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鬼」洩露公民個人信息 哪些行業最多?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智聯招聘員工倒賣簡歷獲刑 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加大

  「內鬼」洩露信息 哪些行業最多

  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引發了全國範圍內對於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大討論。當下,幾乎每個使用手機的人,都會飽受騷擾電話之苦。我們的私密個人信息,是如何洩露到推銷人員甚至是詐騙人員手中的呢?

  不少公民信息洩露的源頭,來自快遞、中介、銀行等保有大量個人信息的行業,行業中的「內鬼」是公民信息安全的嚴重威脅。甚至在網絡上,還有明星的個人信息被明碼標價,公開售賣。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在今年5月9日發布了相關司法解釋,法律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正在加大。

  案件

  智聯招聘原大客戶經理 倒賣簡歷15萬餘份

  去年,智聯招聘的經營方北京網聘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聯招聘」)報案稱,公司員工申某利用系統漏洞非法獲取用戶的簡歷庫帳號及密碼,並將用戶簡歷向外兜售,涉案信息數量巨大。這些簡歷包括了姓名、身份證號、住址、電話、受教育程度、工作單位、薪資收入等大量詳細的個人信息。

  2008年,申某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智聯招聘工作。由於業績突出,他一直做到了公司銷售崗位的最高級別大客戶經理。

  但隨著職位的提升,公司給申某的業績壓力也越來越大,一旦無法完成業務要求,他當月就幾乎拿不到任何收入。於是,申某將賺錢的心思投向了公司掌握的大量求職者簡歷。

  智聯招聘的經營模式是通過與有招聘需求的公司籤署《服務合同》後,給予對方公司下載簡歷的權限,每份簡歷售價為50元。籤訂合同、提供簡歷,正是申某從事的工作。

  而申某表示,倒賣簡歷是銷售行業內「公開的秘密」。由於智聯招聘的簡歷報價較高,各公司在招聘預算不足或需求較大時,便會聯繫銷售人員,試圖獲取廉價的簡歷。

  申某迎合了客戶的需求,相比智聯招聘開出的高價,申某販賣簡歷的價格為每份2元至2.5元,根據檢察機關起訴的15萬餘條涉案個人信息,智聯招聘蒙受損失近2500萬元。

  判決

  利用公司漏洞勾結客服 終審獲刑三年半

  申某獲取簡歷利用了公司程序的漏洞,在銷售簡歷後,客戶可以通過權限自行下載簡歷,簡歷提取完成後,帳戶內的數據會顯示為「0」。但在關閉權限前,公司客服會與客戶聯繫,確認簡歷是否使用完畢,若客戶仍需使用,數據將會重置,允許客戶再次下載。

  這就給了申某可乘之機,2016年3至10月間,通過公司的客服李某幫助,申某通過重置數據不斷獲取簡歷,並對外出售。李某每「做成」一次,申某就給他返利200元。此外,申某還通過偽造《服務合同》,從公司騙取下載權限。

  這些簡歷,大多販賣給了北京某科技公司人事經理餘某,根據在案證據,餘某獲取個人信息十萬餘條。

  對於自己行為的性質,申某稱,他知道一旦被發現,公司會開除涉事員工,但他沒想到這種行為會觸犯刑法。

  6月2日,申某、餘某、李某因涉嫌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罪,在朝陽法院出庭受審。經審理,法院認定三人的行為構成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罪,判處申某、餘某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判處李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一審宣判後,申某、餘某認為量刑過重、事實認定部分有誤,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本案二審近日在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宣判。三中院經審理認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並已充分考慮了三人的犯罪情節,故裁定維持一審判決。

  數據

  個人信息交易量可觀 一次甚至多達百萬條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開的生效文書中,記者看到,判決書中認定的被告人銷售或購買的個人信息數量均十分可觀,每次交易達上萬條甚至上百萬條數據的情況十分常見。

  合肥一男子李某搜集了500G以上的個人信息,並通過網絡向全國販賣。每次出售少則幾千條,最多時能夠達到上百萬條。在被民警抓獲時,辦案民警還意外在李某的信息庫中發現了自己的個人信息,可見其信息庫之全。

  而在近日公安部督辦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團夥販賣的信息條數達到了兩億條,該團夥存儲的交通、物流、醫療、社交、銀行等各類被竊公民個人信息則達20多億條。

  這些信息都去了哪裡?剛買完房,手機就會接到各類裝修、房屋出租的電話或簡訊;孩子剛出生,推銷嬰幼兒產品的廣告就紛至沓來……這些非法購買個人信息的推銷商家,與銷售個人信息者一樣,均可能違反《刑法》,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今年3月,海澱法院就審結了一起教育培訓行業個人信息買賣的案件,被告人楊某利用自己在教育公司工作的便利,私自拷貝複製公民個人信息200餘萬條,其中包括了各學校在讀學生及家長的信息。楊某將這些信息以每條半分錢的價格出售,共獲利一萬餘元。

  買家之一徐某表示,通過購買海澱區7所學校的學生、家長信息,並發送招生簡訊,他的公司每年能增加招生25%。發現有利可圖後,他便再次向楊某購買信息,並加價轉賣給劉某等四人,賺取利益。

  海澱法院經審理認為,楊某、徐某、劉某等六人均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判處楊某、徐某等六人有期徒刑1年3個月至半年,並緩刑2年至1年不等,並處罰金。

  買家

  信息不僅流入商家 還可能被詐騙團夥利用

  然而可怕的是,個人信息不僅僅會流入商家之手,還可能被詐騙團夥利用。被廣泛關注的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就是由於其個人信息被洩露所導致的慘劇。由於詐騙團夥掌握了徐玉玉和她父母的姓名、就讀學校等詳細信息,取得了徐玉玉的信任,最終讓她將父母多方籌措來的學費匯給了騙子。

  徐玉玉案的犯罪團夥共六人,該團夥以發放助學金的騙術撥打詐騙電話2.3萬餘次,共詐騙金額56萬餘元。7月19日,該案在山東省臨沂市中院公開宣判,主犯陳某犯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其餘六名被告人因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至三年不等。

  雖然詐騙團夥已經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徐玉玉的父親最痛恨的是獲取並倒賣徐玉玉信息的人,也就是與徐玉玉同齡的四川籍黑客杜某。杜某並未與詐騙團夥一同受審,而是被另案處理,目前案件仍在工作中。

  賣家

  信息主要洩露自「內鬼」 銀行教育等是「重災區」

  公安部網絡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許劍卓曾公開表示,目前,對公民個人信息洩露危害最大的主要是銀行、教育、工商、電信、快遞、證券、電商等行業,由於這些行業掌握大量個人信息,內部人員更易洩露數據。

  甚至在去年,原重慶市公安局民警李某也因通過網絡對外出售公民戶籍信息、房產信息、定位信息等個人信息並牟利,被法院認定其行為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拘役五個月,並處罰金五千元。

  在「兩高」發布的《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規定,對於公民的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只要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50條以上,即構成「情節嚴重」。而對於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公民個人信息,標準則是500條以上。對於其他公民個人信息,標準為5000條以上。

  而對行業「內鬼」,《解釋》則降低了入罪標準。《解釋》規定,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數量或者數額達到司法解釋規定的相關標準一半以上的,即可認定為刑法規定的「情節嚴重」,構成犯罪。

  本報記者 劉蘇雅

相關焦點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治理個人信息洩露為何「牙齒不...
    近日「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一事受到大眾關注!根據媒體曝光,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
  • 代購、網點……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調查:「內鬼」批量調取,網點直接拍運單  圓通快遞「內鬼」涉洩露40萬條快遞客戶信息,在快遞業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 廣東警方偵破涉行業最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一條賣300元
    辦案民警介紹,行業「內鬼」是洩密「源頭」,比如在抓獲的10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中,有4名就是「內鬼」,涉及運營商、快遞、計生等行業部門,「內鬼」主要是接觸到信息的一線專員,比如投訴專員、快遞派單員、運營專員等。處於「中遊」的中間商則通過網上各種渠道將非法獲取的信息進行交易。
  • 天目有話說 信息洩露不能「見怪不怪」 杜絕仍需三方共同努力
    近日,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40餘萬條,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因數量龐大,一經曝光便引發公眾不安。不少快遞公司都曾有過被「內鬼」洩露信息的經歷。
  • 免費個人信息洩露查詢雲平臺幫你快速查找內鬼...
    免費個人信息洩露查詢雲平臺幫你快速查找內鬼     填寫個人信息就能免費領口罩?1天內4700多人被騙!     1.23億個人信息洩露!迪卡儂資料庫暴露個人信息安全風險     觸目驚心!超7000武漢返鄉者信息洩露,被騷擾罵「武漢毒人」         各行業數據洩露事件頻發,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又面臨著監管部門的追責。商家因營銷需要公眾個人信息,而這種信息的購買已經形成產業,被一些電子商務推波助瀾後傳播更加廣泛。
  • 快遞信息洩露背後:40元可買超4G簡歷數據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快遞信息洩露背後:40元可買超4G簡歷數據記者 李大偉被圓通快遞內鬼洩露的四十萬公民個人信息只是龐大信息販賣江湖的冰山一角。11月16日,新京報貝殼財經獨家報導了圓通多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一事,引起大眾對於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的重視。
  • 人臉照片三分錢一張 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來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
    此次被洩露的信息中包括發件人地址、姓名、電話以及收件人電話、姓名、地址,被洩露的信息數量實際超過40萬條,涉案金額為120餘萬元。「洩露的是身份信息,裡面包括姓名電話等信息,根據2017年6月1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解釋,這構成了刑法中所說的敏感信息洩露,50條以上就要入刑。」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訴記者。
  • 疫情個人信息洩露真的是「無解的死結」嗎?
    疫情防控工作中,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不可避免,然而,這一而再的信息洩露,給相關人員帶來「二次傷害」,讓人不禁要問,這個問題真的是「無解的死結」嗎?現象分析出現個人信息洩露,從理論上來講,無非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技術方面,二是管理方面。
  • 廣州嚴打侵犯個人信息犯罪 校園網貸中介已納入監管
    個信漏洞  機構管理缺位 內鬼竊取數據  個人信息洩露存在哪些主要渠道?蔡巍說,近年來,侵犯(包括出售、非法提供和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迅速蔓延,不僅嚴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而且引發電信詐騙、非法拘禁、敲詐勒索、暴力追債等多種犯罪,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信息,僅靠「自罰」解決是不夠的
    其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處罰,處罰原因是「未經同意查詢個人或企業信貸信息」。該行被罰款50萬元,直接責任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移送公安機關。  雖然事情已經有了階段性的處理結果,但絕不能簡單翻篇,草草了事。一方面,中信銀行的行為恐怕不只是其在公告中所說的「未嚴格按照制度操作」這麼簡單,而是涉嫌違法,且一犯再犯,情節惡劣。
  • 淨網2020 多款教育類APP洩露個人信息
    「APP信息洩露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尤其孩子的信息更不應被洩露。」教育類APP個人信息洩露屢禁不止據未來網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有包括智慧樹、ClassIn、TutorABC、納米盒、樂學高考、洋蔥學院、小盒家長、小盒學生、樂教樂學、彩雲小譯、雲南招考、知米背單詞、金程網校、學霸君1對1、智學網、互動作業幫、學霸君、課後網、叮叮課堂、洪恩識字幫等20款教育類APP被點名通報。
  • 個人隱私洩露誰負責?
    對此,用戶十分牴觸——洩露隱私怎麼辦?不過,代收點態度十分強硬,一些人拗不過只好妥協。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
  • 企業不得到教訓 信息安全口號喊再響也沒用
    近日,兩條關於公民信息安全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據《新京報》報導,在由邯鄲市公安局經辦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經測算,此次被洩露信息數量實際超40萬條。
  • 德雲社怒斥隱私洩露行為 為個人信息戴上「安全帽」
    信息流動能帶來巨大的隱形價值,這是惡意程序、各類釣魚和欺詐事件大量出現的根本原因。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已有11.27億用戶隱私信息被洩露,包括基本信息、設備信息、帳戶信息、個人隱私信息、社會關係信息和網絡行為信息等。這些信息大多通過個人倒賣洩露,此次德雲社聲明的內容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而已。
  • 你的個人信息一直在「裸奔」!
    2019年上半年,網際網路數據洩露事件激增至3800多起,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8.7億條個人信息在暗網上出售,7.73億個郵件地址及密碼被竊,5.9億中國人的簡歷被洩露,被公開的不止是姓名、電話,還有身份證號、戶籍、婚姻狀況、家庭住址……1分錢就可以買到一條個人數據,39元可以黑進WiFi,獲取你的個人信息,詐騙電話打進來時
  • 來論|企業不得到教訓,信息安全口號喊再響也沒用
    近日,兩條關於公民信息安全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據報導,在由邯鄲市公安局經辦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經測算,此次被洩露信息數量實際超40萬條。
  • 讓你想想都害怕的——故意洩露涉疫情個人信息案件又來了!
    回想疫情初始,我市一份份「返齊人員居住社區」、「密切接觸者信息名單」的文件在微信群中被瘋狂轉發,內容包括相關人員的姓名、照片、工作單位、就讀學校、家庭住址、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及車票、航班信息等。信息洩露給返鄉人員及確診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不少人甚至接到騷擾電話和謾罵簡訊。
  • 提供他人行蹤信息 50條即可入罪
    &nbsp&nbsp&nbsp&nbsp內鬼洩露量刑更重&nbsp&nbsp&nbsp&nbsp司法解釋明確,「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繫方式
  • 快遞丟棄毀損、個人信息洩露誰擔責?法官以案釋法
    如何防止個人信息洩露?  朝陽法院在審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時發現,某快遞公司的收派員和倉庫管理員利用其職務便利,將大量快遞單以直接出售或拍照的方式出售給他人,共計獲利9萬多元,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 醫療行業信息安全敲響警鐘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公安部門和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獲悉,根據相關專項檢測,近年來針對醫院等醫療系統的網絡安全風險和網絡攻擊一直處於活躍狀態且呈現持續上升態勢,整個醫療行業信息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其中,在我國多地醫院持續檢測出勒索病毒,有些醫院出現患者信息被盜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