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編者導讀

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員團隊,利用乾旱指數分析了過去60多年(1948-2008)全球乾旱區的時空變化特徵。本版特約研究者撰文介紹相關的科學問題。

乾旱區的界定、類型和範圍

依據1948年-2008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潛在蒸散發,確定的全球乾旱區及其不同乾旱類型(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乾旱區、半溼潤半乾旱區)的分布。

深紅色為極端乾旱區(A<0.05),紅色為乾旱區(0.05≤A<0.2),黃色為半乾旱區(0.2≤A<0.5),橙色為半溼潤半乾旱區(0.5≤A<0.65)。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劃分標準,將年降水量與年潛在蒸發量的比值 A 在 0-0.65之間的區域定義為乾旱區,並分為4種類型: A<0.05為極端乾旱區,0.05≤A<0.2為乾旱區,0.2≤A<0.5為半乾旱區,0.5≤A<0.65為半溼潤半乾旱區。主要的極端乾旱區出現在沙漠上,如阿拉伯半島東部的魯卜哈利沙漠、撒哈拉沙漠和塔克拉瑪幹沙漠。乾旱區主要分布在中亞和澳大利亞,半乾旱區位於乾旱區外圍,而半溼潤半乾旱地區位於半乾旱地區的外圍。半乾旱地區佔比最大,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5%。其他乾旱類型(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溼潤半乾旱區)分別佔7.5%、13.0%和6.2%。

依據1961-1990年之間的年降水量與年潛在蒸發量的比值A計算,中國的乾旱面積約為5.62×10^6平方公裡,其中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乾旱區和半溼潤半乾旱區的面積分別為1.06×10^6平方公裡、1.42×10^6平方公裡、2.14×10^6平方公裡和1.00×10^6平方公裡。佔比最大的半乾旱區呈東北-西南向的帶狀分布,覆蓋了大部分內蒙古、河北北部、陝北北部、寧夏、甘肅中部、青海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極端乾旱區主要分布在南疆的準噶爾盆地以及甘肅、青海、西藏等部分地區。乾旱區主要分布於極端乾旱區的外圍。此外,半溼潤半乾旱區僅分布在半乾旱區南緣的狹長地帶。

中國乾旱區的乾濕變化

中國乾旱區邊界從1948年-1962年(綠色)到1994年-2008年(紅色)的變化。

大量的事實揭示,我國北方地區乾旱化正在加劇。吉林省草原面積每年呈2.8%遞減,草原重度退化的面積佔整個草原面積的47.5%,在內蒙古東部,近10年沙漠化令科爾沁沙地以每年2.4%的速度擴展,北方主要農業區不同程度的乾旱面積均有擴大的趨勢。以上特徵都是我國北方區域乾旱化的具體表現。

在1948-2008年期間,中國的乾旱區面積以每10年0.12×10^6平方公裡的速度增大。其中,半乾旱地區擴張最快,擴張速度為每10年0.111×10^6平方公裡,比乾旱和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快10倍左右(分別為每10年0.013×10^6平方公裡和每10年0.017×10^6平方公裡)。而極端乾旱區則略有萎縮,變化率為每10年0.002×10^6平方公裡。

對比1948-1962年和1994-2008年乾旱區邊界,我們發現乾旱區的擴張主要發生在東北地區和黃河中下遊地區。東北地區的乾旱區東擴幅度較大約為2°,尤其是內蒙古西北部增多的乾旱區面積幾乎相當於整個遼寧省。此外,在黃河中下遊,乾旱區向南擴展了約1°。西南地區的乾旱區的邊界較為平穩,沒有太大變化。

伴隨著乾旱面積的變化,不同乾旱類型之間也發生著相互轉化。不同乾旱類型的轉化既可能朝向變幹的方向也可能朝向變溼的方向。調查發現,半乾旱區是面積增加最多的類型,由半溼潤半乾旱轉化為半乾旱的面積為0.638×10^6平方公裡,而由半乾旱轉化為半溼潤半乾旱的面積僅為0.021×10^6平方公裡。除此之外,溼潤區也有0.606×10^6平方公裡的面積變得更加乾旱,轉化為半溼潤半乾旱區。

從乾旱類型的轉化來看,在過去的60年間,中國有1.377×10^6平方公裡國土變得更加乾旱,有0.274×10^6平方公裡的國土變得更加溼潤。變得更加乾旱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和吉林的西部、內蒙古的東部以及大部分河北、山西和陝西地區。變得更加溼潤的區域主要零星分布於塔裡木盆地的西北邊緣、準噶爾盆地和西藏的中部。

顯著乾旱的地區分布在西北的東部和整個華北地區, 東北的東南部也是乾旱化顯著的地區。這些地區乾旱化趨勢的產生與降水的持續減少密切相關, 河北地區的降水甚至以每10年40毫米速度減小。同時,近30年氣溫的持續上升是這些地區乾旱化加劇且範圍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與北方其他地區的變化趨勢相反, 西北西部當前正處在一個相對溼的時段, 但是由於該地區的降水的基數太小,因此增加的降水並不能緩解該地的乾旱,再加上溫度的升高也進一步削弱了這種變溼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東部、華北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生明顯的由溼向幹的年代際轉折性變化, 兩個地區的乾旱化均持續至今, 時間接近30年, 這個轉折性變化應與1977/1978年的全球大尺度氣候背景有關。與上述兩個地區不同,東北地區在近半個世紀卻存在3個乾濕變化的轉折點, 最近一次的轉折點發生在 20 世紀 90年代中期(由溼潤轉向乾旱),目前這個地區仍處於乾旱時段,另兩個轉折點分別是1965年和1983年。這說明除溫度升高加劇了乾旱化趨勢外,東北地區還受到不同於前述兩個地區的大尺度的氣候背景的影響。

全球乾旱區的乾濕變化

1948年-2008年乾旱指數A的變化趨勢。紅色表示乾旱指數A變小,也即是更加乾旱;藍色表示乾旱指數A變大,也即是變得更加溼潤。

在關於全球變暖的影響裡經常會看到「溼者更溼、幹者更幹」的說法。該理論認為隨著全球變暖,總的降水量雖然會增加,但原來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會更多,原來乾旱的地方會變得更乾旱。總體上看,在過去的60年,全球乾旱區面積以每10年0.512×10^6 平方公裡的速度增大。但是不同空間尺度乾濕變化的傾向明顯不同,在半球尺度, 東半球為變幹趨勢,而西半球反之,為變溼趨勢;在大陸尺度上, 尤其是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 乾旱化趨勢非常顯著, 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遠東、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都是乾旱化顯著的地區。增暖對全球乾濕變化有重要影響, 除北美大陸外, 其餘大陸在增暖的作用下其乾旱化的強度都有大約1-5個百分點的加強,降水也因增暖而變溼趨勢減弱或消失。全球5個大陸除北美大陸外均為變幹趨勢, 而北美大陸為變溼趨勢。

近半個世紀,北美變溼傾向、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的乾旱化趨勢都具有明顯的轉折性特徵,表現在平均值和距平值的轉折變化。在距平變化上,三個地區其轉折點均位於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這包括氣溫、降水和表徵乾濕變化的乾燥指數, 非洲大陸由溼轉為幹的時間為1979年, 亞洲地區的乾旱起始於1975年, 在北美大陸, 由幹轉為溼的時間發生在1976年,這種年代際的轉折性變化普遍存在於全球許多地區。

大量的研究指出,大氣環流和海溫變化對全球和地區氣候起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在我國的華北,近半個世紀的乾濕變化與北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有非常一致的對應關係,PDO的冷位相對應華北低溫、多雨和溼潤時段,暖位相對應溫暖、少雨和乾旱時段。華北的持續乾旱也與東亞季風減弱所引起的水汽輸送量減少有著密切的關係。

乾旱區未來變化預測

利用氣候模式數據,科學家預測了高排放情境下的乾旱區面積變化。研究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相較於1961-1990年,乾旱區面積在本世紀末將會增大23%。屆時乾旱區面積將佔到地球陸地的56%,其中78%的乾旱面積擴張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研究還表明,乾旱區的增溫趨勢顯著高於溼潤區,氣候變暖、乾旱加劇和人口增長的共同作用將增大發展中國家發生荒漠化的風險。

作者 陳亞寧

編輯 王鴻良

監製 黃玉迎 侯莎莎

來源 猜你會好奇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乾旱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地區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及其帶領的團隊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半乾旱地區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確指出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的地區。  據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介紹,乾旱半乾旱區作為全球陸地的特殊組成部分,是近100年來溫度增加最顯著的地區,尤其在冬季北半球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區增溫達1.72度,是全球陸地平均增溫的2倍,是全球變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厄爾尼諾現象回歸,全球變暖或讓極端天氣變得更加頻繁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氣候變化正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也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重大威脅。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從2019年11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在接下來的5個月中,Nino 3.4指數平均滑動值都在0.5℃左右。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新聞—科學網
    蘭州大學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課題組與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吳召華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全球陸地整體自1900年至今在不斷變暖,累積變暖最劇烈的區域是北半球中緯度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乾旱和半乾旱區域,該區域近幾十年增溫速率達到了每10年0.4攝氏度。
  • 英語新詞:由全球氣候變暖到「全球異常」
    在大家都擔心全球變暖的時候,有些地區在近兩年經歷了極度的嚴寒或乾旱天氣。這個時候,用全球變暖(globalwarming)似乎已不足以說明問題,有人說用globalweirding(全球異常)來描述更加準確。氣候可能會更冷,可能會更乾旱,可能會更潮溼,也可能會變暖。如果你不能用這些氣候變化現象作為全球變暖的確切證據,或許你應該改稱其為「全球異常」。全球異常(globalweirding)指全球範圍內極端或無法預知天氣狀況發生的機率在增加。
  • 如果氣候持續變暖,動物會變得越來越「迷你」還是越來越大?
    科學家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許多動物變小了。例如,科學家發現蘇格蘭一個島嶼上的綿羊在過去24年裡平均縮小了5%;例如,科學家比較了近300個北極熊的頭骨,發現今天的北極熊在過去100年裡縮小了2%到9%。但科學家也發現,變暖也會使一些爬行動物變大。這是為什麼?
  • 南極出現「西瓜雪」,全球氣候變暖有多可怕?
    當然在這些擔心的背後,其實多數可能與人類的關係都比較密切,這裡面牽涉到了氣候的問題,無論是歷史性的高溫還是如今又出現的「西瓜雪」,這都顯示出了氣候的「警鐘」已經在拉響了,地球真的還在變暖之中,與我們全球變暖的關係非常的大,那我們接下來看看南極的一個基本情況以及全球變暖到底有多可怕。南極歷史性的高溫多高?
  • 全球尺度下樹木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全球變化與植物功能性狀研究組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定量了全球尺度下不同群系樹種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為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樹木的死亡提出了新見解
  • 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發生寒潮很正常
    1月8日上午,甘肅省氣象局在蘭州舉行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新聞發布會。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月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為什麼今年冬天卻這麼冷?」今天上午,在甘肅省氣象局舉行的相關發布會上,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對全球上百年際時間尺度溫度增暖趨勢的描述和總結,全球不同地區氣候變暖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溫度不僅存在明顯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段裡,還會有階段性特徵,溫度仍然受不同天氣過程的影響出現冷暖波動的現象,這很正常。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
  • 松巴島,在被世人遺忘的角落,全球氣候變暖將改變每個人生活方式
    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島上農民的生活。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長期乾旱,農作物欠收,青草枯竭導致大量馬匹跟牛死亡。為了謀生,松巴島上的農民不得不學習新的技能,男人開始學習織布,女人開始學習捕魚等等。下面的一組圖,記錄記錄著全球氣候變暖如何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 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農業自古都是「靠天吃飯「,即使是現代農業也氣候、降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過人類活動不僅加速了全球變暖,更讓全球變暖帶來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層出不窮。由此帶來的最顯著影響就是糧食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與之相伴的是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以及氣溫的上升。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二氧化碳確實在增加農作物產量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 全球變暖趨勢加劇,然而我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
    近日全球各地出現多處異常現象,南極出現極地雪藻迅速生長的「西瓜雪」,位於南極的西摩島最高氣溫達到20℃,北極冰川融化出現大量甲烷氣泡點。這些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徵兆,那為什麼我說人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呢?極地雪藻迅速生長的「西瓜雪」還記得「蝴蝶效應」嗎?蝴蝶翅膀微小的扇動甚至能在全球引起一場颶風。
  • 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有好的影響呢?這些地方的現象可能會有答案!
    我們都知道全球的氣候變暖會帶來了一系列的不利影響,除了很多地方海水位上升之外,更有一些地方出現了始料未及的災難。如今科學家卻做出了不一樣的解釋,他們認為全球變暖似乎還有一些有利之處,對於我國的一些地方而言就十分有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全球變暖或有利於減少地區沙漠化 距今6000年前中國流沙面積最少
    「我們如今也處於全球氣候變暖的時期,如果這時在降水增多的適宜條件下適度植草、植樹,避免進行開墾、過度放牧,改善荒漠化,可能效果更明顯。」論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地理學院副教授徐志偉表示。徐志偉(左一)等2011年在毛烏素沙地記錄地層剖面並採集樣品,受訪者供圖年代解析度精細到500-1000年,看清了6000年前的沙漠如何復綠如今,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乾旱與半乾旱區,這些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40%,沙丘就廣泛分布在這一區域。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全球變暖」與近期冷空氣頻繁來襲矛盾嗎?全球變暖總趨勢下,「一南一北」兩信號雙向夾擊「冷」與「暖」似乎是兩個對立的字。冷空氣頻頻來襲,恰恰與全球變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首先看表層,造成近期大範圍氣溫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歐亞中高緯「西高東低」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並且這樣的環流形勢自12月以來一直持續。
  • 中國未來驟發乾旱或將頻現
    2016年8月11日,《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題為《全球變暖停滯背景下中國驟發乾旱或將增加》的文章指出,從1979年到2010年,中國的驟發乾旱次數增加了一倍以上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是真的嗎,全球變暖還將造成什麼影響
    據BBC報導,《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
  • 北極將出現「新地圖」,未來將溫暖溼潤,科學家卻擔憂不已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很多地方都是並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因為寒冷乾旱,常年都被冰川覆蓋,自然生活方面也會經常「苦不堪言」。那麼,如果未來高緯度地區變得溫暖溼潤,是不是意味著人類可以擁有更多的陸地資源呢?事實卻並非如此。新北極正在形成!據報導,在近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有一篇研究北極氣候環境變化的報導,讓很多科學家紛紛表示擔憂不已。為何這樣呢?因為通過大數據分析顯示,過去的30年時間裡,北極的平均氣溫足足上升了10攝氏度,整個生態系統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 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卻預測可能進入「冰河時代」,有什麼依據?
    全球變暖已經是大勢所趨,夏季炎炎的天氣哪裡會想到可能有「極寒」呢?這種「反面」效應確實存在,而且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一次天氣變熱、變冷的怪異現象值得我們去探尋。夏至北極可謂是經受著太陽的拷打,生態上,北極地區的永凍土融化,北極熊挨餓的現象也備受關注,而南極地區也在悄然發生著這樣的事情,在上空高層大氣出現了異常的降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