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中國科學院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

  「照此下去,北極海冰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完全消失。」宋米榮強調。

  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今年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精準預測還有很高難度

  海冰面積是對海洋上海冰覆蓋區域的一種度量,海冰存在較高的反射率,能夠將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反射出去,使極地維持一個冷源的狀態,而海冰面積的大小則能反映出進入地球系統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科學家之所以高度關注北極海冰,是因為它的變化不僅對局地氣候有顯著影響,而且對全球的大氣、海洋系統都有持續影響。更重要的是,極地海冰和氣候變化對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特別是我國氣候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

  為了精準預測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科學家操碎了心。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表示,目前北極海冰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基於現有的預測手段和技術來看,準確預測海冰的難度非常高。

  劉驥平說,一個重要的手段是通過建立數值模式來進行預測,這需要利用歷史海冰、大氣和海洋數據建立統計模型,用來預測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等的空間分布。劉驥平課題組就研發了一個北極海冰數值預測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利用大氣—海冰—海洋的全耦合的北極區域數值預報模型進行海冰預測,最新預測的結果是今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最小值是436萬平方公裡。

  另外,衛星觀測目前是北極海冰監測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衛星每天幾次越過極地地區的時候,衛星上的高級微波掃描輻射計、特殊傳感器微波成像儀收集數據,通過對數據形成的圖像進行分析反演,可以得到極地海冰密集度的分布,進而計算得到海冰面積。」宋米榮說。

  劉驥平介紹說,衛星遙感具有大尺度、實時與連續觀測的特點,高解析度的衛星,其解析度能夠達到幾百米,這樣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看到海冰的形態演變狀況,可以為數值模型提供更準確、更合理的海冰初始條件,進而減小數值模型的模擬偏差,提高北極海冰的預測能力。

  但同時,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在極地只能比較好地觀測到海冰覆蓋情況,雲層覆蓋使得高解析度可見光和近紅外衛星遙感大打折扣,對海冰厚度和其他狀態的估算有比較大的誤差。

  海冰減少將引發一系列變化

  全球變暖無疑在北極海冰的減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據研究,引起北極海冰變化的原因除了全球變暖以外,還有以下因素:北極陸地冰川融化導致徑流加大,使北極結冰量受到顯著影響;來自大西洋的暖水溫度和流量變化對北極海冰影響很大;來自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較高,影響北極夏季海冰融化;北極某些區域的風力趨於減弱,顯著影響海冰輸出,對北冰洋總體冰量產生影響。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導火索,能引發海洋和大氣的一系列變化,進而會深遠地影響高寒地區的生態系統、海岸線穩定與人居環境,與此同時,也將進一步作用於全球氣候系統,影響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

  在宋米榮看來,北極海冰的減少,將直接影響極地的生態環境。在海冰的底部有特定的藻類和細菌生長,為浮遊生物提供食物,浮遊生物又餵養了較大的動物。海冰的減少特別是夏季出現更多的開闊水域,將造成浮遊生物大幅減少,進而影響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動物。此外,北極熊、海豹、海象等正在喪失棲息地,被迫向北移動,而一些新的物種如北大西洋鱈魚和頂級捕食者鯨魚等則因為沒有海冰覆蓋而遷入,使極地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

  如果北極海冰完全消失,除了極地的生態環境被改變外,也會破壞全球海洋環流,對極地和全球天氣氣候系統產生影響,北極永久凍土裡凍結的溫室氣體可能被釋放,加劇北極的變暖。研究表明,北極變化與中國極端高溫、極端低溫、強降水、暴雪、霾日數,以及歐洲的高溫熱浪,歐亞大陸北部冬季變冷趨勢,美國東北部暴風雪等密切相關。比如,在北極加速變暖的階段,美國東北部發生強暴風雪的城市數量明顯增加。

  此外,北極加速變暖還會導致格陵蘭冰蓋進一步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使得鹽土向內陸擴展,從而導致土地鹽漬化和沼澤化,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會因此急劇減少,造成糧食產量下降。

  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挑戰。

  可能的利好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通過北冰洋的航線將變得頻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不斷融化,讓北極航道逐漸具備通航可能性。北極航道主要包括俄羅斯沿岸的東北航道、穿越北冰洋中央公海海域的中央航道和途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的西北航道。東北航道是目前主要通航的路線,近年來,我國已試航成功的貨櫃船走的就是東北航道。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
  • 海冰減少將導致北極熊處境更危險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等機構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稱,北極熊的新陳代謝速度比以往更快,這意味著北極熊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存活。在全球變暖導致海冰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北極熊覓食更加困難,處境將變得更加糟糕。
  • 15年內北極海冰或將消失,北極熊面臨滅絕,其它生物不會好過
    在近期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團隊表示,未來15年的時間裡,北極海冰很可能會消失。佔據北冰洋三分之一的北極海冰在北極地區,覆蓋著格陵蘭島和北極高緯度大陸地區、其它各個島嶼的海冰,都屬於北極海冰。
  • 北極熊可以在遠離陸地的北極遠洋海冰上生存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北極熊通常生活在北冰洋近海的海冰上。那麼,在遠離陸地的北冰洋遠洋地區,只有海冰而沒有陸地,北極熊可以在這裡生存嗎?海冰對北極熊生活意味著什麼?海冰對北極熊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這裡位於北極熊分布的最南端,到夏季海冰會融化,北極熊被迫登陸。這個時候它們會找一些庇護所蟄伏起來,等到海冰重新凍結,再回到海冰上狩獵。北極熊的消化系統早已經適應低蛋白、高脂肪的純肉食性飲食,對植物的利用效率很低。當北極熊在陸地上避難的時候,雖然有的熊可以靠吃垃圾維持住體重,甚至長得更胖,但這無法給它們帶來生殖優勢。
  • 北極地區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上岸覓食鯨魚屍體
    不,你的眼睛別看花了,這漫山遍野的白色毛絨絨動物可不是溫柔的小綿羊,而是目前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陸地肉食動物——北極熊。你一定感到很詫異,北極熊是高傲的獨居性動物,為什麼會如此這般像綿羊一樣聚集在一起呢? 不用說這肯定和人類做的孽有關。北極熊幾乎是全然的肉食動物,而且極為專一,主食是各種海豹。但海豹在海中動作敏捷靈活,北極熊只有等它們到海冰上活動時才能捕捉。
  • 全球暖化致北極海冰溶解 北極熊數量恐少3成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1月20日報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海冰融解,到本世紀中期,北極熊的數量可能減少超過3成。據報導,IUCN在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證實,估計目前在北極的北極熊約有2.2萬至3.1萬隻,但隨著棲息地減少,它們將越來越難生存。
  • 海冰覆蓋率年年下滑 北極熊面臨更長的禁食期
    但現實是,北極海冰覆蓋率年年下滑,北極熊已經要面臨更長的禁食期。《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發現,禁食期一旦超過一定天數,北極熊的生存率將不斷下跌,而到2100年,許多地區的北極熊難逃滅絕。北極熊的土地在20年前,任何一名在北極科考的生物學家都不會用瘦骨嶙峋、羸弱無力這種詞語來描述北極熊。
  • 海冰覆蓋率年年下滑 北極熊面臨更長的禁食期
    瘦成骨架的北極熊海冰覆蓋率正在下降 (上圖為1979年,下圖為2019年)覓食的北極熊母子北極熊依靠海冰來捕食,如果沒有海冰,北極熊就只能餓肚子。但現實是,北極海冰覆蓋率年年下滑,北極熊已經要面臨更長的禁食期。《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發現,禁食期一旦超過一定天數,北極熊的生存率將不斷下跌,而到2100年,許多地區的北極熊難逃滅絕。
  • 氣溫不斷升高,北極海冰持續融化,北極熊恐在80年內滅絕
    北極海冰融化,北極熊棲息地被破壞北極熊,顧名思義生活在北極及周邊地區,它們擁有一身厚厚的皮毛和脂肪,能支持它們在嚴寒地區生活。北極熊是唯一一種需要被劃分為海洋哺乳動物的熊,它們雖然能夠在岸上生活,但它們的食物來源主要來自於北冰洋。
  • 氣候變化或致北極熊數量在本世紀中葉減少三分之二
    有居民目擊到有6-10隻北極熊在新地島附近「轉悠」,一度讓周圍的居民恐慌,新地島當地政府立即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北極熊,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本是冰原上的王者。但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圈海冰數量不斷減少,一些北極熊不得不離開熟悉的冰川家園,來陸地尋找食物以存活下去。每年的2月27日是國際北極熊日,那麼,人們為保護北極熊做了哪些努力?
  • 缺乏海冰無法獵食 北極熊瘦成"毛毯"餓死(圖)
    海冰面積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缺乏海冰令北極熊無法獵食  在人們的印象中,北極熊是強壯、兇殘的北極特有動物,但近日,科學家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上發現了一頭瘦成「毛毯」的16歲北極熊。這隻本該具有超強大捕食能力的巨型動物,在一場北上搜尋海豹的絕望之旅中活活餓死。有著名的北極熊專家表示,全球變暖後海冰缺乏,北極熊無法捕獵到海豹,最後餓死。
  • 國際最新研究:北極大部分北極熊或在2100年遭遇生存威脅
    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項關于禁食長度影響北極熊存活率的研究論文稱,受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大部分北極熊亞群可能會在2100年遭遇生存威脅。
  • 北極熊靠海冰捕獵,可禁食數月,但暖化或使其在80年內滅絕!
    但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北極熊恐會在80年內面臨滅絕危機,其原因主要是氣候變暖,導致海冰消融,令北極熊的生存面積大幅減少。報告是來自長期研究北極熊生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態學家彼得·莫納爾(Dr Peter Molnar)博士領導團隊的一份氣候模型預測。
  • 沒有北極熊,北極還能叫北極麼?全球只有2萬6隻了
    北極熊生活在北極數十萬年,很難想像沒有北極熊的存在北極該如何存在。美國相關動物保護計劃呼籲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共同管理生計收穫,保護棲息地,並儘量減少漏油汙染的風險。相關計劃也致力於針對生活在阿拉斯加沿海的兩個美國北極熊亞群的管理行動,也為保護挪威,格陵蘭,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北極熊做出了貢獻。由於北極熊喪失了很多海冰棲息地,北極熊在2008年被列為受危動物。自1979年開始記錄以來,北極的海冰面積持續降低。目前全球北極熊的數量估計為26000隻。
  • 20年後北極再無夏季海冰 極地動物遭滅頂災(圖)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導,據美國有線新聞網9月14日消息,提起氣候變化,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身形龐大的北極熊緊緊抓住融化成一塊一塊的浮冰的形象。然而情況遠比這更為糟糕,根據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最新研究,17種在極地生活的動物和北極熊一樣面臨滅絕的危險。
  • 科學家發現,北極冰融化或超預期,北極熊可能在加速滅絕中
    根據科學雜誌指出,在2018年的時候,北極地區可以說就發生了巨變,冰融化可能就超預期看,因為在夏天,直接近1000萬千米的北極海冰消失,這創下了一個北極「異常」模式的臨界點,並且科學家們通過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在2018年7月的時候,北極的海冰正以每天10.55萬平方千米的速度融化,這確實難以想像,所以說要是說北極氣候沒變,可能也沒有人想像了。
  • 禁食時長影響北極熊存活率
    《自然-氣候變化》近期發表的論文指出,北極的大部分北極熊亞群可能會在2100年前後遭遇生存威脅。該研究估算了北極熊能夠禁食的最長時間,一旦超過這一閾值,幼崽和成年北極熊的存活率就會快速下降。研究發現,多個亞群可能已經達到這一閾值。北極熊依靠海冰來捕食,如果沒有海冰就要上岸覓食,但它們在陸地上找不到吃的。北極海冰隨氣候變暖不斷減少,北極熊不得不延長它們的禁食時間。不過,人們尚不清楚在成年和幼崽北極熊存活率開始下降前,北極熊能達到的禁食極限。
  • 專家稱2030年北極再無夏季海冰 極地動物遭滅頂災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導,據美國有線新聞網9月14日消息,提起氣候變化,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身形龐大的北極熊緊緊抓住融化成一塊一塊的浮冰的形象。然而情況遠比這更為糟糕,根據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最新研究,17種在極地生活的動物和北極熊一樣面臨滅絕的危險。
  • 北極最高溫38℃,北極熊或將滅絕,等待我們的還有什麼?
    受高溫影響最為嚴重的莫過於北極的生態系統。一篇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論文稱如果目前的升溫速度持續下去,北極海冰繼續減少,到2100年,全世界的北極熊可能幾乎滅絕。論文還指出,即便適度減排可以延長北極熊存活的時間,也不太可能在本世紀內阻止一些亞種群的滅絕。
  • 北極警鐘再次被敲響,北極熊或將成為歷史
    據人民日報報導,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地區的冰面覆蓋正在逐漸變少,而以此為生的北極熊或將因為無法尋找食物而滅絕成為歷史。針對北極的警鐘再次被敲響,但能夠對此展開研究,並且切實付出行動的國家和組織卻很少,眼看情況越來越糟糕,不由得讓人發問,這真的是人類想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