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
因為利益!這時亙古不變的道理!一是為了謀求國家利益,二是國家利益受到了威脅。其次,就是要看國家實力,國家實力弱,那就只能反抗一下。國家實力強,就會強力幹涉了。因此,筆者就三次滅國之戰進行一下分析:
韓滅鄭之戰:公元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遷都新鄭。
首先,鄭國位於韓國、魏國、楚國之間,韓滅鄭從地緣角度來講對楚國和魏國影響最大。從戰略角度來看,韓國在當時還比較弱小,一直都是作為魏國的小弟來和其他國家交戰的。因此,即便韓國滅鄭,對秦國、趙國、燕國和齊國等大國影響都不大,其他小國就算有影響也沒這個實力來幹涉。因此,除非秦趙燕齊四國實力特別強大,否則不會無事生非來幹預此事。
先看魏楚兩個最大利益相關者,此時正是魏武侯十二年,正是魏國大殺四方的時候。而魏文侯時期制定的戰略就是聯合韓國抵抗趙國,三晉各謀發展。韓國是三晉之中最弱的一個,只能給魏國當小弟,韓國滅鄭之後,雖然國力大增,但和魏國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所以魏國顯然不會對韓國動手。自己有這麼一個盟友,可以在自己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提供更大的幫助。楚國在韓滅鄭時正在和魏國大戰,也就是說韓國是趁著魏楚大戰之時滅了鄭國的。楚國顯然無力伐韓了。再看其他四國,秦國已經被魏國奪了河西,打回河東,根本無力東出。齊國齊威王初立,國內吏治混亂,經常被魏國攻擊,不被打就不錯了。燕國連記載都沒有,估計是處在大國的夢裡吧。趙國作為當時的三晉之一,和韓國的關係還是不錯的,不會幹預。所以,韓滅鄭的時機不會有其他強國進行幹涉。除非魏國想多樹幾個敵人。(到了魏惠王時期還真這麼幹了,樹敵無數,自此衰落)
趙滅中山:公元前296年,趙國吞併中山。
中山三面由趙包圍,一面接壤燕國。中山的位置對其他國家影響不大,只對燕趙影響大。但是,中山在齊宣王滅燕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燕國對中山恨之入骨,不會幫中山。而且,燕國經過齊國的掠奪,國內破敗不堪,燕昭王繼位以後一直在休養生息,無力攻伐他國。
但是此時還有齊國、秦國兩個有實力的大國。秦國此時已經崛起,但昭襄王乃是趙武靈王強力幹涉才當上秦王的,而且此時的秦國丞相樓緩也是趙國人,是趙武靈王推薦去的,顯然秦國不應該幹涉,更重要的是,公元前298年,齊國、魏國、韓國三國聯軍攻打秦國,並且把軍隊駐紮在函谷關,秦國不得已割地求和,至趙滅中山當年才撤軍,這就意味著四國都沒有精力也沒有利益來攻打趙國。只剩一個楚國,就是有心也無力了。
齊滅宋:公元前284年,齊國滅宋。宋國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宋國比鄭國和中山富裕的多。齊滅宋之後,國力大增,本來齊國就是和秦國同一級別的大國,滅宋之後,一是得到巨額財富,對周圍國家威脅巨大,二是地理上可以直接威脅楚、魏、趙,在戰略上,齊國的強大對秦國的震懾作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齊滅宋,在利益上幾乎威脅了所有的大國。
既然利益威脅巨大,那看一下各國實力,魏韓兩國已經讓秦國攻伐的淪為三流國家了,不為慮。但是,秦趙燕三國實力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秦昭襄王指揮白起這個殺神幾乎戰無不勝,儘管之前五國攻秦剛剛過去,但秦國割地求和,軍隊並未有大的損傷,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力大增。燕國正經歷燕國歷史上最韜光養晦的王上--燕昭王的治理。同時,燕昭王為報齊國入侵之仇,大力活動,組織其他國家合力攻齊。因此,齊國豈有不敗之理?
齊國敗是必然的,但是,齊國能敗到如此程度,和齊閔王是有很大關係的。這個王上夠男人,和五國軍隊硬拼,哪怕是秦國面對五國攻秦,也要進行邦交,不得已還要割地。齊國比秦國還強硬,結果就是險些滅國,從此,齊國一蹶不振。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當今世界局勢亦是如此,看清其中的利益關係,也就看清了戰爭為何會爆發。也就理解了大國何以可以爭霸世界,小國何以可以繁榮不衰。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