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斌 徐萍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在我國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礦產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佔有重要戰略地位,我國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後又實施了「一帶一路」戰略,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調整產業結構和研究發展方向。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化肥製造業很薄弱,也沒有大量農家肥,乾旱半乾旱地區廣種薄收,肥料投入明顯不足,我國旱地農業是以提高肥料投入增加旱地糧食產量,實現了以肥調水、水肥耦合的增產增效。但在增產一定幅度的情況下,要進一步高產高效,水分還是限制因素,在有限水資源狀況下,甘肅通過地膜雙壟溝栽培等技術實現玉米高產高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田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就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塑料地膜汙染嚴重,需要大力發展可降解地膜或者其他覆蓋技術。
2000年前後,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特別是以新疆膜下滴灌為代表的現代節水農業。新疆由於滴灌技術的全面推廣,明顯增加了開發沙漠綠洲的能力,擴大了綠洲面積,促進了新疆糧食、棉花及林果業的生產,增加了植被覆蓋,改善了生態環境。噴灌、管道灌溉、地下暗管灌溉等節水灌溉方式也逐漸在華北平原等區域普及。但新疆大面積鹽鹼地長期滴灌,多年之後形成了較厚的鹽鹼集結的障礙層,影響了作物生長,成為當前新疆農業中的一個頭疼問題,利用深翻、深松、粉壟深旋耕等技術對打破鹽鹼層很有效果,但這方面因為需要大馬力拖拉機等,目前還難以普及推廣,需要加大推進力度。
乾旱半乾旱地區糧食安全是首要問題,但隨著現代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乾旱半乾旱地區發展林果業、糧經兼用作物如玉米、馬鈴薯、小雜糧、錯季綠色蔬菜等成為主導產業,相反小麥主糧等面積有一定的下降。新疆前幾年就提出「穩糧壓棉擴畜增果」的產業結構調整計劃。陝西省成為全國水果第一大省,有2000萬畝的果業面積,佔陝西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2020年預期產值達到1000億元左右。寧夏發展賀蘭山東麓百裡葡萄長廊,預期產值也是1000億元。新疆也有2000萬畝的林果面積,產值是500億元。黃土高原周邊的隴東、晉南、豫西等地區也大力發展蘋果、大棗、葡萄等果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也加快了節水高效灌溉(噴灌、滴灌、微噴灌等)的普及。因此,旱地農業的耕作栽培方式和種植制度及經營模式等發生很大的變化。一要研究林果業和蔬菜、中草藥等經濟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等;二要研究糧食作物、小麥、玉米、馬鈴薯的抗旱節水遺傳改良和綠色高效栽培;三要研究小雜糧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灌溉平原地區,如陝西關中平原、甘肅的河西走廊、寧夏的銀川平原、新疆伊犁河谷等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仍然是主要的生產方式。但在黃土高原臺塬地和坡耕地、新疆沙漠綠洲等,發展林果業,種植經濟作物,小雜糧、蔬菜、中草藥等成為主要發展方向。
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溼度小,病蟲害少,果品色香俱佳,是優質果品的生產基地。特別是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和沙漠貧困地區,通過林糧間作套種等,實現了糧食安全、經濟安全(脫貧致富)、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全多贏。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
如何優化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產品優勢主產區和提升果品質量及產業走向世界的潛力,是一個新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賣果賣菜難等問題,希望國家重點支持農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創匯產業及西部農產品物聯網電商產業,加快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優質果蔬、小雜糧等在國內外市場的銷售,在西北脫貧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還要正確認識農業用水的生態經濟功能,除了森林草地,農業也是最大的生態產業,在保障人類食物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同時也保障了人類生態環境安全,沙漠綠洲就是最好的典型。新疆的果業就兼具保障生態安全、食物安全、經濟安全及社會安全的多重功能。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應該把農業用水作為生態用水來考慮,不應該過度強調限制農業用水而擴大生態用水,而是要在保障和高效利用農業用水的同時,兼顧其生態用水的功能。
上世紀西部大開發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的一個大好機遇,加快了西北節水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也加快了該地區的農業結構轉型,例如,陝西省經過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為全國第一水果大省,實現了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改善、脫貧致富的協同發展。
目前,我國正在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建立十個蘋果園的提議;寧夏將打造中國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基地等。建議國家整體設計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的現代農業發展區劃,除了重點發展關中平原、銀川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四大糧倉外,還要重點打造開發黃土高原(渭北、陝北、隴東、晉南、豫西)經濟生態果業、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新疆南部經濟生態果業等,並給予重點科技專項的支持,最終建設成為世界級的綠色有機果業基地和果品加工及營銷基地,延伸產業鏈,擴大國內外銷售市場,使其在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脫貧致富、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安全等方面成為世界乾旱半乾旱的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報》 (2017-06-07 第5版 農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