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2020-12-05 燕子講歷史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說到齊國為什麼沒能滅了魯國這個問題,因為時間跨度比較長,所以我們得分幾個階段好好說道。首先在春秋初期,諸侯混戰制霸,齊國為啥不滅魯國?齊桓公稱霸以後為什麼魯國還在?到了戰國田氏代齊以後,魯國竟然還在?

先來說說魯國這個國家,你們知道最著名的魯國人是誰嗎?請大家喊出他的名字!大家一定異口同聲:「孔子!」沒錯,魯國可是個地地道道的文明之國,在春秋戰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魯國可以說是周禮保存最完整的活化石。所以,魯國一向是「長於外交而短於軍事」

先說說西周時期,周王室的勢力可以說是真正的老大,手底下哪個敢亂動老大的規矩,不用老大動手,其他小國的唾沫星子都夠把他淹死了。誰敢胡來,這個時候齊國是不敢對魯國怎麼樣的。

齊桓公變法稱霸之前,齊魯兩國實力相當,兩家打仗也是有勝有負,兩方都沒有絕對碾壓對方的實力,一會兒是魯國鄭國結盟,一會兒是齊國宋國結盟,兩方之間也是小打小鬧,沒討到一點好處。齊桓公繼位初期,魯國為公子糾爭奪王位失敗,等到長勺之戰,齊國竟然失敗了。這時的齊國還沒有能力消滅魯國。

後來齊桓公稱霸,完全有能力消滅魯國,但齊桓公口號一邊喊著「尊王攘夷」,一邊又打姬姓諸侯魯國也不大好,魯國也識相,沒有硬剛,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人家都承認了,齊國也不好下手,魯國一直活著。

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內亂,霸主地位也沒有了,魯國發揮自己的強項,派了幾個優秀的外交人才跪舔霸主晉國,後來齊國的君主一直對魯國都很有想法,奈何晉國對齊國也一直很有想法,只要齊國侵魯,晉就侵齊。齊國這段時間沒有消滅魯國也是無可奈何。

後來齊國的田氏掌政,對魯國又有了一些想法。魯國就趕緊聯繫其他幾個霸主,吳國打敗了齊國以後自己又被越國滅了,僥倖魯國還活著。

田氏後來專注於怎麼謀朝篡位,沒時間對魯國有想法。後來到了戰國時期,齊湣王滅宋,準備繼續稱霸,又被其他幾個霸主打得幾乎滅國,已經失去了滅魯國的最好時機,等齊國復國的時候,魯國已經被南邊的楚國滅了。你們覺得小編理解的對嗎?

相關焦點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當時齊國和魯國都是分封國,為什麼後來齊國比魯國大這麼多?
    山東號稱「齊魯大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所在地。齊國無論在國力還是控制區域方面,都比魯國高出一個檔次。經濟上,魯國重農商業並不發達,在西周初期依仗政治優勢還可以躋身大國,到了春秋禮崩樂壞時,經濟短板便顯現出來,反觀齊國,西臨大海,坐擁鹽鐵之利,注重經商,因而以煮鹽富甲天下;故而在經濟上不如齊國;在政治上,魯國嚴格遵守西周傳承下來的禮樂制度,但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以致墨守成規,早在第一代國君伯禽時期,治國因繁瑣而遜於姜太公一籌,周公也因此斷定魯國將來必在齊國之下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在西周時期,周昭王曾經從郯國出發進攻徐國;衛國君主康伯也長期以郯國為控制東部的據點,並且贈送白馬給郯國。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炎國演化為郯國。對於春秋時期的郯國,長期依附於魯國這個姬姓諸侯國。並且,郯國的一位君主,還曾是孔子的老師。
  • 齊國和魯國之間戰爭,因為齊國犯了一個錯誤,結果悲催了!
    長勺之戰是春秋早期齊魯兩國間的一次爭霸戰爭。在這次戰鬥中,後來成為「春秋五霸」首位霸主的齊桓公小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有一代名相管仲的輔佐,但卻在對周邊小國魯國的用兵中失敗,其中的教訓令人深思。1,擁子結怨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統治秩序開始走向崩潰的歷史時代。這時,作為中原共主的周王室已逐漸衰微沒落,失去了控制四方諸侯的力量,各諸侯國之間則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相互兼併、大國爭霸的局面。齊魯長勺之戰就是在這樣大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一幕歷史短劇。
  • 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最終導致魯晉會盟——「赤棘之盟」
    楚國曾經與魯國有過外交接觸,《左傳》云:「夏,公使如楚乞師,欲以伐齊。楚莊王卒。楚師不出,既而用晉師。」這一段描述中,出現了魯國、楚國、齊國、晉國四個諸侯國,可見當時外交形勢的複雜。《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齊國雖然與魯國毗鄰而居,但是魯國卻從未因此得到過齊國的保護。
  • 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說起山東,我們知道有一個稱呼是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之前山東境內有兩個重要諸侯國,也就是齊國和魯國。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很多人都不知道春秋戰國的一些常識,小編花了很久整理出來以供大家鑑賞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
  • 長勺之戰,齊國和魯國,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說長勺之戰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說曹劌論戰大家就熟悉多了。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強大的齊國欺負弱小的魯國,而魯國憑藉智慧戰勝強齊的故事。而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一首先說,魯國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無辜。齊國和魯國同為東方大國,然而魯國因為各種關係發展不如齊國。齊太公在周成王時取得了「五侯九伯,汝實徵之」的權力,而後齊國一路發展,到了齊桓公之父齊僖公時,與楚武王、晉獻公並稱「春秋三小霸」。齊國的實力與日俱增對魯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在齊僖公、齊襄公時,魯國屢屢受到欺凌。
  •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在戰國時期,除了韓趙魏齊楚燕秦等七個大國,還存在過鄭國、魯國、越國、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其中,約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際,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在佔領宋國後,雖然齊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是卻造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
  • 春秋戰國時齊國君主世系,姜子牙的齊國20代32君,田氏齊國7代8君
    春秋齊國君主中最出名的當屬春秋首霸齊桓公。桓公本是齊僖公的庶子,因其哥哥齊襄公在位時朝政昏聵,綱紀鬆弛而引發宗室內鬥,襄公被其堂兄弟公孫無知弒殺,後君位空缺,使得避居莒國的公子小白入主臨淄,是為齊桓公。而襄助桓公成就霸業的首位功臣當屬管仲。其在桓公支持下大規模整頓內政,主要措施有三:一是「相地而衰徵」,就是根據田地好壞和產量多寡徵收田稅。
  • 齊成公時代的齊國與魯國外交關係如何?
    此時的齊國鄰國魯國也在發生內亂。魯國的內亂跟魯惠公有關,當年魯武公帶著兩個兒子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到鎬京城中朝見周宣王,這條朝見之路最終成為魯國衰敗的關鍵。自西周以來齊魯雖分佔其地,為震懾東夷地區,兩國皆為周天子正統的分封諸侯國,彼此也就相安無事,而且在西周中期而後兩國皆有變亂,尤其齊國哀公之殤,對齊國可說是半毀滅性的,此後魯國的崛起其實有機會的,尤其是在周厲王之亂後,在周天子的眼中那些真正能夠成為供衛王國的嫡系,魯國自是其一。
  • 春秋之世禮崩樂壞,「三家分魯」驅逐國君的魯國三恆
    魯國是周王室最重要的藩國,禮樂皆出於魯國,但傳到春秋之世禮崩樂壞,魯國國祚下移,權利被三恆掌控,三桓都是魯恆公的後代,魯恆公一生窩囊,最後被夫人的情郎害死,但後代慶父、叔牙、季友,卻都不不是省油的燈,慶父這一支的後代稱為孟孫氏,叔牙後代為叔孫氏,季友後人稱季孫氏。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導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為何滅亡?,先是被燕國死咬不放,差點被樂毅滅國,後又被秦國忽悠成盟友,最後被不明不白地滅國。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在戰國中後期,選擇了對中原局勢不作為,無論是其他的五個國家在抗擊秦軍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怎樣的艱難阻礙,齊國都是置之不理的。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齊國為什麼要選擇不作為呢?哪怕在戰國後期,它的軍事實力比不上秦國,但是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大國也並非是非常薄弱的,可它為什麼就要袖手旁觀作壁上觀呢?
  • 戰國時期齊國做了什麼,為什麼五國伐齊,而且秦國也參與了
    齊國的首任國君是姜太公。齊國本來就是周天子論功行賞所封的國家,佔據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比較富饒。再加上姜太公的經營後富甲一方。是諸侯國中國力最強盛,所以齊國也是最先稱霸的諸侯國。是春秋五霸之首。而國家強盛了。自認就想著稱霸中原。
  • 山東是由齊國和魯國組成,但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呢?
    只擁有曲阜周邊的小塊地區但是,從清朝開始山東省的簡稱變成了「薩克奇」「魯」因此,很多人不理解從國力上來說,與國有的關係比較薄弱的齊國和魯齊是春秋五霸之一,戰國七雄之一,雜誌二流國家那麼,為什麼後世沒有選擇的「魯」的簡稱很多山東朋友呼籲國家,希望山東省簡稱「薩克奇」那麼國家為什麼要「魯」改「薩克奇」呢?
  • 齊湣王——喜歡花樣作死的齊國君主
    戰國時代,諸侯國雖不及春秋時代數量眾多,但仍然有不少的諸侯國,其中以戰國七雄為最。齊國作為七雄之一,在戰國歷史上它有兩次亡國之戰。第一次是樂毅伐齊,最後被田單復國,但元氣大傷。第二次,秦滅六國,徹底玩完。
  • 兩次被滅國兩次又復國,春秋戰國中的「豬堅強」,「感動」秦始皇
    時至今日,豬堅強健康狀況良好,不出意外,它將在博物館中安詳度過餘生。  早在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個「豬堅強」。這個豬堅強是個小諸侯國,兩次被滅國,卻堅強的兩次又復國,到秦始皇一匡海內,「六王畢,四海一」之時,這個堅強的國還存在著。這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豬堅強」便是不起眼的衛國,衛國雖是小透明,其國祚卻長達900餘年,是周王朝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戰國時期一度稱王稱帝的齊國為何後來就無所表現了?
    齊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泱泱大國,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更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名副其實的春秋首霸。雖然齊桓公死後,齊國逐漸淪為配角,但其大國餘威仍然影響著整個春秋時期的局勢。齊威王用兩次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把擁有百年霸業的魏國拉下了神壇,魏惠王迫於壓力還帶領幾個小國跑到徐州去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享王號,也承認魏惠王為王,這個在歷史上被稱為「徐州相王」的大事件標誌著齊國(雖然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姜氏齊國,但畢竟國號未變)的再次崛起。
  • 春秋時期間諜種類,有哪些活動?夫人間諜、使者間諜、囚徒間諜
    導語:春秋時期,間諜種類,間諜行動和手段有哪些?有夫人間諜、使者間諜、囚徒間諜,間諜行動有刺殺行動、在敵國作內應、散布謠言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王室地位不斷下降,天下共主權威受到挑戰,諸侯間爭霸戰爭頻繁,諸侯國內也是暗流湧動,國與國之間,君臣之間,臣與臣之間權力鬥爭不斷,為了應對風雲變幻的形勢,各諸侯國或為爭霸,或為自保,合縱連橫,挑撥離間,特別是情報戰爭無所不用其極,這是間諜理論的雛形形成時期,對後世的間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