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昭侯繼位後七年,叛臣潘父刺殺姬伯於翼城,並欲迎請曲沃桓叔入主都城,從而拉開了晉國「嫡庶之爭」的序幕。所幸最終還是支持嫡系晉侯的貴族、大臣們控制住了局面,不僅誅殺了潘父,還把桓叔「請」回了曲沃,算是幫晉國渡過了第一次交鋒的難關。之後,隨著孝侯的繼位、桓叔的離世,讓翼城一派看到了轉機。但曲沃莊伯的繼位,又給他們兜頭潑了盆冷水,告訴他們「嫡庶之爭」依然在延續著。
上一次「晉國史話」,咱們重點說了說莊伯執掌曲沃後的七八年,嫡庶雙方迎來了難得的和睦期,本該各自抓住機遇努力發展的,卻被一個外族敵人打破了平靜。可是,這個名為「赤狄」的外族實在是不講究,既然打算來騷擾晉國了,就要對翼城、曲沃雙方公平一些嘛。但他們偏偏喜歡撿軟柿子捏,揪著翼城一方好一通欺負,讓嫡庶雙方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當這個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即孝侯繼位後的第十五年),時刻瞄著翼城動向的莊伯決定行動了,這便是「嫡庶之爭」的第二次交鋒。
那這第二次交鋒嫡庶雙方發生了怎樣的衝突呢?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曲沃莊伯弒其君晉孝侯於翼,晉人攻曲沃莊伯,莊伯復入曲沃」。顯然庶系族人這次並沒有依靠什麼內應,是他們自己主動向翼城發起了進攻。而進攻的結果算是喜憂參半,雖然將嫡系的首腦孝侯擊殺,但仍然沒能入主翼城,最終退回了曲沃。
可是,大家在看過《史記》的這段記載後是不是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第一,莊伯弒殺國君孝侯的過程記載太簡單了,僅12個字的一句話帶過,讓後人看不明白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第二,莊伯進攻翼城,正常來說是帶兵過來攻城的,也就是雙方激戰的地點應該在翼城城外和城頭。而孝侯作為國君,輕易不會出現在戰火最焦灼,也是最危險的地方的,那他是在哪裡被殺的呢?莫非他真的去了城外戰場親徵,或者去了城頭督戰?第三,如果說孝侯沒有出戰,而仍在王宮中被保護著。那莊伯都能帶人殺到這防衛最嚴密的地方,並成功擊殺了首腦孝侯,說明庶系族人已經基本控制住了局面,他又是怎麼被趕回曲沃的呢?
種種疑團讓人捉摸不透,總覺得應該再找些其他史料來印證《史記》的記載,或者補充一些書中沒有透露的細節。那應該去哪裡找更多的史料呢?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跟鄙人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去《竹書紀年》中找找答案,畢竟這部奇書經常能給出出人意料的內容,並多次讓《史記》的記載成為了「不確定」。
那《竹書》對於這第二次交鋒是如何記載的呢?書中記載道:「(平王)四十七年,晉曲沃莊伯入翼,弒孝侯,晉人逐之」。雖然字數依然不多,整個記載也比較簡略,但細細讀來兩部史書的記載還是有區別的。《竹書》明確提出了曲沃莊伯是先進入了翼城,再弒殺的孝侯,解決了剛剛咱們對孝侯死亡地點的疑問。可是,《史記》中解釋不通的第三個問題,此時依然存在著。即莊伯已經率軍隊攻破了翼城城門,並殺進了防衛最嚴密的王宮,還成功擊殺了孝侯。說明庶系的軍隊已經基本控制住了翼城,怎麼還會被輕易趕回曲沃呢?如果說嫡系這邊的晉人還能組織起趕走莊伯的武裝力量,為什麼會讓孝侯輕易被殺呢?
所以,似乎《竹書》的記載僅僅幫咱們解決了一半的問題,並不能把疑問完全消除。因此,有童鞋會想到,是不是嫡系這方請來了外援趕走了曲沃莊伯呢?說實在的,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據史書記載周王室就曾兩次派虢國軍隊幫嫡系晉侯解圍,《竹書》甚至還提到過公子萬和荀叔軫救翼城並反擊曲沃的事跡。可見,嫡系一派請外援救翼是說得通的。但仔細琢磨一下,這種說法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其一,既然史書中有過多次外援解救翼城的文字記載,說明這是史官們重視的大事,值得書寫於史冊。那為什麼這一次危機沒有提到任何外援呢?(上段提到的三次外援解圍記載,均在這次交鋒之後,與此次危機無關)。其二,按說此時的莊伯已經佔據了翼城,這難得的機會對於曲沃一方來說一定會拼死守住,勢必會在翼城發生更大規模的攻防戰,為何史書中並沒有相關的記載呢?好像是莊伯被嚇跑了一般,「晉人」一驅逐,他就乖乖地回曲沃了。其三,《竹書》這條記載所用的動詞是「逐」,有從內部驅逐之意;而其他幾條有外援的記載所用的動詞是「伐」或「救」,也說明這次趕走莊伯的武裝力量應該來自於翼城內部,而沒有外援。
綜合上段提出的三點疑問,似乎嫡系一派請來外援趕走莊伯的說法不太能成立。那到底孝侯是怎麼被殺的,曲沃莊伯是如何進入翼城的呢?鄙人又反覆研讀了一下這條記載前後的一些信息,似乎發現了一點蛛絲馬跡。
各位可還記得上次「晉國史話」中,在下重點講的就是「(赤)狄人伐翼」的記載。這條記載不光說明了在晉國「嫡庶之爭」中難得的和睦期內,曲沃得到了安穩發展的空間,而翼城一方卻失去了這機會,致使雙方實力差距越拉越大。但除了這顯而易見的影響以外,其實赤狄人的來襲,對於曲沃一方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那就是給了他們進入翼城的藉口。或許,您聽了在下這種說法還不太理解為什麼曲沃一方會有了進入翼城的藉口,那就讓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1、桓叔的離世和莊伯的安靜發展,讓翼城一方警惕性大大降低
眾所周知,晉國的「嫡庶之爭」是從昭侯封叔叔成師於曲沃後開始,兩支族人為掌握晉國大權而進行的長達幾十年的鬥爭。這其中尤以曲沃桓叔一代最為突出,不僅他本人是師服預言中會給晉國帶來混亂的人,他也是開啟這場爭鬥的人。隨著,他和叛臣潘父密謀,顯露出了庶系族人要奪權的野心,讓整個翼城一派在鬥爭早期,都把桓叔視為最大的威脅。
而上次「晉國史話」咱們也提到了,桓叔於晉孝侯八年離開了人世,這就讓嫡系一派的族人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在翼城一方看來,桓叔的死代表著曲沃一方的威脅消除了一大半。隨後,莊伯接下曲沃管理權後,又有七、八年的時間,沒對翼城做出任何有威脅的舉動,只是在自己的封地安心發展。這當然會讓以孝侯為首的翼城一方對曲沃警惕性大大降低,甚至他們可能還會認為莊伯並沒有野心,不會成為威脅。
2、赤狄的入侵間接地幫莊伯打了掩護,讓翼城一方警惕性再次降低
「(赤)狄人伐翼」這件事也是上篇「晉國史話」提到的內容,當時咱們就分析到,狄人如此一鬧讓翼城一方失去了難得的發展機會,讓嫡庶雙方實力越拉越大。但除了這個比較明顯影響以外,實際上赤狄的舉動還間接地幫助到了曲沃莊伯。
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雙方處在對立僵持的局面下,突然有一方遭受第三方攻擊,或者自己發生內亂的時候,正好是敵對方趁虛而入的良機。可是,當赤狄人襲擊翼城時,莊伯並沒有落井下石派兵去夾擊孝侯,而是依然保持常態固守著自己的封地。這就讓嫡系族人更加確信曲沃的威脅已經消除,從而對莊伯的警惕性也再次降低,並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對抗外族入侵上。
3、莊伯可以借對抗赤狄為由,成功遷入翼城
正因為上面分析的,孝侯等人對剛剛接任曲沃的莊伯已經放鬆了警惕,而來自赤狄入侵的壓力越來越大。當莊伯假意帶兵來幫助翼城對抗外族敵人時,孝侯肯定會高興地接受自己親戚的幫助。當然,嫡系一族肯定不會完全相信莊伯,一定不會立刻放曲沃的兵馬入城。但當曲沃的「援軍」真的擊退了赤狄以後,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孝侯還是會表現出大度的一面,邀莊伯和少量親兵進入翼城領賞。
有了這靠近孝侯的難得機會,莊伯自然是盡選精兵強將同自己入城,並瞅準時機動手刺殺了孝侯(這也就是《竹書》提到的,莊伯先進入了翼城,然而弒殺了國君孝侯)。但是,正因為莊伯能帶進城中的兵力不是很多,屬於偷襲刺殺成功。所以,當嫡系族人(史書中的「晉人」)組織軍隊要替孝侯報仇時,莊伯才會立刻退出翼城,回到了曲沃。
這便是鄙人根據《史記》、《竹書》等史書的記載,對曲沃莊伯如何能在翼城內弒殺國君孝侯的分析。希望這個分析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段記述得很簡略,卻十分重要的歷史。接下來,隨著莊伯退回到了曲沃,「嫡庶之爭」的第二次交鋒也落下了帷幕,翼城一方又擁立了孝侯的兒子姬郄繼承了國君之位,史稱晉鄂侯。那這之後,莊伯和新繼位的晉鄂侯又會發生哪些新的故事呢?咱們下次「晉國史話」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孝侯被弒、何處被殺、莊伯為何退卻、竹書講明地點、未提退卻原因、狄人伐翼、嫡系放鬆警惕、莊伯藉機入翼、刺殺成功、退回曲沃、鄂侯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