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尺度下樹木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

2021-01-10 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全球變化與植物功能性狀研究組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定量了全球尺度下不同群系樹種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為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樹木的死亡提出了新見解。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新植物學家》。

全球變暖背景下,很多區域變得越來越乾旱。與此同時,在過去幾十年裡,各個大陸的森林均有乾旱死亡事件發生,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構成嚴重威脅。然而,由於對樹木乾旱死亡閾值在不同樹種間的變異缺乏了解,人們對森林乾旱敏感性的預測能力還十分有限。

研究人員分析了全球不同群系59個樹種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的變異性,發現致死水勢的分布範圍為1.5至14.7 MPa。平均而言,針葉樹的致死水勢比闊葉樹低;對於闊葉樹而言,熱帶、亞熱帶樹木的致死水勢比溫帶樹木低。

據介紹,樹木的水勢是其水分狀態的直接表徵。樹木能否在乾旱中存活取決於其水勢是否低於其死亡閾值(即致死水勢),因而樹木乾旱響應預測模型應該包含致死水勢這一重要參數。

該研究還發現,針葉樹的致死水勢接近其P50(木質部導水率損失50%時的水勢),而闊葉樹的致死水勢低於其P50而接近其P88(木質部導水率損失88%時的水勢)。無論是針葉樹還是闊葉樹,致死水勢均與木材密度顯著相關,表明較為容易測定的木材密度可以作為樹木致死水勢的預測指標。由於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測定耗時耗力(需數月至數年),該研究結果為全球尺度下森林乾旱敏感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周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17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基於CMIP5降尺度氣候模式的涇河流域驟發乾旱時空特徵預測
    了解未來驟發乾旱的變化規律採取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在兩個有代表性的濃度路徑情景中,使用可變滲透能力(VIC)模型和降尺度氣候模型,重點研究了涇河流域的驟發乾旱特徵。四種降尺度模式集合均值可以很好地捕獲參考期間的水文變化。參考期高溫熱浪驟發(HWFD)和降水短缺驟發乾旱(PDFD)主要發生在流域北部。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土壤水勢檢測儀是什麼,它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一般而言,水在土壤中的形態可以通過兩種形式來表達,一種是土壤含水量,一種是土壤水勢。 不過在不同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勢的相互關係差異極大。雖然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勢這兩個概念都是用來描述土壤中水分的狀態,但是它們針對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土壤物理性質,它們的應用領域也全然不同。當然,其測量方法也不一樣,土壤含水量可以用土壤含水量進行測定,而土壤水勢則需要用到土壤水勢檢測儀。
  • 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是生態治理的關鍵區
    「全球生態危機下的生態治理,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提高是生態治理的關鍵,而生態治理的重點區域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說。在傅伯傑看來,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是真的嗎,全球變暖還將造成什麼影響
    而若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保持現狀,到2100年幾乎所有北極熊都將滅絕。冰川融化.png  眾所周知,北極熊可以長時間不吃東西,但直到最近才知道具體的閾值。目前,根據確定不同動態狀況下動物的能量需求,科學家們採用動態能量平衡模型對每個生態區域分別進行了能量需求量的定義。
  • 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新聞—科學網
    蘭州大學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課題組與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吳召華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全球陸地整體自1900年至今在不斷變暖,累積變暖最劇烈的區域是北半球中緯度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乾旱和半乾旱區域,該區域近幾十年增溫速率達到了每10年0.4攝氏度。
  • 乾旱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地區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及其帶領的團隊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半乾旱地區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確指出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的地區。  據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介紹,乾旱半乾旱區作為全球陸地的特殊組成部分,是近100年來溫度增加最顯著的地區,尤其在冬季北半球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區增溫達1.72度,是全球陸地平均增溫的2倍,是全球變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 乾旱導致古埃及滅亡?
    這將預示著當前全球氣候轉暖等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一具遠古埃及棺材上的樹木年輪樣本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古埃及出現食物資源和社會基礎設施變化,進而導致古埃及文明的逐漸衰落。該項研究討論何種因素導致古埃及文化從3000多年前開始衰落,其中涉及的解釋理論包括:戰爭、饑荒和疾病等。
  • 中國未來驟發乾旱或將頻現
    2016年8月11日,《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題為《全球變暖停滯背景下中國驟發乾旱或將增加》的文章指出,從1979年到2010年,中國的驟發乾旱次數增加了一倍以上
  • 乾旱、災難性降雨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極端天氣持續
    乾旱、災難性降雨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極端天氣持續
  • 保護森林的樹木殺手 白蟻可使雨林免受乾旱危害—新聞—科學網
    但是有一種樹木可能十分歡迎這些小動物,這就是熱帶雨林。 近日,一個中外聯合研究小組表示,在乾旱時期,白蟻能幫助藤蔓幼苗的存活率提高51%。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體型微小的林木白蟻對熱帶雨林因乾旱所致的有害生態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對維持乾旱中長期的生態系統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雜誌。
  • 乾旱危機正在形成,美歐澳非多地已受侵襲,或將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計感染人數已經超過410萬,死亡人數也達到了28萬。從數據來看,無可否認2020年全球最大危機就是這場還在持續發酵的新冠疫情,但就在近日有國外媒體指出乾旱危機已經形成,一旦席捲全球將引發世界糧食大危機。
  • NASA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模式輸出的地圖空間解析度為13.7千米左右,可提供全球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狀況的連續數據。  土壤水分是植物根系可利用的水,因此監測土壤溼度對於管理農作物和預測其產量至關重要。雖然美國早在2012年就已經有了乾濕狀況地圖,但這是首次發布基於衛星的每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狀況全球地圖。
  • 「東邊太陽西邊雨」,我國南方「雨大」,全球許多地區仍在熬乾旱
    而國外許多地區乾旱的情形也差不多。(一)今年初以來,全球各大洲有些地方正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數月不息的澳大利亞山火,就是由乾旱引發的山火所致。全球進入四、五月以來,不同的大洲,乾旱的形勢也有所不同。在歐洲,最乾旱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部、東部地區的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 全球災難不斷?500年來最嚴重!疫情陰影下歐洲遭遇「超級乾旱」
    2019年年末到2020年初的這個冬天裡,全球很多地方都經歷了異常溫暖的冬天,比如我國就是如此,經歷了相當少見的「超級暖冬」,讓很多人記憶猶新。而除了我國意以外,歐洲2019-20冬季也是相當溫暖,甚至很多地方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冬天,而且幾乎沒有積雪。
  • 較高的血紅蛋白輸注閾值並不能改善早產兒的預後
    較高的血紅蛋白輸注閾值並不能改善早產兒的預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48:2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Haresh Kirpalani團隊比較了早產兒血紅蛋白輸注閾值較高或較低對預後的影響。
  • NASA發布首個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發現乾旱問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日前發布首個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發現乾旱問題。NAS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全球地圖的目標之一是使相同的產品在世界各地都能使用,特別是在沒有任何地下水監測基礎設施的國家。
  • 澳洲乾旱的那些事
    澳大利亞為什麼會出現乾旱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二乾旱的大陸,超過80%的土地的年平均降雨量少於600毫米。澳大利亞是如此乾燥。因為我們位於亞熱帶高氣壓帶下,這種氣壓帶促使空氣向下流動,阻止了降雨所需的上升壓力。
  • 2019年澳大利亞乾旱預測及影響:全球糧食危機正在逼近
    2019年乾旱嚴重嗎?據中央社報導,目前澳大利亞雪梨出現空前乾旱,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宣布限水,這將是雪梨10年來首度進行重大限水。不止要關注2019年中國北方乾旱情況,也要關注其他糧食大國的天氣情況,畢竟嚴重乾旱對種植戶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那麼2019年澳大利亞乾旱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