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2020-12-05 多邊形的歷史

說起山東,我們知道有一個稱呼是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之前山東境內有兩個重要諸侯國,也就是齊國和魯國。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不過雖然如此,但很多人還是覺得魯國是正統,比如山東的簡稱就是魯,而不是齊。這個現象可以說非常奇怪,我們看一下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呢?

我們先看一下這兩個國家的來源。齊國是西周的功臣姜尚姜子牙的封地。姜子牙得到封地之後,迅速平定的周邊的少數民族,接著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國力迅速增加。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由此得到徵伐之權,成為大國,建都於營丘。說白為了齊國這時候成為了東方各國的霸主。

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徵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由於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定都曲阜。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看完這兩個國家的起源,我們就知道為何魯國是正統,而齊國不是了。

首先魯國是周王室的成員的封地,而齊國是外臣封地。魯國和周王室是同根同源,而且周公的影響非常大,制定了西周各項制度。而齊國只是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從血緣上說,魯國肯定和周王室更親一些。

其次是爵位問題。齊國雖然是東方各國的霸主,但爵位也只是侯爵,而魯國從建立之初就是公爵。要知道這是爵位中等級最高的,當時擁有公爵的諸侯過非常少。光是在這一點上魯國比齊國等級要高。

還有就是封地的問題。在封地上魯國距離周王室更近,齊國更加靠海。齊國和魯國是以泰山為分界線的。在當時泰山的意義非常重大。泰山的北面和東面,住著的都是少數民族,也就是當時人們說的蠻夷之地。而泰山的南面和西面就是中華文明的中心,中原大地。從這方面講,魯國的子民都是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而齊國卻都是少數民族。以當時的觀念,肯定是看不起齊國的人們。

可以說,雖然齊國更加強大,統治了山東大部分地區,而且存在時間更久。不過光是上面三點就能讓魯國成為正統,畢竟在當時的觀念中,魯國的地位要更高。

相關焦點

  • 齊成公時代的齊國與魯國外交關係如何?
    此時的齊國鄰國魯國也在發生內亂。魯國的內亂跟魯惠公有關,當年魯武公帶著兩個兒子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到鎬京城中朝見周宣王,這條朝見之路最終成為魯國衰敗的關鍵。自西周以來齊魯雖分佔其地,為震懾東夷地區,兩國皆為周天子正統的分封諸侯國,彼此也就相安無事,而且在西周中期而後兩國皆有變亂,尤其齊國哀公之殤,對齊國可說是半毀滅性的,此後魯國的崛起其實有機會的,尤其是在周厲王之亂後,在周天子的眼中那些真正能夠成為供衛王國的嫡系,魯國自是其一。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當時齊國和魯國都是分封國,為什麼後來齊國比魯國大這麼多?
    山東號稱「齊魯大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所在地。齊國無論在國力還是控制區域方面,都比魯國高出一個檔次。經濟上,魯國重農商業並不發達,在西周初期依仗政治優勢還可以躋身大國,到了春秋禮崩樂壞時,經濟短板便顯現出來,反觀齊國,西臨大海,坐擁鹽鐵之利,注重經商,因而以煮鹽富甲天下;故而在經濟上不如齊國;在政治上,魯國嚴格遵守西周傳承下來的禮樂制度,但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以致墨守成規,早在第一代國君伯禽時期,治國因繁瑣而遜於姜太公一籌,周公也因此斷定魯國將來必在齊國之下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長勺之戰,齊國和魯國,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說長勺之戰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說曹劌論戰大家就熟悉多了。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強大的齊國欺負弱小的魯國,而魯國憑藉智慧戰勝強齊的故事。而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一首先說,魯國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無辜。齊國和魯國同為東方大國,然而魯國因為各種關係發展不如齊國。齊太公在周成王時取得了「五侯九伯,汝實徵之」的權力,而後齊國一路發展,到了齊桓公之父齊僖公時,與楚武王、晉獻公並稱「春秋三小霸」。齊國的實力與日俱增對魯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在齊僖公、齊襄公時,魯國屢屢受到欺凌。
  • 封國屏藩,拱衛宗周——看西周封國的原則和技巧
    西周的分封制是我國古代政治體制上的一件創舉。西周建國時,受自身管理能力、人力資源、經濟和軍事等原因制約,無法像殷商一樣強力控制疆域上的各派地方勢力(無數證據表明周國實力遜於商國),所以周王室選擇了最適合自身的分封制,將殷商聯盟制下的方國,變為了西周的諸侯。
  • 齊國和魯國之間戰爭,因為齊國犯了一個錯誤,結果悲催了!
    齊國是周朝開國元勳太公望即姜尚的封地,領土在今山東省北半部,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再加上周王室授予齊國輔佑周室,徵伐不服從周朝統治的諸侯國的權力,更使得齊國成為春秋諸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魯國位於今山東省南部地區,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無論是疆域還是國力,都無法同齊國相比。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郯國在西周的資料非常少,僅有兩件青銅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干信息。周公東徵後,郯國降服於周王朝。因為郯國處於山東與江淮之間,東向大海、南面徐國、北控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成為西周一個重要據點。在西周時期,周昭王曾經從郯國出發進攻徐國;衛國君主康伯也長期以郯國為控制東部的據點,並且贈送白馬給郯國。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炎國演化為郯國。
  • 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最終導致魯晉會盟——「赤棘之盟」
    相反地,自從魯桓公遇害身亡開始,魯國時常會遭受到齊國的欺凌。也無怪乎清朝顧棟高談到齊、魯兩國關係的時候,曾說:「齊之於魯,如切膚之痼疾」。由此可見,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相當之深。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的外交關係中,實力的強弱是各諸侯國結盟時的唯一參考條件。既然魯國自知實力不強,楚國也必定知曉這種情況。魯國邀請楚國討伐齊國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楚莊王新喪,而是楚國將利弊得失詳加斟酌之後再做出了決定。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原來是王室遇到了饑荒,從王都有人來到魯國告知情況,魯隱公代朝廷向宋、衛等四國求購糧食一事。這看上去的確是挺讓人揪心的,周王室這災荒鬧得都需要向各方諸侯去求購糧食了,可見是有多麼的困難了。好在有魯隱公幫忙,替他們找到了糧食的賣家,算是渡過了這次危機。然而,大家再細看一下這段記載,是不是會發現比較奇怪的事,為何隱公出面代朝廷向他國請購糧食,卻沒見魯國拿出一禾一粟送到京師去呢?
  • 春秋之世禮崩樂壞,「三家分魯」驅逐國君的魯國三恆
    魯國是周王室最重要的藩國,禮樂皆出於魯國,但傳到春秋之世禮崩樂壞,魯國國祚下移,權利被三恆掌控,三桓都是魯恆公的後代,魯恆公一生窩囊,最後被夫人的情郎害死,但後代慶父、叔牙、季友,卻都不不是省油的燈,慶父這一支的後代稱為孟孫氏,叔牙後代為叔孫氏,季友後人稱季孫氏。
  • 戰國時期魯國國君被封侯爵,《盜墓筆記》中的魯殤王為何稱作王?
    當然這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於神話。就比如《盜墓筆記》的核心,長生不老的秘密,最初便是伏羲氏所發明的。這背後的歷史已經是無從考證。如果當做歷史來看無疑是有點荒誕了。但作為神話傳說來看,卻能帶給大家許多暢享。畢竟神話還有擁有很強大的魅力。【一】周穆王與西王母因為長生所結下的緣分。周穆王與西王母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 魯國的木聖魯班PK宋國的科聖墨子,技術實力哪家強?
    首先,魯國和宋國在整個春秋戰國,都是非常特殊的兩個國家。魯國的先祖是周公旦,開國公是周公旦兒子,也就是周武王的親侄子,所以魯國是周天子嫡系,同為姬姓,分封級別侯爵。宋國的開國公是商紂王的親哥哥微子啟,宋襄公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分封級別公爵。需要提到,墨子祖上是宋國宗室的目夷,目夷是宋襄公的異母兄,曾作為大臣輔佐宋襄公。
  • 山東是由齊國和魯國組成,但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呢?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51字,閱讀約3分鐘被稱為山東省的齊魯大地突厥炮烙後,被姜子牙封於齊國,夜裡被封於姬旦魯地至此,齊國和魯山東半島最著名的兩個諸侯王自古以來,山東均被稱為「薩克奇地」,或者被稱為
  • 春秋時的一小國,和楚國結盟,結果卻被蔡國消滅!
    為周朝諸侯國聃國(國都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冉堌鎮一帶)開國君主,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冉姓的得姓始祖。其裔孫亦有被封於沈子國(國都在今安徽臨泉)者,所以他還被沈姓族人尊為始祖。《水經·汝水注》云:"汝水又東南,左會澺水。……又東經平輿縣故城南,為澺水。縣,舊沈國也,有沈亭。"可見沈國國都其最後國都的遺址可能在河南平輿北射橋鎮古城村。
  • 走向大一統(1):商用祭祖區分敵我,周以分封創建華夏共同體
    這個很好理解,畢竟大家都是從部落時代過來的,部落壯大後複雜性提高就變成早期邦國。這種現象商朝稱之為方國,《周易》也明確提到:「方,國也。」基於此孫怡讓先生在《契文舉例》中將夏商時代的制度稱之為「方國制」。這裡要糾正一種錯誤印象,很多人以為夏朝和商朝也搞分封,其實這是武王伐紂以後才普及的制度。
  • 哼哼歷史劇系列之:周朝的前半生——西周
    歷史上把武王建立的周朝叫作「西周」,因為當時的國都在中原的西邊——鎬京(西安),這是周朝的前半生。周朝的下半生,不用想也能猜到,叫「東周」,國都從西安遷到了東邊的洛陽。「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扯遠了,繼續聊西周。武王幹掉商朝後,面臨著兩大問題:如何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域?如何妥善處置商朝舊貴族?
  •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更為嚴重的是,約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打齊國,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主力, 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差一點就因此而亡國。 由此,只是消滅了宋國後,齊國為什麼就遭到各大諸侯國的聯合討伐呢?因為在齊國前後,韓國吞併鄭國,楚國佔領魯國、越國,趙國拿下中山國等,都沒有導致各大諸侯國的聯合討伐。
  • 從古國姓氏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分布,看東夷集團的勢力範圍
    當然,東夷集團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是當時相對非常發達的文明。宿國,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平縣境內。須句,在今山東濟寧市梁山縣境內,亦作須朐。顓臾,在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境內。四國都是風姓,祭祀太皞。2、少皞氏族少皞之虛,古稱窮桑,也稱少昊,即今山東曲阜。少皞嬴姓,其姓氏也是來源于于圖騰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