不開社交媒體平臺的配合。

  計算機科學專家法裡德:但大多數情況下,社交媒體平臺對如何處理這類非法內容、有害內容、不實信息、假新聞、選舉篡改、非自願的色情等內容都顯得漫不經心,因為這些內容吸引眼球,對生意有好處。

  近日,臉書、微軟等科技公司和眾多學術機構聯合發起一場「揪出深度偽造影像挑戰賽」,希望改善現有工具,加強對深度偽造圖片、聲音和視頻的檢測能力。

  9月5號,臉書宣布將為此投入1000萬美元。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也在研究如何應對深度偽造。

  計算機科學專家法裡德:我們應對這一問題的方式是,建立了軟生物識別模型。這些生物特徵指的是像指紋、虹膜、面部。它沒有那麼獨特,但其目的是捕捉微妙的面部表情、頭部移動,這些每個個體獨有的,但在假視頻製作時被打亂了的特徵。

  計算機科學專家法裡德:首先我們會測量各種頭部移動和面部表情,你可以在這個視頻裡,看到我們正在捕捉藍色盒子,正在捕捉他的頭部在三維空間裡如何轉動。紅點是在定位他的面部表情,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他何時會抬起眉毛,何時會張大嘴巴。當然,他眼睛裡的綠色雷射會告訴我們他在看哪裡。整個視頻中的每一幀畫面,我們都會對他的面部表情、面部動作、頭部動作做一些測量,之後我們用這些建立軟生物識別模型。

  計算機科學專家法裡德感嘆稱,製作假視頻的人越來越多,造假技術發展非常迅速,而相比之下,打假隊伍的力量顯得落後而薄弱。

  美國五角大樓有一個研究團隊,又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也在一直研究如何抵抗「深度偽造」的威脅。

  計算機科學家圖雷克:這讓我們對圖片和錄像都不信任了。

  而檢測偽造視頻的軟體,可以描述嘴唇運動,將其與視頻中的聲音進行比對。

  計算機科學家圖雷克:當看到這些紅點時,意味著說話者的聲音實際上與其嘴唇運動不一致。

  再來看這段視頻,看上去這兩人是坐在一起的,但通過測定他們臉上的光照角度,可以判定這是一個合成的視頻。

  計算機科學家圖雷克:它預估了一個人臉3D模型跟這個模型一起,軟體還估計了面部反射特徵和光照角度。這裡,我們主要使用了光照角度來看那些(特徵)是否一致。

  這是監控錄像中的一段畫面,檢測軟體試圖預測物體的移動方向。

  計算機科學家圖雷克:它檢測到了物體運動的不連續性,這給我們發出了信號來仔細查看圖片或視頻,(推斷出)也許畫面就是從這裡被清除的。

  檢測發現這段視頻被動過手腳,另一輛車被從畫面中剪切掉了。

  計算機科學家圖雷克:這是一個貓和老鼠的遊戲,拆穿假圖片或視頻的層面越多,給造假者形成的壓力也就越大。

  兩年前,美國發布《人工智慧與國家安全》報告,明確將人工智慧偽造技術列為威脅國家安全的重點技術。

  作為人工智慧發展大國,中國也已經在加強政策和技術方面的監管,應對人工智慧新技術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

  畢竟,當聲音、指紋、人臉等重要的生物識別信息都開始出現「高仿」時,風險和隱患也將越來越多。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換臉」真相:「深度偽造」的網絡狂歡和安全威脅
    近期,一款名為ZAO的人工智慧換臉APP在國內推出。用戶只需上傳一張正面照,就可以一鍵操作,把一些影視劇片段中演員的臉換成自己的,立刻生成視頻,還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仿佛瞬間圓了明星夢。這一款換臉APP很快就成了爆款,頗受歡迎,但也很快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就在上周,工信部就網絡數據安全問題約談了相關公司。
  • 要狂歡還是要安全?「換臉」APP背後的真相
    近期,一款名為ZAO的人工智慧換臉APP在國內推出。用戶只需上傳一張正面照,就可以一鍵操作,把一些影視劇片段中演員的臉換成自己的,立刻生成視頻,還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仿佛瞬間圓了明星夢。這一款換臉APP很快就成了爆款,頗受歡迎,但也很快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就在本周,工信部就網絡數據安全問題約談了相關公司。
  • 比AI換臉更強大,GAN技術一張照片讓人「動起來」
    集微網消息(文/Yuna),據IT media報導,NVIDIA使用生成對抗網絡(GAN)技術,只需要一張對象照片,就能夠讓被合成對象自己「動起來」 。GAN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通過框架中至少兩個模塊(生成模型和判別模型)的互相博弈學習產生好的輸出。
  • 換臉APP威脅「刷臉支付」安全?
    利用這款軟體進行「換臉」,首先需要用手機號動態驗證碼進行驗證登錄。用戶如果想要下載或分享換臉視頻,則需要進行驗證確認所使用的照片的確是用戶本人,而驗證的方式則是在攝像頭前進行眨眼、扭頭、張嘴等指示動作。
  • 這款新出的「換臉」應用程式,被認為涉嫌「深度造假」風險
    近日,一款「換臉」應用程式(App)在中國國內下載排行榜上榮登榜首之列。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人們擔心隨著這種「AI換臉」應用的發展,那些虛假但看起來真實的視頻可能會成為網絡主流。這款名為「Zao」的應用程式,是由在線社交網絡平臺陌陌控股的一個部門開發的。
  • AI換臉無法識別?這裡有個方法
    身份操縱是人臉偽造的第二大類。與改變表情不同,身份操縱方法將一個人的臉換到另一個人的面部。因此,這個類別又叫換臉。隨著 Snapchat 等消費者級別應用的廣泛使用,這類技術變得流行。DeepFakes 也可以換臉,但它使用了深度學習技術。儘管基於簡單計算機圖形學技術的換臉可以實時運行,但 DeepFakes 需要為每一個視頻對進行訓練,這非常耗時。
  • 換臉軟體ZAO走紅網絡 隱私權肖像權存憂
    用戶在應用程式ZAO上傳個人照片後,可實現與明星換臉,用戶覺得「好玩」的同時,該軟體背後的隱私權、肖像權、版權等相關安全問題也引起關注。律師認為ZAO應醒目提醒用戶授權條款,同時ZAO和用戶都應該明確責任防止侵權。   新京報訊 近日,換臉軟體ZAO走紅網絡,用戶上傳個人照片後可「一鍵」進入沙溢、梁朝偉等明星出演的相關影視片段中,生成新視頻,同時還能製作表情包。
  • 人人皆可換臉 眼見不再為真:人工智慧安全如何保障?
    算法存在技術脆弱性  當前人工智慧尚處於海量數據「餵養」階段,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算法仍存在弱魯棒性(脆弱、不安全、不穩定)、不可解釋性(算法的黑盒特性,應用過程中對人工智慧系統無法全面了解)、偏見歧視(國外的人工智慧系統中存在的種族歧視、富人和窮人的偏見)等尚未克服的技術極限。
  • AI換臉只是玩玩?黃網都不敢碰的技術有多恐怖
    比如無辜的神奇女俠慘遭移花接木(圖片來源網絡)因AI換臉「出演」《射鵰英雄傳》的楊冪(圖片來源網絡)AI換臉目前已經在網絡上泛濫到怎樣的一種程度呢?我們從幾個細節就可以窺一斑。首先是AI換臉色情視頻的廣為流傳,俗語云,色情是網際網路的第一生產力,AI換臉技術的出現,令色情內容的製造者們迎來了狂歡,各大黃網一度遍布著明星名人臉龐換臉而來的色情片。
  • 「換臉」App刷屏朋友圈 監管當與時俱進
    眾所周知,巨型網絡平臺掌握了數以億計的巨量用戶信息,如果用戶上傳信息後即意味著失去自己信息的所有權,則其後續的權益都將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的基礎都將被瓦解。很明顯,「ZAO」用戶協議最初的版本,意味著消費者不只是要上傳自己的信息,而是要把信息的使用權乃至所有權都一併交給平臺。若這樣的條款成立,恐怕將徹底改寫個人信息所有權以及隱私權,它打開的或是一個「潘多拉魔盒」。
  • 換臉技術目前要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安全及便利性
    ai換臉技術是否實現現實中中的換臉,而且這項技術還不如vr產品普及呢?如果只是將人臉替換角度有什麼,一家工作室就能夠不用外接頭戴設備只利用ai來實現這樣的功能,這是否是技術突破呢?5g可以給換臉技術帶來什麼?讓我們先看看近年來換臉技術在遊戲、動漫、影視中的應用情況。
  • 換臉APP不要隨便玩,有可能讓你背上網貸
    而當年9月,工信部曾就網絡數據安全問題對一夜爆紅的換臉APP「Zao」進行了問詢約談……除信息洩露外,不法分子、數據黑灰產從業者還在對人臉信息進行非法買賣,甚至在國內已催生出一定規模的「過臉產業」。今年7月份有媒體報導,一些電商平臺以0.5元每份的價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臉數據。
  • 你愛玩的換臉app 正在催生一個失序的世界
    你可能並不知道什麼是GAN(生成式對抗網絡),但你可能在社交網絡上轉發過明星變老的圖片,或者曾看到換臉技術在淘寶售賣的報導,只需幾元錢,就能將別人變成色情片主角。實際上,一波人工智慧換臉應用的熱潮已經出現,我們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陷阱之中。
  • 換臉軟體刷屏後隱私焦慮升溫:銷號聲四起 風險或在遠程存照
    8月30日-31日,打出「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口號的AI換臉App「ZAO」刷屏朋友圈。通過這款App,僅需上傳一張照片,就能用你的臉製作網絡熱門表情包,出演經典電影片段,跟偶像、朋友飆戲。
  • AI換臉越來越溜兒 誰能阻止它走向墮落
    Deepfake是一種換臉技術,可以將圖片或視頻中A的臉換到B的頭上。其名字由深度機器學習(deep machine learning)和假照片(fake photo)組合而成。這項技術不需要操作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只要收集到足夠素材,AI就可以完成。
  • 用區塊鏈破解《真相捕捉》中無法捕捉的真相
    來源/LongHash最近有一部很火爆的英劇《真相捕捉》,儘管只有短短的六集,但在豆瓣的評分高達 9 分,堪稱神作。必須承認,一開始僅僅是注意到女主的美貌,但很快就被劇情所吸引,其中描繪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假新聞世界和情報部門各種大變活人的技術。而當看完之後,大多數人恐怕都會很迷茫,在這個沒有「真相」的世界,到底我們應該相信什麼。
  • 換臉app隱私保護狀況調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陳璐 實習生 張芸倩)「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的APP「ZAO」一上線火速爆紅,但同時迎來了公眾不斷對於其「霸王隱私協議」的責問,最終在上線5天後,「ZAO」團隊最終選擇了道歉並修改使用協議,「全面保護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
  • 3天登頂下載榜 陌陌系換臉軟體ZAO是怎麼造出來的?
    與此同時,作為一款AI換臉軟體,「ZAO」刷屏後引發的隱私安全焦慮也迅速升溫。8月31日晚間開始,有網友聚集在「ZAO」的官方微博,要求註銷帳號,刪除本地面孔。至9月1日晚間,「ZAO」在App Store的評分已由此前的4.6分降至1.9分。作為陌陌系一員的「ZAO」,有哪些爆紅基因?
  • ZAO換臉火遍社交網絡 其實隱藏著隱私風險
    [PConline 資訊]8月31日凌晨一個名叫Zao的應用突然火遍社交網絡,在iOS商店的APP排行中,App下載量也超越愛奇藝、騰訊視頻兩大國民級應用,目前在截稿之前已經攀升至娛樂類第一位。而軟體的玩法其實並不複雜,用戶可通過上傳照片,軟體鼓勵上傳自拍照,用AI換臉功能,將短視頻中的演員換成自己的臉,然後分享到朋友圈。「可以和自己的偶像同框」,簡單做明星夢的新鮮玩法讓這款軟體迅速躥紅。但簡單的依靠用戶上傳,容易的發布分享玩法背後,隱藏著不少值得關注的風險。首先是造假成本降低,如果別人用你的自拍照片別有用心的製造了一段視頻,其後果和影響都會相當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