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2021-01-17 雜觀歷史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

因為利益!這時亙古不變的道理!一是為了謀求國家利益,二是國家利益受到了威脅。其次,就是要看國家實力,國家實力弱,那就只能反抗一下。國家實力強,就會強力幹涉了。因此,筆者就三次滅國之戰進行一下分析:

韓國攻鄭

韓滅鄭之戰:公元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遷都新鄭。

首先,鄭國位於韓國、魏國、楚國之間,韓滅鄭從地緣角度來講對楚國和魏國影響最大。從戰略角度來看,韓國在當時還比較弱小,一直都是作為魏國的小弟來和其他國家交戰的。因此,即便韓國滅鄭,對秦國、趙國、燕國和齊國等大國影響都不大,其他小國就算有影響也沒這個實力來幹涉。因此,除非秦趙燕齊四國實力特別強大,否則不會無事生非來幹預此事。

先看魏楚兩個最大利益相關者,此時正是魏武侯十二年,正是魏國大殺四方的時候。而魏文侯時期制定的戰略就是聯合韓國抵抗趙國,三晉各謀發展。韓國是三晉之中最弱的一個,只能給魏國當小弟,韓國滅鄭之後,雖然國力大增,但和魏國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所以魏國顯然不會對韓國動手。自己有這麼一個盟友,可以在自己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提供更大的幫助。楚國在韓滅鄭時正在和魏國大戰,也就是說韓國是趁著魏楚大戰之時滅了鄭國的。楚國顯然無力伐韓了。再看其他四國,秦國已經被魏國奪了河西,打回河東,根本無力東出。齊國齊威王初立,國內吏治混亂,經常被魏國攻擊,不被打就不錯了。燕國連記載都沒有,估計是處在大國的夢裡吧。趙國作為當時的三晉之一,和韓國的關係還是不錯的,不會幹預。所以,韓滅鄭的時機不會有其他強國進行幹涉。除非魏國想多樹幾個敵人。(到了魏惠王時期還真這麼幹了,樹敵無數,自此衰落)

中山國

趙滅中山:公元前296年,趙國吞併中山。

中山三面由趙包圍,一面接壤燕國。中山的位置對其他國家影響不大,只對燕趙影響大。但是,中山在齊宣王滅燕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燕國對中山恨之入骨,不會幫中山。而且,燕國經過齊國的掠奪,國內破敗不堪,燕昭王繼位以後一直在休養生息,無力攻伐他國。

趙國滅中山

但是此時還有齊國、秦國兩個有實力的大國。秦國此時已經崛起,但昭襄王乃是趙武靈王強力幹涉才當上秦王的,而且此時的秦國丞相樓緩也是趙國人,是趙武靈王推薦去的,顯然秦國不應該幹涉,更重要的是,公元前298年,齊國、魏國、韓國三國聯軍攻打秦國,並且把軍隊駐紮在函谷關,秦國不得已割地求和,至趙滅中山當年才撤軍,這就意味著四國都沒有精力也沒有利益來攻打趙國。只剩一個楚國,就是有心也無力了。

齊滅宋:公元前284年,齊國滅宋。宋國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宋國比鄭國和中山富裕的多。齊滅宋之後,國力大增,本來齊國就是和秦國同一級別的大國,滅宋之後,一是得到巨額財富,對周圍國家威脅巨大,二是地理上可以直接威脅楚、魏、趙,在戰略上,齊國的強大對秦國的震懾作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齊滅宋,在利益上幾乎威脅了所有的大國。

既然利益威脅巨大,那看一下各國實力,魏韓兩國已經讓秦國攻伐的淪為三流國家了,不為慮。但是,秦趙燕三國實力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秦昭襄王指揮白起這個殺神幾乎戰無不勝,儘管之前五國攻秦剛剛過去,但秦國割地求和,軍隊並未有大的損傷,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力大增。燕國正經歷燕國歷史上最韜光養晦的王上--燕昭王的治理。同時,燕昭王為報齊國入侵之仇,大力活動,組織其他國家合力攻齊。因此,齊國豈有不敗之理?

齊閔王

齊國敗是必然的,但是,齊國能敗到如此程度,和齊閔王是有很大關係的。這個王上夠男人,和五國軍隊硬拼,哪怕是秦國面對五國攻秦,也要進行邦交,不得已還要割地。齊國比秦國還強硬,結果就是險些滅國,從此,齊國一蹶不振。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當今世界局勢亦是如此,看清其中的利益關係,也就看清了戰爭為何會爆發。也就理解了大國何以可以爭霸世界,小國何以可以繁榮不衰。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我們去學習!

相關焦點

  • 齊國滅宋為何得罪了韓,趙,魏,楚,燕五國?
    齊國滅宋,是戰國具有裡程碑的一起重要歷史事件。戰國的政治格局,初期是魏國最先嘗到了改革的紅利,成為風頭最盛的國家,但好景不長,一來魏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領域並不徹底,二來魏國處四戰之地,四處招敵,三板斧之後很快走向衰敗。
  • 五國伐齊為何沒有滅了齊國?
    公元前284年,正當齊國沉浸在要去滅亡宋國,獨吞這天下富饒的陶邑時,齊國丞相蘇秦卻「背叛」了齊國,蘇秦秘密召集秦、燕、韓、趙、魏五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齊國。齊湣王不明就裡,稀裡糊塗的開始了逃亡生活。
  • 秦始皇發起滅國大戰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當年被五國伐齊坑慘了
    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一口氣拿下齊國72座城池,將臨淄城內的齊湣王趕到了莒城,結果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從此以後東方大國齊國,一蹶不振。即使後來田單復國,齊國也失去了過去的風採。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攻滅韓國,開啟了滅國大戰,你讓齊國何去何從?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因為晉人的貪婪,鮮虞因為是戎狄異族莫名其妙地招來了禍患。在晉人步步緊逼之下,鮮虞國突然遭受巨大危機,眼看就要滅國。不過,恰逢荀吳過世,讓晉國入侵鮮虞的步伐暫停了下來。鮮虞,迎來了難得的喘息良機。公元前505年,晉國正卿士鞅親率大軍圍攻中山,以報觀虎被擒之恥。可就在此時,東周再度天下大亂:吳王闔閭率軍攻破郢都,差點滅了楚國;王子朝餘黨發起叛亂,多次向晉國求援;齊、衛、鄭等多個諸侯國背叛了晉國,結盟聯手來對抗晉國……。國際環境突然惡化,讓晉人無法再專心對付鮮虞。外部矛盾凸顯,又進一步誘發了晉國內部矛盾。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秦為何先滅韓趙魏,後滅楚燕齊?原來秦滅六國的順序藏著小秘密
    到了秦王嬴政統治期間,秦國終於在公元前230年「解鎖」了掃滅六國的模式。公元前221年,秦滅掉了東方的齊國,最終統一了天下。而嬴政也成為了主宰天下的始皇帝。秦滅六國足足花了10年的時間,而且秦國掃滅六國的順序也十分耐人尋味。從史料記載的時間來看,秦掃六國的順序依次為韓,趙,魏,楚,燕,齊。換句話說,秦優先消滅了「三晉」,後滅的強楚,最後才滅掉了燕、齊。
  • 秦滅六國,為什麼從韓國開始到齊國而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嬴政派出內史騰進攻韓國,彼時的韓國地盤只剩下其都城新鄭周邊一小塊地方,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沒過幾個月,韓國滅亡,至此秦始皇嬴政開啟了滅國大戰。
  • 戰國前期,韓國滅鄭,實力增加一倍
    戰國時期,數十國,分為十二等:1、秦國、趙國;2、楚國、齊國;3、韓國、魏國;4、燕國;5、越國、6、宋國,稱為五千乘戰車之勁宋;7、鄭國,戰車千乘之國;8、中山國,白狄國家,戰車千乘之國;9、巴國、蜀國;10、魯國;11、衛國;12、邾國、薛國、任國、邳國、(NI,二聲)國、滕國、莒國、郯國、費國。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其中,約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際,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在佔領宋國後,雖然齊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是卻造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更為嚴重的是,約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打齊國,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主力, 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差一點就因此而亡國。
  • 秦滅六國順序,遠不止位置遠近這麼簡單,而且最先攻打的並非韓國
    「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字為戰國時期,秦滅六國的順序。其中第一個被滅的是韓國,這就導致不少人認為,秦第一個攻打的對象是他。 其實不然,雖說韓國第一個被滅,其實趙國才是秦第一個攻打的國家。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
  • 嬴政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哪一國最先滅亡,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正是他們採取了這樣的滅六國的方式,所以,才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的滅亡順序的。這個滅六國的順序,是秦昭襄王時期的範雎提出來的,嬴政當秦王的時候,李斯又堅持了這個原則。公元前230年,第一個被滅的是韓國秦國出函谷關之後,擋在他們前面的就是韓國了。事實上韓國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2.秦國滅國的順序按照遠交近攻、先強後弱的順序進行秦國滅國之中,充分借鑑了齊國當年的教訓,不與所有國家為敵,因此在秦國滅國的過程中,實際上作壁上觀的是齊國,故而齊國等於在最後才被滅國,這其中當然有齊國與秦國距離較遠的緣故,更重要在於齊國在春秋時代為霸主,雖然當時想統一被打殘了,但仍有較大的實力。
  • 秦始皇10年滅六國,他是如何做到的?看地圖一目了然
    秦始皇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是有原因的,畢竟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他只花了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六國,而戰國七雄割據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時間,正是在秦始皇的推動下,群雄割據的現象被打破,中國實現了大一統,並且持續了幾千年,其實看地圖就能夠明白為何秦始皇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
  • 秦滅六國的順序,荊軻刺秦失敗加速了燕國滅亡,齊國為何不抵抗就投降?
    秦始皇嬴政登基後,在平定了嫪毐的叛亂,又除掉了朝臣呂不韋,開始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度,也開始了秦王的霸權,並在後十年時間先後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公元前230年韓國第一個滅亡,韓王安被抓,公元前226年,韓王安被殺。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趙王被俘,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跑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兒子王賁水淹大梁,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公元前223年,王翦帶六十萬大軍平定楚國,擊敗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楚國被平定。
  • 秦朝統一,六國被滅的順序你知道嗎?
    公元前234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準備先滅韓國,但是擔心趙國出兵相助,這幾年間反覆和趙國交戰,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
  • overlord:外傳中滅國很幸福,丸山給正傳滅國免罪牌,還是涼了
    再加上骨王降臨的城市到處充斥著不死者殭屍,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外傳中的滅國雖然名字叫做琪諾,但可以理解為和正傳的滅國為同一人,只不過隨著骨王的穿越,世界線的劇情發展被打亂。骨王和滅國的相遇是種緣分,安茲烏爾恭公會新招成員,滅國為新公會第二席成員,地位僅次於會長骨王。隨後骨王帶著滅國幸福的旅行,順便查找造成附近250公裡內不死者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