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哥尼亞高原和安第斯山脈都是位於南美洲的地形單元,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總長度達8900千米,屬於科迪勒拉山系的組成部分,是由於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而隆起形成的海岸山脈,屬於褶皺山脈的範疇。安第斯山脈位於南美洲的西側,走向大致呈南北走向,由於板塊之間的強烈碰撞擠壓,使得安第斯山脈成為海拔極高的山脈,平均海拔達3660米。
由於安第斯山脈的存在,使得南美洲被分割成了東西兩部分,安第斯山脈西部與太平洋海岸線之間是一個南北延伸的條帶狀區域,寬度較窄,而安第斯山脈東側區域是南美洲的主體部分,從北至南分布的地形單元包括奧利諾科平原、蓋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這些地形單元總體上呈北部靠近赤道附近地區東西寬度大,越往南部東西寬度越窄,到了最南部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東西寬度只有幾百千米,距離海洋非常近。
巴塔哥尼亞高原的名稱,「巴塔哥尼亞」在西班牙語中是「巨足」的意思,巴塔哥尼亞高原就像是南美洲巨大的腳,站立在海洋之中。巴塔哥尼亞高原的緯度大約從南緯37°至南緯51°左右,地處中緯度溫帶地區,而且距離海洋又比較近,但是巴塔哥尼亞高原的氣候卻十分乾旱,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這就十分奇怪了,一個距離海洋這麼近的區域,為什麼不能得到海洋的水汽呢?
我們知道,全球降水的總體分布規律是「從沿海往內陸遞減」,但是我們不能認為沿海地區降水就肯定豐富,降水的多少主要取決於風向,如果風從海洋往陸地吹,那麼就能帶來溼潤空氣,氣候就溼潤;如果風從陸地往海洋吹,那麼海洋水汽就不能到達陸地,氣候就乾旱。不過巴塔哥尼亞高原所在地區東西兩側距離大西洋和太平洋都非常近,而且根據緯度當地受盛行西風帶控制,應該可以輕鬆得到來自太平洋的水汽。
不過且慢,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這裡還有另一影響因素,那就是南北走向,高大的安第斯山脈,來自太平洋的溼潤空氣往東碰到了安第斯山脈的阻擋,安第斯山脈西側地區成為盛行西風帶的迎風坡,空氣抬升降水十分豐富,而當盛行西風帶翻過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後,進入到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坡地區,水汽含量就很少了,而且空氣做下沉運動,溫度不斷上升,形成「焚風」效應,也就是又熱又幹的空氣,降水稀少,使得巴塔哥尼亞高原成為了乾旱的溫度荒漠自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