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氣候變化為誘因,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2020-12-03 樹上長的宇宙果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對於在北極生存的動物來說,自身的習性與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例如春季溫暖的溫度或秋天的涼爽溫度會告訴動物們何時需要遷移、何時適合交配繁衍以及如何正確地尋找食物。在北極這種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無論是捕食者還是被捕食者、鳥類還是哺乳動物,都要遵循這種特殊的感知時間表。而這種生物自身對自然的反饋也有著嚴謹的刻度,僅僅幾天或幾周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會對這些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未知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開始

科學家分析,北極動物的季節性行為變化已經開始,但很多北極動物的運動方式卻出現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變化。研究人員從檔案館調取了從1991年至今的近一百種動物,並結合北極當地的溫度、降雨、降雪和地形相關數據,發現北極動物的運動方式確實出現了問題,預估或許也會影響到北極部分地區的生態系統,甚至會出現破壞生態系統等消極情況。

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人都能感受出氣候的變化,因為氣候變化一般都是全球性的,而不只是反饋到局部,比如夏天變得更熱、冬天氣溫也開始不那麼寒冷。而北極正在顯示出氣候變化的更多極端跡象,比如大塊的海洋冰山融化以及降雨和降雪的減小。我們甚至能看到在北極冰原的某些地方已經長出了青草,這也迫使很多北極的原住民不得不做出某些異常的行為反應,並且這種行為反應一般都是不平等的。

三個例子

為此,科學家研究了三個例子,分別是:

對鷹的遷徙進行了研究。對北美馴鹿種群進行了大規模研究。對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進行了多物種研究。在對鷹的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近30年的遷徙記錄,發現它們遷徙的日期變得越來越早,現在鷹的遷徙或許要比30年前提早將近兩周的時間。這種提早對於幼年鷹的影響更大,因為它們的父母就無法獲取更充足的食物供給小鷹,也會大大影響鷹的交配周期。

科學家給鷹貼上標籤,然後放飛

在對馴鹿的研究中,馴鹿通常會在秋冬季節懷孕,在食物豐富的春天下崽,而一些生活在北極北部的馴鹿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氣候的變化,改變了自身孕期的時間,這說明馴鹿種群對氣候變化做出適應性反應或許是快速的。最後科學家還研究了一些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發現降雨似乎並不會改變任何物種的運動方式,只會讓北極的大部分動物生活得越來越難受。

我們雖然知道了這些情況,但我們還是無法得出最重要的結果,比如這些變化是否會傷害不同的動物種類以及對人類的未來氣候變化有怎樣的影響。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可能只會有部分物種從中受益,而另一些物種則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傷害,但目前為止,除了北極的綠植以外,貌似沒有生物能從中受益,並且還會隨著時間,其傷害還會越來越大。

相關焦點

  • 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在北極這種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無論是捕食者還是被捕食者、鳥類還是哺乳動物,都要遵循這種特殊的感知時間表。而這種生物自身對自然的反饋也有著嚴謹的刻度,僅僅幾天或幾周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會對這些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未知的影響。
  • 氣候變暖給動物帶來什麼影響?北極的狼蛛已經開始殘殺同類
    在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的今天,全地球的生物都被迫為生存環境的變化而作出自己的應對。只不過,有些動物的變化,令我們震驚……你家的氣溫突破30℃了嗎?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讓很多國家的碳排放都按下了暫停鍵,但是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仍然在不斷攀升,告訴我們:全球變暖的進程還沒有停下來。
  • 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消失,罪魁禍首是人類,還是氣候變化?
    研究人員否定氣候變化是唯一動因,相反,他們認為人類殖民的影響是導致大型動物群崩潰的關鍵因素。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多明格斯山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阿希什·辛哈(Ashish Sinha)說:「雖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地說,人類活動,例如過度捕獵或棲息地破壞,是否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我們的古氣候記錄有力地證明了這些巨型動物在經歷了之前更嚴重乾旱的所有時期後都存活了下來。這種對過去氣候變化的恢復力表明,另一個壓力源促成了該地區大型動物的滅絕。」
  • 氣候變化對賽鴿運動的影響
    天氣變化大到影響一個國家,氣候變化,旱災、水災頻發,甚至海平面上升,一些小的島國將從地球上消失,許多人會淪為無家可歸的環境難民。氣候變化不僅影響到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沙漠荒化,更多的極端天氣和惡劣天氣甚至會影響到一個王朝的更迭和國家的穩定。有資料顯示,在公元1400-1900年的500年裡,即明、清時代,冬季溫度要比現在還低12度。氣候的變化一部分是自然的波動,如太陽輻射、火山等影響,但更多的是人類的影響,因為科技的進步,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土地的利用、環境的保護等等。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組圖)
    南北兩極只有夏季和冬季兩個季節,當北極進入冬季他就來南極,當南極進入冬季就到北極,這樣的往返,已經是第10個年頭。他對記者說:「就氣候變化來講,北極變暖比南極快得多,也嚴重得多。不僅因為北極有更多的工廠以及聚集的人更多。還因為從本質上講,北極則是一個半封閉的海洋,幾乎完全被陸地包圍。
  • 一個變化中的北極,動物正在縮小和凍死
    寒冷正在席捲世界某些地方,惡劣的天氣變化給人們和動物帶來了許多麻煩,甚至有些情況已變得更糟。在兩個大陸北極寒冷的冬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尋常的天氣,正在使一些遠北的野生動物的生活變得更緊張了。大多數人都知道北極熊有麻煩,但是人們並沒有真正把海上發生的變暖聯繫起來。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在氣溫變暖的時候正在影響陸地上的動物。而且這些影響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 北極熊生存現狀報告:已成氣候變化「代言人」
    但到這裡的北極熊卻稱得上是「氣候難民」。它們之所以出現在陸地上,是因為它們依賴於獵捕海豹的北冰洋冰層正在消退。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是地球其它地區的兩倍,其冰層退縮的速度,讓此前預測到這種情況可能發生的環境科學家也感到吃驚。2016年,北極地區的大部分時間比正常年份溫暖,海面結冰時間很晚。11月,北極地區海冰面積創下歷史同期最低記錄。
  •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同類相食出現罕見的「猖獗」
    在全球氣候加速變暖之後,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尤其是在北極地區。而海冰正是北極熊賴以生存的「傳統獵場」。這是一個浮遊生物和微生物居住的整個生態系統,它們支持豐富的食物鏈,滋養海豹,反過來又為北極熊提供獵物。這是北極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目前,這塊冰已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隨著氣候變化,北極溫度升高,曾經堅如磐石的北極海冰已經漸漸消融,覆蓋面積不斷創新低,冰層融化、溫度上升和降雨天數的增加,這三個數值已遠遠超出了以往的觀測範圍,臭氧層是我們地球的保護傘,因為臭氧層會吸收99%以上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一旦臭氧層因過度消耗而變得稀薄或是出現漏洞時,就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患者的增加,並造成一些海洋浮遊生物的滅絕,甚至會威脅到植物,農作物乃至整個生態系統
  • 一個禮拜就能斷奶的北極動物——冠海豹
    北極作為地球上惡劣環境之一,這裡的動植物資源雖然不像南極那般貧瘠稀疏,但作為常年寒冷的地方,這裡的動物資源還是遠比不上熱帶雨林,最熟悉不過的應該要數北極熊了,而事實上除了北極熊這裡的寒冷陸地上還有北極狐,北極麝牛以及北極馴鹿等哺乳動物,而在這其中,還有一種較為奇怪的動物,那就是冠海豹
  • 32℃不等於北極變熱 氣候變化使極地動物處境堪憂
    「北極圈氣溫高達32℃」的新聞主角是挪威北部一個叫Banak的氣象站,此地往年20多℃的氣溫在今夏突破30℃。但趙進平強調:「北極圈內陸地氣溫偏高不等於北極變熱。」據他介紹,最近北極異常溫暖現象主要發生在周邊陸地,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今年夏天北極冰區氣溫變高。「最近20年,北冰洋夏季冰雪覆蓋區的表面溫度保持在-4℃到0℃之間,被稱為『無核夏天』。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 有關氣溫、企鵝和冰架的傳言
    南北兩極只有夏季和冬季兩個季節,當北極進入冬季他就來南極,當南極進入冬季就到北極,這樣的往返,已經是第10個年頭。他對記者說:「就氣候變化來講,北極變暖比南極快得多,也嚴重得多。不僅因為北極有更多的工廠以及聚集的人更多。還因為從本質上講,北極則是一個半封閉的海洋,幾乎完全被陸地包圍。
  • 未來北極或會消失,人類又該去哪呢?
    2019年的9月,澳大利亞的天氣乾燥炎熱,就在人類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夏天時,一場意外卻突然降臨了。挺拔寬廣的森林被一場來勢洶洶的野火給籠罩,這場大火足足燃燒了4個月之久,數10億野生動物因為這場大火永遠的消失在了地球上。在森林中隨處可見四處逃竄的松鼠和考拉,天空也被染成了一片紅色。直到今年1月份來臨,澳大利亞終於下了一場雨,這場大火才慢慢被熄滅。
  • 氣候變化還是史前人類屠殺?
    科學家們正在探索這些巨型食草動物在陸地上漫步時所吃的食物,以及隨著氣候變化以及冰河時代(大約在11700年前)的結束,它們是如何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動物競爭生存資源的。這些謎團的線索在於古老的牙齒和骨骼上。北美乳齒象牙齒上的小劃痕表明,它們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吃草、樹枝和其他植物,食物的多樣化令人吃驚。
  • 氣候變化或致北極熊數量在本世紀中葉減少三分之二
    北極熊,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本是冰原上的王者。但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圈海冰數量不斷減少,一些北極熊不得不離開熟悉的冰川家園,來陸地尋找食物以存活下去。每年的2月27日是國際北極熊日,那麼,人們為保護北極熊做了哪些努力?北極熊還面臨哪些威脅?本版特刊發相關報導,以饗讀者。
  • 氣候變化影響深遠,木本植物向熱帶和北極地區擴散
    圖片:安迪·坎迪隨著氣候持續變暖,從大堡礁的「死亡事件」到喜馬拉雅山上遊的植被生長,各種方式正在改變著自然環境。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全球變暖也在推動熱帶稀樹草原和苔原上樹木的蔓延,這對環境是個壞消息。這項由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科學家領導的研究被稱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木本植物覆蓋變化研究」。
  • 北極頻現史前生物,遠古細菌危害人類,這事很恐怖嗎?
    史前生物屍體頻現北極,潘多拉的魔盒或將打開!北極挖出史前生物屍體,為何人類趕到不安?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再次發現萬年前史前動物,人類需要警惕了!2020是最後警告:冰川融化,遠古病毒復出,地球正放棄人類?……看著這些恐怖的消息,心裡不由得一緊,北極到底是怎麼了?真的要出大事了嗎?咋感覺人類就要完蛋了一樣!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氣候變化未影響鳥巢捕食活動 北極仍是候鳥避風港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導 美媒稱,一個由60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發現,氣候和生態系統正在發生變化,但在過去60年裡,對濱鳥巢穴的捕食行為在全球範圍內變化不大。這份發表於2019年6月14日的《科學》雜誌的研究報告挑戰了最近的一種說法,即由於氣候變化,濱鳥蛋更容易被捕食者吃掉,相對於熱帶地區,北極地區的情況更是如此。
  • 如果氣候持續變暖,動物會變得越來越「迷你」還是越來越大?
    科學家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許多動物變小了。例如,科學家發現蘇格蘭一個島嶼上的綿羊在過去24年裡平均縮小了5%;例如,科學家比較了近300個北極熊的頭骨,發現今天的北極熊在過去100年裡縮小了2%到9%。但科學家也發現,變暖也會使一些爬行動物變大。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