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氣候持續變暖,動物會變得越來越「迷你」還是越來越大?

2020-09-07 宇宙小百科

科學家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許多動物變小了。例如,科學家發現蘇格蘭一個島嶼上的綿羊在過去24年裡平均縮小了5%;例如,科學家比較了近300個北極熊的頭骨,發現今天的北極熊在過去100年裡縮小了2%到9%。但科學家也發現,變暖也會使一些爬行動物變大。這是為什麼?

考古學的證據:氣候變暖哺乳動物變小

在2018年11月舉行的北美脊椎動物學會第73屆年會上,密西根大學古生物學家菲利普·金裡奇發表了自己的發現:5300萬年前地球上曾有一個異常的高溫期,在此期間的哺乳動物呈現出「矮化」的趨勢。一項研究顯示,在金裡奇所關注的異常高溫發生前200萬年,又發生了一次「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5500萬年前,地球平均溫度達到峰值,當時哺乳動物的體型已經縮小。

馬的體型演變史

來自佛羅裡達大學和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馬自5600萬年前出現以來的進化過程。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喬納森·布洛赫教授說,馬的大小與地球的溫度直接相關。氣候越暖和,馬越小,反之亦然。

在懷俄明州的大腳盆地,化石研究人員研究了始祖鳥的進化過程,在13萬年的時間裡,始祖鳥從12磅縮小到8.5磅,大約相當於家貓的大小,然後在接下來的4.5萬年裡增加到15磅左右。

這些馬最初的體型與雪納瑞犬相似,但後來變得非常小,曾經只有家貓那麼大,後來明顯增加。這種變化趨勢與全球氣溫的變化趨勢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在全球變暖初期,馬的體型變得很小,然後全球降溫,馬的體型明顯增大。

為什麼氣候對動物體型有影響?

動物體型縮小的原因有很多。動物的大小和溫度變化本身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伯格曼法則,在恆溫動物體形的地理變異中,生活在較冷氣候中的同種動物的數量要大於生活在溫暖氣候中的同類的數量。

個體大小對溫度變化反應的生理機制還與代謝水平、生長速度和性成熟年齡等因素有關。體形變化是動物的一種熱防護機制。身體尺寸越小,表面蒙皮的散熱面積相對於體積越大,有利於散熱。學者們對哺乳動物的體型縮小現象提出了一些理論,包括:當溫度上升到35℃左右並長期維持,哺乳動物很難調節體溫,從吃植物中獲得的營養開始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較小的尺寸是明智的選擇。

伯格曼法則

如果我們把北極的動物和其他地區的動物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北極的動物似乎比其他地區的同類動物要大。這是因為寒冷的氣候不僅會減緩嗜熱動物的生長速度,而且會使它們更晚成熟。因此,它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所以可以長得更大,這就是著名的伯格曼法則。伯格曼經過大量實地觀察和研究,認為對於同一種溫血動物來說,地方越冷,個體越大。作為一個有趣的推論,科學家指出,越冷的地方,附屬物和附屬物越短,因為它有助於保存熱量。

氣候變暖會使爬行動物變大?

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高溫對人類和大多數動物來說都是災難,但對爬行動物卻有好處。溫暖的氣候會產生更小的哺乳動物,但爬行動物會變大。當氣溫在5500萬年前達到頂峰時,當時馬只有今天家貓的大小,蛇曾經和馬一樣大。

科學家們發現了6000萬年前的海龜化石,有一張早餐桌那麼大,還有一種叫泰坦蟒蛇的巨型蛇,它幾乎和一輛公共汽車一樣長。蛇、海龜和許多其他爬行動物依靠它們的環境來調節體溫。這些動物被稱為「冷血動物」。

幾乎所有的爬行動物都是冷血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的體溫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溫度較低時,它們無法獲得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體力,而高溫天氣可以像哺乳動物一樣幫助它們獲得體溫,從而增強它們的體力活動。

兩億多年前,地球的大部分地區非常炎熱潮溼。從南極到北極,都是熱帶氣候。除了一些沙漠,大部分地區被熱帶雨林覆蓋。在這樣的情況下,爬行動物大量繁殖並變大,恐龍開始主宰地球。

未來人類也會變小

根據歷史上一些動物體型的變化,科學家預測未來人類的體型會變小。如果氣候變暖持續到目前的規模,人類和許多大型哺乳動物的體型可能在數萬年內減半。屆時,人類身高將達到1米左右,科幻小說中描述的「矮人世界」可能會成為現實。

動物變小比變大更容易

研究哺乳動物進化的科學家表明,從老鼠進化到大小到大象的大小,需要2400萬年左右的時間。相反,變小比變大要快得多。一頭大象只花了10萬年就變成了矮象,這是矮象成長為大象速度的十分之一。研究人員統計了7000萬年內來自不同大陸和海洋盆地的28種哺乳動物(包括大象、靈長類和鯨魚)的大小,得出結論:變小比變大要快得多。

相關焦點

  • 颱風的破壞性越來越大?這與氣候變暖息息相關
    這不是社交媒體造成的錯覺,而是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真實後果。11月11日的《自然》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氣候變化正導致登陸的颶風(根據登陸地點的不同,它也被稱為颱風或旋風)強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研究顯示,由於全球變暖,海水溫度升高,近年形成的颶風比以往攜帶了更多的水分,因此在登陸後強度會持續更長時間。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寒潮席捲全國,天氣越來越冷,全球變暖是騙局?
    在寒冷的極大刺激下,有些人就會想,全球不是在變暖嗎,天氣怎麼還越來越冷了?難道全球變暖是唬人的?其實,地球確實在變得越來越熱,而我們所經歷的冬天也確確實實是比之前更冷的,但二者並不矛盾。全球變暖的事實人類在古代並不對溫度感興趣,真正的溫度記錄出現在近代歷史上,但早期的記錄限於技術原因準確度並不高。
  • 氣候變暖給動物帶來什麼影響?北極的狼蛛已經開始殘殺同類
    只不過,有些動物的變化,令我們震驚……你家的氣溫突破30℃了嗎?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讓很多國家的碳排放都按下了暫停鍵,但是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仍然在不斷攀升,告訴我們:全球變暖的進程還沒有停下來。近些年來,我們能夠明確地感受到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
  • 如果氣候繼續變暖,靠溫度決定性別的動物會不會孤獨終老?
    而科學家認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該區域將出現「純雌龜」的種群,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全球變暖。 除了海龜以外,科學家發現氣候變暖也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性別。 那麼,動物界中有哪些有趣的性別決定因素呢?氣候變化會不會使這些受溫度控制性別的種群滅絕呢?
  • 如果氣候變暖繼續下去,冰川裡的古老病毒會被釋放嗎?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持續影響下,極地地區的冰川融化現象似乎不可逆裝了。如果設想的這一幕在未來上演了,人類能夠應對得了嗎?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以前和其它大陸是連成一塊的,而且它在遠古時期還未漂移到如今的南極地區。這使得遠古的南極大陸上生活著許多物種,因此該大陸上肯定有微生物存在。後來南極大陸漂移到了南極地區,從此換上了一身「銀裝」,這也相當於給那些遠古微生物蓋上了一件保護衣。所以隨著南極冰川不斷融化,遠古微生物復活的可能性有可能在不斷增加。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越來越多的鯨魚被漁網纏住,原因讓人喜憂參半
    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使得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海洋熱浪異常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不斷增加,這給漁業管理和海洋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最近,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近幾年年創紀錄的海洋熱浪導致美國西海岸被捲入漁具的鯨魚數量空前激增。
  • 全球氣候變暖原來真的就是一個大騙局?!
    如果你還是傾向於相信高爾對全球氣候暖化的言論,請考慮一個事實:當他開始他的氣候變化運動,他的私人飛機繞著世界各地飛行;他的財富從2001年的200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億美元 - 很大的原因是由於假冒「綠色科技」公司的投資和挪用(貪汙)大量的捐款和貸款。
  • 全球氣候升溫導致老鼠體型越來越小?
    物種在寒冷氣候環境體型會越來越大,而在較暖和氣候環境中會越來越小,由於近代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升溫,是否會導致哺乳動物體型越來越小呢?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一項數據充分但又富有爭議的原理——伯格曼定律(Bergmann’s Rule),物種在寒冷氣候環境體型會越來越大,而在較暖和氣候環境中會越來越小,由於近代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升溫,是否會導致哺乳動物體型越來越小呢?
  • 俄媒:100年後美國或因氣候變化變得"面目全非"
    這些地方將會變得完全不同,變得缺水,我們因此不得不前往另一個地方生活。   他說:「如果想說具體變化,那麼可以舉一實例說明。根據現有方案,現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氣候十分接近於北卡羅來納州及靠近美國南部地區的氣候。顯然,這種變化對於麻薩諸塞州的居民來說是根本性的,而這種變化對於生態系統、森林、動植物來說是更為巨大的。」
  • 氣候變暖,北極熊將何去何從?
    如果是女孩子(我猜你大概率是),激素水平變化也有可能導致放屁變多,可以嘗試運動或服用益生菌來緩解。最後就是便秘了,便秘導致屁多且臭。至於你去檢查的幽門螺桿菌其實跟放屁沒啥關係,它主要引起的還是胃腸炎症,比放屁痛苦多了。總的來說,建議你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找找其中的關聯,應該能找到真相。 3.
  • 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氣候變化為誘因,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對於在北極生存的動物來說,自身的習性與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例如春季溫暖的溫度或秋天的涼爽溫度會告訴動物們何時需要遷移、何時適合交配繁衍以及如何正確地尋找食物。在北極這種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無論是捕食者還是被捕食者、鳥類還是哺乳動物,都要遵循這種特殊的感知時間表。
  • 南極出現「西瓜雪」,全球氣候變暖有多可怕?
    當然在這些擔心的背後,其實多數可能與人類的關係都比較密切,這裡面牽涉到了氣候的問題,無論是歷史性的高溫還是如今又出現的「西瓜雪」,這都顯示出了氣候的「警鐘」已經在拉響了,地球真的還在變暖之中,與我們全球變暖的關係非常的大,那我們接下來看看南極的一個基本情況以及全球變暖到底有多可怕。南極歷史性的高溫多高?
  • 明明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冬天還這麼冷?
    冬天變冷了嗎? 一遇到寒潮天氣,我們就會有種感覺:冬天怎麼越來越冷了? 其實,如果跟以前對比,近些年其實是暖冬偏多的。在60、70年代,冬季普遍更冷,一月零下十幾度的天氣並不少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10年為周期,每個周期的冬季都比上一個周期更暖,極低溫事件也在減少。
  • 全球變暖其實也有好處,為什麼依舊要抵制?答案顯而易見!
    全球變暖其實也有好處,為什麼依舊要抵制?答案顯而易見!現在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在全球變暖之後也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效應,最明顯的就是冰川融化,在5600萬年前,曾經就因為出現冰川融化而造成了地球生物的滅絕,當時是處於古新世與始新世的重疊階段。
  • 全球變暖趨勢加劇,然而我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
    這些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徵兆,那為什麼我說人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呢?極地雪藻迅速生長的「西瓜雪」還記得「蝴蝶效應」嗎?蝴蝶翅膀微小的扇動甚至能在全球引起一場颶風。這句話代表著,倘若在大氣加入一些微小的擾動因素,就能經過一系列連鎖反應,最後引發巨大的氣象變化。
  • 專家:還是全球變暖了
    2021年又迎來了一個寒潮,持續時間為6-8日,因接下來還有一個寒潮,再加上上一個寒潮還沒走遠,全國氣溫有點低,因此這次氣溫下降讓很多人感受到了低溫狀況。至於今冬到底是「冷冬」還是「暖冬」,很多人都表示,今年都冷成這樣了,還能是暖冬嗎?顯然不是太現實啊。其實今冬並沒有持續低溫,溫度跌到谷底後很快就會回溫。
  • 現在的鯨魚比以往的鯨魚都大?那未來它們會變得越來越大嗎
    說到最小的生物,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細菌等微生物,而最大的動物,應該是鯨魚。在很多人的概念裡,生活在海洋裡的鯨魚確實是龐然大物。但是,有研究表明,遠古時代的鯨魚,可不是現在這麼大的,而是慢慢變得越來越大,這是怎麼回事呢?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齒鯨和鬚鯨都是我們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其中藍鯨的體長可達100英尺(相當於30米),體重可達150噸,是地球孕育生命史上最大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