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的「史話」故事,在下又帶各位從中原一帶來到了南方,看了看楚國與隨國的第二次較量。雖然,楚熊通憑藉著「速杞之戰」的一場大勝只換來了兩國的和談,看似沒討到什麼便宜。但是,從楚君有了「王」的尊號,以及他們有閒暇去兼併百濮之地的結果來看,楚國還是獲利了。那楚國這邊暫時安靜了,咱們是不是又該回到北方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閒敘」還想給各位再多介紹一個不是那麼知名,卻又不得不說的諸侯國。
楚武王熊通
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就在剛剛講過的「楚國史話八」中,除了楚國、隨國以外,「閒敘」還提到了一個國家。雖然,這個國家在當時被我一帶而過了,但他們仍然是漢東諸國中最突出的一個。沒錯,這個被在下提出來,又故意沒有展開的國家正是黃國。要知道,在楚人召集的「沈鹿之會」中,只有黃國力挺了隨國,沒有來參會,足見他們有多牛氣。那黃國這個在史上並不怎麼出名,實力上似乎也不是很強的小國,憑什麼這麼牛氣呢?他們又為什麼要跟強大的楚國對抗呢?
這原因之一嘛,自然跟黃、隨兩家的關係相關。因為,據考古發現及一些資料記載,黃國與姬姓曾國(曾侯乙墓的考古證明,姬姓曾國應該就是隨國,乃周朝開國功臣南宮适的封國)一直保持著姻親關係。而隨國又是漢東一帶實力最強的(姬姓)邦國,足以跟楚國較量一番。所以,黃國有這樣的底氣與楚國叫叫板,並且也是在幫自己的親家撐腰。
曾侯乙墓挖掘現場
可按理說,楚國這次北上完全應該先把實力更弱的黃國一舉拿下,再來啃隨國這塊「硬骨頭」啊。為何楚武王只讓薳章去責問了一下黃國國君,卻沒有派一兵一卒騷擾黃國呢?這除了黃國距離楚國更遠一些以外,還有另一個因素,也是黃國敢於與楚國對抗的第二個原因,即他們的身世真的很牛,且黃國與楚國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那既然提到了黃國的身世,要從哪裡講起呢?大家不妨先看看黃國的國名。肯定有不少童鞋一下子就想到黃色,而從黃色便能聯想到黃金,莫非黃國所在地是個古老的黃金主產區?因此,黃國其實是一個特別富有的國家,以至於他們可以組建強大的軍隊,讓楚國都忌憚嗎?在下要說的是這些童鞋真的想錯了方向。雖然,黃金代表著財富,我國古代帝王們也十分喜歡金銀珠寶,希望國庫充盈。但在古人眼中,黃色並不代表著黃金,或者說五行之中的黃色並不是金,而是土的顏色。
或許看到此處,這些童鞋還要進行反駁,提到如故宮這樣的古代宮殿,不都是紅色的牆、金色的瓦,難道不是財富的象徵嗎?不代表著金碧輝煌的意思嗎?然而,他們的這種理解,其實還是曲解了古代那些帝王們的意思。「閒敘」不得不再次提到我國的五行學說,除了剛才講過的土為黃色以外,紅色所代表的元素乃是火。在五行之中火是生土的,帝王把宮殿修建成高大的紅牆託著金色的琉璃瓦,目的是預示著紅紅的烈火將會生出更廣闊的土地。也就是說在天子眼中,最大的財富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土地才對。
故宮是我國古代典型的紅牆金瓦建築
現在,各位應該明白在下想說什麼了吧?沒錯,黃國的國名「黃」正是跟土的顏色有關。那既然說到了「土」這種元素,又有「黃」這樣的顏色,大家立刻會想起誰呢?顯然就是華夏子女共同的先祖,那位繼任天下共主時,天空顯現出大蚓、大螻景象的黃帝啦。莫非黃國是黃帝封給最親近之人的國家?還是這個國家也跟黃帝一樣以土色為尊呢?
另外,記得「閒敘」你在講黃帝的故事時,曾提到過應龍氏部落。稱他們是由跟著黃帝一起從陝西地區遷到中原一帶的黃族部落,與東夷地區的泰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部落。莫非此時所說的黃國,就是這黃族部落的一個分支嗎?或者是在應龍氏部落(即後來的古應國)融合後,又從其中分化出去的國家嗎?
的確,大家能聯想到黃帝是選對了方向,但追溯得又有些太古老了。並且,那個黃族部落與泰族部落融後,已經在河南平頂山一帶建立了國家。與咱們要說的這個黃國所在地(今河南潢川縣西北的隆古鄉)相差得實在有些遠,且沒有證據表明從古應國中,有族人分化出去建立新的邦國。所以,無論是黃族部落也好,還是古應國也好,都不是黃國的前身,答案應該再從黃帝的後人中去挖掘。那黃帝的後人有那麼多,到底是哪一位呢?予以為首先要提出來的就是黃帝的孫子顓頊帝了。
平頂山博物館內有專門的古應國印象展廳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顓頊帝的苗裔孫女修(有的書中也寫作「女脩」),因吞食玄鳥卵而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又與少典氏名叫女華的女兒成婚,生下了兒子大費。這個大費就是舜帝身邊的虞官伯益(又寫作「伯翳」),並被舜賜姓為「嬴」。而在《秦本紀》的結尾,太史公又提到從嬴姓分化出去了14個以國名為姓氏的新姓,其中剛好就有「黃」姓。說明「黃」姓是從「嬴」姓中分化出去的,那黃國自然也跟嬴姓族人有關,因此,各位在看關於黃國的古籍時,會讀到「嬴姓黃國」這樣的內容。
然而,《秦本紀》的記載僅僅是「閒敘」找到的線索之一,我在《鄭世家》中又發現了另一條線索。證明了黃國與黃帝的小兒子,東夷眾部落的首領金天氏少昊有關。《鄭世家》中寫道:少昊的後代中有一個叫昧的人,生了允格、臺駘(「駘」音為dài)兩個兒子。其中,臺駘繼承了父親的職務,擔任顓頊帝時期的水官。後因臺駘治理汾、洮、大澤有功,獲得了汾川(應為太原周邊)這片封地。再往後,臺駘的後人又分化出四個國家,即沈、姒、蓐、黃,把黃國的由來說得明明白白。
《史記》關於黃國源自金天氏少昊的記載
那一篇史料說黃國是顓頊帝後人所建之國,另一篇又說他們是少昊後人建立的國家,到底哪一個說法更準確呢?莫非古時候有兩個黃國嗎?還是兩篇資料中提到的黃國實為同一個國家呢?可是,如果兩篇史料中的黃國是同一個國家的話,他們明明在山西汾川一帶,怎麼又跑到河南潢川去了呢?再有,許多黃氏族譜中提到汾川一帶的黃國是晉國所滅,而潢川一帶的黃國為楚國所滅,是不是又證明了有兩個黃國呢?
各位看到這裡,估計也跟在下一樣滿腦子問號了吧。不過,大家無需擔心找不到答案,其實「閒敘」根據這些線索,再結合《路史》中的相關記載,還是捋出了一條脈絡的。接下來,我就把整理出來的內容給您們敘一敘,看看說的對不對:
1、黃國是顓頊帝、少昊共同的後人建立起來的國家
首先,「閒敘」認為古代應該只有一個黃國,國姓為嬴。其次,他們的先祖到底是誰,予以為顓頊帝與少昊這兩方都對。至於在下為何會有這樣的觀點,各位可以分析分析《史記》中兩篇文章的記載,其實是不矛盾的。
黃國的兩位先祖:少昊與顓頊
《秦本紀》稱嬴姓的先祖是顓頊帝的裔孫,可從「女修」這個名字,以及織布這個工作來看,此人應該是個女性。所以,她才能被傳說成吞下一顆玄鳥卵,生下了大業。而《鄭世家》中少昊的後人「臺駘」,既然為水官,顯然是男性。那問題的突破口,應該就在這二人身上了。畢竟,吞下鳥卵就生下子嗣的說法過於玄幻,放在現今這個時代來看,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理應是他們兩個人之間有了婚姻,才生下了大業。
那有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呢?這就是鄙人提到的《路史》了。在書中講述「小昊」(即少昊)的章節裡,有「初,帝裔子取(通娶)高陽氏之女,曰女脩,生大業」這樣一句話,不就證明了少昊的後世子孫與女修(即《路史》中的女脩)結婚了嘛。雖然,書中沒有說明白這個後世子孫到底是誰,但既然臺駘是顓頊帝時代的水官,又有如此大的功勞。顓頊帝會把女修嫁給臺駘,是相當合理的。
再加上臺駘乃少昊的後人,肯定是以雀鳥為圖騰的,某一個東夷部落的首領。這樣的話,女修吞下鳥卵產子的說法,不就是在暗示她與東夷部落的人結婚了嘛。因此,大業應該就是雙方聯姻後生下的孩子,而大業的兒子大費(即伯益),便是顓頊帝與少昊共同的後人。再往後,伯益受賜嬴姓,其後人(一種說法是他的季子)建立了黃國,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女修吞玄鳥卵產子
2、黃國在建立伊始,便遷徙到了潢川
上一條咱們不僅搞清楚了女修、臺駘都是黃國的先祖,還證明了這二人大概率是一對兒夫妻,接下來就應該把黃國的所在位置分析分析了。那黃國到底在汾川,還是在潢川呢?予以為,早在黃國建立伊始,他們已經遷到了河南的潢川。
因為,從《鄭世家》的記載來看,很容易理解為沈、姒、蓐、黃是臺駘受封汾川後,其後人在原地點分化出的四個小邦國。可是,各位再逐字逐句地讀一讀原文,會發現太史公只說了這四個國家是臺駘後人分化出來的,並沒有說這四個國家一定還在汾川。所以,「閒敘」覺得四國之中至少黃國在分化出來的時候,就遷回了先祖少昊所在的東夷地區,即潢川一帶,去開創屬於他們的天地了。
沈、姒、蓐、黃四國的共祖——臺駘
3、所謂晉國滅掉了一個黃國,或許是個誤讀
很多黃氏族譜中提到,晉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曾吞併了汾川一帶的黃國,讓一北一南「兩個黃國」的說法十分盛行。但正如上一條咱們分析的那樣,其實所謂的汾川的黃國,早就遷往了潢川。原地區或許會留下一少部分族人不願遷徙,但應該不足以建立一個國家了。
那為何他們會認為晉國滅掉過一個黃國呢?在下認為跟《鄭世家》中「今,晉主汾川而滅之」這句話有關。因為,這句話的前一句,剛好就是「沈、姒、蓐、黃實守其祀」。正如剛剛提到的,如果有人把黃國理解為留在汾川建立了國家,很容易就認為晉國在吞併汾川時兼併了四國。但如果按照「閒敘」的想法來看的話,黃國其實早就遷到了潢川,晉國所滅的只有留在汾川的其他臺駘的後人,並不包括黃國。所以,我認為歷史上會出現兩個黃國的說法,應該是後人在讀這段記載時產生的誤讀。
黃國位置示意圖
4、《竹書》的記載證明黃國早在夏朝時便遷徙到了東南地區
或許,僅憑上面的分析,還不足以證明黃國是在建國時就遷到了潢川。或者換一種說法,即黃國的遷徙並不一定有那麼早,沒準是在晉國吞併他們之後,才遷過去的。因此,「閒敘」就需要再找出一個證據,來證明自己的這個想法。那到底有沒有這個證據呢?在下以為《竹書》中,帝相、帝洩兩位夏王與「黃夷」互動的記載(一次徵伐,一次賜封),可以證明黃國早在夏朝之初,便來到了潢川。
因為,所謂的「東夷」或「蠻夷」,無非就是中原王朝對東、南部地區這些不服王化的古國的統稱。這些古國不僅立國很早,大多非朝廷所封,還跟夏、商、周這三朝的王室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中原強大了,他們就臣服,中原一旦動亂了,他們也跟著叛亂鬧事。所以,「黃夷」這個稱呼,不正是東部地區的黃國嘛。
《竹書》中帝相徵伐黃夷的記載
而夏朝初期的君王帝相,既然徵討過黃國。夏朝中期的帝洩,又對其進行了賜封。這不剛好說明了黃國在此處的根基十分穩固,他們一定是很早就回到東夷地區立國了。
5、通過對黃國的追溯,看出楚、黃兩國關係非同一般
通過前面的分析,大家已經知道了黃國的先祖之一是顓頊帝。而楚國的先祖季連,其父親陸終剛好又是顓頊帝的玄孫。這就說明楚、黃兩個國家有著共同的先祖,關係十分密切(至少比隨國關係要親近)。
另外,在《通志·氏族略》中,又提出了「黃氏,嬴姓,陸終之後」的說法。雖然,此說法「閒敘」不是很認同,但也說明了楚、黃兩家關係非同一般。這不就更好地解釋了,在黃、隨兩國都沒有參加「沈鹿之會」的情況下,楚武王為何只攻隨,而沒有討伐黃國。想必是熊通深知楚、黃兩國先祖的淵源,不想那麼早跟他們翻臉,才選擇了比較溫和的做法。
《通志》提出「黃氏為陸終後人」的說法
好了,這就是「閒敘」從各個史料中梳理出來的,有關黃國的歷史脈絡。從這些脈絡當中大家不難看出,黃國不僅立國久遠,身世更是牛到獨佔了兩位黃帝的後人。難怪名氣不算大的他們,卻敢於用「螳臂」去擋楚國的「戰車」,說明他們真的有恃無恐。再有,黃國所在的位置也十分特殊,剛好是齊、魯等國拒楚的屏障。相信有了這些諸侯國的支持,黃國將更有底氣與楚國較量下去。只不過,這些較量都是後話了,今天就不再展開了。等到日後故事有了發展,咱們接著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黃國、抗楚的底氣、與隨聯姻、身世很牛、顓頊後人、少昊後人、嬴姓、立國潢川、與楚共祖、齊魯支持、有恃無恐。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