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建議—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張正斌 徐萍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在我國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礦產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佔有重要戰略地位,我國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後又實施了「一帶一路」戰略,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調整產業結構和研究發展方向。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化肥製造業很薄弱,也沒有大量農家肥,乾旱半乾旱地區廣種薄收,肥料投入明顯不足,我國旱地農業是以提高肥料投入增加旱地糧食產量,實現了以肥調水、水肥耦合的增產增效。但在增產一定幅度的情況下,要進一步高產高效,水分還是限制因素,在有限水資源狀況下,甘肅通過地膜雙壟溝栽培等技術實現玉米高產高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田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就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塑料地膜汙染嚴重,需要大力發展可降解地膜或者其他覆蓋技術。

2000年前後,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特別是以新疆膜下滴灌為代表的現代節水農業。新疆由於滴灌技術的全面推廣,明顯增加了開發沙漠綠洲的能力,擴大了綠洲面積,促進了新疆糧食、棉花及林果業的生產,增加了植被覆蓋,改善了生態環境。噴灌、管道灌溉、地下暗管灌溉等節水灌溉方式也逐漸在華北平原等區域普及。但新疆大面積鹽鹼地長期滴灌,多年之後形成了較厚的鹽鹼集結的障礙層,影響了作物生長,成為當前新疆農業中的一個頭疼問題,利用深翻、深松、粉壟深旋耕等技術對打破鹽鹼層很有效果,但這方面因為需要大馬力拖拉機等,目前還難以普及推廣,需要加大推進力度。

乾旱半乾旱地區糧食安全是首要問題,但隨著現代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乾旱半乾旱地區發展林果業、糧經兼用作物如玉米、馬鈴薯、小雜糧、錯季綠色蔬菜等成為主導產業,相反小麥主糧等面積有一定的下降。新疆前幾年就提出「穩糧壓棉擴畜增果」的產業結構調整計劃。陝西省成為全國水果第一大省,有2000萬畝的果業面積,佔陝西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2020年預期產值達到1000億元左右。寧夏發展賀蘭山東麓百裡葡萄長廊,預期產值也是1000億元。新疆也有2000萬畝的林果面積,產值是500億元。黃土高原周邊的隴東、晉南、豫西等地區也大力發展蘋果、大棗、葡萄等果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也加快了節水高效灌溉(噴灌、滴灌、微噴灌等)的普及。因此,旱地農業的耕作栽培方式和種植制度及經營模式等發生很大的變化。一要研究林果業和蔬菜、中草藥等經濟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等;二要研究糧食作物、小麥、玉米、馬鈴薯的抗旱節水遺傳改良和綠色高效栽培;三要研究小雜糧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灌溉平原地區,如陝西關中平原、甘肅的河西走廊、寧夏的銀川平原、新疆伊犁河谷等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仍然是主要的生產方式。但在黃土高原臺塬地和坡耕地、新疆沙漠綠洲等,發展林果業,種植經濟作物,小雜糧、蔬菜、中草藥等成為主要發展方向。

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溼度小,病蟲害少,果品色香俱佳,是優質果品的生產基地。特別是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和沙漠貧困地區,通過林糧間作套種等,實現了糧食安全、經濟安全(脫貧致富)、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全多贏。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

如何優化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產品優勢主產區和提升果品質量及產業走向世界的潛力,是一個新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賣果賣菜難等問題,希望國家重點支持農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創匯產業及西部農產品物聯網電商產業,加快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優質果蔬、小雜糧等在國內外市場的銷售,在西北脫貧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還要正確認識農業用水的生態經濟功能,除了森林草地,農業也是最大的生態產業,在保障人類食物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同時也保障了人類生態環境安全,沙漠綠洲就是最好的典型。新疆的果業就兼具保障生態安全、食物安全、經濟安全及社會安全的多重功能。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應該把農業用水作為生態用水來考慮,不應該過度強調限制農業用水而擴大生態用水,而是要在保障和高效利用農業用水的同時,兼顧其生態用水的功能。

上世紀西部大開發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的一個大好機遇,加快了西北節水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也加快了該地區的農業結構轉型,例如,陝西省經過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為全國第一水果大省,實現了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改善、脫貧致富的協同發展。

目前,我國正在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建立十個蘋果園的提議;寧夏將打造中國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基地等。建議國家整體設計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的現代農業發展區劃,除了重點發展關中平原、銀川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四大糧倉外,還要重點打造開發黃土高原(渭北、陝北、隴東、晉南、豫西)經濟生態果業、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新疆南部經濟生態果業等,並給予重點科技專項的支持,最終建設成為世界級的綠色有機果業基地和果品加工及營銷基地,延伸產業鏈,擴大國內外銷售市場,使其在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脫貧致富、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安全等方面成為世界乾旱半乾旱的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報》 (2017-06-07 第5版 農業周刊)

相關焦點

  • 劉延東:將楊凌示範區建成支撐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
    劉延東:將楊凌示範區建成支撐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時間:2016-07-22 11:15:04來源:陝西日報作者:編輯:石永波 韋元山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7月21日在出席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時強調,要深入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瞄準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將楊凌示範區建設成為支撐和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貢獻。
  • 楊凌將加大乾旱半乾旱區農業發展研究與示範力度
    本報訊 近日,楊凌示範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向科技部申報了楊凌旱區現代農業與生態修復研究國家實驗室,以期從乾旱半乾旱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穩定人工草地、發展畜牧業,「禁牧」如何過渡到「輪牧」,解決陝西特別是陝北水資源短缺,如何通過雨水集流
  • 應嚴格區分乾旱地區與半乾旱地區
    我的專業與自然地理相距較遠,但在實際工作中涉及到該文所強調的問題,故很感興趣,讀後頗有收穫,也同意文中所表述的多數論點,但該文在強調「地帶性」的前提下,沒有把乾旱地區和半乾旱地區嚴格區分開來,題目統稱「乾旱區」可以理解,但將這兩個區域的「地帶性規律」以及發展方向等混在一起論述似有不妥,由於類似的混淆曾多次在有關文件、論述和討論會中出現,故我認為有必要加以說明或澄清。
  • 乾旱半乾旱地區更要合理利用水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大部分處於乾旱地區,中南部大部分處於半乾旱地區,降雨多的地方年均降雨量400多毫米,少的地方只有100多毫米,所以乾旱天氣經常發生。從氣象學的角度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氣候充滿不確定性,有些年風調雨順,有些年又會幹旱少雨,有些年可能會冰雪成災,草原畜牧業正是適合這種氣候而產生的。
  • 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新聞—科學網
    蘭州大學   今年初夏,連續降溫讓很多人感到「全球氣候變暖」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黃建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學術界,確實有全球氣候變暖是否增溫停滯的爭論。   該研究小組利用集合經驗模態分解的方法,通過分析全球陸地表面氣溫不斷變化的長期趨勢,從而分離出不同尺度氣候變率的信號,得到長期的變化趨勢,並進一步獲得全球陸地任一格點的地表氣溫變化趨勢演化特徵。   該研究發現,全球陸地整體自1900年至今在不斷變暖。
  • 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是生態治理的關鍵區
    「全球生態危機下的生態治理,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提高是生態治理的關鍵,而生態治理的重點區域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說。在傅伯傑看來,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 第十七講 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氣候資源
    我國西部與北部部分地區屬乾旱半乾旱氣候。這裡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蒸發能力超過降水量約1000毫米以上。乾旱半乾旱地區與季風區的分界線約在河西走廊。   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輻射與熱量資源都很豐富,只是降水資源不足,使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很低。
  • 乾旱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地區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及其帶領的團隊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半乾旱地區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確指出半乾旱地區是全球陸地表面增溫最顯著的地區。  據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介紹,乾旱半乾旱區作為全球陸地的特殊組成部分,是近100年來溫度增加最顯著的地區,尤其在冬季北半球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區增溫達1.72度,是全球陸地平均增溫的2倍,是全球變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 乾旱對澳大利亞農業有哪些影響?
    澳大利亞的乾旱氣候對其種植業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受災最嚴重的是位於澳大利亞東部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其中新南威爾斯州更是首都坎培拉和著名城市雪梨的所在地。兩州對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業用地佔全國的50%,農業總產值佔全國的47%。 澳大利亞農業概況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目前農業用地約3.7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48%。
  • 內蒙古乾旱面積超五成 中西部地區旱情持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27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部中心獲悉,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旱情仍嚴重且將持續發展需關注。一、內蒙古乾旱面積超五成經過前期一輪大範圍降水天氣過後,東部地區旱情得到明顯緩解,但中西部地區旱情持續,截止到4月24日,全區大部乾旱以重旱為主,中旱以上乾旱主要出現在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大部、鄂爾多斯市大部、包頭市北部、呼和浩特市西北部、烏蘭察布市北部、錫林郭勒盟西北部、通遼市北部、呼倫貝爾市西部地區。當前乾旱面積54.58萬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55.4%。
  • 保護森林的樹木殺手 白蟻可使雨林免受乾旱危害—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個中外聯合研究小組表示,在乾旱時期,白蟻能幫助藤蔓幼苗的存活率提高51%。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體型微小的林木白蟻對熱帶雨林因乾旱所致的有害生態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對維持乾旱中長期的生態系統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雜誌。 「白蟻在某些熱帶雨林分布十分廣泛。
  • 澳洲乾旱的那些事
    乾旱有四種類型。圖中標誌從左至右分別表示氣象乾旱、農業乾旱、水文乾旱、社會經濟乾旱。乾旱不一定按照圖中的順序發生,但某種類型的乾旱是由於其他乾旱引發的情況卻非常普遍。 2 農業乾旱當土壤含水量由於蒸散(因日曬而乾燥)的速度快於雨水補充的速度而減少時,就會發生農業乾旱。這會導致土壤含水量不足或土壤中供作物生長的水分不足的情況。在澳大利亞南部,由於旱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所以這種情況很常見。
  • 江南、華南部分地區乾旱持續 中國氣象局提醒做好森林防火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2月4日,在中國氣象局12月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表示,12月,西南地區南部、江南、華南部分地區需關注氣象乾旱的持續或發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據悉,10月中旬以來,江南、華南氣象乾旱開始露頭並逐漸發展。
  • 中國未來驟發乾旱或將頻現
    2016年8月11日,《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題為《全球變暖停滯背景下中國驟發乾旱或將增加》的文章指出,從1979年到2010年,中國的驟發乾旱次數增加了一倍以上
  • 殖民者的發明:澳大利亞是如何「被乾旱」的
    展開地圖,這塊大陸跨兩個氣候帶,北部屬於熱帶氣候,南部屬於溫帶氣候,內陸是荒無人煙的沙漠,乾旱少雨。但是,澳大利亞絕大多數居民住在沿海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溼潤,呈現明顯的海洋性特徵。那麼,這些久居沿海,甚至從未到過內陸的澳大利亞人對於乾旱的焦慮感是如何產生的?
  • 全球尺度下樹木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全球變化與植物功能性狀研究組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定量了全球尺度下不同群系樹種乾旱死亡的水勢閾值,為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樹木的死亡提出了新見解
  • 殖民者的發明:澳洲是如何「被乾旱」的
    展開地圖,這塊大陸跨兩個氣候帶,北部屬於熱帶氣候,南部屬於溫帶氣候,內陸是荒無人煙的沙漠,乾旱少雨。但是,澳大利亞絕大多數居民住在沿海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溼潤,呈現明顯的海洋性特徵。那麼,這些久居沿海,甚至從未到過內陸的澳大利亞人對於乾旱的焦慮感是如何產生的?新移民「乾旱」體驗從何而來英國人最初在雪梨的植物灣登陸。
  • 拉尼娜現象使美國西南部地區持續乾旱,惡劣天氣恐將持續到明年
    美國西南部地區持續乾旱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是最為常見的,主要的氣象災害包括洪澇、暴雨、乾旱、寒潮、沙塵暴、高溫、冰雹、颱風、龍捲風等類型,其中洪澇和乾旱是最為常見的氣象災害。就我國這樣一個國土面積十分巨大的國家來說,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洪澇和乾旱災害,同樣道理,地處北美洲國土面積和我國幾乎相當的美國,也是一個洪澇和乾旱頻發的國家。2020年春季以來,美國西部地區發生了持續的旱災,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美國如此嚴重的旱災?
  • 中國氣象局:今年可說是最近40年以來比較嚴重的乾旱
    中新網11月5日電 在中國氣象局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葉殿秀說,從氣象角度來講,今年乾旱日數是歷史上同期第四多,面積在南方地區也是歷史同期第二大。綜合來講,今年的乾旱還是比較嚴重的,可以說是最近40年以來比較嚴重的乾旱。
  • 陳新光:澳大利亞面臨歷史最嚴重乾旱考驗
    但刻畫澳大利亞乾旱狀況時的一個特點:所謂「乾旱」,其參照的是農業乾旱的標準,更確切地說,是英國農業的標準。 上世紀六十年代,澳大利亞學者B.R.戴維森的著作《澳大利亞:潮溼還是乾旱》的出版曾經引發了農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學者們激烈的論戰。此後儘管「乾旱說」備受質疑,但澳大利亞的乾旱一直是一個需要被克服的敵人。這是因為澳大利亞位於南緯11度與39度之間,南回歸線橫穿大陸中部,大部地區屬熱帶、亞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