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蘭州大學 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課題組與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吳召華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全球陸地整體自1900年至今在不斷變暖,累積變暖最劇烈的區域是北半球中緯度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乾旱和半乾旱區域,該區域近幾十年增溫速率達到了每10年0.4攝氏度。該項

成果已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

 

今年初夏,連續降溫讓很多人感到「全球氣候變暖」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黃建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學術界,確實有全球氣候變暖是否增溫停滯的爭論。

 

該研究小組利用集合經驗模態分解的方法,通過分析全球陸地表面氣溫不斷變化的長期趨勢,從而分離出不同尺度氣候變率的信號,得到長期的變化趨勢,並進一步獲得全球陸地任一格點的地表氣溫變化趨勢演化特徵。

 

該研究發現,全球陸地整體自1900年至今在不斷變暖。變暖最先開始於北半球的高緯度和副熱帶地區,隨後南半球副熱帶地區開始增暖,而熱帶地區則經歷了一個先變冷再變暖的過程。然而,變暖最劇烈的區域並非以上地區,而是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乾旱和半乾旱區域,位於該區域內的亞洲、歐洲和北美大陸則經歷了自1990年至今最為劇烈和快速的增暖。

 

黃建平表示,該項研究明確指出了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仍在繼續,而且發展中國家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

 

《中國科學報》 (2014-05-20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乾旱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地區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及其帶領的團隊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半乾旱地區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確指出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的地區。  據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介紹,乾旱半乾旱區作為全球陸地的特殊組成部分,是近100年來溫度增加最顯著的地區,尤其在冬季北半球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區增溫達1.72度,是全球陸地平均增溫的2倍,是全球變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 第十七講 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氣候資源
    我國西部與北部部分地區屬乾旱半乾旱氣候。這裡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蒸發能力超過降水量約1000毫米以上。乾旱半乾旱地區與季風區的分界線約在河西走廊。   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輻射與熱量資源都很豐富,只是降水資源不足,使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很低。
  • 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建議—新聞—科學網
    ,我國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後又實施了「一帶一路」戰略,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調整產業結構和研究發展方向。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化肥製造業很薄弱,也沒有大量農家肥,乾旱半乾旱地區廣種薄收,肥料投入明顯不足,我國旱地農業是以提高肥料投入增加旱地糧食產量,實現了以肥調水、水肥耦合的增產增效。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是生態治理的關鍵區
    「全球生態危機下的生態治理,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提高是生態治理的關鍵,而生態治理的重點區域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說。在傅伯傑看來,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 應嚴格區分乾旱地區與半乾旱地區
    應當承認,乾旱地區與半乾旱地區有其共性,但更多的則是差別,概括起來主要有:    (1)乾旱地區降水量低於250毫米,一般而言無灌溉即無農業,植被建造也必須依賴於灌溉或集水區的存在;半乾旱地區的降水量雖較少,但仍處於允許從事正常農田生產及大面積植被可以自然恢復的範圍之內。
  • 乾旱半乾旱地區更要合理利用水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大部分處於乾旱地區,中南部大部分處於半乾旱地區,降雨多的地方年均降雨量400多毫米,少的地方只有100多毫米,所以乾旱天氣經常發生。從氣象學的角度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氣候充滿不確定性,有些年風調雨順,有些年又會幹旱少雨,有些年可能會冰雪成災,草原畜牧業正是適合這種氣候而產生的。
  • 保護森林的樹木殺手 白蟻可使雨林免受乾旱危害—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個中外聯合研究小組表示,在乾旱時期,白蟻能幫助藤蔓幼苗的存活率提高51%。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體型微小的林木白蟻對熱帶雨林因乾旱所致的有害生態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對維持乾旱中長期的生態系統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雜誌。 「白蟻在某些熱帶雨林分布十分廣泛。
  • 基於CMIP5降尺度氣候模式的涇河流域驟發乾旱時空特徵預測
    Predict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flash droughts with downscaled CMIP5 models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 of China氣候變暖極大地影響了驟發乾旱的頻率和強度,可能對農業造成巨大破壞。
  • 研究發現,天氣乾旱會影響動物繁殖率,未來或因人類而更加嚴重
    ,科學家們卻發現,受到氣候環境的影響,一些動物在繁殖期並不會繁育後代,這是怎麼回事呢?但是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多鳴禽物種的數量也都越來越少。這次被選作研究的熱帶鳴禽,分別來自於38個不同的鳴禽物種(其中委內瑞拉18種,馬來西亞20種),雖然是熱帶地區,但是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經常會發生嚴重的乾旱,導致當地鳴禽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糟糕。
  • 中國未來驟發乾旱或將頻現
    2016年8月11日,《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題為《全球變暖停滯背景下中國驟發乾旱或將增加》的文章指出,從1979年到2010年,中國的驟發乾旱次數增加了一倍以上
  • 全球尺度下樹木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全球變化與植物功能性狀研究組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定量了全球尺度下不同群系樹種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為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樹木的死亡提出了新見解
  • 位於安第斯山脈東側的「巴塔哥尼亞高原」,雖地處沿海卻氣候乾旱
    由於安第斯山脈的存在,使得南美洲被分割成了東西兩部分,安第斯山脈西部與太平洋海岸線之間是一個南北延伸的條帶狀區域,寬度較窄,而安第斯山脈東側區域是南美洲的主體部分,從北至南分布的地形單元包括奧利諾科平原、蓋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這些地形單元總體上呈北部靠近赤道附近地區東西寬度大,越往南部東西寬度越窄,到了最南部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東西寬度只有幾百千米
  • 澳大利亞降雨澆滅大火卻引發洪水,科學家:乾旱並未緩解
    雪梨作為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4天時間降雨量就達到391.6毫米,達到了近20年的高峰,雪梨及其周圍的城市深受洪水影響。但是對於其他一些地方,降水「遠遠不夠」,因為它們在飽經了夏季的乾旱、大火、高溫後,整個流域極度乾旱。
  • 楊凌將加大乾旱半乾旱區農業發展研究與示範力度
    本報訊 近日,楊凌示範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向科技部申報了楊凌旱區現代農業與生態修復研究國家實驗室,以期從乾旱半乾旱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穩定人工草地、發展畜牧業,「禁牧」如何過渡到「輪牧」,解決陝西特別是陝北水資源短缺,如何通過雨水集流
  • 乾旱對澳大利亞農業有哪些影響?
    本次大火主要是受夏季炎熱乾燥氣候影響,2019年是澳大利亞有記載以來最熱、最乾燥的一年。 澳大利亞的乾旱氣候對其種植業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受災最嚴重的是位於澳大利亞東部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其中新南威爾斯州更是首都坎培拉和著名城市雪梨的所在地。兩州對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業用地佔全國的50%,農業總產值佔全國的47%。
  • 澳洲乾旱的那些事
    在新州,佔全州面積99.8%的地區都受到乾旱影響。
  • 劉延東:將楊凌示範區建成支撐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
    劉延東:將楊凌示範區建成支撐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時間:2016-07-22 11:15:04來源:陝西日報作者:編輯:石永波 韋元山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7月21日在出席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時強調,要深入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瞄準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將楊凌示範區建設成為支撐和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貢獻。
  • 瑪雅文明的復興因乾旱而受阻
    即便是氣候最初相當微妙的變化,也似乎對瑪雅世界的社會和政治結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瑪雅的終結 瑪雅人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在公元300-1000年的經典瑪雅時期,他們聚集在多達6萬人的複雜城市。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