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晉大夫士會家族「劉氏」源於堯

2020-12-04 奮鬥的小蝸君

秦漢大一統以後,一般人對於「姓」與「氏」的舊的觀念雖已大為減弱;但這並不影響王族繼續保留「因生以賜姓」「氏以別貴賤」的舊觀念。對於「贏」氏和「劉」氏兩大皇姓來源的探尋是最突出的例子。

夏代時,伯益作朕虞有功,賜姓「贏」氏,所以秦追溯成為夏代伯益之後,實際上未必真正有聯繫。至於漢王族「劉氏」,在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的先人本已無人查考的情況下,當時人卻硬要將「劉」氏的來源追溯成為堯之後。因為堯是傳說中父系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以堯為「劉」氏的氏稱源本,理所當然地就證明了漢王朝的氏族來源於古代的望族。

這一探尋的根據是,春秋時,晉大夫士會家族「劉氏」源於堯。士會曾一度出奔秦國,其家族亦隨之居於秦,改稱為「劉」氏。然而我們看士會的生平,他為士之孫,字季,食邑於隨(今山西介休東南),後更受於範邑(今山東梁山西北)。因而亦稱隨會、範會、土季、隨季。諡武,亦稱隨武子、範武子。秦回晉後,累立戰功,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聘於周,歸而修訂晉法。

景公八年(前592年)告老退體。而劉邦為沛(屬今江蘇省)人,公元前256年(一說前247年)生。從史料中,看不出劉邦的世族與士會的家族改稱劉氏之間有什麼世襲的聯繫。說漢王朝劉氏的祖先來自士會的家族,僅只是攀緣附會罷了。更何況土會家族「劉氏」源於堯也是攀緣附會。我們退一步說,即便劉邦的祖先來自周代,然而周代大夫中另外還有稱「劉氏」的,不只士會六家。

漢時人說漢王朝劉氏源自士會家族之後,而不說源自周大夫之後,明顯很牽強。就連纂漢的王莽在姓氏上也曾攀援附會。王莽毫無根據地說「王氏」氏稱源自舜從而將自己附會為舜之後,目的是通過使自己的姓氏與古代的領袖氏稱聯繫起來,從而使自己當皇帝合法化。舊的姓氏習俗確實發生了重大變化綜上所述,可見在漢代另一方面,姓氏習俗中的舊的政治因素在當時人的意識之中,仍有不同程度的殘留。在其後數千年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用「祖先來自望族」這樣的意識形態來號召臣民或炫耀自己的情形也很多。

不僅有劉秀中興、劉備王蜀和劉知遠建立後漢都要掛起劉氏王族這塊標牌,而且就連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阿Q,也有一句口頭禪:「我們先前一一比你闊多啦!」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對於虞國來說,在西周和春秋初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換而言之,雖然是一個公爵諸侯國,擁有非常高的爵位,但是,因為地理位置上處在中原之地,虞國並沒有什麼擴張空間。相對於虞國,晉國、齊國、楚國、秦國等春秋時期的大國,爵位都在公爵之下,比如是侯爵、伯爵等,甚至楚國原先只是公侯伯子男中的子爵。不過,這些諸侯國反而在春秋時期崛起,成為春秋四大強國。
  • 走進濟南古鐘錶博物館,聽2800座古鐘錶講劉氏家族的收藏故事
    —— 題記 坐落在濟南七賢文化城的「山東劉氏古鐘錶博物館」,是山東省文物局確認的非國有博物館。是由劉榮全、劉榮芹、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姐弟5人,在繼承家父劉恩陽畢生鐘錶收藏心血的基礎上,拿出自有藏品組建而成。我被這些古老的鐘聲吸引,用心聽著劉氏家族與鐘錶的故事。鐘錶與劉氏家族的故事走進博物館,就如進入鐘錶的世界。
  • 福建劉氏遷臺錄
    點上面「劉氏全球總群」加入劉氏家族!
  • 南潯古鎮,劉氏家廟,一段妙計退欽差的傳說
    清光緒年間,南潯的劉錦藻,建造了一座祠堂,起名為「劉氏家廟」,大門朝南開,是劉氏家族祭祀祖先之地。傳說剛建成,就被當時的湖州知府惦記上了,變著法子來敲竹槓。你不是首富麼?那你得為當地的民生建設出點銀錢,還美其名曰「借」。
  • 春秋時的一小國,和楚國結盟,結果卻被蔡國消滅!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廣東興寧劉氏宗祠,螃蟹遊江形,後人繁衍兩千多萬
    劉氏宗祠2010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宗祠,全稱為開七公派狀元及第劉氏宗祠劉氏由閩入粵開基祖。官授潮州都統制(潮州總鎮),夫人龔氏、黃氏,生一子廣傳。南宋時人,原籍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任職於粵,眷屬從福建遷廣東潮州、嘉應州立業。
  • 查氏頭條:查氏家族簡介
    查氏家族簡介姓氏查拼音chá、zhā人口約 100 多萬〔 常見姓氏 〕排名第 172 位。位於佔姓 之後,谷姓 之前。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出於姬姓,屬於漢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後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採於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查氏百家姓排行查氏得姓始祖查延(號東安)。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18畢萬昌大出自《左傳 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佔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於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於奪得君位。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對同姓公族採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的先例。以後,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
  • 18年12月7日,廣東省溪口鄉開七公後裔舉行劉氏大宗祠祭祖活動!
    溪口鄉劉氏系大埔客家「開七派」輾轉入潮衍分而成,其始祖乃是開七公八世孫劉建陽,劉建陽官至潁州通判,從石井鎮遷居汫洲鎮,最後創居溪口鄉,成為了溪口鄉劉氏的開基祖,生有大宣教、小宣教、三宣教共三子!如今天色還顯得有些暗,但是趕到活動現場的劉氏宗親們卻已經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千餘名劉氏宗親參加了此次活動,足可見我劉氏族人們的敬祖、愛祖之心。在先祖精神的傳承下,我劉氏大家族誕生了更多的英才俊傑!
  • 五代名人錄:與梁晉雙方都大有淵源的王氏家族,一直在斷尾求生
    王氏家族就是補全大梁帝國這幅拼圖的一塊碎片,這個源自唐王朝末期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的將門世家,得益於王重榮與李克用、朱溫當年在長安並肩作戰結下的老交情,無論哪方勢大的時候都沒有滅族危險,而且能在梁晉雙方都混的風生水起。 不過轉換陣營必定要付出代價,王氏家族一直在斷尾求生,包括主動的和被動的。
  • 聶國強:春秋戰國書法分期與特徵
    春秋早期的齊系書法,如《齊縈姬盤銘》,承接了西周晚期細勁空靈的金文風格。春秋晚期,如《洹子孟姜壺》,開始趨向潦草率真一路。到戰國早期書風開始轉變,如《陳純釜》《陳曼簠》,由過去的方正轉向修長,筆法上橫平豎直,並常有裝飾性的點綴出現。
  • 劉備不能復興漢室,只因東漢百年亂政,劉氏皇族氣數已盡?
    東漢王朝每次選擇皇后,要麼是光武帝劉秀的妻族陰氏、郭氏,要麼是光武帝的姻族,或開國元勳的後裔,如樊氏、鄧氏、馬氏、宋氏、梁氏、竇氏這些家族。  這些皇后們地位尊崇,背後都有強大家族勢力支持,沒有生子時,亦可抱養她人之子作為養子,而絕不如西漢王朝那樣,會單單因為無子而被廢後。  和熹皇后:鄧綏
  • 南漢帝王家族殘暴傳統,暴行折射南漢統治階級的扭曲心理
    在北宋建國前朝,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史稱"五代"。殊不知,南方地區九個割據政權林立,相互之間爭疆奪土,戰火迭起。劉晟達到了其父輩們在位時前所未有的高度,志得意滿,大肆修建離宮別苑。 費用不足時竟以國家名義作起海盜的勾當,遣巨艦指揮使暨彥贊以兵入海,掠商人金帛作離宮進行遊獵。這還是一個國家皇帝該做的事情麼,簡直如強盜。 這種荒淫暴虐的君主導致國家政權被宦官專權。論者大多以傳統觀點而言之,多認為這是一腐朽的勢力。
  • 劉氏四雄:中國最牛商業家族傳奇
    當災難終於過去,一家人剛喘了口氣時,沒多久,「十年浩劫」又來了。 運動初期,動亂的破壞力尚未顯現時,老四劉永好還興高採烈地參加大串聯,跑到北京去見毛主席。 那是劉永好早年生命中最闊綽的一次:哥哥把一件名貴大衣傳給了他——這件大衣還是劉大墉十多年前土改時,從地主家抄出來的,從他傳給老大,老大又傳老二,老二傳老三,到劉永好手裡時,大衣已經年高德劭,縮水得不成樣子。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杭氏家族
    杭姓起源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戰國策·齊策》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貴族受封於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寧),世稱其為「亢父」。據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在亢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後以通假字分衍為單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 解讀群雄紛爭的春秋 長篇小說《扶貧記》出版
    作者:陳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卻並不陌生,每當提到它,具有代表性的詞語便會紛紛閃現:「平王東遷」是開始,「春秋五霸」是興盛,「周遊列國」是轉折,而「三家分晉」是終結。春秋時代開始於周天子的遷都,卻終結於晉國的滅亡。那麼,晉國這個如此具有代表性的諸侯國在整個春秋時期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4月剛剛出版的《解晉》一書,就選擇了晉國為主線,試圖將讀者帶回那個群雄紛爭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