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讀者看了在下最近的文章之後,應該會發現咱們最近所敘的故事基本上都處於桓王元年至三年這段時期。這除了說明各個史書對這三年的記載十分豐富以外,更說明東周一朝也變得越發紛繁混亂了。之所以當時的王朝會變成這個樣子,顯然是因為周王室的威信、統治力在逐年下降,如果再往深了挖掘的話,「禮樂崩壞」應該是比較公認的一個周朝衰敗的原因。既然說到了禮樂的崩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不少的例子,而我今天也要在「魯國史話」中說一個事件,看看這件事背後是如何把禮制淪喪體現出來的。
不過,雖說今天的「史話」被歸在了魯國的名下,主要是因為這件事是由魯隱公來完成的,但事件的起因卻始於周王室遇到的一次困境。並且這個事件還非常獨特,不僅在《春秋》中沒有收錄,在「春秋三傳」(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本注釋《春秋》的古書)中,也只有《左傳》將其記錄了下來。那這到底是個什麼事件呢?
據《左傳·隱公六年》記載道:「(隱公六年)冬,京師來告飢。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原來是王室遇到了饑荒,從王都有人來到魯國告知情況,魯隱公代朝廷向宋、衛等四國求購糧食一事。這看上去的確是挺讓人揪心的,周王室這災荒鬧得都需要向各方諸侯去求購糧食了,可見是有多麼的困難了。好在有魯隱公幫忙,替他們找到了糧食的賣家,算是渡過了這次危機。然而,大家再細看一下這段記載,是不是會發現比較奇怪的事,為何隱公出面代朝廷向他國請購糧食,卻沒見魯國拿出一禾一粟送到京師去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魯隱公,並非他不想幫助周王室,而是他們自己的食物也捉襟見肘了。因為,在隱公五年,也就是京師告飢的前一年,魯國也遇到了災情,即《春秋》所記的「螟」。從「螟」這個字的偏旁就能看出,魯國遇到的這個災害與蟲有關,只不過搞出這個「螟災」的罪魁禍首不是比較常見的蝗蟲,而是螟蛾幼蟲。所以,在頭一年魯國自己也歉收的情況下,京師來告飢請求援助,隱公只能替朝廷向他國要支援了。從這一點來看,隱公的確是個忠君、尊禮的老好人,哪怕自己已經十分困難了,還要替朝廷分憂,難怪《左傳》給出的評語會是「禮也」。
可是,當咱們再反覆推敲整個事件的過程時,會發現這條記載中除了魯隱公這一個「守禮」之人以外,竟然就沒有第二個「守禮」的人了。並且,這短短十幾個字,左丘明可謂是字斟句酌。他想用自己手中的筆來把整件事的細節描繪清楚,讓後人也能明白「京師告飢」這件事是有多麼的不正常,甚至體現出王室的禮樂崩壞在春秋之初時就十分嚴重了。那接下來咱們就把這條記載細緻地剖析一下,看看其中的「失禮」之處。
1、「京師」一詞體現出天子的無禮
在講「京師」一詞之前,在下還要鋪墊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什麼在《春秋》和《公羊傳》、《穀梁傳》等史書中不記載「告飢」這件事。關於這一點,《左傳註疏》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即「告飢不以王命,故傳言『京師』,而不書於經也」。意思就是《春秋》不予記載這件事,是因為來魯國「告飢」的這個人並沒有帶來桓王的王命,所以沒法寫進經文中。並且,《註疏》同時還把「京師」一詞也一起解釋了,也是因為傳話之人並無王命,所以不能用「王命(令)某某告飢」來記載,只能籠統地用「京師」代指。
但各位想想看,這個從王都大老遠跑到魯國告知災情的人,會是自己趕來求援的嗎?難道這真的不是桓王的意思嗎?顯然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個「使者」一定是桓王指派,特意來到魯國請求援助的。只不過桓王或許是礙於顏面,不願意把王室向地方求援這件事搞得那麼鄭重其事;或許是天子把魯國當成本家親戚,沒把「告飢」當成公事來辦;亦或許是魯隱公並非正式國君,所以桓王並沒把姬息當回事。
總之,事件的結果是王都的「使者」到達魯國後,只帶來了桓王的「口諭」,並沒有拿出官方文件。讓「求糧賑災」這件挺重要的事兒只得被看成是「私事」,不能在《春秋》這部魯國官方史書中所收錄,而記錄了此事的《左傳》也只能用「京師」一詞來代指。這不就是天子的一種無禮表現麼?連周天子辦事都如此不注重禮法,難怪整個王朝都要把「禮樂」拋之腦後了。
2、王室早先的失禮,導致了這一年的「飢」
《左傳》的這條記載中告飢的「飢」字用得十分精妙,不僅寫出了當時周王室遇到了饑荒這個困難,還告訴咱們其實這個饑荒並非顆粒無收,甚至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因為,《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有這樣一條注釋:
「一谷不升謂之嗛,二谷不升謂之飢,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康,五穀不升謂之大侵(飢)。」
也就是說周王室遇到的這次災荒,只是歉收了「二谷」,還沒有到青黃不接、五穀不升的地步。那為什麼王畿之地會出現兩種穀物歉收呢?莫非那裡也跟魯國一樣,遇到了什麼蟲災嗎?在下認為其原因並不是如此,周人之所以遭遇「飢」這種情況,恐怕可以從《呂氏春秋·仲夏紀》裡的一段話看出些端倪,即:
「仲夏行冬令,則雹霰傷谷,道路不通,暴兵來至;行春令,則五穀晚熟,百螣時起,其國乃飢;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於疫。」
從這段記載中能夠看出周王室遭遇饑荒,應該是因為他們在耕種時耽誤了時令,才導致了兩種穀物晚熟或不生長,完完全全是他們自己造成的結果。至於那麼擅長耕種的周人為什麼會在播種時令上出問題,恐怕這原因還是出在了魯隱公五年這關鍵的一年裡。
請大家回憶一下此前講過的「晉國史話」,曲沃莊伯聯合鄭國、邢國及王師攻取翼城這件大事就發生在這一年的春季。而同年的秋季,桓王又以莊伯「叛王」為由,舉兵攻打了曲沃(雖然《左傳》說是王命虢公伐曲沃,但王師不可能不參與)。說明整個隱公五年,王室一直在忙於戰事,既耽誤了春播,又延誤了秋收,當年如何能有好的收成,又怎麼會不影響第二年的耕種呢?這就是王室失禮卷進了諸侯國的「嫡庶之爭」,讓自己的農事荒廢,才導致了這次本不該發生的饑荒。
3、魯國請購的四國之中,有三個國家理應先於魯國去救援王室
各位請看《左傳》這段記載的後半句,魯隱公因為本國的餘糧也不足,遂代朝廷向宋、衛、齊、鄭四國請糴(即發出購糧請求)。但大家有沒有覺得除了齊國以外的其他三國,更應該擔負起救援王室的任務呢?因為,宋、衛、鄭這三個諸侯從距離上都比齊、魯兩國更近於雒邑,並且衛、鄭二國又是保平王東遷的重要功臣國,其地位及發展都要優於此時的魯國。再加上鄭莊公名義上還是朝廷的卿士,這救助王室之困的責任,怎麼也應該由他們先來承擔才是。即使周、鄭之間正在交惡,桓王不願求助於鄭國,但宋殤公、衛宣公可跟鄭莊公的關係一直不睦,天子為什麼連他們也不願聯繫呢?
鄙人認為桓王繞過他們,而去找到魯國的原因很可能是宋、衛、鄭等國已經拒絕了京師來人的請求。畢竟從桓王派人往魯國告飢的做法上看,朝廷向宋、衛等國求援時也可能是以口諭的形式告知的。但宋殤公等人卻沒有魯隱公那樣的好脾氣,他們可不想把本國的糧食白白貢獻給那位早就不受人尊重的天子了。既然沒有正式的王命下達,殤公他們會想出各種藉口搪塞,甚至乾脆就用「非王命」為由拒絕來使。京師的使者處處碰壁,這才來到了魯國,遇到了唯一一位還尊重王室的國君。
至於為何等魯隱公出面求購時,這四個國家又肯拿出糧食了,是因為他們這幾個國家暫時都不願得罪魯國。比如宋、衛兩國希望魯國能作為後援,幫他們對抗鄭國;而鄭國也希望拉攏魯國,使得鄭國與宋、衛爭鬥時,對方得不到援軍;齊國也與魯國有盟約,不能輕易翻臉。所以,四個諸侯國是看在魯隱公的面子上,才同意拿出糧食去救援王畿的。更何況這次援助又不是白白貢獻,而是由魯國搭橋,朝廷以求購的方式進行,他們何樂而不為呢?顯然這幾個國家都只是在為自己的利益盤算,早不把禮法放在眼裡了,可不就是禮樂崩壞的再一次體現嘛。
如此看來,《左傳·隱公五年》中記載的這句話,既不像字面上所表示的那樣簡單,也不是要誇讚魯隱公有多麼的尊禮。反倒更像是左先生發出的一聲嘆息,他在感嘆王室的衰微,感嘆諸侯的無禮,更感嘆禮樂文明的徹底淪喪。不知您看過之後,是不是也跟我有著同樣的感覺呢?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京師告飢、僅載於左傳、魯隱公、請糴四國、魯國有螟、無力援救、獨隱公尊禮、天子無禮於魯、王室失禮致飢、諸侯不尊天子、禮樂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