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大一統以後,一般人對於「姓」與「氏」的舊的觀念雖已大為減弱;但這並不影響王族繼續保留「因生以賜姓」「氏以別貴賤」的舊觀念。對於「贏」氏和「劉」氏兩大皇姓來源的探尋是最突出的例子。
夏代時,伯益作朕虞有功,賜姓「贏」氏,所以秦追溯成為夏代伯益之後,實際上未必真正有聯繫。至於漢王族「劉氏」,在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的先人本已無人查考的情況下,當時人卻硬要將「劉」氏的來源追溯成為堯之後。因為堯是傳說中父系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以堯為「劉」氏的氏稱源本,理所當然地就證明了漢王朝的氏族來源於古代的望族。
這一探尋的根據是,春秋時,晉大夫士會家族「劉氏」源於堯。士會曾一度出奔秦國,其家族亦隨之居於秦,改稱為「劉」氏。然而我們看士會的生平,他為士之孫,字季,食邑於隨(今山西介休東南),後更受於範邑(今山東梁山西北)。因而亦稱隨會、範會、土季、隨季。諡武,亦稱隨武子、範武子。秦回晉後,累立戰功,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聘於周,歸而修訂晉法。
景公八年(前592年)告老退體。而劉邦為沛(屬今江蘇省)人,公元前256年(一說前247年)生。從史料中,看不出劉邦的世族與士會的家族改稱劉氏之間有什麼世襲的聯繫。說漢王朝劉氏的祖先來自士會的家族,僅只是攀緣附會罷了。更何況土會家族「劉氏」源於堯也是攀緣附會。我們退一步說,即便劉邦的祖先來自周代,然而周代大夫中另外還有稱「劉氏」的,不只士會六家。
漢時人說漢王朝劉氏源自士會家族之後,而不說源自周大夫之後,明顯很牽強。就連纂漢的王莽在姓氏上也曾攀援附會。王莽毫無根據地說「王氏」氏稱源自舜從而將自己附會為舜之後,目的是通過使自己的姓氏與古代的領袖氏稱聯繫起來,從而使自己當皇帝合法化。舊的姓氏習俗確實發生了重大變化綜上所述,可見在漢代另一方面,姓氏習俗中的舊的政治因素在當時人的意識之中,仍有不同程度的殘留。在其後數千年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用「祖先來自望族」這樣的意識形態來號召臣民或炫耀自己的情形也很多。
不僅有劉秀中興、劉備王蜀和劉知遠建立後漢都要掛起劉氏王族這塊標牌,而且就連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阿Q,也有一句口頭禪:「我們先前一一比你闊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