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和魯國之間戰爭,因為齊國犯了一個錯誤,結果悲催了!

2020-12-05 中庸說事

長勺之戰是春秋早期齊魯兩國間的一次爭霸戰爭。在這次戰鬥中,後來成為「春秋五霸」首位霸主的齊桓公小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有一代名相管仲的輔佐,但卻在對周邊小國魯國的用兵中失敗,其中的教訓令人深思。

1,擁子結怨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統治秩序開始走向崩潰的歷史時代。這時,作為中原共主的周王室已逐漸衰微沒落,失去了控制四方諸侯的力量,各諸侯國之間則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相互兼併、大國爭霸的局面。齊魯長勺之戰就是在這樣大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一幕歷史短劇。

齊國是周朝開國元勳太公望即姜尚的封地,領土在今山東省北半部,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再加上周王室授予齊國輔佑周室,徵伐不服從周朝統治的諸侯國的權力,更使得齊國成為春秋諸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魯國位於今山東省南部地區,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無論是疆域還是國力,都無法同齊國相比。

齊魯兩國結怨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在擁立齊襄公的兩位公子誰做齊國國君的問題上。周莊王十一年(前686),齊國宮廷內亂,齊襄公被殺,其堂弟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公孫無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幫大臣殺掉,齊國國君的位置又空位待主。這時,分別在魯國和莒國(今山東省莒縣)避難的齊襄公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小白,都想趕快回到齊國去做國君。二人商定先入齊國者為君。在這場齊國君位的爭奪中,魯莊公竭力支持公子糾,甚至不惜發兵護送他回齊即位。由於小白以假死矇騙了公子糾的謀臣管仲而使公子糾放緩了回齊的步伐,小白捷足先登,當上了齊國的新國君,這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中原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對積極支持公子糾與自己爭位的魯國十分怨恨,魯莊公也因為公子糾沒有當上齊的國君而非常惱怒。於是,齊魯兩國於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大動幹戈,戰於齊國境內的乾時(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結果,魯軍戰敗,魯莊公被迫殺死公子糾,並送還齊桓公索要的管仲。

2,此消彼長

乾時之戰後,齊桓公小白不計管仲的射鉤之恨,拜管仲為相,治理齊國,繼續進行戰爭準備,企圖一舉徵服魯國。齊桓公曾為此徵求管仲的意見,管仲給齊桓公以否定的回答。他說:「未可,國未安」。建議齊桓公對內革新政治和軍事,對外結交好各諸侯,特別是南面的魯國,等齊國的力量強大起來以後再說。然而,急於馬上就向外擴張的齊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建議,於第二年即周莊王十三年正月就發兵攻魯。

再說魯國自乾時之敗後,認真汲取了失敗的教圳,軍事上,加緊訓練軍隊,趕造各種兵器,又疏浚了洙水,以加強國都曲阜的守備;政治上,取信於民,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所以,面對齊國咄咄逼人的氣勢,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的一切力量,與齊國決一勝負。齊魯兩國的長勺之戰,就在此消彼長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

相關焦點

  • 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最終導致魯晉會盟——「赤棘之盟」
    相反地,自從魯桓公遇害身亡開始,魯國時常會遭受到齊國的欺凌。也無怪乎清朝顧棟高談到齊、魯兩國關係的時候,曾說:「齊之於魯,如切膚之痼疾」。由此可見,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相當之深。對於楚國來說,由於楚國原本已經與晉國為敵,那麼如果與魯國結盟討伐齊國,反而是給自己又樹立了一個敵人,日後如果與晉國交戰,恐怕將會腹背受敵;反之,如果楚國與齊國聯合起來對抗晉國,不僅敵人的數量沒有發生變化,楚國有可能獲得更加強力同盟的支持。經過評估之後,楚國自然會選擇與齊國同盟,聯手對抗晉國。
  • 當時齊國和魯國都是分封國,為什麼後來齊國比魯國大這麼多?
    齊國無論在國力還是控制區域方面,都比魯國高出一個檔次。經濟上,魯國重農商業並不發達,在西周初期依仗政治優勢還可以躋身大國,到了春秋禮崩樂壞時,經濟短板便顯現出來,反觀齊國,西臨大海,坐擁鹽鐵之利,注重經商,因而以煮鹽富甲天下;故而在經濟上不如齊國;在政治上,魯國嚴格遵守西周傳承下來的禮樂制度,但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以致墨守成規,早在第一代國君伯禽時期,治國因繁瑣而遜於姜太公一籌,周公也因此斷定魯國將來必在齊國之下
  • 齊成公時代的齊國與魯國外交關係如何?
    此時的齊國鄰國魯國也在發生內亂。魯國的內亂跟魯惠公有關,當年魯武公帶著兩個兒子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到鎬京城中朝見周宣王,這條朝見之路最終成為魯國衰敗的關鍵。自西周以來齊魯雖分佔其地,為震懾東夷地區,兩國皆為周天子正統的分封諸侯國,彼此也就相安無事,而且在西周中期而後兩國皆有變亂,尤其齊國哀公之殤,對齊國可說是半毀滅性的,此後魯國的崛起其實有機會的,尤其是在周厲王之亂後,在周天子的眼中那些真正能夠成為供衛王國的嫡系,魯國自是其一。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說起山東,我們知道有一個稱呼是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之前山東境內有兩個重要諸侯國,也就是齊國和魯國。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
  • 長勺之戰,齊國和魯國,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強大的齊國欺負弱小的魯國,而魯國憑藉智慧戰勝強齊的故事。而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一首先說,魯國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無辜。齊國和魯國同為東方大國,然而魯國因為各種關係發展不如齊國。齊太公在周成王時取得了「五侯九伯,汝實徵之」的權力,而後齊國一路發展,到了齊桓公之父齊僖公時,與楚武王、晉獻公並稱「春秋三小霸」。齊國的實力與日俱增對魯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在齊僖公、齊襄公時,魯國屢屢受到欺凌。魯莊公之父魯桓公,因為發現了其妻文姜與文姜之兄齊襄公通姦的事實,而被齊襄公兄妹合夥殺死。魯莊公即位後,忍氣吞聲,齊襄公最後殺了兇手公子彭生了事。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郯國在西周的資料非常少,僅有兩件青銅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干信息。周公東徵後,郯國降服於周王朝。因為郯國處於山東與江淮之間,東向大海、南面徐國、北控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成為西周一個重要據點。在西周時期,周昭王曾經從郯國出發進攻徐國;衛國君主康伯也長期以郯國為控制東部的據點,並且贈送白馬給郯國。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炎國演化為郯國。
  • 因嘲笑引發的一場外交噩夢,強大的齊國被打得割地賠款
    商量了好一會,又聽到頭頂傳來一陣笑聲,原來蕭同叔子正站在高臺上看瘸子和獨眼龍。兩人怒不可遏,當即拂袖而去,發誓不報此仇誓不為人。郤克回到國內後,立即請求國君出兵討伐齊頃公。礙於國際友誼的考慮,晉國國君並未同意。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就在這件事快要被人遺忘的時候,齊頃公發兵侵略魯國,主動挑起事端,給了其它國家聯手進攻齊國的口實。
  •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在戰國時期,除了韓趙魏齊楚燕秦等七個大國,還存在過鄭國、魯國、越國、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其中,約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際,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在佔領宋國後,雖然齊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是卻造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
  • 齊國最悲慘的一段歲月,臨淄城被晉平公屠戮,小公主被晉平公殘害
    晉國若是要稱霸中原,必須要打敗當年的傳統強國,齊國和楚國則成為目標。因此,晉平公繼位元年,就迫不及待的率領大軍攻打齊國。按照《周禮》的規定,晉平公此時尚處服喪期間。齊國認為,晉平公就應該披麻戴孝,在晉國好好守孝。這是對形勢預估失準,齊國一路被晉軍打得潰敗千裡,直退到都城臨淄,據城苦守。晉軍似乎是想要拿齊國開刀,為晉平公獻禮。
  • 春秋戰國時齊國君主世系,姜子牙的齊國20代32君,田氏齊國7代8君
    三是加強軍隊建設,設三軍,每軍一萬之眾,分別由國君和上卿國、高二氏統領,利用農閒時間進行軍事訓練,此舉直接提高了齊軍戰力。但晚年的齊桓公是悲催的,據說遭禁錮病餓而亡,隨後五公子爭立,鬧得齊國烏煙瘴氣。桓公更是橫屍在床六十七日,蛆出於戶,齊國霸業瞬間土崩瓦解。
  • 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卻拒絕,唇亡齒寒的道理都不懂嗎?
    但如此一場戰爭,影響了後世數十年的國運,東方六國中也只有趙國一家在苦苦支撐,其他如齊楚魏韓等諸侯國,並未參與其中。而且這對趙國來說,無疑是非常絕望的,因為長平之戰打的是國力消耗戰。他們各自陳兵數十萬,彼此對抗,每天消耗的糧食和草料實在太多,秦趙兩國實際上都很痛苦。若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最終結果將是兩黨的停戰與和解。
  • 春秋之世禮崩樂壞,「三家分魯」驅逐國君的魯國三恆
    魯國是周王室最重要的藩國,禮樂皆出於魯國,但傳到春秋之世禮崩樂壞,魯國國祚下移,權利被三恆掌控,三桓都是魯恆公的後代,魯恆公一生窩囊,最後被夫人的情郎害死,但後代慶父、叔牙、季友,卻都不不是省油的燈,慶父這一支的後代稱為孟孫氏,叔牙後代為叔孫氏,季友後人稱季孫氏。
  • 齊湣王——喜歡花樣作死的齊國君主
    齊國作為七雄之一,在戰國歷史上它有兩次亡國之戰。第一次是樂毅伐齊,最後被田單復國,但元氣大傷。第二次,秦滅六國,徹底玩完。齊湣王是樂毅伐齊時齊國的大王,被打的到處逃亡,最後身死,說他是戰國時死的最慘的君主也不為過。齊湣王剛上位的時候,齊國將領匡章率領齊、魏、韓聯軍打敗楚軍,打得楚國只得依附於齊國。那時的齊國很強,足以同西方的秦國爭霸。
  • 艾陵之戰:江淮步兵和中原車兵的史詩級對決
    第二個是爭取魯國。吳國和齊國之間隔了不少國家,吳國要和齊國開戰,最起碼要向中間國家「借道」。這當然是客氣的說法,吳國最主要的做法是「打拉結合」,外交和軍事手段雙管齊下。這些國家中以魯國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對魯國的爭取勢成必然。吳國先是通過各種外交手段「製造把柄」,向魯國持續施壓,這中間甚至還曾藉助過齊國的力量。
  • 戰國七雄—齊國衰亡之路
    秦始皇滅掉楚國以後,只剩最後一個國家齊國,齊國的國土遠離秦國,並未受到遠交近攻的影響,因此當秦始皇發動滅齊時,齊國仍然擁有數十萬軍隊和數千裡土地,那麼他為什麼不發一兵一卒,就投降了呢?因為五國已滅,這時沒有其他國家的軍隊前來救援了。其二,齊國長期被秦國拉攏,幾十年沒有發生戰爭,沒想到會突然兵臨城下,因此之前沒有過多的做好戰爭準備。在齊王田健處於兩難之地,想打吧,沒有做好準備,打不贏。不大吧,就只能坐以待斃。就在這時,秦國派使臣來見田建,田建非常高興。在齊國的宮殿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所幸有齊桓公的出現,雖然是為了行王霸之道,但好在舉了一個「尊王攘夷」的旗號,對周天子還算是有幾分尊敬。但好景不長,齊桓公和管仲去世,齊國也沒有了昔日的風光,想要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怕是做不到了。自此之後,齊國雖然偶爾有曇花一現的光彩,但直到其滅亡,也再無彰顯過齊桓公在位時候的風貌。分析公元前284年,樂毅領五路聯軍共舉伐齊。
  • 山東是由齊國和魯國組成,但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呢?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51字,閱讀約3分鐘被稱為山東省的齊魯大地突厥炮烙後,被姜子牙封於齊國,夜裡被封於姬旦魯地至此,齊國和魯山東半島最著名的兩個諸侯王自古以來,山東均被稱為「薩克奇地」,或者被稱為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之所以當時的王朝會變成這個樣子,顯然是因為周王室的威信、統治力在逐年下降,如果再往深了挖掘的話,「禮樂崩壞」應該是比較公認的一個周朝衰敗的原因。既然說到了禮樂的崩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不少的例子,而我今天也要在「魯國史話」中說一個事件,看看這件事背後是如何把禮制淪喪體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