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四雄:中國最牛商業家族傳奇

2021-01-10 騰訊網

劉氏一家人/圖源:劉永好:「赤腳首富」的苦樂人生,《青島畫報》2011年 第6期

1

1939年,陪都重慶,一對年輕人相愛了。

男的叫劉大墉(亦作「劉大鏞」,本文採用劉永好官方傳記的用法),四川巴縣人,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女的叫鄭康致,四川新津人,黃埔軍校戰地救護班學生。

劉大墉出生於1914年,祖上曾經闊過,不過在祖父這輩敗落。小時候,他在親戚資助下,到璧山縣讀書,本來只是給親戚的孩子做個「伴讀書童」,沒想到學業特別優異,畢業時考了全縣第一名,進入了璧山公立中學讀書。

進入中學,劉大墉就沒了資助,差點輟學。好在校長惜才,提供了勤工儉學的機會,讓他用打掃衛生、幫廚、上下課敲鐘等方式來抵學費。

初中畢業,劉大墉再次奪魁,被重慶最好的高中錄取,但由於家中實在無力供養,被迫退學,重新考入一家免費的工業學校,學習測繪。

在這所學校,劉大墉迸發出高漲的革命熱情,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運動,被發展為中共黨員。

正是在運動中,他認識了來自新津縣大戶人家的鄭康致,並很快相戀,結婚。

彼時的重慶,政治動蕩,諜影重重。劉大墉不幸暴露,面臨追捕危險。在組織安排下,他轉移到成都,考入四川省地震測繪大隊,成為國民政府的公職人員。其黨內工作完全轉入地下,由時任中共四川省工委書記鄒風平單向聯繫。鄭康致也追隨到成都,當了小學教師。

不久,因鄒風平出事,劉大墉與黨組織聯繫中斷。幾年後,他加入了當時親近共產黨的民主黨派——民盟。

新中國成立後,劉大墉以民盟幹部身份,成為新設立的新津縣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長,後又成為新津縣第一任農業局長;鄭康致在城郊的平崗小學當老師。

到1951年,這對革命夫婦,已經生育了四個孩子,分別命名為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劉永好,合起來是「言行美好」四個字。

幾個孩子的出生年份相隔很近,最大的才6歲。而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他們實在沒有時間管孩子。加上作為「在國家機關中留用的舊政府職員」,劉大墉的待遇是「供給制」,每月領到的糧食有限,無法養活全家。夫妻倆只好商量,把其中一個孩子送給他人撫養。

3歲的老二劉永行,成為這個不幸的孩子。他被過繼給一個賣布的商人。可是沒半年,劉永行從梯子上掉下,把腿摔斷了。布販子怕治不好,便把劉永行退回了劉家。可憐的劉永行,從此成為半個「瘸子」。

劉大墉夫婦本來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這下又要照顧摔傷的劉永行,完全一籌莫展。好在城郊古家村一位姓陳的農會主席,願意抱養2歲的老三劉永美。於是劉永美被過繼到陳家,從此改名陳育新。

直到1955年供給制全面轉為工資制,劉家的生活才好起來。作為縣團級幹部,劉大墉的月工資是76元,在新津縣已經屬於最頂級的少數家庭。

由於夫妻倆都是知識分子出身,家裡從來不缺各種書籍和報紙。例如縣團級領導才可以訂閱的《參考消息》,孩子們愛看的《青少年報》、《十萬個為什麼》等。劉大墉情願把飯錢省下來,也要給孩子們買書,所以幾個孩子從小養成了熱愛閱讀、熱愛科學的好習慣。

不過,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幾年,「三年自然災害」來了。

對於四川人來說,這三年是不可觸碰的悲慘記憶。當時,四川是全國外調糧食最多的省份,為了保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四川人民付出了極其沉痛的代價。

劉家也未能逃過此劫。他們家除了三個男孩以外,又增加了一個小妹妹,糧食根本不夠吃。劉永好餓得嘴裡直冒酸水,而進入了青春期、正需要大量營養的劉永言,更是餓到渾身水腫,奄奄一息。後來不知道鄭康致從哪裡弄來了一點米糠,才把孩子們的命給吊回來。

但可想而知,作為母親,把捨不得吃的都給了孩子後,自己卻依然要忍飢挨餓,日夜操勞。鄭康致的身體從此垮下來,最後病得無法工作,只能退職回家。

當災難終於過去,一家人剛喘了口氣時,沒多久,「十年浩劫」又來了。

運動初期,動亂的破壞力尚未顯現時,老四劉永好還興高採烈地參加大串聯,跑到北京去見毛主席。

那是劉永好早年生命中最闊綽的一次:哥哥把一件名貴大衣傳給了他——這件大衣還是劉大墉十多年前土改時,從地主家抄出來的,從他傳給老大,老大又傳老二,老二傳老三,到劉永好手裡時,大衣已經年高德劭,縮水得不成樣子。

為了去北京,鄭康致特地擠出貳角伍分錢,從舊貨攤上給兒子買了一雙破舊的解放鞋——這是劉永好人生中第一雙正式的鞋子,以前絕大部分時候,他都是打赤腳,偶爾能穿上鞋,也是破爛的草鞋。

不幸的是,劉永好在北京練習接受毛主席檢閱的隊列時,被後面的同學踩到了腳後跟,隨著「刺啦」一聲,剛捂熱沒多久的解放鞋,光榮犧牲。

不管怎樣,北京之行,是劉永好、也是劉家在那個年代最後的高光記憶。

1966年,15歲的劉永好在清華留影/圖源:劉永好:「赤腳首富」的苦樂人生,《青島畫報》2011年 第6期

隨著運動的深入,劉大墉不久就被打倒,戴上了「叛徒、特務、走資派」的紙帽子,關進了牛棚,工資先是扣掉一半,後來乾脆停發。

又不久,鄭康致也由於地主家庭出身被揪了出來,背上「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牌子,進了牛棚。

一家人的生活徹底陷入了困頓。除了老大劉永言在文革前就招工進了工廠以外,其他幾個孩子由於家庭出身拖累,失去了參軍、升學、招工、招乾等一切機會。

老二劉永行拖著殘腿,在街上擺攤修收音機;老三陳育新在村裡種地;老四劉永好作為知青,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那段時間,一個「苦」字,是全家人最深刻的記憶。

2

從1971年起,劉家的命運,開始走上坡路。

先是劉大墉被平反。壓在全家人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終於被放下。更令人欣喜的是,劉大墉幾年來停發的工資,一次性補發下來,多達幾千塊,一家人一下子進入幸福的富裕時光。

家裡不僅買了自行車、縫紉機,甚至還有餘錢買了蘇聯進口的卓爾基照相機!

圖源:《藏鋒:劉永好傳》,周樺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接著,劉永言和劉永好兩兄弟,都參加了1973年臨時舉辦的那次高考。劉永言考了新津縣第一名,被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系錄取。

劉永好考得也不錯,但不知為何,他報的第一志願卻因「政審不通過」被刷下。好在二哥劉永行的女朋友鄭燕初在教育局工作,聽到消息後,趕緊通風報信。劉大墉找了統戰部門幫忙做工作,雖然沒能錄取劉永好心儀的學校,但是補錄了第二志願。於是,劉永好進入四川省德陽機器製造學校(現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就讀機器製造專業。

到1977年正式恢復高考時,剩下的兩個兄弟,也都非常爭氣。

常年務農的陳育新,在農活一點沒少幹、一個工分也沒有拉下的情況下,以晚上熬夜看書、第二天一邊挑糞一邊在腦子裡複習的方式,用8個月時間,考上了四川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

在街道小廠做維修工作的劉永行,更是考出了新津縣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績。他信心滿滿地報考了清華大學,但可惜,由於父親的歷史遺留問題,他被刷了下來。

後來,劉永行等到的通知書,是來自四川彭縣的成都師範專科學校(現西華大學),他本來心灰意冷,不想去上,但是在家人的勸導下,最終還是去了。

於是,到1978年,劉家四兄弟,三個上了大學,一個上了中專,在新津縣,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

這一年底,當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步伐,劉氏兄弟即將開始人生新徵途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劉大墉,卻被診斷出了肺癌。

1979年,65歲的劉大墉,懷著些許欣慰,又懷著些許不甘,離開了人世。彌留之際,他對四兄弟說:「我一生想為國家多做點事,卻沒能如願,但你們大有希望。」

此時的他和四個兒子都不會想到,「希望」二字,日後會相伴他們一生。

3

總體上來講,此時的劉氏兄弟,雖然在政治上、學業上、工作上都得到天翻地覆的改變,但是與當時的全國人民一樣,在經濟上,他們依然是窮困的。

父親去世後的那個春節,劉永行的家裡遇到了一點小小的麻煩。

當時,他年過而立,還在成都師專念書,完全沒有收入來源。妻子鄭燕初當年和他戀愛時,為四弟上學的事情,走漏了教育局的消息,被穿了小鞋,從局機關下調到幼兒園當老師,收入也緊巴巴。

快過年了,4歲的兒子劉相宇提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我想吃肉。

劉永行和鄭燕初面面相覷,他們手裡只剩下兩塊錢,全家的生活、劉永行上大學的生活費、劉相宇上幼兒園的學費,都等著從這裡面出。

但看著兒子可憐巴巴的眼神,劉永行還是心軟了。他跑到市場上,用一塊多錢買了一隻鵝抱回家。

由於天色還早,見兒子對鵝愛不釋手,劉永行便把鵝綁好,繩子交給兒子,讓他牽著玩。等劉永行再出來看時,鵝已經不見蹤影。夫妻倆找遍整個縣城,都沒能找到。

垂頭喪氣地回到家,看著兒子滿臉的淚水,劉永行滿心酸楚,他恨自己一個三十多歲的大男人,連孩子想吃塊肉的心願,都滿足不了。

當晚,隔壁鄰居過來串門,見到劉永行的沮喪,就說,「劉二哥,你修無線電這麼厲害,幹嘛不擺個攤,幫人修無線電呢?」

劉永行聽了眼前一亮:修無線電是他的老本行,現在重拾本業有何不可?雖然說作為大學生去擺攤,面子上有點抹不開,但話說回來,身為一個男子漢,連孩子都養不好,還奢談什麼面子呢?

當晚,他就找來大白紙,寫了廣告:修理無線電——又快又好。第二天就在幼兒園門口擺起了攤。

由於正值臘月,家家戶戶都希望把家裡的電器修好,過個好年,而原來修理電器的攤點,卻都回家過年了,劉永行的攤子一擺出來,生意就非常火爆。7天下來,他竟然掙了三百多塊錢,等於妻子大半年的工資。

這三百多塊錢,讓劉永行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過年全家團聚時,他迫不及待地和幾兄弟講了這件事。大哥劉永言提出,現在改革開放,國家已經提倡發家致富了,我們幹嘛不一起創業做點事呢?

幾兄弟說幹就幹,開始商量起要做什麼。最後決定發揮所長,成立一個電子廠。

四兄弟的父親本身就是工業學校出身,對他們的教育,也很注重培養科學意識和動手能力,所以他們從小就會拆裝家裡的各種電器。長大後,大哥是成都電機廠工人和電訊工程學院大學生,二哥曾經以修半導體為業,四弟是機器製造專家。組裝機器,對他們來說,是小菜一碟。

於是,他們自己找材料、畫設計圖,組裝出一臺音響。那是新津縣歷史上第一臺自製音響,幾兄弟把它拉到縣城的百貨商場,接上音樂,很快就引起了眾人圍觀和詢價。

簡單的驗證表明,他們辦電子廠,技術和市場都沒有問題,缺的只是資本和廠房。

由於陳育新一直住在鄉下,和大隊書記關係非常熟,他去找了書記,說想和集體合辦一個電子廠,隊裡出錢、出場地,他們兄弟負責技術、管理、生產、銷售,利潤由生產隊佔大頭,劉氏兄弟佔小頭。

書記很開明,也很有眼光,看了他們做出來的音響後,馬上表示:全力支持。

劉氏四兄弟喜出望外,他們開始憧憬未來。當時世界上最成功的電子企業是GE(美國通用),四兄弟下定決心:我們要成為中國的GE!於是就把計劃中的廠子,起名為「新異」。

四兄弟興衝衝地抬著音響,跟著大隊書記去公社,請示公社書記的意見。

話剛出口,公社書記一拍桌子:你們反了?這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絕對不允許!

四兄弟的第一次創業,就這麼胎死腹中。

4

時間匆匆過了兩年。

到1982年,劉永行和陳育新都已經大學畢業,一個進了縣教育局,一個進了縣農業局,都成了國家幹部。加上在成都電機廠當技術員的劉永言,畢業後留校任教的劉永好,劉氏四兄弟都擁有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

但創業的念頭,在四兄弟的腦海裡,依然揮之不去。

這年8月,他們聚在陳育新家裡開會,商量未來之路。

此時,中華大地早已從沉睡中醒來,處處展現出勃勃生機,做生意已成為正當的路子,萬元戶是人人羨慕的對象。

幾兄弟還是謹小慎微地探討哪個能做,哪個不能做。他們心想,在城市裡做不了,幹工廠幹不了,那我們在農村辦一個農場總可以吧?

於是商定,利用陳育新在古家村的老屋和土地,辦一個「育新良種場」。

辦良種場需要錢,但是當時大家都沒什麼錢。去信用社貸款,信用社根本就不理他們。最後只好各自變賣家產湊錢。

大哥劉永言賣掉自己的手錶,二哥劉永行賣掉了自行車(他的腿腳不好,此前一直用自行車代步),四弟劉永好沒有手錶,但妻子有一塊,也賣掉了,大家一起湊了一千元錢。

10月1日,育新良種場正式開張,先是種蔬菜,後來見蔬菜佔地太大,又改為養雞。

養雞的主要模式,是購買種蛋,孵化成小雞再賣掉,賺取其中的差價。由於幾兄弟都有技術、有動手能力,很快就自己研發了孵化機,建造了孵化房,成為當地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的養雞場。

主要難題出在收種蛋和賣小雞兩個環節。

由於當時沒有專業的種蛋市場,他們都得到農戶家挨家挨戶去買。所以幾兄弟一有空就往農村跑,聽說哪裡有種蛋就跑過去收。

有一回,劉永好跑得太遠,直到晚上10點多才往回走。天又黑又冷,但他心裡非常高興,因為這一天收到了200多個種蛋。但正當他快活地沿著田埂路往家騎的時候,突然竄出來一條黑狗,咬了他一口,自行車摔在泥裡,一筐種蛋全灑了。

劉永好顧不得自己一身水一身泥,趕緊查看雞蛋的情況,發現大半都已經摔爛,完好的沒剩幾個。他氣得追著黑狗就打,追出了幾百米,等黑狗跑沒了身影,他無助地站在田裡,哭了起來。

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是劉永好人生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落淚場景之一。

比收蛋更難的是賣小雞。那時候不像現在信息這麼發達,對農戶來說,去哪裡買小雞,都是口耳相傳。而對劉家兄弟來說,小雞孵出來,就得趕緊賣出去,不然光養著都是巨大的負擔。

劉永好的營銷才能開始發揮出來,他想出了兩個絕好的辦法:

一是利用自己當老師的便利,油印了一堆門神紙,上面寫著育新良種場的廣告,每次下鄉收雞蛋時,挨家挨戶送。農民對免費的門神非常歡迎,根本不在乎上面有沒有廣告。

二是到農民家裡幫他們刷牆,在牆上寫上育新良種場的標語。由於那時鄉下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泥房和土房,農民們對牆上刷塗料這種方式非常歡迎,爭著請他們去家裡刷,甚至還給刷牆的師傅管飯。日後遍布全國的農村牆體廣告,就是從劉永好開始。

就這樣,育新良種場的廣告,不久遍布周圍所有的鄉村,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

1983年,陳育新給單位打了停薪留職的報告,開始全職投入良種場的工作。在那個年代放棄公職做農民,是極其罕見的事情,這引起了全城轟動。陳育新是整個新津第一個辦理停薪留職的公職人員。

1984年春,育新良種場迎來了一個超級大單:鄰村一個農民一次性預定了兩萬隻小雞,並預付了一千元的信用社信匯單。

四兄弟高興地接下了這個大單子,讓對方先拿走了現有的兩千隻小雞,然後到處借錢收種蛋,準備把剩餘的18000隻小雞趕緊孵出來。

沒想到,當他們到信用社取那一千塊錢時,發現信匯單是假的,而跑到鄰村去找人時,發現買主根本就不是他們以為的養殖大戶,而只是想通過做中間商倒賣賺一筆。

本來倒賣也沒什麼,問題是這人沒有任何經驗,兩千隻小雞在路上就悶死了一半,到家後,發生火災又燒死了另一半,整個家已經一貧如洗。別說剩下的一萬八千隻小雞他根本就無力收購,就連已經給他的兩千隻小雞,錢都要不回來了。

四兄弟發現,他們已經陷入了有生以來最大的險境之中。

他們欠了農民們大筆錢,換來了孵化棚中的18000隻小雞。按照正常的銷售速度,這些小雞無論如何都賣不掉,更何況當時已經進入農忙季,農民沒日沒夜泡在田裡,根本就沒有人來買雞。

幾兄弟愁眉苦臉地湊在一起商量該怎麼辦。由於大家都不抽菸,也不喝酒,只會一杯一杯地把水往肚子裡灌。水灌了一肚子,辦法卻想不出一個來。

也不知道是哪一個兄弟悲涼地嘆息一聲,說:實在不行,大家一起跳岷江算了。又說,要不然就帶著老母親跑路逃到新疆,隱姓埋名過一輩子。

當然說歸說,他們誰也不會真的想走這一步,最後還是劉永言下了決心,說:出事了躲也沒用,只能面對;欠農民的錢,一定要還;我們自己到城裡去走家串戶賣小雞吧。

於是,四兄弟連夜砍毛竹、編竹框。第二天,各挑一擔小雞,就到成都去了。有的跑到農貿市場去搶攤位,有的走街串戶,沿街叫賣。

雖然四兄弟都是知識分子、大學生、國家幹部,但是到了此刻,誰也顧不上面子。他們甩開了嗓子,大聲叫賣,厚著臉皮討價還價。

這可能是幾兄弟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光。每天早上四點多鐘裝上小雞,騎40公裡的土路往成都趕,賣完小雞騎回農場,時間已是半夜。稍微眯一會兒,又是一天的重複。

最慘的是劉永行,他還拖著一條跛腿。一個多月的折磨,讓他舊傷復發,而且再度加劇,留下了永久的損傷。

地獄般的一個半月過去後,小雞終於都賣完了。他們把欠的錢還上,一盤帳,還剩下了720塊,四兄弟一人分了180。

這180塊錢對他們來說,真的是用命換來的。

養雞的噩夢經歷讓他們心有餘悸,休整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養鵪鶉上面。

當時人們認為鵪鶉蛋的營養價值比雞蛋更高,所以一個鵪鶉蛋的售價是雞蛋的兩三倍。劉永言在北京出差時聽說了鵪鶉這回事,回來就張羅著去買了50隻鵪鶉和200個種蛋,最後孵化下來,總共存活了80多隻,四兄弟各分了一些,在家裡分頭飼養。

分頭養的主要目的是做實驗,看什麼樣的飼養條件和飼料,會讓鵪鶉活下來、長得快、產蛋量高。

四兄弟的知識和技能在這裡派上了用場,他們很快研究出非常好的鵪鶉飼養技術和飼料,尤其是大哥劉永言,用單位的計算機來測算各種不同飼料組合的實驗數據,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

技術問題解決後,他們馬上開始了大規模的養殖。

劉永好則發揮他擅長和人打交道、擅長推銷的特長,到各農貿市場、國營商場、飯店酒樓等地方去開拓市場,很快就打開了銷路。後來甚至把重慶市場也拿了下來。

不到一年時間,育新良種場孵化的鵪鶉,超過了百萬隻,成為全國的鵪鶉大王。這些小鳥給四兄弟帶來了巨量的財富,已經遠超了「萬元戶」能涵蓋的範圍。

隨著四兄弟的錢包迅速鼓起,周圍的鄰居也都紛紛效仿,養起了鵪鶉。四兄弟沒有任何藏私,把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傾囊相授。到後來,整個新津縣幾乎到了家家戶戶養鵪鶉的地步,成為了全世界的鵪鶉之都。

育新良種場僅靠賣鵪鶉飼料,就賺個盆滿缽滿。

1986年,育新良種場年產值已經高達40多萬元。四兄弟蓋起了漂亮的小洋樓,院子裡有小橋流水,還有遊泳池、網球場、羽毛球場,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都堪稱奢華。

他們也引起了各級媒體和政府的高度關注。新華社把他們作為致富的典型,寫成內參報送給中央;縣長、市長、省長們紛紛前來考察。

1986年11月,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專程來到育新良種場參觀,並留下題詞:

「中國的經濟振興寄希望於社會主義企業家」。

由於這句題詞,後來,四兄弟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字就叫做:希望。

---未完待續---

主要參考資料:

【1】藏鋒:劉永好傳,周樺,北京大學出版社

【2】捨得智慧講堂——劉永好,主持人胡玲、曹景行,鳳凰網視頻

【3】大道自然,改變世界第二季——劉永行,主持人秦朔,第一財經視頻

【4】我與劉永行的婚姻之路,燕子,中國企業家雜誌

【5】李巍:走出劉永好的影子,李嶸,新西部

文章來源 何加鹽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晉大夫士會家族「劉氏」源於堯
    對於「贏」氏和「劉」氏兩大皇姓來源的探尋是最突出的例子。夏代時,伯益作朕虞有功,賜姓「贏」氏,所以秦追溯成為夏代伯益之後,實際上未必真正有聯繫。至於漢王族「劉氏」,在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的先人本已無人查考的情況下,當時人卻硬要將「劉」氏的來源追溯成為堯之後。
  • 走進濟南古鐘錶博物館,聽2800座古鐘錶講劉氏家族的收藏故事
    —— 題記 坐落在濟南七賢文化城的「山東劉氏古鐘錶博物館」,是山東省文物局確認的非國有博物館。是由劉榮全、劉榮芹、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姐弟5人,在繼承家父劉恩陽畢生鐘錶收藏心血的基礎上,拿出自有藏品組建而成。我被這些古老的鐘聲吸引,用心聽著劉氏家族與鐘錶的故事。鐘錶與劉氏家族的故事走進博物館,就如進入鐘錶的世界。
  • 豪門甜寵文:她本是家族傀儡,再世為人,從此成為商業傳奇
    那麼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豪門甜寵文:她本是家族傀儡,再世為人,從此成為商業傳奇。第一本:《豪門崛起:重生校園商女》作者:蘇暖色(她本是家族傀儡,再世為人,從此成為商業傳奇)精彩內容:她本是家族傀儡,警方追捕的商業間諜、殺手,一朝背叛,她墜入深海。再睜開眼,她是普通的高三學生。因為不光彩的身世,從小被親戚排擠;因為自卑孤僻的性子,一直被同學們欺負。
  • 福建劉氏遷臺錄
    點上面「劉氏全球總群」加入劉氏家族!
  • 中國最牛富商家族,富裕四百年,子孫十二代為官,家主被民間封神
    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清代富商家族的逸聞趣事,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名氣不如山西喬家但財力卻更加雄厚的「康百萬」家族。康家最標誌性的建築當屬康百萬莊園,這座雄偉壯觀的家族莊園始建於明末清初,康百萬莊園作為明清之際最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建築,如今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旅遊4A級景區,也是全國三大莊園(另兩個是劉文彩莊園、牟二黑莊園)之一。由於其佔地面積約二百四十多畝,進出共計三十多個庭院和五十多座建築物,非常宏偉壯觀,規模上遠超喬家大院與馬氏莊園,因此位列中原三大官宅之首。
  • 中國最厲害的家族,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現如今子孫遍布全球
    說到咱們國家最牛的家族,不知道大家都先想起哪個家族呢?其實小編首先想起的是孔子世家,咱們國家最出名的家族有兩個,一個是孔子世家,一個就是成吉思汗他們的家族了,他們家族也被人成為黃金家族。
  • 兒子為上將,老公正國級,哥哥副國級,她真的是中國最「牛」的女
    01-11 06:40:02 來源: 太傅侃歷史 舉報   今天給的這位女人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女人
  • 廣東興寧劉氏宗祠,螃蟹遊江形,後人繁衍兩千多萬
    劉氏宗祠2010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宗祠,全稱為開七公派狀元及第劉氏宗祠門坪左側有個石群雕,很有劉氏特色,中間是堯帝、左邊是得姓始祖劉源明公、右邊是十八世祖劉累公。「狀元及第」四字有所專指,特指開七公裔孫,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狀元劉繹和光緒十八年壬辰科狀元劉福姚。
  • 熱血傳奇:如今的傳奇屆家族哪家厲害?
    傳奇玩到現在,大體上分這麼幾類人,純散人,打金打寶打發時間;有情懷的普通人,三五十個人湊一起建立個小行會,升升級,打打架,吹吹牛,聊聊天;傳奇工作室,以傳奇為職業,常見於各類新區,代練,打寶,還有滴滴代打架;最後人最多的當屬馳騁於各大伺服器的傳奇家族了,多以老闆為首,跟著一群相對長久的弟兄,人氣居高不下,也是各大伺服器激情的始作俑者
  • 南潯古鎮,劉氏家廟,一段妙計退欽差的傳說
    清光緒年間,南潯的劉錦藻,建造了一座祠堂,起名為「劉氏家廟」,大門朝南開,是劉氏家族祭祀祖先之地。傳說剛建成,就被當時的湖州知府惦記上了,變著法子來敲竹槓。你不是首富麼?那你得為當地的民生建設出點銀錢,還美其名曰「借」。
  • 家族這條忒修斯之船
    在中國古人眼裡,個體生命只是家族生命鏈條裡的一環,是負責傳遞香火的載體,最重要的責任就是點亮"下一盞燈"(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完成點亮下一盞燈的任務,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失敗。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即便過繼一個,也要延續家族的香火。
  • 在南潯,一根湖絲織出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
  • 賭王何鴻燊奶奶:被兩個男人拋棄,一人帶大8子,成就傳奇家族
    作為何氏家族的一員,何鴻燊的地位無疑是很重要的,然而,開啟家族傳奇的,則是何鴻燊的祖奶奶——施娣。 施娣一生坎坷曲折,但她敢愛敢恨、堅強果敢的性格使他在遭遇挫折時仍然笑對生活,正是她始終不服輸、不認命的人生態度,成就了一個歷經百年仍屹立不倒的強大家族。
  • 安藤忠雄-佛山和美術館
    和美術館(HEM)位於廣東順德,是由家族發起、安藤忠雄設計的非營利民營美術館。HEM關注從近代文化藝術思潮到國際視野下的當代藝術進程,通過為公眾呈現獨具魅力的展覽和多元開放的文化活動,希望憑藉自身的獨特性,建立起傳播的樞紐,挖掘跨文化的多元價值。
  • 中國經濟史上最傳奇的故事:幾十噸罐頭換來四架大飛機
    許多人急忙百度他是誰,但疏不知,90年代的他,相比現在的馬雲、王健林,更有傳奇色彩。那時候談起「老牟子」,第一個名字不是張藝謀,而是牟其中。「天才企業家」、「民間英雄」、「跨時代的大忽悠」,對牟其中的評價,向來毀譽參半。他的傳奇之處在於,任何一個人第一次聽他的故事,都會發自內心的說:臥槽!他「用罐頭換飛機」的成名之作,至今還作為史丹福大學的商業教學案例廣為流傳。
  • 18年12月7日,廣東省溪口鄉開七公後裔舉行劉氏大宗祠祭祖活動!
    溪口鄉劉氏系大埔客家「開七派」輾轉入潮衍分而成,其始祖乃是開七公八世孫劉建陽,劉建陽官至潁州通判,從石井鎮遷居汫洲鎮,最後創居溪口鄉,成為了溪口鄉劉氏的開基祖,生有大宣教、小宣教、三宣教共三子!如今天色還顯得有些暗,但是趕到活動現場的劉氏宗親們卻已經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千餘名劉氏宗親參加了此次活動,足可見我劉氏族人們的敬祖、愛祖之心。在先祖精神的傳承下,我劉氏大家族誕生了更多的英才俊傑!
  • 《我功夫特牛》傳奇裝備大全 屠龍刀金箍棒介紹
    18183首頁 我功夫特牛 《我功夫特牛》傳奇裝備大全 屠龍刀金箍棒介紹 《我功夫特牛》傳奇裝備大全 屠龍刀金箍棒介紹 來源:網絡
  • 挽救瀕危雄麝:中國重獎人工麝香研製項目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王思北、胡浩)中國科學家開展的人工麝香研製項目,8日獲得中國政府的高規格獎勵,這一研究成果有望挽救瀕危動物——麝的生命。  「有麝自然香」。麝香,一種傳奇的珍稀藥材,在433種中成藥中廣泛應用,8日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課題面對天然麝資源驟減殃及國藥的困境,尋找到了「無麝也香」的解決辦法。  「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殺麝取香的傳統方式,我國雄麝僅存5萬餘頭,屬瀕危狀態。每頭雄麝可取香10克,即使全部捕殺僅產麝香0.5噸。」
  • 中國這座家族豪宅太牛了,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如今重新對外開館
    你好, 請點擊我的文章, 小編今天也會帶你們去一千個世界, 人生是充滿未知的旅行,在意的是沿途的風景,在意的是看風景的心情,旅行不會以美麗的風景結束, 走的路成了背後的風景,無法回頭, 現在呆著,就會錯過更好的風景,保持和平,保持冷靜, 享受所有瞬間的感覺,享受所有地方的風景就是人生,中國這個家族的豪宅太牛了
  • 盤點經歷過時間洗禮的中國古代八大名宅,您見過哪幾個
    凝聚600年旺氣——牟氏莊園牟氏莊園,坐落於山東省棲霞市,是清朝時,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幾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莊園。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萬三傳奇——周莊沈廳周莊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共分七進五門樓。佔地約2000多㎡,建築布局具有大戶人家的派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