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一場足以改變天下格局的關鍵戰役,趙國戰敗,東方六國再也無法單獨對抗秦國,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形成,難以逆轉。因此,對於東方六國來說,長平之戰的敗北,簡直是吹了他們滅亡的喪鐘。但如此一場戰爭,影響了後世數十年的國運,東方六國中也只有趙國一家在苦苦支撐,其他如齊楚魏韓等諸侯國,並未參與其中。
而且這對趙國來說,無疑是非常絕望的,因為長平之戰打的是國力消耗戰。他們各自陳兵數十萬,彼此對抗,每天消耗的糧食和草料實在太多,秦趙兩國實際上都很痛苦。若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最終結果將是兩黨的停戰與和解。不過,趙國畢竟國力稍弱,糧草不足,實在是不能再等了。在此期間,趙國也從背後借了糧食給齊國,但齊國沒有答應。
趙王最終沒有辦法,只好孤注一擲。由趙括率領二十萬名邯鄲軍,代替長平前線主帥廉頗,主動與秦軍決戰,以求儘早結束這場痛苦的戰爭。這就是我們所知的結果,趙括輕敵冒進,被白起誘敵深入,斷糧道,最後被趙軍包圍,四百餘萬趙軍幾乎全軍覆沒。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齊國不幫助他們,難道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嗎?
唇齒相依的道理他們當然明白,當初趙國向齊國借糧時,齊國大臣周子就在齊王建面前,將趙國比作齊國之唇齒相依,建議他借糧給趙國。
趙於齊楚,守蔽也;猶齒之有唇,唇亡則齒寒。今天死了趙,明天又死了齊楚。」(資治通鑑)
然而,齊王建對此毫不理會,因為就當時的世界格局而言,趙國和齊國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唇齒相依的關係。對於齊國等諸侯來說,此時趙國和秦國並無多大區別。
所謂戰國之時,在一般人眼裡,似乎就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實際上,這只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小的階段。長期以來,秦國並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如魏國、齊國、楚國、趙國等,曾經和秦國一樣,成為天下霸主,或是參與到爭霸的行列中來。因此,戰國時代的主調是諸侯混戰,不只是秦國打六國這一行。
由於是混戰,沒有絕對的陣營和盟友,他們只會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就算是三晉同源,那也是互相攻伐,更別說別的國家了。以此為背景,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實際上,你會發現,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是一場爭霸戰。
那時候,秦國已經崛起,揮師東進的戰略目標顯露無疑,三晉、楚國六國相鄰,都被秦國打得落花流水。例如,伊闕之戰,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全殲;鄢郢之戰,擊退楚國被迫遷都;華陽之戰,魏趙聯軍斬殺十五萬人,使魏國大片國土陷落。因此,對這五個國家而言,秦國絕對是個巨大的威脅。
不過,趙國也好,也沒到哪裡去,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的軍力大增,逐漸成為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而且這對東方其他諸侯國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反正趙國強大了,作為鄰居的他們也該遭殃了。特別對於燕國、齊國這些遠離秦國的國家來說,趙國比秦國更具威脅。長平之戰之前,趙國並沒有少打他們。
例如,前276年,廉頗伐齊,攻九城;前276年,廉頗攻魏幾,拔之;前265年,趙將田單攻韓,拔注人;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三城。因此,長平之戰對於除秦趙以外的各路諸侯國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立場,雙方都有威脅,坐以待斃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
從這一結論出發,我們再來看齊國不借糧的問題,就很有道理了。對當時的齊國來說,他們不希望看到趙國贏。齊國人希望秦國能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削弱趙國,從而緩和趙國對自己的威脅,至於所謂唇亡齒寒,那應該是後話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自己幫助趙國贏得了秦國的勝利,也許自己可以瓜分一些利益,但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趙國。等他們消化了以後,勢必要向齊國發起新的進攻。另外,齊國也會因出手幫助趙國而受到秦國的冷遇,那麼,無論勝負與否,齊國都會為自己無端地建立一個強大的對手。但是,從齊國利益的角度來看,他們也不希望秦國過於強大,所以他們沒有選擇暗中刺殺趙國。
因此,齊國最想看到的就是趙國和秦國的死磕,雙方都被削弱了,自己才有機會從中獲利。這一結論不僅適用於齊國,也適用於楚國、燕國,甚至還有作為三晉之國的魏國和韓國。對於長平之戰,魏王曾問問下面大臣的意見,結果有人說,趙國敗北,其實是我們的福。儘管這句話有些目光短淺,但從當時的背景來看,還是有道理的。說到底,沒人想看周圍的盟友,太強大了。
醫生說:「縱然勝過趙,我有什麼損失?鄰人的羞愧,是國家的幸福.」(資治通鑑)另外,秦國的外交戰略一直都做得相當不錯。
上黨與長平對峙期間,秦國一直在發射煙霧彈。明軍陣前的弓箭手,卻對趙國的使者表示隆重的歡迎。要建立一種隨時都可以罷兵言和的狀態。這樣,魏國、楚國這些頗有心計的諸侯,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們也許有出兵的想法,但又擔心趙國和秦國已經商議好了。到時自己不但無濟於事,還白白惹來秦國的怒火,那就得不償失了。
貴人鄭朱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交,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交合不成。總結來看,
那麼,齊國這樣的諸侯,在長平之戰中不幫助趙國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坐山觀虎鬥,一方面是怕得罪秦國。這幾個觀念,放在現在看來,自然有些短視,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實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站在神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簡單簡單。
不過他們也沒有想到,趙國會輸得這麼慘,四十多萬壯丁,一、兩個月就被秦軍全殲。那就是趙括被嘲笑了兩千多年的原因,
#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大的傷亡,所有的諸侯都根本反應不過來。而且是在了解了秦國的強大之後,魏、楚等諸侯國才有了唇亡齒寒的想法,出兵支援邯鄲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