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成公時代的齊國與魯國外交關係如何?

2020-12-05 海叔說春秋

齊成公在位的時候正好是在周宣王中期,此時的周宣王正在四處作戰,意圖恢復周天子的威嚴。此時的齊國鄰國魯國也在發生內亂。魯國的內亂跟魯惠公有關,當年魯武公帶著兩個兒子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到鎬京城中朝見周宣王,這條朝見之路最終成為魯國衰敗的關鍵。自西周以來齊魯雖分佔其地,為震懾東夷地區,兩國皆為周天子正統的分封諸侯國,彼此也就相安無事,而且在西周中期而後兩國皆有變亂,尤其齊國哀公之殤,對齊國可說是半毀滅性的,此後魯國的崛起其實有機會的,尤其是在周厲王之亂後,在周天子的眼中那些真正能夠成為供衛王國的嫡系,魯國自是其一。這即是魯武公要帶著兩個兒子去周王城的原因、

周宣王是位非常有全局戰略思維的君主,在穩定國內局勢而後,即在朝中培育出重要的朝臣力量,將這些力量也都全部發揮到對外作戰中。南仲打西戎,召穆公打淮夷,尹吉甫出徵獫狁,程伯休父攻伐徐國,虢文公與姜戎交戰,甚至還扶持申國申伯四方徵伐,所謂「餞送申伯還南,防禦夷楚,保衛南土」,在防衛南方最大的威脅之國楚國的問題上,周宣王沒有選擇那些當年的分封大國,而是重新選擇這個申伯。當然周宣王沒有想到的是,申伯這個新崛起的諸侯國,將成為壓死西周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魯武公帶著最為親近的兩個兒子到周王朝去朝見周宣王,這種陣勢還是非常鄭重的,顯然魯武公亦是有所求。但是這都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場朝見,被周宣王認定為選擇魯國未來儲君的決定。魯國武公的嫡長子公子括並不受周宣王的喜愛,這即成為魯國禍患的根源。周宣王喜歡的是魯武公少子公子戲,在此次魯國朝見之事後,周宣王就不顧朝臣的反對,更是不顧嫡長子繼承制的約束,廢長立幼,把公子戲立成了太子。無獨有偶的是,魯武公在朝見周宣王完畢,回到魯國不久就死掉了。公子戲在周天子支持下,順理成章繼位為君,是為魯懿公。數年而後,魯武公的嫡長子公子括死去,他的兒子伯御與魯人攻擊弒殺魯懿公,是為魯廢公。

這場內亂大為削弱魯國國力,而周宣王更是對此頗為不滿,發動大軍進攻魯國,以討伐魯國不尊重自己的決定。但是這件事情最開始的錯本來就是周宣王,周宣王以錯犯錯,可謂是言而無信,也就是說就連諸侯國人也都不尊重周天子的決定,自此而後聲望大減,諸侯國多有違抗王命之舉,而齊魯所在的東夷地區更是為甚。按理說魯國是周天子的宗邦之國,周禮盡在魯國,周宣王攻打魯國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周宣王打魯國的目的,可能本身就是在對姬周家族當年非常擔憂的東夷地區示威,所謂天子一言九鼎,就算是魯國,天子也是照打不誤。

這次徵伐魯國之役,不知道齊成公到底有沒有隨同周天子,但是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其伴君出行,即可能齊國沒有在作戰中立下什麼功勞,也沒有在戰爭中扮演什麼重要角色。對齊國而言,作為遠離周天子的諸侯國,齊國不可能掌握到周天子的內幕信息,這個跟後世任何時代都相同,即是只有掌握核心權力和資源的地方,才可能最早洞悉國際格局,才可能未雨綢繆。在這個時候臨近周天子鎬京城的秦晉虢申等國,是最為活躍的諸侯國,也是不斷與周天子拉攏關係的諸侯國,他們在周宣王時代即奉命徵伐戎狄部族,可謂是周宣王對外作戰的先鋒軍。但是他們並非是最大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鎬京城中的鄭桓公和抵禦楚國的申國。

齊國低調行事也是應當,過於彰顯齊國不是什麼好事情。而且此時的國際環境非常複雜,周王室歷經國人暴動而後,威嚴已盡掃地,軍力衰微,犬戎蠻夷之族皆蠢蠢欲動,所以周宣王就要到處打仗。而周宣王攻打魯國,齊國至少沒有反對,這也就說明齊魯之間的外交關係並不是多麼好。在西周風雨飄搖之際,齊魯之間的關係可謂是爛兄爛弟。但周宣王對外作戰過於頻繁,西周的國力已經損耗殆盡,即將迎來滅亡。齊成公的低調是有理由的。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最終導致魯晉會盟——「赤棘之盟」
    楚國曾經與魯國有過外交接觸,《左傳》云:「夏,公使如楚乞師,欲以伐齊。楚莊王卒。楚師不出,既而用晉師。」這一段描述中,出現了魯國、楚國、齊國、晉國四個諸侯國,可見當時外交形勢的複雜。相反地,自從魯桓公遇害身亡開始,魯國時常會遭受到齊國的欺凌。也無怪乎清朝顧棟高談到齊、魯兩國關係的時候,曾說:「齊之於魯,如切膚之痼疾」。由此可見,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相當之深。
  • 長勺之戰,齊國和魯國,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強大的齊國欺負弱小的魯國,而魯國憑藉智慧戰勝強齊的故事。而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一首先說,魯國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無辜。齊國和魯國同為東方大國,然而魯國因為各種關係發展不如齊國。齊國無君,這時,魯國發現自己手裡有一張王牌。襄公之時,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師傅鮑叔牙和管仲的提醒下,提前從齊國出逃,分別逃往自己的母國魯國和莒國。而現在,最有資格繼承君位的就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了。魯國和公子糾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公子糾一面說服魯國派軍隊護送自己回齊國即位,一面派出師傅管仲截殺公子小白。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當時齊國和魯國都是分封國,為什麼後來齊國比魯國大這麼多?
    齊國無論在國力還是控制區域方面,都比魯國高出一個檔次。經濟上,魯國重農商業並不發達,在西周初期依仗政治優勢還可以躋身大國,到了春秋禮崩樂壞時,經濟短板便顯現出來,反觀齊國,西臨大海,坐擁鹽鐵之利,注重經商,因而以煮鹽富甲天下;故而在經濟上不如齊國;在政治上,魯國嚴格遵守西周傳承下來的禮樂制度,但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以致墨守成規,早在第一代國君伯禽時期,治國因繁瑣而遜於姜太公一籌,周公也因此斷定魯國將來必在齊國之下
  • 因嘲笑引發的一場外交噩夢,強大的齊國被打得割地賠款
    公元前592年,晉國郤克、魯國季孫行父、衛國孫良夫、曹國公子首,先後抵達齊國,四名使者與齊國進行了外交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這四名使者雖然都是地位較高的貴族,但他們卻都有身體上的缺陷。郤克有一條斷腿,季孫行父則是禿瓢,孫良夫只有一隻眼睛,公子首則患有佝僂症。
  • 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說起山東,我們知道有一個稱呼是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之前山東境內有兩個重要諸侯國,也就是齊國和魯國。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
  • 齊國和魯國之間戰爭,因為齊國犯了一個錯誤,結果悲催了!
    在這次戰鬥中,後來成為「春秋五霸」首位霸主的齊桓公小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有一代名相管仲的輔佐,但卻在對周邊小國魯國的用兵中失敗,其中的教訓令人深思。1,擁子結怨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統治秩序開始走向崩潰的歷史時代。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彼時,周王室逐漸衰落,秦國、齊國、楚國、晉國等諸侯國爭霸。在此背景下,郯國逐漸淪為北邊魯國的附庸。公元前605年,郯國和鄰居莒國不知道因為什麼事爭執起來,齊國和魯國出面勸架,郯國識相地住手了,莒國卻還想動手,結果被魯國教訓了一頓。而這,無疑體現出魯國對於郯國的偏袒和保護。這段時期魯國和郯國關係非常好,魯國還把公主嫁給了郯國的君主,也即魯國和郯國曾經聯姻。
  • 齊湣王——喜歡花樣作死的齊國君主
    戰國時代,諸侯國雖不及春秋時代數量眾多,但仍然有不少的諸侯國,其中以戰國七雄為最。齊國作為七雄之一,在戰國歷史上它有兩次亡國之戰。第一次是樂毅伐齊,最後被田單復國,但元氣大傷。第二次,秦滅六國,徹底玩完。
  •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在戰國時期,除了韓趙魏齊楚燕秦等七個大國,還存在過鄭國、魯國、越國、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其中,約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際,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在佔領宋國後,雖然齊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是卻造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
  • 齊國最悲慘的一段歲月,臨淄城被晉平公屠戮,小公主被晉平公殘害
    晉國若是要稱霸中原,必須要打敗當年的傳統強國,齊國和楚國則成為目標。因此,晉平公繼位元年,就迫不及待的率領大軍攻打齊國。按照《周禮》的規定,晉平公此時尚處服喪期間。齊國認為,晉平公就應該披麻戴孝,在晉國好好守孝。這是對形勢預估失準,齊國一路被晉軍打得潰敗千裡,直退到都城臨淄,據城苦守。晉軍似乎是想要拿齊國開刀,為晉平公獻禮。
  • 春秋之世禮崩樂壞,「三家分魯」驅逐國君的魯國三恆
    魯國是周王室最重要的藩國,禮樂皆出於魯國,但傳到春秋之世禮崩樂壞,魯國國祚下移,權利被三恆掌控,三桓都是魯恆公的後代,魯恆公一生窩囊,最後被夫人的情郎害死,但後代慶父、叔牙、季友,卻都不不是省油的燈,慶父這一支的後代稱為孟孫氏,叔牙後代為叔孫氏,季友後人稱季孫氏。
  • 春秋戰國時齊國君主世系,姜子牙的齊國20代32君,田氏齊國7代8君
    但晚年的齊桓公是悲催的,據說遭禁錮病餓而亡,隨後五公子爭立,鬧得齊國烏煙瘴氣。桓公更是橫屍在床六十七日,蛆出於戶,齊國霸業瞬間土崩瓦解。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的興起,諸侯國內卿大夫的勢力亦發展壯大,如此某些諸侯國君逐漸失去了對國家的主導權,形成了「禮樂徵伐自大夫出」的現象,如魯國三桓、晉國六卿。
  • 山東是由齊國和魯國組成,但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呢?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51字,閱讀約3分鐘被稱為山東省的齊魯大地突厥炮烙後,被姜子牙封於齊國,夜裡被封於姬旦魯地至此,齊國和魯山東半島最著名的兩個諸侯王自古以來,山東均被稱為「薩克奇地」,或者被稱為
  • 果然不出士茁所料,就在齊國新君即位不久,陳乞也開始了他的行動
    果然不出士茁所料,就在齊國新君即位不久,陳乞也開始了他的行動,時不我待,一旦呂茶坐穩江山,在要想換掉國君實現自己獨霸齊國的夢想可就難了。簡單說一下陳乞此人,後面的晉齊爭霸中還要多次提到他。陳乞,媯姓,田氏,名乞,因其先祖為陳國厲公的後代,所以也稱為陳乞,陳厲公太子陳完因為陳國發生內亂逃亡齊國,齊桓公接納了他,並任命為齊國為大夫,繼媯姓之祀,以下五世而至田乞。齊景公時,陳乞向百姓借糧食以大鬥借出,小鬥收進的方法籠絡民心,田氏宗族逐漸強盛,一步步進入到齊國的政治核心。此時,陳乞正在考慮著如何推翻呂茶,迎接呂陽生回國的事情。
  • 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卻拒絕,唇亡齒寒的道理都不懂嗎?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齊國不幫助他們,難道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嗎?唇齒相依的道理他們當然明白,當初趙國向齊國借糧時,齊國大臣周子就在齊王建面前,將趙國比作齊國之唇齒相依,建議他借糧給趙國。趙於齊楚,守蔽也;猶齒之有唇,唇亡則齒寒。
  • 巴林與以色列正式建立全面外交關係
    10月18日,在巴林麥納麥,以色列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人梅厄·本-沙巴特(前左)與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前中)等出席協議籤署儀式。新華社/巴林通訊社  新華社利雅得10月18日電(記者塗一帆)麥納麥消息:巴林與以色列18日籤署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全面外交關係。  據巴林通訊社報導,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與以色列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人梅厄·本-沙巴特當天籤署關於建立外交、和平、友好關係的聯合公報,標誌著兩國關係進入「充滿希望的新時代」。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既然說到了禮樂的崩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不少的例子,而我今天也要在「魯國史話」中說一個事件,看看這件事背後是如何把禮制淪喪體現出來的。不過,雖說今天的「史話」被歸在了魯國的名下,主要是因為這件事是由魯隱公來完成的,但事件的起因卻始於周王室遇到的一次困境。
  • 她是齊國的少姜公主,十歲出嫁三月暴斃,死因竟是寵幸過度!
    晉國在向齊國開戰的過程中,曾經以強大的軍事實力,以碾壓的態勢和軍事實力直接攻打到了齊國的首都。後來是因為齊國緊抱住楚國的大腿,讓楚國聯手出兵,才勉強保住了齊國沒有被從戰國版圖上抹去。這一件事讓晉國看到楚國是稱霸中原的最重要的障礙,於是先後發動了三次對楚國的戰爭。通過這三次對楚國發動的戰爭,最終晉國成為了這一時期的霸主。大家讀到這裡一定會問,那最終完成霸業的秦此時是個什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