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變化中的北極,動物正在縮小和凍死

2020-12-05 悟空科學世界

寒冷正在席捲世界某些地方,惡劣的天氣變化給人們和動物帶來了許多麻煩,甚至有些情況已變得更糟。

由於懷孕的母親正在努力尋找食物,在北極苔原地區擠在北極苔原上的植物,長毛的哺乳動物麝香牛體內寶寶正在變小,因為受天氣影響食物變得越來越匱乏。

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

麝香牛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用蹄子扒雪,但是氣溫上升意味著降水越來越像降雨一樣,只能在地表上凍結,使植物生活在難以接近的冰層中。

與此同時,在一種可能變得更為常見的惡劣天氣事件中,超過50個麝香麝在冰上淹沒,因為陣陣凜風吹著冰和冰凍的水,從內陸的潮汐中湧出,不斷上升的海洋正在使這樣的浪潮變得更大更普遍。

在兩個大陸北極寒冷的冬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尋常的天氣,正在使一些遠北的野生動物的生活變得更緊張了。

大多數人都知道北極熊有麻煩,但是人們並沒有真正把海上發生的變暖聯繫起來。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在氣溫變暖的時候正在影響陸地上的動物。而且這些影響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讓下一代面臨著風險

為了理解極端天氣可能如何打擊這些巨大的生物,科學家們和他們的學科一樣,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在黑暗中,與擠在一起,拍攝照片和筆記。他們跟蹤動物大小和天氣事件,並使用計算機模型。

科學家知道,2003年,一次大規模的降雪事件導致2萬名麝鼠挨餓,但他們發現,對於頻繁發生的較小事件也是有後果的。當懷孕的動物暴露在這樣的時期,它們努力尋找食物,其後代面對著生存,實際上是一件大事,因為要有足夠的食物。

無論是我們想到營養不良的孩子還是麝香牛,我們都知道,在懷孕期間,特別是在最後三個月,如果母親無法獲得食物,寶寶就會付出代價,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可以導致壽命縮短和健康狀況不佳。

長期的後果不太可能是不太理想的,溫度上升也正在通過北極冬天而增加雨水,而且但是天氣情況也可能以其他方式造成麻煩。

冰凍的海嘯

在2011年2月的一次飛行中,科學家拍攝了一個在瀉湖中的55個麋鹿。幾個星期後,其中52人死亡,大部分幾乎完全被埋在冰下,其中一隻動物的喉嚨裡有大塊的冰塊,唯一沒有完全封閉的動物站立,似乎一直在走路,在尋找食物。

在天氣異常情況下,動物已經成為一種奇怪的局部海嘯受害者。大風使平均海潮高出正常水平16倍,推動了內陸的厚冰和海浪。在麋鹿生活附近堆積了厚達50釐米的五米長冰盤。所有這些動物都埋在冰裡,它們無法逃脫。

海嘯,是由於大量水分的移動,造成的水體中的一系列波浪,一般在海洋或大湖中發生。地震,火山噴發和其他水下爆炸(包括引爆水下核裝置),山體滑坡,冰川產犢,隕石撞擊以及其他水面以下的幹擾都有可能引發海嘯。與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而產生的風或潮汐產生的正常海浪不同,是由於水的流失而產生海嘯。

但是隨著海平面的升高,沿海村莊已經面臨如此嚴重的侵蝕。

自然災難,突如其來,我們無法逃避,但任何事物,我們只要弄清楚其原因,就會採取相應措施來儘量避免災難,如本文所描述一樣,氣候變暖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動物無法生存問題,我們可以就氣候變暖採取相應措施,或許災難就會得到緩解,當然它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你說呢?

相關焦點

  • 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氣候變化為誘因,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而這種生物自身對自然的反饋也有著嚴謹的刻度,僅僅幾天或幾周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會對這些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未知的影響。氣候變化已開始科學家分析,北極動物的季節性行為變化已經開始,但很多北極動物的運動方式卻出現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變化。
  • 一個禮拜就能斷奶的北極動物——冠海豹
    北極作為地球上惡劣環境之一,這裡的動植物資源雖然不像南極那般貧瘠稀疏,但作為常年寒冷的地方,這裡的動物資源還是遠比不上熱帶雨林,最熟悉不過的應該要數北極熊了,而事實上除了北極熊這裡的寒冷陸地上還有北極狐,北極麝牛以及北極馴鹿等哺乳動物,而在這其中,還有一種較為奇怪的動物,那就是冠海豹
  • 浮遊植物在北極瘋狂生長,食物鏈或會出現變化,引來更多食肉動物
    現在,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一項研究結果認為,未來,北極食物鏈或會出現重大變化,因為北冰洋浮遊植物數量超預期增長,打破了當前生態平衡,或會吸引來大量草食性動物,引發科學家對生態環境的擔憂。,總數量已經增加了57%,越來越多藻類植物將會吸引來更多草食性動物,更多草食性動物又會吸引來更多肉食性動物,食物鏈將在這裡越變越強大。
  • 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在北極這種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無論是捕食者還是被捕食者、鳥類還是哺乳動物,都要遵循這種特殊的感知時間表。而這種生物自身對自然的反饋也有著嚴謹的刻度,僅僅幾天或幾周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會對這些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未知的影響。
  • ...發動機、動物精子、「新北極」、人類腳印、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
    ——《科技日報》3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9月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氣候變化影響深遠,木本植物向熱帶和北極地區擴散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世界上的稀樹草原和凍土帶的喬木和灌木覆蓋率正在增加。圖片:安迪·坎迪隨著氣候持續變暖,從大堡礁的「死亡事件」到喜馬拉雅山上遊的植被生長,各種方式正在改變著自然環境。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全球變暖也在推動熱帶稀樹草原和苔原上樹木的蔓延,這對環境是個壞消息。
  • 比北極冷!青島人凍哭,北極也在哭泣……
    通過這次冷空氣,北極更走進了我們的視線。面對「冬暖夏熱」的現狀,科學家稱,北極熊將無處落腳。2020年夏天,西伯利亞出現38℃的高溫天:氣候變化關乎人類命運,而其目前的嚴重性已超出我們的想像。科學家們正通過各種方法監測地球環境,尤其是兩極地區的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和汙染導致北極熊體型變小
    科學家在對比20世紀初期和末期的北極熊頭顱骨後說,由於汙染增多和海洋冰面減少,北極熊的體積變小,體態也發生了變化。  科研人員通過研究頭骨尺寸來推算北極熊的體型。在對比近300個北極熊頭骨標本後,科研人員發現頭骨尺寸在過去百年裡縮小了2%至9%。
  • 北極動物和美景
    海中的冰山和巖石景觀。一片片冰塊漂浮在水中。Landscape of icebergs and rocks in the sea. Pieces of ice float in the water.北極動物和美景北極熊媽媽 (熊繞桿菌) 和雙小熊放在浮冰斯瓦爾巴群島北極挪威北部
  • 有袋類動物生活在北極恐龍中
    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有袋動物物種,它們在恐龍時代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地區,為複雜的古代景觀增添了生動的新細節。拇指大小的動物,名叫Unnuakomys hutchisoni,在大約6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極地區。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熱帶島嶼上的蟾蜍正在迅速縮小
    發表於《生物學報》的一項研究顯示,入侵了兩個熱帶島嶼的蟾蜍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體型縮小了1/3,從進化的時間尺度上來說,這是非常快的。喉頭蟾蜍原產於非洲大部分地區。1922年和1927年,來自南非德班的喉頭蟾蜍被引入到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島和留尼旺島。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中國科學院
    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 美國衛星拍到的北極照片,科學家深感擔憂,霍金警告要實現了嗎?
    我們時常說,人類的命運與地球環境息息相關,如今地球環境的惡化性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科學家也正在利用先進的設備密切關注地球環境的改變。曾經的南北兩極是許多人心中的聖地,它們遠離城市,在最遠的兩端遙遙相望,沒想到隨著全球溫度的持續升高,南北兩極的冰川開始了加速融化,許多掩埋在凍土層中的物質也漸漸的顯露了出來。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導讀:大家好,我是小二黑,據相關資料顯示,北極已經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那麼全球暖化的現象也已經不是未來的事情了,而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也將會遠遠提前,我們究竟可以做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
  • 人在凍死前,會脫光衣服面帶微笑,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與人類的認知相悖,就拿人凍死這件事來說,人感知到周圍寒冷時,都會緊抱身體,裹緊衣服試圖取暖,這是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做出的行為,不過人在凍死前,並不是這樣的,而是脫掉身上的衣服、鞋子、襪子等等,一件不留,完全與我們想像中的結局相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凍死的人面部表情也並不猙獰,不像是掙扎過,而是面帶微笑,這種發現引起不少人的深思。
  • 生活在北極的十種動物 生存能力真強!
    北極圈,北極地區有著極端的氣候條件,那裡被寒冷、積雪所包圍著,在這片土地上,僅有很少的植物和動物生存著。嚴寒季節的冬眠,隱匿的顏色和厚厚的皮毛能幫助那些動物在北極地區生存,之前介紹了生活在南極的八種動物,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生活在北極的十種動物吧!
  • 科普|說好了全球變暖,怎麼天氣還要凍死人的節奏?
    既然全球變暖,為啥冬天還會有極端冷天,要凍死人的節奏?實際上,這種懷疑由來已久,但要解釋清楚「全球氣候變暖而且是由人類過多使用化石能源導致的」,又非一篇文章可以實現的。但我們必須認定一個事實:氣候變暖已實實在在存在,需要做很多努力來改善地球溫升。轉發下文,供參考。
  • 科學家發現,北極冰融化或超預期,北極熊可能在加速滅絕中
    根據科學雜誌指出,在2018年的時候,北極地區可以說就發生了巨變,冰融化可能就超預期看,因為在夏天,直接近1000萬千米的北極海冰消失,這創下了一個北極「異常」模式的臨界點,並且科學家們通過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在2018年7月的時候,北極的海冰正以每天10.55萬平方千米的速度融化,這確實難以想像,所以說要是說北極氣候沒變,可能也沒有人想像了。
  • 補完南極換北極科學家在北極發現超大臭氧層破洞
    臭氧層是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高的層次。紫外輻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對大氣有增溫作用,同時保護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遠紫外輻射的傷害,透過的少量紫外輻射,有殺菌作用,對生物大有裨益。南極地區2018年,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0年起,南極的臭氧層破洞正在以每10年縮小1%-3%的速度進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