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被滅國兩次又復國,春秋戰國中的「豬堅強」,「感動」秦始皇

2021-01-09 網易

2021-01-02 10:55:56 來源: 一點史事匯

舉報

  引言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芮氏8.0級的大地震,對我國人民的財產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地震後,救援工作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這天,在成都彭州市龍門山鎮團山村,搜救人員從廢墟之中救出一隻豬。這隻豬埋在廢墟之中已達36天,卻還堅強的活著,網友們便將這隻堅強的豬命名為「豬堅強」,隨後,豬堅強被某博物館館長買下。時至今日,豬堅強健康狀況良好,不出意外,它將在博物館中安詳度過餘生。

  早在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個「豬堅強」。這個豬堅強是個小諸侯國,兩次被滅國,卻堅強的兩次又復國,到秦始皇一匡海內,「六王畢,四海一」之時,這個堅強的國還存在著。這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豬堅強」便是不起眼的衛國,衛國雖是小透明,其國祚卻長達900餘年,是周王朝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從西周到東周,從春秋到戰國,衛國一路看遍風景,見證了周王朝的興衰浮沉。


  衛國所處的地理位置

  康叔始封於衛,衛國盛極一時

  俗話說得好,誰家的祖上還不曾闊過,咱衛國也是闊過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擊敗紂王帝辛,建立周王朝,隨後「眾建親戚,以藩屏周」。周武王「以武庚殷餘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虛」,衛國始建。由於康叔身份顯赫,同時還在周王室中擔任司寇要職,輔佐周天子治理朝政,所以衛國的聲望和影響力比齊國、魯國等重要諸侯國還要大。在康叔及其子康伯的治理下,衛國盛極一時,成為諸侯之長。

  康叔對衛國的興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史載「康叔之國,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說」。其子康伯是西周初年的一位重要軍事統帥,率領天子之師馴服東夷、北徵戎狄,為鞏固周王室及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康伯及之後的五位國君皆以驍勇善戰著稱,「六代世襲稱伯,為一方之長,代天子出徵」。有資格代天子出徵,表明衛國的政治實力及軍事實力足以令諸侯列國汗顏。


  衛國簡介

  到了第十一代國君衛武公,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衛國「百姓和集」,政治清明、一片祥和。經濟上,衛武公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關係上,衛武公利用衛國的戰略位置,繼續強化其在諸侯國中的影響力。時值西周末年,周厲王無道,專山林漁澤之利,「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公元前841年,「厲王出奔於彘」後,由於衛武公以賢達仁義贏得天下諸侯的敬重,被推選出來代周厲王行政,史稱「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期間,衛武公革除周厲王此前的弊政,廢除了厲王時期實行的旨在增加王室收入的「專利費」策略,使周王朝逐漸回歸正軌。十四年後,周厲王死於彘,其子周宣王即位,衛武公「復歸國於衛也」。衛武公的「共和行政」對西周末年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魄力和才能不僅使他自己顯赫一時,也使衛國由伯爵國升格為公爵國,衛國在衛武公手上達到了其最為鼎盛的階段。


  衛武公「共和行政」

  衛國內亂不斷,逐漸沉淪

  春秋時期,王室日漸衰微,僅剩天下共主之虛名,各大諸侯國奮發圖強,為爭奪霸主之位做著積極的準備。而衛國卻未能看清時局,仍然因循舊制,致使內亂不止,外患不斷,日漸衰弱。

  · 衛國第一次被滅國,第一次復國

  衛武公死後,衛國陷入長期的內亂,從衛桓公到衛懿公僅80年間,衛國更換了七位國君,君位更替之頻繁令人咋舌。公元前668年,衛懿公即位後,「懿公好鶴,淫樂奢侈」,導致了衛國滅亡的命運。此時,西邊的戎狄見衛懿公昏庸無能、不修武備,認為有機可乘,遂於公元前660年攻打衛國。衛懿公匆忙組織禦敵,誰知大家都不願為昏君而戰,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

  「戎狄至,及懿公於滎澤,殺之,盡食其肉」,衛懿公被殺後,衛國也隨之滅亡。時值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聽聞衛國被滅後感嘆「衛之亡也,以為無道也」。衛國被戎狄滅亡後,遺民僅剩七百三十人,堅強的衛人決定東遷,宋桓公收容了衛國遺民、立其國君、定其國都。齊桓公也從物資和軍力上給以援助,「齊侯使人率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衛」,使衛國免受被戎狄趕盡殺絕的命運,又為衛國重新立國伸出了援手。


  齊桓公又公元前658年的諸侯會盟中,「封衛於楚丘」,使衛國有了一塊安身之所。其後衛國國力得到恢復,雖然衛國的復國得力於義薄雲天的齊桓公,但其國力的恢復,主要還是衛國自身努力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其復國後的首任國君衛文公,衛文公是位頗有作為的君主,「輕賦平罪,身自勞,與百姓同苦,以收衛民」,史稱文公中興。衛文公晚年,又滅了邢國等周邊諸侯國,國力得到進一步恢復。

  · 衛國再一次被滅國,再一次復國

  衛文公統治時期,衛國國力有所恢復,但已不能與西周時期相提並論,昔日的諸侯之長風光不再,淪落為一個二流諸侯國。而衛文公之後的衛國國君並沒有從第一次滅亡中汲取教訓,「邢遷如歸,衛國忘亡」,衛國又陷入長期的內亂。春秋中後期衛國國君大權旁落,君臣之間的矛盾,以及國外勢力對衛國的幹涉,更使衛國君位更替頻繁,朝政一塌糊塗,衛國在諸侯列國中的地位一降再降。


  進入戰國時期,弱小的衛國顯然是當時戰國七雄直接欺凌的對象,只能苟延殘喘於亂世當中。「三晉強,衛如小侯,屬之」,衛國成為韓、趙、魏的附庸。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所滅,如果沒有奇蹟出現,衛國此次將再無復國的可能。誰曾想,奇蹟還真發生了,衛國第二次被滅後,秦國於公元前241年攻佔魏國河內,置東郡,將衛國國君姬角及衛國遺民遷往野王,為其復國。堅強的衛人再一次復國,堪稱奇蹟。

  衛國第三次被滅,春秋戰國的「豬堅強」落幕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開啟親政,加快了兼併東方六國的步伐。至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秦始皇居然對衛國高臺貴手,並沒有滅它。難不成是秦始皇貴人多忘事,沒有把小小的衛國放在心上?亦或是堅強的衛國感動了這位鐵血雄心的千古一帝?這點我們不得而知。十一年後秦二世即位,吞併衛國,這次奇蹟沒有發生,「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春秋戰國時期的「豬堅強」至此正式落幕。


  衛國「感動」秦始皇

  結語

  衛國自從西周初年受封,到秦始皇統一中華後的公元前209年最終被滅,前後延續了九百餘年。在這九百年的歷程中,衛國與周王朝榮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西周時期衛國極其輝煌,為「諸侯之長」。但步入春秋之後,其地位卻日益下降,不僅沒能參與角逐霸主,還一度被滅國。後雖在其他諸侯國的幫助下得以復國,但元氣大傷,輝煌不再,淪落為邊緣配角,直至衛君角時為秦二世所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戰國時期,燕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弱,但在當時的列國兼併戰爭中也起過重要作用。燕與齊、趙、中山相鄰,四國經常發生衝突,到戰國中晚期,爭戰愈演愈烈。公元前323年 ,燕易王稱王。易王卒 ,子燕王噲即位 ,相邦子之深受重用。公元前316年 ,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並由他決斷國事,實行政治改革。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聚眾作亂,圍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市被與太子平。
  • 秦始皇發起滅國大戰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當年被五國伐齊坑慘了
    即使後來田單復國,齊國也失去了過去的風採。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攻滅韓國,開啟了滅國大戰,你讓齊國何去何從?齊國是吃過其他六國的苦的,他知道這幫癟犢子沒一個好東西,當初齊國滅國就是拜他們所賜,你覺得齊國還會出手相助嗎?一、五國伐齊後,齊國變得乖巧多了。田單復國以後,齊國的畫風立刻變了。當初齊湣王是看誰不爽就揍誰,感覺他自己就是天王老子,誰都要臣服於他。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這是一個神秘的國家,史書記載它曾遭受多次致命打擊,卻又神奇般地復國成功。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嘆。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創建的鮮虞古國。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不少諸侯國更是數度滅亡而又復國。國君報喪而趁機徵伐。國君遇災而趁機徵伐。君主不談信義而談實利。君不君,而臣不臣。魯國權分三恆,晉國權分四卿,齊國大權旁落田氏。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曾經用舟楫在晉國的災年向其輸送糧草賑災,這表明當時的黃河無論徑流量還是水面寬度都較今日為大,因此,即使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在彭衙之戰(陝西白水)、汪之戰(陝西澄城縣)中短暫佔領過秦國的城池,但是因為黃河天險相隔,也只能是擄掠一番了事。
  • 戰國七雄最慘的一個,秦始皇滅之,史書上只留下17個字,字字悽慘
    ,我們有一個誤會,以為全都是雄赳赳、氣昂昂之輩,至少祖上有過輝煌歷史,讓其他戰國六雄痛心疾首過,但實際上這裡面有一「水貨」,並不夠資格稱雄,從立國到滅亡,一直孱弱不堪,  最好的戰績無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可謂是戰國七雄中最慘的一個。
  • 用雷軍的飛豬理論解讀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出自明代大思想家李贄的評價。加上在秦始皇手中確實兼併六國、統一華夏,並開創中國2000年帝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確實夠得上「千古一帝」這一稱號。但是,幾乎在秦始皇死亡的一瞬間,他建立的強大帝國就土崩瓦解。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 《秦始皇》上演千年不滅神話 「龍狼傳」
    光宇精心推出的《秦始皇》重現了戰國時期的戰火紛飛
  • 秦滅六國,為什麼從韓國開始到齊國而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嬴政派出內史騰進攻韓國,彼時的韓國地盤只剩下其都城新鄭周邊一小塊地方,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沒過幾個月,韓國滅亡,至此秦始皇嬴政開啟了滅國大戰。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士為低等級的貴族,是貴族中的末流,同時社會等級又高於庶民。春秋至戰國,社會激烈動蕩,作為貴族末流,士的身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士往下流成為庶民,而庶民中優秀的分子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又上升為士。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這種每乘有三十人的編制應該是貫穿整個周朝的,意即春秋戰國時期的配置也基本遵循這個數據,齊桓公的八百乘戰車就相當於有兵力2.4萬。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式的戰爭,往往都是雙方約定好時間,然後各自排列成整齊的車陣。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樂毅伐齊,雖非合縱所倡,但客觀的說,這是戰國時代除合縱抗秦之外,唯一一次由其餘六國聯手參加的戰爭。此戰的結果是齊國大敗,最後只剩下莒、即墨兩城在勉強支撐。所幸的是齊國還有魯仲連和田單二人。魯仲連長袖善舞,以外交手段為齊國贏得生機,而田單則是一代名將,以軍事手段為齊國保住火種。最終,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齊國沒有被滅。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導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為何滅亡?,先是被燕國死咬不放,差點被樂毅滅國,後又被秦國忽悠成盟友,最後被不明不白地滅國。秦國進行滅國戰爭,齊國為何袖手旁觀?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在戰國中後期,選擇了對中原局勢不作為,無論是其他的五個國家在抗擊秦軍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怎樣的艱難阻礙,齊國都是置之不理的。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齊國為什麼要選擇不作為呢?
  • 戰國時期一度稱王稱帝的齊國為何後來就無所表現了?
    齊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泱泱大國,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更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名副其實的春秋首霸。雖然齊桓公死後,齊國逐漸淪為配角,但其大國餘威仍然影響著整個春秋時期的局勢。田氏代齊進入戰國以後,齊威王重用鄒忌、田忌、孫臏等人,廣開言路,改革政治,整頓吏治,使齊國又逐漸雄起成為頗具實力的主角之一。
  • 聶國強:春秋戰國書法分期與特徵
    【戰國】陳曼簠 (局部) 燕系書法 燕國長期居於北方,此系文字呈現出自身的風格特色、魏、韓三國,三國在文化上影響周邊的鄭、衛、中山等國。
  • 大秦賦劇透:秦始皇滅六國,一天下,都在這8張圖中
    西戎弁將甲衣根據戰國甲片實物復原。倒臥的白馬馬鞍馬具,據新疆鄯善戰國墓出土實物復原。秦兵的鎧甲、服飾、兵器、馬具均據秦始皇兵馬俑實物復原。 秦國自襄公輔佐周平王東遷,冊封諸侯(約公元前770年),秦穆公稱霸西戎(約公元前626年),闢疆千裡。秦孝公奮發圖強,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公元前356年),吞併了魏國在河西的全部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