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2021-01-09 澎湃新聞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

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其中一條規則認為,在炎熱的氣候下,動物有更大的附屬物,比如耳朵、喙等,這樣方便散熱。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在任何動物群體中,體型最大的動物通常居住在靠近極地的地方,因為較大的身體有助於保存熱量。比如北極熊的個頭,就要遠大於生活在中緯度地區的棕熊。

這被稱為「葛洛格法則(Gloger’s rule)」,以德國生物學家康斯坦丁·葛洛格的名字命名的。這條法則概括起來便是:生活在溫暖地區的動物外表顏色較深,而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動物外表顏色較淺。

在哺乳動物中,深色的皮膚和毛髮被認為可以保護它們免受紫外線的傷害。紫外線在陽光充足的赤道地區最為明顯。在鳥類中,深色羽毛中特殊的黑色素似乎還能抵抗細菌的侵擾,這在熱帶地區也是一個優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田力博士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Michael Benton教授對這一古老法則再次燃起興趣,並在2020年7月Cell出版集團下屬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刊登了論文《Predicting biotic responses to future climate warming based on classic ecogeographic rules》(利用經典生態地理法則預測未來氣候變暖下的生物響應)。論文介紹和總結了從達爾文時代到上世紀晚期7個以發現者命名的生物法則,這些法則歸納了生物生態/分布與地理氣候分區間的重要關聯。

依據這些經典理論,作者對未來氣候繼續升溫做出了以下7條具體的預測:1、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四肢比例會更長;

2、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型會變小;

3、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色會加深;

4、哺乳動物的心臟和肺的比例會變小;

5、魚類的脊椎數量會變小;

6、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物種分布範圍可能會變小,生物多樣性峰區會向兩級漂移;

7、魚類,昆蟲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會產更多,更小的卵,會有更多的海洋底棲生物靠產生浮遊幼蟲來進行繁衍。

論文寫道,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超過1度,國際氣候組織預測,到2100年可能會繼續上升1-5攝氏度。近現代的多種地表災難,包括洪水/乾旱,颶風,空氣汙染和瘟疫頻發,物種多樣性降低,眾多物種瀕臨滅絕,都被認為與氣候變化有密切的關聯。該論文為部分生物類群會怎樣適應未來溫室氣候變化做出了精準預測,除了告知我們要對這些變化有所準備,更提醒大家要對無法產生這些相關適應的類群或物種投入更多的關注與保護。特別是其中的伯格曼法則,葛洛格法則和艾倫法則是確定適用於人類的,黑森法則和拉伯波特也可能也是適用的,我們需要對未來人類自身的可能變化,更為警覺。但《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在2020年12月發表的兩篇則表明,其他生物學家認為這個問題還遠未解決。住在澳大利亞的鳥類學家卡斯帕·德爾萊Kaspar Delhey說,他認為結論不是這麼簡單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他為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鳥類研究所遠程工作。

Delhey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研究如何推翻葛洛格法則,用更準確的理論進行替代。他說,該理論一直被各種疑雲所包圍,部分原因是葛洛格在1833年出版的那本書中列出了他的數據,看起來冗雜和糟糕。

2020年12月早些時候,Delhey和三位同事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對田力博士和Benton教授的回應。他們認為葛洛格將溫度和溼度混為一談了。潮溼的環境使植物生長茂盛,這為動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蔭蔽。因此,動物在潮溼的地方往往顏色更深,以偽裝自己。Delhey說,許多溫暖的地方是潮溼的,但潮溼又涼爽的森林也是有的,比如塔斯馬尼亞的森林,那裡有最黑的鳥類。

Delhey表示,如果加入溼度的變量,葛洛格法則就會被推翻,因為氣候變暖會導致動物顏色變淺。他說,冷血動物尤其如此。昆蟲和爬行動物依賴外部熱源,在寒冷的地方,它們黑暗的外表有助於吸收陽光。在溫暖的氣候中,這種需求就沒那麼急迫,這些動物的顏色最終會變淺。

田力博士和Benton教授表示他們對學術澄清持歡迎態度。在回應Delhey小組時,他們引用了一些案例,證明他們對溫暖氣候下動物顏色變深的預測是正確的。比如,芬蘭的黃褐色貓頭鷹要麼是黃褐色的,要麼是淺灰色的,淺灰色可以作為雪地的偽裝。但隨著芬蘭積雪的減少,黃褐色貓頭鷹的數量從20世紀60年代初的12%增加到2010年的40%。

但他們也承認,當溫度和溼度都發生變化時,對氣候驅動的顏色效應的預測就變得特別複雜。氣候模型預測,亞馬遜將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乾燥,各方一致認為這將使動物的變淡。但西伯利亞的寒帶森林可能會變得更熱更潮溼,在這種情況下,溫度和溼度的預測會發生衝突。Benton教授表示,與物理或化學不同,生物定律「不是絕對的,它不像重力」。

即使總體趨勢不變,也很難預測單個物種將如何變化。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勞倫·巴克利(Lauren Buckley)對高海拔地區的蝴蝶顏色進行了研究。蝴蝶通過曬太陽來吸收熱量,但實際上蝴蝶只有翅膀下方的一小部分吸收了熱量。如不知道這一點,人們可能會對整個翅膀的顏色進行量化,但實際上這並不重要。總之,人們需要全面思考生物體是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的。

顏色的變化也可能取決於動物的溫度調節系統:冷血動物顏色變得更淺,但鳥類和哺乳動物表現出更多樣化的結果。為了改進預測,巴克利建議使用博物館標本來拓寬研究的時間跨度,儘管博物館裡的標本顏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田力博士則計劃用甲殼蟲和軟體動物在溫室內進行實驗,積極嘗試誘導顏色的變化。

不過,如果人類未能有力遏制氣候變暖,則越來越多的動物變化數據或將為這一爭論帶來最終的答案。但如果這真的發生了,意味著將有眾多物種走向滅絕,那這將是一個遺憾的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如果氣候持續變暖,動物會變得越來越「迷你」還是越來越大?
    科學家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許多動物變小了。例如,科學家發現蘇格蘭一個島嶼上的綿羊在過去24年裡平均縮小了5%;例如,科學家比較了近300個北極熊的頭骨,發現今天的北極熊在過去100年裡縮小了2%到9%。但科學家也發現,變暖也會使一些爬行動物變大。這是為什麼?
  • 氣候變暖 小丑魚變少
    隨著氣候變暖,海水升溫,小丑魚繁殖能力下降,數量大幅減少。 《自然·交流》雜誌最近刊登的一篇報告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從2015年10月到2016年12月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的莫雷阿島水域觀察13對小丑魚及其共生海葵的生長情況。這一水域2016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水溫升高2攝氏度,導致一半海葵顏色變淺。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南極出現「西瓜雪」,全球氣候變暖有多可怕?
    當然在這些擔心的背後,其實多數可能與人類的關係都比較密切,這裡面牽涉到了氣候的問題,無論是歷史性的高溫還是如今又出現的「西瓜雪」,這都顯示出了氣候的「警鐘」已經在拉響了,地球真的還在變暖之中,與我們全球變暖的關係非常的大,那我們接下來看看南極的一個基本情況以及全球變暖到底有多可怕。南極歷史性的高溫多高?
  • 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中國科學院
    ;相反,可能會更有利於全球變暖。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和格陵蘭冰蓋融化形成淡水並注入北大西洋,減少了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並且使AMOC減緩,從而使向北的熱輸送變少,導致歐洲以及北半球變冷。  然而,最新研究發現,AMOC的另一個作用是在來自低緯度的高溫高鹽水下沉至300米深的中深層海洋的過程中,把海洋表層的熱量輸送至中深層海洋。
  • 對人類來說,全球變冷和全球變暖哪個更可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自從人類活動逐漸增多,地球的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中,全球變暖成為了當今這個世界最大的環境問題。按照目前的理論,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全球的溫度也就會越高。正因為對環境的關注,世界各國也開始控制自身的碳排放。
  • 西媒:全球變暖影響變溫動物壽命
    參考消息網9月21日報導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升溫現象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上升,進而產生諸多後果。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溫度上升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會變快,熱浪等極端現象會使變溫動物出現熱應激。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混合研究所研究員赫爾曼·奧裡紹拉在接受西班牙信息與科技新聞社採訪時說:「高溫會破壞這類動物的熱偏好,甚至可能使它們達到溫度耐受極限。
  • 全球變暖可使熱帶雨林變草原——雨林消失的自然原因
    石松一夜之間為蕨類植物取代,表明氣候變暖導致雨林毀滅。」研究人員相信,這批雨林3億年前因氣候變暖毀滅,可以預示亞馬孫雨林未來命運。科學家已發現,亞馬孫雨林正逐漸消失。他們警告,雨林消退不僅加劇全球暖化,還令眾多只能生存在雨林內的生物面臨滅絕。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全球變暖趨勢加劇,然而我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
    近日全球各地出現多處異常現象,南極出現極地雪藻迅速生長的「西瓜雪」,位於南極的西摩島最高氣溫達到20℃,北極冰川融化出現大量甲烷氣泡點。這些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徵兆,那為什麼我說人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呢?極地雪藻迅速生長的「西瓜雪」還記得「蝴蝶效應」嗎?蝴蝶翅膀微小的扇動甚至能在全球引起一場颶風。
  • 全球變暖對變溫動物影響大 生長速度或變快
    西媒:全球變暖影響變溫動物壽命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升溫現象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上升,進而產生諸多後果。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溫度上升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會變快,熱浪等極端現象會使變溫動物出現熱應激。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混合研究所研究員赫爾曼·奧裡紹拉在接受西班牙信息與科技新聞社採訪時說:「高溫會破壞這類動物的熱偏好,甚至可能使它們達到溫度耐受極限。
  • 美科學家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讓小型食草蜥蜴變巨蜥
    美科學家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讓小型食草蜥蜴變巨蜥 研究顯示較為溫暖的氣候是進化出大型蜥蜴的一個條件。全球氣候變暖能夠讓這種現象再次出現。科學家研究的巨蜥化石是上世紀70年代由愛荷華州大學和杜克大學的考察隊發現的。最近,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開始對這些化石進行研究。  在緬甸發現的巨蜥被稱之為「Barbaturex morrisoni」(意為「長鬍子的莫裡森」),以「大門」樂隊主唱吉姆-莫裡森的名字命名。
  • 科學網—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合作發現,現階段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以下簡稱AMOC)的減緩並不會導致全球變冷
  • 如果氣候繼續變暖,靠溫度決定性別的動物會不會孤獨終老?
    而科學家認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該區域將出現「純雌龜」的種群,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全球變暖。 除了海龜以外,科學家發現氣候變暖也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性別。 那麼,動物界中有哪些有趣的性別決定因素呢?氣候變化會不會使這些受溫度控制性別的種群滅絕呢?
  • 明明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冬天還這麼冷?
    冬天變冷了嗎? 拉尼娜現象 中學地理告訴我們,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會帶來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今冬我國的寒潮,一部分就是受到了拉尼娜現象的影響。
  • 全球變暖致海冰變薄 56頭瘦骨嶙峋的北極熊闖入俄村莊覓食
    新民晚報特稿 就在人們在馬德裡為氣候變化爭論不休時,56隻北極熊卻因為全球變暖導致海面冰層變薄,不得不闖入俄羅斯楚科奇的一個小村莊裡覓食。不過,這群闖入人類村落的北極熊,無論是成年熊還是小熊幾乎都瘦骨嶙峋。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俄羅斯北極生態多樣性專家斯蒂紹夫表示,由於全球氣候異常溫暖,北極熊往常活動的地區冰層變薄,令這56頭熊哪兒也去不了。「如果冰層足夠結實,這些熊或者一小部分熊會到海裡,在那裡可以捕獵海豹或者髯海豹。而現在它們將暫時在海岸附近尋找食物。北極熊也喜歡進入村莊看看人們如何生活的並尋找食物。」
  • 英國30名女性赤裸上身只為呼籲關注氣候問題!全球變暖情況怎樣?
    提起全球變暖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所帶來的問題是世界各國難以「獨善其身」的。在英國,有30名女性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赤裸上身走向街頭抗議。她們呼籲英國議會通過「氣候和生態緊急法案」。她們帶著「難道不能說出事實?」的標語,不著上衣,戴著標有4℃字眼的口罩出現在街頭。
  • 棕黑錦蛇顏色為什麼有深有淺?
    您打開變溫蛇類的心扉,讓您感受冷血溫情。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蛇,遠離偏見。今天來說一些關於蛇的知識,來說一個問題,棕黑錦蛇的顏色為什麼有深有淺。棕黑錦蛇大家可以看到,這一條棕黑錦蛇顏色有明顯不同,頭部比較偏棕色,到中間部分一點點變棕色偏黑,而尾部已經變成黑色了,不得不說這條棕黑錦蛇不是我們見到的一般的棕黑,而是有些特別的棕黑,也明顯體現了棕黑錦蛇的特點,顏色深淺不一
  • 全球氣候變暖危及帝企鵝 50年數量驟減一半(圖)
    12月11日,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前,兩名環保人士扮成企鵝形象,提醒人們南極企鵝的生存環境正因全球變暖受到威脅。當天,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報告指出,南極洲的企鵝種群正承受著全球變暖的壓力,一部分企鵝因此失去了撫養幼崽的場所,另外一部分企鵝因此減少了食物的來源。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與此同時,關於「冷冬」還是「暖冬」「全球變暖」等話題也頗受關注。入冬以來我國很多地方溫度偏低嗎?原因何在?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為您詳解——01真的冷嗎?——你切身感覺到的寒冷,可以得到數據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