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卻拒絕,唇亡齒寒的道理都不懂嗎?

2020-12-03 希望的燈不熄滅

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一場足以改變天下格局的關鍵戰役,趙國戰敗,東方六國再也無法單獨對抗秦國,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形成,難以逆轉。因此,對於東方六國來說,長平之戰的敗北,簡直是吹了他們滅亡的喪鐘。但如此一場戰爭,影響了後世數十年的國運,東方六國中也只有趙國一家在苦苦支撐,其他如齊楚魏韓等諸侯國,並未參與其中。

而且這對趙國來說,無疑是非常絕望的,因為長平之戰打的是國力消耗戰。他們各自陳兵數十萬,彼此對抗,每天消耗的糧食和草料實在太多,秦趙兩國實際上都很痛苦。若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最終結果將是兩黨的停戰與和解。不過,趙國畢竟國力稍弱,糧草不足,實在是不能再等了。在此期間,趙國也從背後借了糧食給齊國,但齊國沒有答應。

趙王最終沒有辦法,只好孤注一擲。由趙括率領二十萬名邯鄲軍,代替長平前線主帥廉頗,主動與秦軍決戰,以求儘早結束這場痛苦的戰爭。這就是我們所知的結果,趙括輕敵冒進,被白起誘敵深入,斷糧道,最後被趙軍包圍,四百餘萬趙軍幾乎全軍覆沒。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齊國不幫助他們,難道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嗎?

唇齒相依的道理他們當然明白,當初趙國向齊國借糧時,齊國大臣周子就在齊王建面前,將趙國比作齊國之唇齒相依,建議他借糧給趙國。

趙於齊楚,守蔽也;猶齒之有唇,唇亡則齒寒。今天死了趙,明天又死了齊楚。」(資治通鑑)

然而,齊王建對此毫不理會,因為就當時的世界格局而言,趙國和齊國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唇齒相依的關係。對於齊國等諸侯來說,此時趙國和秦國並無多大區別。

所謂戰國之時,在一般人眼裡,似乎就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實際上,這只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小的階段。長期以來,秦國並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如魏國、齊國、楚國、趙國等,曾經和秦國一樣,成為天下霸主,或是參與到爭霸的行列中來。因此,戰國時代的主調是諸侯混戰,不只是秦國打六國這一行。

由於是混戰,沒有絕對的陣營和盟友,他們只會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就算是三晉同源,那也是互相攻伐,更別說別的國家了。以此為背景,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實際上,你會發現,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是一場爭霸戰。

那時候,秦國已經崛起,揮師東進的戰略目標顯露無疑,三晉、楚國六國相鄰,都被秦國打得落花流水。例如,伊闕之戰,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全殲;鄢郢之戰,擊退楚國被迫遷都;華陽之戰,魏趙聯軍斬殺十五萬人,使魏國大片國土陷落。因此,對這五個國家而言,秦國絕對是個巨大的威脅。

不過,趙國也好,也沒到哪裡去,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的軍力大增,逐漸成為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而且這對東方其他諸侯國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反正趙國強大了,作為鄰居的他們也該遭殃了。特別對於燕國、齊國這些遠離秦國的國家來說,趙國比秦國更具威脅。長平之戰之前,趙國並沒有少打他們。

例如,前276年,廉頗伐齊,攻九城;前276年,廉頗攻魏幾,拔之;前265年,趙將田單攻韓,拔注人;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三城。因此,長平之戰對於除秦趙以外的各路諸侯國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立場,雙方都有威脅,坐以待斃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

從這一結論出發,我們再來看齊國不借糧的問題,就很有道理了。對當時的齊國來說,他們不希望看到趙國贏。齊國人希望秦國能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削弱趙國,從而緩和趙國對自己的威脅,至於所謂唇亡齒寒,那應該是後話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自己幫助趙國贏得了秦國的勝利,也許自己可以瓜分一些利益,但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趙國。等他們消化了以後,勢必要向齊國發起新的進攻。另外,齊國也會因出手幫助趙國而受到秦國的冷遇,那麼,無論勝負與否,齊國都會為自己無端地建立一個強大的對手。但是,從齊國利益的角度來看,他們也不希望秦國過於強大,所以他們沒有選擇暗中刺殺趙國。

因此,齊國最想看到的就是趙國和秦國的死磕,雙方都被削弱了,自己才有機會從中獲利。這一結論不僅適用於齊國,也適用於楚國、燕國,甚至還有作為三晉之國的魏國和韓國。對於長平之戰,魏王曾問問下面大臣的意見,結果有人說,趙國敗北,其實是我們的福。儘管這句話有些目光短淺,但從當時的背景來看,還是有道理的。說到底,沒人想看周圍的盟友,太強大了。

醫生說:「縱然勝過趙,我有什麼損失?鄰人的羞愧,是國家的幸福.」(資治通鑑)另外,秦國的外交戰略一直都做得相當不錯。

上黨與長平對峙期間,秦國一直在發射煙霧彈。明軍陣前的弓箭手,卻對趙國的使者表示隆重的歡迎。要建立一種隨時都可以罷兵言和的狀態。這樣,魏國、楚國這些頗有心計的諸侯,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們也許有出兵的想法,但又擔心趙國和秦國已經商議好了。到時自己不但無濟於事,還白白惹來秦國的怒火,那就得不償失了。

貴人鄭朱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交,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交合不成。總結來看,

那麼,齊國這樣的諸侯,在長平之戰中不幫助趙國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坐山觀虎鬥,一方面是怕得罪秦國。這幾個觀念,放在現在看來,自然有些短視,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實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站在神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簡單簡單。

不過他們也沒有想到,趙國會輸得這麼慘,四十多萬壯丁,一、兩個月就被秦軍全殲。那就是趙括被嘲笑了兩千多年的原因,

#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大的傷亡,所有的諸侯都根本反應不過來。而且是在了解了秦國的強大之後,魏、楚等諸侯國才有了唇亡齒寒的想法,出兵支援邯鄲之戰。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齊國君主世系,姜子牙的齊國20代32君,田氏齊國7代8君
    周朝齊國的始封君是姜子牙,其因克商之功,被分封到東夷強國蒲姑舊居的營丘,以震懾東夷。因是在未開墾的草荒和鹽鹼之地建國,齊太公遂奉行「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政策,因地制宜的發展魚鹽業和紡織手工業,由此人民多附,齊為大國。
  • 長勺之戰,齊國和魯國,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說長勺之戰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說曹劌論戰大家就熟悉多了。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強大的齊國欺負弱小的魯國,而魯國憑藉智慧戰勝強齊的故事。而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一首先說,魯國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無辜。魯莊公之父魯桓公,因為發現了其妻文姜與文姜之兄齊襄公通姦的事實,而被齊襄公兄妹合夥殺死。魯莊公即位後,忍氣吞聲,齊襄公最後殺了兇手公子彭生了事。所謂報應不爽,齊襄公的淫亂終於為自己迎來了被殺的結局。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第二年,公孫無知再次被齊人殺死。齊國無君,這時,魯國發現自己手裡有一張王牌。
  • 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最終導致魯晉會盟——「赤棘之盟」
    相反地,自從魯桓公遇害身亡開始,魯國時常會遭受到齊國的欺凌。也無怪乎清朝顧棟高談到齊、魯兩國關係的時候,曾說:「齊之於魯,如切膚之痼疾」。由此可見,魯國和齊國之間的新仇舊恨,相當之深。魯國原先希望晉國復興霸業之後,可以制衡齊國對自己長年的欺凌,但見到齊國與晉國竟然籤署了盟約,魯宣公由此便警覺地意識到:如果論實力,魯國是絕對不如齊國的,現在齊、晉兩國既然已經是同盟,日後齊、魯兩國的糾紛如果借晉國的手來排解,那麼一旦牽扯到利益方面的問題,魯國很可能因此被晉國拋棄。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 當時齊國和魯國都是分封國,為什麼後來齊國比魯國大這麼多?
    齊國無論在國力還是控制區域方面,都比魯國高出一個檔次。經濟上,魯國重農商業並不發達,在西周初期依仗政治優勢還可以躋身大國,到了春秋禮崩樂壞時,經濟短板便顯現出來,反觀齊國,西臨大海,坐擁鹽鐵之利,注重經商,因而以煮鹽富甲天下;故而在經濟上不如齊國;在政治上,魯國嚴格遵守西周傳承下來的禮樂制度,但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以致墨守成規,早在第一代國君伯禽時期,治國因繁瑣而遜於姜太公一籌,周公也因此斷定魯國將來必在齊國之下
  • 韓信:齊國必須佔領,不能投降
    代王陳餘聽說漢軍犯兵家大忌背水列陣後,認為韓信帶兵不過浪得虛名,奇兵出漢中打敗章邯也沒多少含金量,於是輕視韓信並拒絕了李左車關於截斷漢軍糧道的建議,對手下說「兵法雲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他,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之力戰,現在韓信只不過率幾千疲憊之師,我們躲避不戰顯得我們膽怯,現在我們十倍於敵人,十打一難道還打不贏嗎」。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強大的齊國,其國力一直都在秦國之上,即使在戰國後期,齊國也能與秦國拼一拼,為什麼會不戰而降呢?藉助《大秦帝國》這部影視劇,我們來談談歷史上的齊國。齊國是戰國時代的一個老牌諸侯國,它的開國之君是西周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在武王伐紂的戰爭當中,姜子牙被譽為是功臣之首,周武王姬發平定天下之後便將東海之濱的齊國分封給了姜子牙。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楚軍的大將唐眛也是員猛將,知道利用地勢地利,在水淺的地方重兵防守,水深的地方,敵人步兵進攻不力,所以派遣少量的伏兵,用弓箭射擊就可以阻擋敵人的進攻。
  • 戰國七雄—齊國衰亡之路
    其二,齊國長期被秦國拉攏,幾十年沒有發生戰爭,沒想到會突然兵臨城下,因此之前沒有過多的做好戰爭準備。在齊王田健處於兩難之地,想打吧,沒有做好準備,打不贏。不大吧,就只能坐以待斃。就在這時,秦國派使臣來見田建,田建非常高興。在齊國的宮殿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田建為什麼會很高興呢?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秦始皇發起滅國大戰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當年被五國伐齊坑慘了
    齊國是吃過其他六國的苦的,他知道這幫癟犢子沒一個好東西,當初齊國滅國就是拜他們所賜,你覺得齊國還會出手相助嗎?一、五國伐齊後,齊國變得乖巧多了。田單復國以後,齊國的畫風立刻變了。當初齊湣王是看誰不爽就揍誰,感覺他自己就是天王老子,誰都要臣服於他。結果被樂毅帶著一幫五國馬仔胖揍了一頓,不光連老本賠光了,連自己的小命也給折掉了。
  • 孟嘗君田文:明明是齊國宗室,為何要組織五國伐齊,滅亡母國
    孟嘗君田文是靖郭君田嬰之子,屬於齊國的宗室。田文出生於五月初五,田嬰認為不吉,命田文之母將他扔掉。田文之母不忍心扔掉兒子,便將田文留下來,偷偷撫養。田文長大後,其母帶他去認父親田嬰。田嬰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讓田文主持家事,田文禮賢下士,因此有許多人投到他的門下。田嬰去世後,田文繼承了他的封地薛邑,被人尊為孟嘗君。二,雞鳴狗盜
  • 齊湣王——喜歡花樣作死的齊國君主
    齊國作為七雄之一,在戰國歷史上它有兩次亡國之戰。第一次是樂毅伐齊,最後被田單復國,但元氣大傷。第二次,秦滅六國,徹底玩完。齊湣王是樂毅伐齊時齊國的大王,被打的到處逃亡,最後身死,說他是戰國時死的最慘的君主也不為過。齊湣王剛上位的時候,齊國將領匡章率領齊、魏、韓聯軍打敗楚軍,打得楚國只得依附於齊國。那時的齊國很強,足以同西方的秦國爭霸。
  • 鳩佔鵲巢:田氏是怎麼取代姜姓齊國的?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齊國雖一直都是"齊國",但先後經由姜氏和田氏兩個家族主宰。齊國自存在之日起,就屬於姜氏。直到田氏從一個外來者,最終成為齊國之主,姜氏才退出齊國政權核心。這背後的故事,還要從齊國的這一支田氏之祖田完說起。西周在建立之初大封諸侯。
  • 因嘲笑引發的一場外交噩夢,強大的齊國被打得割地賠款
    公元前592年,晉國郤克、魯國季孫行父、衛國孫良夫、曹國公子首,先後抵達齊國,四名使者與齊國進行了外交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這四名使者雖然都是地位較高的貴族,但他們卻都有身體上的缺陷。郤克有一條斷腿,季孫行父則是禿瓢,孫良夫只有一隻眼睛,公子首則患有佝僂症。
  • 春秋戰國史四:齊國內亂結束,齊桓公即位,管仲治齊,長勺之戰
    隨著鄭國、楚國的崛起,同時代齊國,也開始迎來自己的國運——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了。在此之前,齊國一直是鄭國的小跟班。在此之前,也就是公元前722年開始這幾十年時間裡,隨著鄭國的崛起,齊國一直都是鄭國的小跟班。
  • 五國伐齊為何沒有滅了齊國?
    公元前284年,正當齊國沉浸在要去滅亡宋國,獨吞這天下富饒的陶邑時,齊國丞相蘇秦卻「背叛」了齊國,蘇秦秘密召集秦、燕、韓、趙、魏五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齊國。齊湣王不明就裡,稀裡糊塗的開始了逃亡生活。
  • 戰國時期一度稱王稱帝的齊國為何後來就無所表現了?
    齊威王用兩次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把擁有百年霸業的魏國拉下了神壇,魏惠王迫於壓力還帶領幾個小國跑到徐州去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享王號,也承認魏惠王為王,這個在歷史上被稱為「徐州相王」的大事件標誌著齊國(雖然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姜氏齊國,但畢竟國號未變)的再次崛起。
  • 自燕滅齊田單復國,五六十年發展,曾經強大齊國為何還是不堪一擊
    齊楚徐州之戰,楚國大勝。楚威王乘機向齊國提出了驅逐田嬰的要求。齊臣張醜對楚威王說:「王戰勝於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於國,百姓為之用。嬰子不善,而用申縛。申縛者,大臣與百姓弗為用,故王勝之也。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在這裡,張醜指出,楚國之所以能在徐州之戰中戰勝齊國,是因為齊國不用田盼子,而用了田嬰的緣故。
  • 果然不出士茁所料,就在齊國新君即位不久,陳乞也開始了他的行動
    果然不出士茁所料,就在齊國新君即位不久,陳乞也開始了他的行動,時不我待,一旦呂茶坐穩江山,在要想換掉國君實現自己獨霸齊國的夢想可就難了。簡單說一下陳乞此人,後面的晉齊爭霸中還要多次提到他。陳乞,媯姓,田氏,名乞,因其先祖為陳國厲公的後代,所以也稱為陳乞,陳厲公太子陳完因為陳國發生內亂逃亡齊國,齊桓公接納了他,並任命為齊國為大夫,繼媯姓之祀,以下五世而至田乞。齊景公時,陳乞向百姓借糧食以大鬥借出,小鬥收進的方法籠絡民心,田氏宗族逐漸強盛,一步步進入到齊國的政治核心。此時,陳乞正在考慮著如何推翻呂茶,迎接呂陽生回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