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2021-01-09 閒敘春秋

細心的讀者看了在下最近的文章之後,應該會發現咱們最近所敘的故事基本上都處於桓王元年至三年這段時期。這除了說明各個史書對這三年的記載十分豐富以外,更說明東周一朝也變得越發紛繁混亂了。之所以當時的王朝會變成這個樣子,顯然是因為周王室的威信、統治力在逐年下降,如果再往深了挖掘的話,「禮樂崩壞」應該是比較公認的一個周朝衰敗的原因。既然說到了禮樂的崩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不少的例子,而我今天也要在「魯國史話」中說一個事件,看看這件事背後是如何把禮制淪喪體現出來的。

不過,雖說今天的「史話」被歸在了魯國的名下,主要是因為這件事是由魯隱公來完成的,但事件的起因卻始於周王室遇到的一次困境。並且這個事件還非常獨特,不僅在《春秋》中沒有收錄,在「春秋三傳」(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本注釋《春秋》的古書)中,也只有《左傳》將其記錄了下來。那這到底是個什麼事件呢?

僅有《左傳》記載了「京師告飢」一事

據《左傳·隱公六年》記載道:「(隱公六年)冬,京師來告飢。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原來是王室遇到了饑荒,從王都有人來到魯國告知情況,魯隱公代朝廷向宋、衛等四國求購糧食一事。這看上去的確是挺讓人揪心的,周王室這災荒鬧得都需要向各方諸侯去求購糧食了,可見是有多麼的困難了。好在有魯隱公幫忙,替他們找到了糧食的賣家,算是渡過了這次危機。然而,大家再細看一下這段記載,是不是會發現比較奇怪的事,為何隱公出面代朝廷向他國請購糧食,卻沒見魯國拿出一禾一粟送到京師去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魯隱公,並非他不想幫助周王室,而是他們自己的食物也捉襟見肘了。因為,在隱公五年,也就是京師告飢的前一年,魯國也遇到了災情,即《春秋》所記的「螟」。從「螟」這個字的偏旁就能看出,魯國遇到的這個災害與蟲有關,只不過搞出這個「螟災」的罪魁禍首不是比較常見的蝗蟲,而是螟蛾幼蟲。所以,在頭一年魯國自己也歉收的情況下,京師來告飢請求援助,隱公只能替朝廷向他國要支援了。從這一點來看,隱公的確是個忠君、尊禮的老好人,哪怕自己已經十分困難了,還要替朝廷分憂,難怪《左傳》給出的評語會是「禮也」。

破壞莊稼的各種螟蟲中的一種

可是,當咱們再反覆推敲整個事件的過程時,會發現這條記載中除了魯隱公這一個「守禮」之人以外,竟然就沒有第二個「守禮」的人了。並且,這短短十幾個字,左丘明可謂是字斟句酌。他想用自己手中的筆來把整件事的細節描繪清楚,讓後人也能明白「京師告飢」這件事是有多麼的不正常,甚至體現出王室的禮樂崩壞在春秋之初時就十分嚴重了。那接下來咱們就把這條記載細緻地剖析一下,看看其中的「失禮」之處。

1、「京師」一詞體現出天子的無禮

在講「京師」一詞之前,在下還要鋪墊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什麼在《春秋》和《公羊傳》、《穀梁傳》等史書中不記載「告飢」這件事。關於這一點,《左傳註疏》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即「告飢不以王命,故傳言『京師』,而不書於經也」。意思就是《春秋》不予記載這件事,是因為來魯國「告飢」的這個人並沒有帶來桓王的王命,所以沒法寫進經文中。並且,《註疏》同時還把「京師」一詞也一起解釋了,也是因為傳話之人並無王命,所以不能用「王命(令)某某告飢」來記載,只能籠統地用「京師」代指。

《左傳註疏》中「告飢不書於經」的注釋

但各位想想看,這個從王都大老遠跑到魯國告知災情的人,會是自己趕來求援的嗎?難道這真的不是桓王的意思嗎?顯然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個「使者」一定是桓王指派,特意來到魯國請求援助的。只不過桓王或許是礙於顏面,不願意把王室向地方求援這件事搞得那麼鄭重其事;或許是天子把魯國當成本家親戚,沒把「告飢」當成公事來辦;亦或許是魯隱公並非正式國君,所以桓王並沒把姬息當回事。

總之,事件的結果是王都的「使者」到達魯國後,只帶來了桓王的「口諭」,並沒有拿出官方文件。讓「求糧賑災」這件挺重要的事兒只得被看成是「私事」,不能在《春秋》這部魯國官方史書中所收錄,而記錄了此事的《左傳》也只能用「京師」一詞來代指。這不就是天子的一種無禮表現麼?連周天子辦事都如此不注重禮法,難怪整個王朝都要把「禮樂」拋之腦後了。

饑荒中的百姓急需朝廷來賑濟

2、王室早先的失禮,導致了這一年的「飢」

《左傳》的這條記載中告飢的「飢」字用得十分精妙,不僅寫出了當時周王室遇到了饑荒這個困難,還告訴咱們其實這個饑荒並非顆粒無收,甚至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因為,《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有這樣一條注釋:

「一谷不升謂之嗛,二谷不升謂之飢,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康,五穀不升謂之大侵(飢)。」

也就是說周王室遇到的這次災荒,只是歉收了「二谷」,還沒有到青黃不接、五穀不升的地步。那為什麼王畿之地會出現兩種穀物歉收呢?莫非那裡也跟魯國一樣,遇到了什麼蟲災嗎?在下認為其原因並不是如此,周人之所以遭遇「飢」這種情況,恐怕可以從《呂氏春秋·仲夏紀》裡的一段話看出些端倪,即:

「仲夏行冬令,則雹霰傷谷,道路不通,暴兵來至;行春令,則五穀晚熟,百螣時起,其國乃飢;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於疫。」

從這段記載中能夠看出周王室遭遇饑荒,應該是因為他們在耕種時耽誤了時令,才導致了兩種穀物晚熟或不生長,完完全全是他們自己造成的結果。至於那麼擅長耕種的周人為什麼會在播種時令上出問題,恐怕這原因還是出在了魯隱公五年這關鍵的一年裡。

周人一向是擅長耕種的

請大家回憶一下此前講過的「晉國史話」,曲沃莊伯聯合鄭國、邢國及王師攻取翼城這件大事就發生在這一年的春季。而同年的秋季,桓王又以莊伯「叛王」為由,舉兵攻打了曲沃(雖然《左傳》說是王命虢公伐曲沃,但王師不可能不參與)。說明整個隱公五年,王室一直在忙於戰事,既耽誤了春播,又延誤了秋收,當年如何能有好的收成,又怎麼會不影響第二年的耕種呢?這就是王室失禮卷進了諸侯國的「嫡庶之爭」,讓自己的農事荒廢,才導致了這次本不該發生的饑荒。

3、魯國請購的四國之中,有三個國家理應先於魯國去救援王室

各位請看《左傳》這段記載的後半句,魯隱公因為本國的餘糧也不足,遂代朝廷向宋、衛、齊、鄭四國請糴(即發出購糧請求)。但大家有沒有覺得除了齊國以外的其他三國,更應該擔負起救援王室的任務呢?因為,宋、衛、鄭這三個諸侯從距離上都比齊、魯兩國更近於雒邑,並且衛、鄭二國又是保平王東遷的重要功臣國,其地位及發展都要優於此時的魯國。再加上鄭莊公名義上還是朝廷的卿士,這救助王室之困的責任,怎麼也應該由他們先來承擔才是。即使周、鄭之間正在交惡,桓王不願求助於鄭國,但宋殤公、衛宣公可跟鄭莊公的關係一直不睦,天子為什麼連他們也不願聯繫呢?

鄙人認為桓王繞過他們,而去找到魯國的原因很可能是宋、衛、鄭等國已經拒絕了京師來人的請求。畢竟從桓王派人往魯國告飢的做法上看,朝廷向宋、衛等國求援時也可能是以口諭的形式告知的。但宋殤公等人卻沒有魯隱公那樣的好脾氣,他們可不想把本國的糧食白白貢獻給那位早就不受人尊重的天子了。既然沒有正式的王命下達,殤公他們會想出各種藉口搪塞,甚至乾脆就用「非王命」為由拒絕來使。京師的使者處處碰壁,這才來到了魯國,遇到了唯一一位還尊重王室的國君。

鄭、衛、宋三國拒絕了京師來人的請求

至於為何等魯隱公出面求購時,這四個國家又肯拿出糧食了,是因為他們這幾個國家暫時都不願得罪魯國。比如宋、衛兩國希望魯國能作為後援,幫他們對抗鄭國;而鄭國也希望拉攏魯國,使得鄭國與宋、衛爭鬥時,對方得不到援軍;齊國也與魯國有盟約,不能輕易翻臉。所以,四個諸侯國是看在魯隱公的面子上,才同意拿出糧食去救援王畿的。更何況這次援助又不是白白貢獻,而是由魯國搭橋,朝廷以求購的方式進行,他們何樂而不為呢?顯然這幾個國家都只是在為自己的利益盤算,早不把禮法放在眼裡了,可不就是禮樂崩壞的再一次體現嘛。

如此看來,《左傳·隱公五年》中記載的這句話,既不像字面上所表示的那樣簡單,也不是要誇讚魯隱公有多麼的尊禮。反倒更像是左先生發出的一聲嘆息,他在感嘆王室的衰微,感嘆諸侯的無禮,更感嘆禮樂文明的徹底淪喪。不知您看過之後,是不是也跟我有著同樣的感覺呢?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京師告飢、僅載於左傳、魯隱公、請糴四國、魯國有螟、無力援救、獨隱公尊禮、天子無禮於魯、王室失禮致飢、諸侯不尊天子、禮樂崩壞。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實在是之前的「史話」中,有一處小分歧在當時沒法講述,只有到了姬允繼位時才能夠說明白。這便是隱公離世時,《史記》和《左傳》做出的不太一致的記載。相信細心的朋友還記得,在「魯國史話十五」這篇文章裡,鄙人曾寫到羽父向姬允搬弄是非時,《史記》明確寫了「子允許諾」。說明姬允這個弟弟並沒有兄長那份仁慈,同意了刺殺隱公的行動。
  • 嘻嘻哈哈說《左傳》:不著調的周平王和鄭伯克段於鄢的前前後後
    《左傳》是一部相傳由左丘明所編纂的先秦史學巨著,它以《春秋》為藍本,以魯國12位國公的年號為時間脈絡,記錄了自公元前722年以來,254年間周代王朝中各諸侯國之間、各諸侯國同周王室之間所發生的許許多多人情世故、可氣可恨、好笑好玩甚至不著調兒的事,其中的一些經典歷史典故都被編入了中國的教科書。
  • 《左傳》記載的降神事件,「神」到底是巫,還是外星高智慧文明?
    引言:《左傳》是春秋戰國時期一部歷史巨作,它的史料豐富記載譜系嚴謹。為後世的歷史研究者,提供了春秋戰國時代珍貴的資料,同時《左傳》的影響力深遠,其文字簡練,通過優美的文字展現了一個魯國為背景,數百年春秋戰國時代的發生故事。《左傳》可稱為是一部包含政治,歷史,文化,經濟,謀略,管理的文學作品,即便數千年後的明朝,他的影響力依然還在。
  • 《左傳》揭曉真相,這很正常!
    比孔子出生晚一點的左丘明也是魯國人,修編了《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巨著以記事為主,採用各國史料,使得《春秋》記載的歷史更為詳盡。《左傳》第十七卷,記載了兩千六百年前魯國的一次外交事件。那會兒是魯僖公在位,齊桓公稱霸中原。東夷部落有一個小國叫介國,國君名字叫葛盧。魯國在山東一帶,對東夷來說是大哥級諸侯。於是這一年介葛盧前去朝見魯僖公。
  • 《左傳》中記載的陶唐氏和商族之間的密切關係
    因為範氏姓「祁」,《左傳》裡記載了範宣子的女兒欒祁,春秋時期的女子稱謂通常是「姓」置後,由此可知,範氏「祁姓」,而範氏同陶唐氏的關係《左傳》裡也有記載。《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春秋前期,東周王室雖然衰敗,江湖威望依然很高。齊桓公要稱霸,都要打著「尊(周)王」的旗號,否則江湖上就沒人敢趟他這個渾水。而魯國與東周王室又是至親,齊國並不敢肆意妄為。欺負魯國佔點便宜可以,要消滅魯國,齊國會承擔非常大的輿論壓力,得不償失。
  • 春秋之世禮崩樂壞,「三家分魯」驅逐國君的魯國三恆
    魯國是周王室最重要的藩國,禮樂皆出於魯國,但傳到春秋之世禮崩樂壞,魯國國祚下移,權利被三恆掌控,三桓都是魯恆公的後代,魯恆公一生窩囊,最後被夫人的情郎害死,但後代慶父、叔牙、季友,卻都不不是省油的燈,慶父這一支的後代稱為孟孫氏,叔牙後代為叔孫氏,季友後人稱季孫氏。
  • 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說起山東,我們知道有一個稱呼是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之前山東境內有兩個重要諸侯國,也就是齊國和魯國。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
  • 當時齊國和魯國都是分封國,為什麼後來齊國比魯國大這麼多?
    齊國無論在國力還是控制區域方面,都比魯國高出一個檔次。經濟上,魯國重農商業並不發達,在西周初期依仗政治優勢還可以躋身大國,到了春秋禮崩樂壞時,經濟短板便顯現出來,反觀齊國,西臨大海,坐擁鹽鐵之利,注重經商,因而以煮鹽富甲天下;故而在經濟上不如齊國;在政治上,魯國嚴格遵守西周傳承下來的禮樂制度,但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以致墨守成規,早在第一代國君伯禽時期,治國因繁瑣而遜於姜太公一籌,周公也因此斷定魯國將來必在齊國之下
  • 齊成公時代的齊國與魯國外交關係如何?
    此時的齊國鄰國魯國也在發生內亂。魯國的內亂跟魯惠公有關,當年魯武公帶著兩個兒子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到鎬京城中朝見周宣王,這條朝見之路最終成為魯國衰敗的關鍵。這即是魯武公要帶著兩個兒子去周王城的原因、周宣王是位非常有全局戰略思維的君主,在穩定國內局勢而後,即在朝中培育出重要的朝臣力量,將這些力量也都全部發揮到對外作戰中。
  • 晉國史話七:莊伯首次伸出魔掌,為何已經在翼城的他又被趕回曲沃
    第三,如果說孝侯沒有出戰,而仍在王宮中被保護著。那莊伯都能帶人殺到這防衛最嚴密的地方,並成功擊殺了首腦孝侯,說明庶系族人已經基本控制住了局面,他又是怎麼被趕回曲沃的呢?種種疑團讓人捉摸不透,總覺得應該再找些其他史料來印證《史記》的記載,或者補充一些書中沒有透露的細節。那應該去哪裡找更多的史料呢?
  • 《左傳》中的那位周太史原來不懂《周易》——從「光」的含義說起
    《周易》一書中,出現了幾個「光」字。這些「光」字,究竟是什麼含義?從這些「光」的含義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原來《周易》從來就不是一本卜筮之書,《左傳》中記載的那位最早用《周易》來卜筮的周太史,根本就是一個不懂《周易》的人杜撰出來的故事!為什麼這麼說?
  • 兩百人聯名舉報老師,師生首次正面交鋒,這不是禮樂崩壞的年代
    我們無從得知那些受過傷害的人們現狀如何,我們只知道這是第一次學生成年後聯名舉報老師。 老師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才讓如此多的受害者隱忍多年,才敢聯名舉報?
  • 孔門十哲:「復聖」顏回的一生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往大了說,在他傳播思想的過程中,接受過他思想的薰陶能從中有所啟迪受益者,皆可以師待孔子。而在這無數的弟子中,真正能讓孔子看好、認同的「得意門生」並不多。常言說道:「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後世又有「孔門十哲」的說法。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彼時,周王室逐漸衰落,秦國、齊國、楚國、晉國等諸侯國爭霸。在此背景下,郯國逐漸淪為北邊魯國的附庸。公元前605年,郯國和鄰居莒國不知道因為什麼事爭執起來,齊國和魯國出面勸架,郯國識相地住手了,莒國卻還想動手,結果被魯國教訓了一頓。而這,無疑體現出魯國對於郯國的偏袒和保護。這段時期魯國和郯國關係非常好,魯國還把公主嫁給了郯國的君主,也即魯國和郯國曾經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