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2020-12-03 欲雲談史論今

這是一個神秘的國家,史書記載它曾遭受多次致命打擊,卻又神奇般地復國成功。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嘆。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

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創建的鮮虞古國。

正因鮮虞成名太早,又屬戎狄異族,且恰好臨近中原,人們常常將春秋初期的邢、衛滅國之禍歸罪於鮮虞。但實際上,邢、衛首次滅國是晉獻公東擴的結果——晉國向東擴張,擠壓了山西東南部赤狄的生存空間。赤狄被迫東下太行山入侵邢、衛,促成了這兩國的滅亡。此後,赤狄又與長狄聯手,多次入侵中原,對各諸侯國構成了巨大威脅。直至公元前594年,邲之戰失去霸業的晉國掉頭地向赤狄宣戰,消滅了赤狄潞氏國(今山西潞城東北),多年禍害中原的赤狄之禍才徹底消失。

雖然黃河以西的白狄部落時常與晉人為敵,但太行山以東的鮮虞諸國卻鮮少參與東周諸侯間的徵伐。所以,鮮虞與東周列國長期和平相處,一直到春秋中晚期。

不過,東周局勢卻在此時發生了巨大變化。

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左師向戌推動下,晉、楚兩大陣營籤訂了弭兵協議。從此後,晉國幾乎放棄了中原爭霸——晉國周邊的戎狄諸國開始倒黴了。

公元前541年,晉卿荀吳、魏舒率軍滅了山戎無終國(今山西太原東);公元前531年,荀吳藉口送燕伯回國,向鮮虞借道,滅了鮮虞附屬肥國(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西南);同年底,因為鮮虞國不服,荀吳再次率兵攻打鮮虞;公元前529年,荀吳再次率兵偷襲鮮虞,一直深入到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公元前527年,荀吳第四次攻打鮮虞,攻佔了鮮虞另一附屬鼓國(今河北晉州市);公元前520年,荀吳又徹底滅了鼓國。

因為晉人的貪婪,鮮虞因為是戎狄異族莫名其妙地招來了禍患。

在晉人步步緊逼之下,鮮虞國突然遭受巨大危機,眼看就要滅國。不過,恰逢荀吳過世,讓晉國入侵鮮虞的步伐暫停了下來。

鮮虞,迎來了難得的喘息良機。

荀吳死後,晉國公室被邊緣化的趨勢愈發明顯,晉卿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同時,因為晉卿處事不公,諸侯紛紛疏遠晉國,霸業日漸衰微。

公元前507年,晉人突然對鮮虞再次發起進攻。不想,枕戈待旦的鮮虞人卻在平中(大致在中人附近)大敗晉軍,還俘獲了晉國大夫觀虎。經過十多年的休生養息,鮮虞國力已得到恢復,並正式對外自稱中山國。鮮虞之所以又稱「中山」,是國都中人城中有座大山,因此而得名。

平中大敗,徹底激怒了晉國。

在晉卿荀寅建議下,晉國再度放棄了中原爭霸,全力來對付中山國。公元前505年,晉國正卿士鞅親率大軍圍攻中山,以報觀虎被擒之恥。

可就在此時,東周再度天下大亂:吳王闔閭率軍攻破郢都,差點滅了楚國;王子朝餘黨發起叛亂,多次向晉國求援;齊、衛、鄭等多個諸侯國背叛了晉國,結盟聯手來對抗晉國……。國際環境突然惡化,讓晉人無法再專心對付鮮虞。外部矛盾凸顯,又進一步誘發了晉國內部矛盾。公元前497年,因為趙鞅私殺邯鄲午,誘發了晉國六卿間一場持續八年的大混戰。

晉國內亂,讓齊、衛、鄭、鮮虞等等與晉國有著深刻矛盾的諸國大為驚喜,紛紛支持範氏與中行氏,以圖渾水摸魚。公元前494年,鮮虞加入了齊、衛大軍,前往救援被圍攻的範氏,攻佔了晉國的棘蒲(今河北趙縣);公元前491年,邯鄲被趙鞅攻破,鮮虞又收留了戰敗的荀寅。中行氏與範氏,恰恰是對鮮虞傷害最大的兩大卿族。鮮虞放棄舊怨,大力支持這兩大卿族,這是想趁亂削弱晉國了。

可惜的是,鮮虞人選錯了陣營,最終範氏、中行氏戰敗,被徹底趕出了晉國。不過,鮮虞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因為王室劉氏與範氏世代聯姻,在這場內亂中周王室也支持了範氏。因為支持範氏,鮮虞得以被周王室封侯,正式成為諸侯國中的一員。

晉人對鮮虞支持中行氏與範氏當然十分氣憤。

公元前489年,在徹底平定範氏、中行氏之亂後,趙鞅立刻率師前往討伐鮮虞。不過,此時諸侯大多背叛了晉國,再加上南方吳、越相繼崛起稱霸,迫使晉國不得不將重心轉向了中原。在晉國眼鼻子底下的鮮虞,又一次獲得了苟延殘喘的機會。

公元前476年,趙鞅去世,荀瑤成為正卿。荀瑤為人驕傲自大,在討伐過那些背叛晉國的諸侯國後,荀瑤又盯上了鮮虞國。因為晉國和鮮虞間還有一個鮮虞附屬國——仇由(今山西盂縣東北),荀瑤決心先滅了它。

然而,前往仇由國的道路崎嶇而難以通行。為此,荀瑤籌劃了許久,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荀瑤先命人鑄成了一口大青銅鐘,然後說要送給仇由國君。青銅鐘是重要的禮器,在當時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仇由國君得此大禮,當然高興異常。可青銅鐘實在是太大,要從晉國運來,不修好道路是不行的。仇由國君不做他想,立刻召集人馬,準備修路。

就在此時,大臣赤章曼枝看出荀瑤居心不良,急忙阻止道:「不行。贈送重禮是小國侍奉大國行徑,現在大國反以重禮贈予小國,那麼大國軍隊一定會隨之前來。這口大鐘絕不能接受!」荀瑤是晉國正卿,與仇由國君非親非故,為何突然要送這麼重的大禮?其中必然有詐!

可仇由國君貪圖重禮,根本就不聽勸,耗費巨資修好道路,將這口大鐘從晉國接入了仇由國。

赤章曼枝見此,心知不妙,趕緊驅車逃離了仇由,來到了齊國。七個月後,晉國軍隊就沿著這條修好的道路,攻佔了仇由國!

吞併仇由國後,荀瑤又在公元前459年攻伐中山,奪取了窮魚之丘(今河北淶水)。此前,趙鞅之子趙無恤也曾派人攻打中山,攻佔了左人(今河北唐縣西北)、中人兩城。連國都都已被攻佔,中山國是奄奄一息,幾乎就要亡國了。

可就在這生死關頭,歷史再度送給中山喘息的機會。

公元前455年,由於趙襄子不願向知氏進貢土地,荀瑤率韓、魏二家齊攻趙氏。三年後,趙氏成功策反韓、魏二家,聯手殺死荀瑤,然後私分了知氏土地。因為這場內亂,中山國再次躲過了殺身之禍。

知氏被滅後,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格局已經奠定。此時,魏氏逐漸在三家中脫穎而出。特別是魏文侯即位後,他尊賢好士,任賢用能,讓魏氏發展更加迅速。

公元前425年,還未正式即位的魏文侯就想要吞併中山國。

趙大夫常莊談得知此事後,立刻向趙襄子建議:「魏國如吞併中山,趙國就無立足之地了!您何不向中山國君請求立公子傾為正妻,趁機把她封在中山,那樣中山就必定能保存下來!」魏氏吞併中山,就會對趙氏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這當然是巨大隱患!

公子傾是魏文侯之女,早年嫁給了中山國君。這位中山國君,應該就是史書中沒能記下的中山文公。趙氏比鄰中山,對中山國的政治影響力巨大。趙襄子開口請求立公子傾為正妻,中山文公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早年間趙氏攻佔了中人(即中山城),只要趁機把公子傾封到中山,鑑於她的特殊身份,中山國也就能逃過魏國的魔爪了。無論對趙氏,還是對中山,這都是兩全其美之事。

雖然趙襄子已進入人生末年,但他依然聽從建議,在去世前辦好了此事。

趙襄子是位強人,他出面來阻止魏國吞併中山,魏文侯作為後輩也不得不屈從。就這樣,趙、魏的互相算計,讓中山國再度躲過了一場危機。

更何況,魏文侯女兒被立為正妻,還生下了中山國下一代國君——中山武公。未來的中山國,就是自己親外孫的,賢名在外的魏文侯怎麼好不顧親情,去攻打中山國呢?

一晃十多年過去,時局又發生了微妙變化。

公元前414年,中山文公去世,中山武公繼位成為國君。中山武公,是歷史文獻中提到的第一位中山國君。不過,剛即位的中山武公沒想到,中山國的滅頂之災即將到來。

之前魏文侯之所以放過中山國,是有趙襄子從中作梗。

可就在中山武公即位這幾年,趙國經歷了數次內亂,國力大大下降,對魏國制衡效應也大大降低。於是,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舊事重提,再度策劃攻打中山。由於魏氏與中山之間還隔著趙氏,魏文侯還特意向趙烈侯商議借道。

趙襄子當年都阻止魏國滅中山,趙烈侯當然不肯答應。可大臣趙利卻目光如炬,趕緊進諫:「這就過了。如果魏國攻打中山不克,那麼魏國一定會疲敝;魏國疲敝,趙國當然就威重。如果魏國攻克中山,必定無法越過趙氏而佔領中山。這就意味著,攻打中山的是魏國,可得到土地的必然是趙國!」

聽到此處,趙烈侯恍然大悟,立刻同意了魏人借道。

此後,魏氏將領樂羊三年鏖戰,終於攻破了中山。可中山國雖然戰敗,國民卻不願順從於魏,再加上女兒和親外孫這層關係,魏文侯也不好絕中山之祀。因此,魏文侯雖然吞併了中山國,還先後派兩位兒子駐守中山,可中山國後裔卻得以倖存了下來。自此後,中山國就成了魏國傀儡。

然而,世事難以預料。

公元前397年,魏文侯去世。繼位的魏武侯開始四處樹敵,不但與趙、韓決裂,還與齊、秦、楚等等東周強國多次開戰。魏國四處樹敵,戰火不斷,也就慢慢就放鬆了對中山國的控制。此時,中山人趁機再立中山武公兒子中山桓公為君,公開復國了。復國之後的中山桓公,將國都從顧(今河北定州)遷到了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率領國人踏上了復興之路。

《史記·趙世家》記載:公元前377年,趙國與中山戰於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公元前376年,趙國再伐中山,在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大戰一場。

與強趙兩度大戰,足見此時中山國已完全擺脫了魏國控制。此時距離魏文侯滅中山,不過才三十餘年。

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江山社稷,公元前369年,中山桓公還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築長城,以防範外敵入侵。

能夠修築長城,足見中山國力又上了一個臺階。中山國,即將迎來鼎盛時代。

中山國復國之後,三晉內部矛盾與衝突加劇,齊、楚、秦等等強國先後崛起,讓三晉任何一國都無法專心對付中山國。因此,雖然東周列強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可在列強爭霸的縫隙下,中山國竟獲得了難得的發展良機。

公元前318年,魏人公孫衍推動齊、魏、趙、燕、中山等等五國共同稱王。此前,楚國早在春秋早期就已僭越稱王,魏、齊二國在公元前334年稱王,秦國在公元前324年稱王。這次五國稱王,傳統中原諸侯宋、魯、衛等等沒能加入,中山國卻被推到前臺,足見中山國實力已得到公認。九十多年前,中山被魏國滅國;現在卻能與戰國七雄並列稱王,堪稱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復興的夢想,終於達成!

此時的中山國君,正是中山桓公之子。

但中山國君想稱王,卻遭到了齊國強烈反對。齊王派人出使魏、趙,慫恿二國:「寡人羞於與中山同稱王,希望與兩國一同討伐,以廢黜中山之王!」從這可知,中山國的飛速崛起,已經讓列強感受到威脅,想趁機壓制。

中山再強大,也不過是千乘之國。與動輒號稱數千乘甚至萬乘之國的七雄相比,仍然處在下風。因為稱王而招來滅國危機,顯然非中山國君所願。不過,中山稱王也不會是完全沒有機會。為了稱王,中山國君派出大臣張登在列國間遊說,並利用列強彼此相互忌憚的弱點,成功贏得了王號。

稱王之後的中山國,顯得越來越鋒芒畢露。

公元前314年,燕國爆發子之內亂。齊宣王率兵伐燕,中山國也派兵隨同前往。這次出徵,齊、中山兩軍一路勢如破竹,取得大勝。中山國不但闢地數百裡,還攻佔了燕國下都(今河北易縣)!

剛剛稱王,又討伐燕國得勝;中山國的高速發展,讓趙國感受到了來自臥榻之側的巨大威脅。公元前306年,強制推行了胡服騎射改革的趙武靈王開始專心致志地對付中山國。此後,趙武靈王多次入侵中山國,徹底打斷了中山復興歷程: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攻破中山,中山國國君(中山武公之孫)被迫逃亡齊國,後來死在了齊國;公元前296年,趙人又把末代中山國君尚遷徙到了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中山國徹底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

曾經多次躲過殺戮的中山國,卻在其國力達到鼎盛之時,遭遇了滅頂之災!

從鮮虞時期到最後滅國,中山國至少存在了四百八十餘年。在這四百八十多年裡,周王國經歷了從西周到東周、從春秋到戰國的歷史巨變。雖然滾滾歷史車輪下,上演了無數次的弱肉強食故事,但中山國覆滅的經歷無疑最為特殊。

中山國原本屬於戎狄異族,鮮少存留文字記載的歷史。如果不是考古發掘出來的青銅器銘文,後人甚至連中山國的國君世系都不清不楚。

儘管史料極度缺乏,但現存史料記載已充分體現出中山人的頑強:在春秋中晚期到戰國的二百三十多年裡,中山國數次遭遇滅國危機,卻都倖存了下來。中山之所以能多次躲過滅國危機,關鍵就在於鮮虞的民族凝聚力。有了這股強大的民族向心力,中山國才能在荀吳、士鞅、趙鞅、趙無恤、魏斯等東周梟雄的多次致命打擊下,頑強堅持到了戰國中後期,還步入了鼎盛時代。可惜,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力量太過強大,中山最終還是倒在了強趙腳下……。

曾經的戰國「第八雄」,卻在稱王后迎來了滅頂之災,怎能不令人嘆息不已?

相關焦點

  • 兩次被滅國兩次又復國,春秋戰國中的「豬堅強」,「感動」秦始皇
    早在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個「豬堅強」。這個豬堅強是個小諸侯國,兩次被滅國,卻堅強的兩次又復國,到秦始皇一匡海內,「六王畢,四海一」之時,這個堅強的國還存在著。這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豬堅強」便是不起眼的衛國,衛國雖是小透明,其國祚卻長達900餘年,是周王朝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從西周到東周,從春秋到戰國,衛國一路看遍風景,見證了周王朝的興衰浮沉。
  • 齊國滅宋為何得罪了韓,趙,魏,楚,燕五國?
    齊國滅宋,是戰國具有裡程碑的一起重要歷史事件。戰國的政治格局,初期是魏國最先嘗到了改革的紅利,成為風頭最盛的國家,但好景不長,一來魏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領域並不徹底,二來魏國處四戰之地,四處招敵,三板斧之後很快走向衰敗。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13、梁國周平王時。秦仲討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於夏陽梁山(在今陜西省韓城縣南)。春秋時梁國亡於秦國14、鄖國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後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於楚。15、蔡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後裔,滅於楚國。
  • 戰國七雄最慘的一個,秦始皇滅之,史書上只留下17個字,字字悽慘
    ,我們有一個誤會,以為全都是雄赳赳、氣昂昂之輩,至少祖上有過輝煌歷史,讓其他戰國六雄痛心疾首過,但實際上這裡面有一「水貨」,並不夠資格稱雄,從立國到滅亡,一直孱弱不堪,  最好的戰績無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可謂是戰國七雄中最慘的一個。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曾經用舟楫在晉國的災年向其輸送糧草賑災,這表明當時的黃河無論徑流量還是水面寬度都較今日為大,因此,即使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在彭衙之戰(陝西白水)、汪之戰(陝西澄城縣)中短暫佔領過秦國的城池,但是因為黃河天險相隔,也只能是擄掠一番了事。
  • 秦始皇發起滅國大戰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當年被五國伐齊坑慘了
    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一口氣拿下齊國72座城池,將臨淄城內的齊湣王趕到了莒城,結果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從此以後東方大國齊國,一蹶不振。即使後來田單復國,齊國也失去了過去的風採。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攻滅韓國,開啟了滅國大戰,你讓齊國何去何從?
  • 差點被兔子「滅國」的國家,100億隻野兔猖獗,四次圍剿均告失敗
    然而就是這樣溫順的兔子,曾經卻差點滅了澳大利亞,被澳大利亞人看作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動物」之一。其實,在1859年之前,澳大利亞是沒有兔子這種生物的,但是由於澳大利亞四處環海,很快就被英國盯上了,成為了英國流放監獄犯人的天然監獄。 1859年,英國皇家第一艦隊將27名囚犯帶到了澳大利亞,同時還帶來了30隻兔子。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30隻兔子,差點讓澳大利亞遭遇滅頂之災。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後又被秦國忽悠成盟友,最後被不明不白地滅國。秦國進行滅國戰爭,齊國為何袖手旁觀?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在戰國中後期,選擇了對中原局勢不作為,無論是其他的五個國家在抗擊秦軍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怎樣的艱難阻礙,齊國都是置之不理的。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齊國為什麼要選擇不作為呢?
  • 10萬隻鴨子出徵國外,擔負滅蝗蟲使命,網友調侃:國之重器
    10萬隻鴨子出徵國外,擔負滅蝗蟲使命,網友調侃:國之重器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將有10萬隻鴨子出徵巴基斯坦,開展滅蝗蟲任務。對,你沒有看錯,的確是有大批「鴨」軍出戰,網友調侃稱:又一國之重器,國之驕傲!
  • 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因為利益!這時亙古不變的道理!
  • 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湧現出的九大名將
    戰國九大名將(一)孫臏 龐涓無義妒能賢,讒語酷刑雙腿殘。詐傻裝瘋逃大禍,賭金賽馬見新天。 圍梁駒輝連環解,減灶添兵黑夜寒。歸隱著書傳後世,十三兵法又加篇! 註:圍梁駒輝連環解——圍魏駒輝,桂陵之戰。梁,魏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國又稱梁。
  • 日本戰國時代十大名將盤點:甲斐武田信玄名列第一,號稱「戰國第一...
    日本的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時期,在日本的史籍中,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戰國時代」。只不過,日本戰國時代的時間比中國戰國時代可晚多了,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後期。這個戰國時代從公元1467年的「應仁之亂」開始,到1615年大阪之戰后豐臣氏被消滅為止,只存在了148年。而在這一時期,日本也出現了一些風雲人物。
  • 春秋時期,為何別國國君都稱「公」,唯獨楚國國君稱「王」?
    但是後來經歷兩次稱王事件後,楚國國君便一直以「王」的稱號一直到戰國末期。首先楚國為什麼要稱「王」呢?尊卑與實力的問題。1、三子封王后又取消楚國被周成王封在南邊,替周王朝抵擋南蠻,撫化南蠻。楚人先祖由於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技術與發展水平,吸引很多蠻部歸附,楚國也壯大起來。
  • 戰國新論︱戰國群雄都是何時稱王的
    不過齊國也不乏智士,張醜就向田嬰指出,齊國公然接受一個萬乘之國的朝拜,這是將齊國的地位置於秦、楚等國之上,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因為並沒有萬乘之國去朝拜他們。再則「楚王之為人也,好用兵而甚務名」,「為齊患者,必楚也」。田嬰卻不以為然,在他的主持下,公元前336年,魏惠王朝齊威王於東阿(今山東陽穀縣東北)之南,公元前335年,魏惠王朝齊威王於甄(今山東鄄城北)。
  • 英國三代王后,百年風雨的王權守護者
    十九世紀時,英國位列世界最強國之一。  從那時起,英國王室獨領風騷百餘年,美麗的王后們是金字塔頂尖是最閃耀的存在。  她們有的至高無上卻遍體鱗傷↓     1910年,亞歷山德拉的次子繼承了王位,稱喬治五世。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戰國前期,韓國滅鄭,實力增加一倍
    戰國時期,數十國,分為十二等:1、秦國、趙國;2、楚國、齊國;3、韓國、魏國;4、燕國;5、越國、6、宋國,稱為五千乘戰車之勁宋;7、鄭國,戰車千乘之國;8、中山國,白狄國家,戰車千乘之國;9、巴國、蜀國;10、魯國;11、衛國;12、邾國、薛國、任國、邳國、(NI,二聲)國、滕國、莒國、郯國、費國。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
  • 戰國七雄—齊國衰亡之路
    秦始皇滅掉楚國以後,只剩最後一個國家齊國,齊國的國土遠離秦國,並未受到遠交近攻的影響,因此當秦始皇發動滅齊時,齊國仍然擁有數十萬軍隊和數千裡土地,那麼他為什麼不發一兵一卒,就投降了呢?使臣入齊,舉國皆降公元前221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殘部以後,從北向南攻入齊地,兵臨臨淄城下時,齊王田建慌作一團。因為五國已滅,這時沒有其他國家的軍隊前來救援了。其二,齊國長期被秦國拉攏,幾十年沒有發生戰爭,沒想到會突然兵臨城下,因此之前沒有過多的做好戰爭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