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是春秋早期齊魯兩國間的一次爭霸戰爭。在這次戰鬥中,後來成為「春秋五霸」首位霸主的齊桓公小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有一代名相管仲的輔佐,但卻在對周邊小國魯國的用兵中失敗,其中的教訓令人深思。
1,擁子結怨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統治秩序開始走向崩潰的歷史時代。這時,作為中原共主的周王室已逐漸衰微沒落,失去了控制四方諸侯的力量,各諸侯國之間則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相互兼併、大國爭霸的局面。齊魯長勺之戰就是在這樣大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一幕歷史短劇。
齊國是周朝開國元勳太公望即姜尚的封地,領土在今山東省北半部,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再加上周王室授予齊國輔佑周室,徵伐不服從周朝統治的諸侯國的權力,更使得齊國成為春秋諸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魯國位於今山東省南部地區,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無論是疆域還是國力,都無法同齊國相比。
齊魯兩國結怨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在擁立齊襄公的兩位公子誰做齊國國君的問題上。周莊王十一年(前686),齊國宮廷內亂,齊襄公被殺,其堂弟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公孫無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幫大臣殺掉,齊國國君的位置又空位待主。這時,分別在魯國和莒國(今山東省莒縣)避難的齊襄公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小白,都想趕快回到齊國去做國君。二人商定先入齊國者為君。在這場齊國君位的爭奪中,魯莊公竭力支持公子糾,甚至不惜發兵護送他回齊即位。由於小白以假死矇騙了公子糾的謀臣管仲而使公子糾放緩了回齊的步伐,小白捷足先登,當上了齊國的新國君,這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中原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對積極支持公子糾與自己爭位的魯國十分怨恨,魯莊公也因為公子糾沒有當上齊的國君而非常惱怒。於是,齊魯兩國於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大動幹戈,戰於齊國境內的乾時(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結果,魯軍戰敗,魯莊公被迫殺死公子糾,並送還齊桓公索要的管仲。
2,此消彼長
乾時之戰後,齊桓公小白不計管仲的射鉤之恨,拜管仲為相,治理齊國,繼續進行戰爭準備,企圖一舉徵服魯國。齊桓公曾為此徵求管仲的意見,管仲給齊桓公以否定的回答。他說:「未可,國未安」。建議齊桓公對內革新政治和軍事,對外結交好各諸侯,特別是南面的魯國,等齊國的力量強大起來以後再說。然而,急於馬上就向外擴張的齊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建議,於第二年即周莊王十三年正月就發兵攻魯。
再說魯國自乾時之敗後,認真汲取了失敗的教圳,軍事上,加緊訓練軍隊,趕造各種兵器,又疏浚了洙水,以加強國都曲阜的守備;政治上,取信於民,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所以,面對齊國咄咄逼人的氣勢,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的一切力量,與齊國決一勝負。齊魯兩國的長勺之戰,就在此消彼長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