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是地球上陸地最大的肉食動物,是主宰北極圈食物鏈的「白色君王」。理論上,它們會在繼續統治地球的最北端千秋萬載。但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北極熊恐會在80年內面臨滅絕危機,其原因主要是氣候變暖,導致海冰消融,令北極熊的生存面積大幅減少。
報告是來自長期研究北極熊生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態學家彼得·莫納爾(Dr Peter Molnar)博士領導團隊的一份氣候模型預測。他們將從阿拉斯加附近的波弗特海到西伯利亞的北極熊群分成19族群,然後結合目前北極圈的變暖速度。同時團隊調查了其中13個北極熊族群(約佔熊總種群的80%),計算北極熊的能量需求及禁食最長時間下的壽命。
結果顯示:以現有的暖化趨勢(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均溫比人類工業化前高攝氏3.3度),北極將在2100年無冰。屆時將12個北極熊族群將面臨滅絕危機,只有1個族群(加拿大伊莉莎白女王群島)還有生存機會。並且預計最快到2040年,北極熊或會出現繁殖失敗的問題。
看到如此結論,相信很多網友都有一種悲憐的感覺,也有部分人認為是誇大。本著尋根究底的態度,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北極熊會出現報告所說的走向了窮途末路?答案是海冰(海面上的浮冰)!
海冰在北極熊的『熊生』中最重要的生存面積。雖說北極熊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但是北極熊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海冰上漂著,只有在繁殖期才會登上陸地。北極熊最主要的食物是海豹,而捕食海豹需要藉助海冰。
一般情況下,北極圈的海冰會在冬天形成,在春天和夏天融化和消退。但北極的溫度在近幾十年快速增高,導致現在北極的11月經常出現雪不夠深、冰不夠厚的現象。而與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夏季海上浮冰的面積每十年減少了約13%;近25年來,北極圈的冰層已經銳減了40%。部分海洋以前是全年結冰的,但現在夏季出現無冰期,其他地區的結冰時間也比以往來得更晚。所以在北極熊在準備捕食海豹過冬時發現沒有海冰,只能被迫往陸地上覓食,遠離海洋。
或許有人會納悶,以北極熊的體型,即使退到其他地方還是可以繼續生存或演化的吧?其實不然,按照科學家的研究,北極熊族群將會直接消失。因為陸地上沒有食物能滿足北極熊的能量需求。
根據美國科學家對9隻雌性北極熊持續3個春季、平均每次為期8–11天的追蹤研究,發現每隻北極熊每日需攝取至少12000卡路裡。換而言之,北極熊平均每10–12日就需要捕食一隻成年環斑海豹 (北極最小的海豹,體重為100公斤左右)。此外近年觀察顯示,現在的北極熊體型比30年前要小約10-15%左右。
而由於冰期的關係,北極熊還演化出一種「禁食」生存的能力。據北極熊體能研究,北極熊最長的禁食時間是8-9個月,主要由雌性北極熊創造。因其在夏季離開海冰回到陸地繁殖,可堅持到次年春季才能再度踏上浮冰捕獵。另外除了懷孕的雌性北極熊,北極熊通常不冬眠,但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其身體會自然啟動走路冬眠(walking hibernation)的保命機制,儘可能減少體能消耗。
不過北極熊滯留陸地普遍存在一個極限,當它們在陸地滯留多一天,它們的體重就會減少1公斤。當它們無法獲取所需的卡路裡(特別是脂肪),它們最多可以堅持180天。180天後,成年北極熊開始掙扎,接著是幼熊,掙扎到最後就是死亡。
因此當海冰消失後,北極熊就無法繼續在海中捕食海豹。目前在陸地上生活的北極熊有往人類聚集區前進的,有吃苔蘚地衣的、有嚼海帶的……植物本不是北極熊食物的首選項,但為了活命,肉食的北極熊硬是變成了雜食,草類、藻類、海帶都得吞。
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別說是繁殖後代了,自相殘殺的悲劇都會發生。《國家地理》近年來也拍到幾起雄性北極熊開始攻擊雌性及幼熊,雌性北極熊吃掉幼熊充飢的特殊現象。而北極熊的繁殖率也是哺乳動物中最低的一種,因此有可能會出現報告所預測的,北極熊在2040年或會面臨繁殖問題。
當然,目前的北極熊並沒有那麼悲觀。粗略估計,北極現存的北極熊大約有2.5萬隻,其數量自上世紀70年代(商業化捕殺)後是逐年上漲的。但正是如此,北極熊依然急需保護。這背後不僅僅是氣溫上升本身,還有北極熊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問題。我們要為它拖延時間……
感謝閱讀!希望大家隨手點點關注,關注了解更多新奇趣聞~~我需要大家的鼓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