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燕滅齊田單復國,五六十年發展,曾經強大齊國為何還是不堪一擊

2021-01-16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田齊貴族對賢能之士的限制作用

田姓貴族是以家族勢力的無限膨脹而奪取了姜氏貴族的政權,從而擁有齊國的。這種權力的更替在歷代田齊國君的心中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陰影。因而田齊貴族在掌握政權後,把加強對大臣的防範和鞏固國君的絕對權威當做既定的國策。這種國策對我國後世的中央集權制有深遠的影響。而田齊貴族對大臣的防範,對賢能的限制,甚至摒棄賢才,給田齊貴族也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是導致田齊諸侯國衰亡的重要原因。

齊威王是齊國的有為之君,他在位時期曾創造了齊國的盛世。

然而齊威王重用的相田嬰卻是一個庸才。田嬰是齊威王的親信,有記載說他是齊威王之少子,亦可能是其庶弟,被封為靖郭君。齊威王對田嬰非常信任。當時齊國國君每日必須聽五官(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司徒)的奏事,而齊威王聽「五官」奏事的國務很是厭倦。

《戰國策·齊策一》載:「王曰:說五而厭之。'令與靖郭君。」姚宏注曰:「與靖郭君,使聽治也。」鮑注曰:「以五官之計委之。」齊威王如此看重靖郭君,而靖郭君田嬰又是如何執政呢?靖郭君田嬰的兒子田文對其父親說:「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今君後宮蹈綺穀而士不得短褐,僕妾餘粱肉而士不厭糟糠。今君又尚厚積餘藏,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損,文竊怪之。」

田嬰相齊,不僅「門下不見一賢者」,貪婪奢侈,在政治上也毫無建樹。齊楚徐州之戰,楚國大勝。楚威王乘機向齊國提出了驅逐田嬰的要求。齊臣張醜對楚威王說:「王戰勝於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於國,百姓為之用。嬰子不善,而用申縛。申縛者,大臣與百姓弗為用,故王勝之也。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

在這裡,張醜指出,楚國之所以能在徐州之戰中戰勝齊國,是因為齊國不用田盼子,而用了田嬰的緣故。田盼子才是真正的賢能之士,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但田盼子與田嬰關係不好,田嬰當權,田盼子才不被重用。田嬰任用申縛,而申縛乃無能之輩不能得到大臣與百姓的擁戴,所以楚國才能打敗齊國。今若逼齊驅逐田嬰,田盼子復被起用,整其士卒以與楚戰,對楚國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楚王不再要求齊國驅逐田嬰。

田嬰就是這樣一個平庸無能之輩,但在齊國的政治舞臺上輔助三王,以相齊國,排斥賢才,從而使齊國在對外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都處於不利的地位。齊威王時期,成侯鄒忌曾為齊相,田忌為將,相互之間有嫌隙。謀士公孫閱對鄒忌說:「公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撓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齊威王使田忌伐魏。

然而,田忌出徵魏國,三戰三勝,又引起鄒忌的妒忌。鄒忌以告公孫閱。於是公孫閱使人帶十金,往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此話傳到朝廷,齊威王聽說田忌欲謀反,大怒,馬上派人捉拿田忌。田忌聽說後,逃到楚國,鄒忌從而得以專齊國之政。鄒忌又派人遊說楚王,將田忌封之於江南,使之永遠不復回齊國。其實,根據《齊策一》的記載,田忌根本沒有篡權謀反的動機。

馬陵之戰後,軍師孫臏曾對田忌陳述厲害,舉大事,以正齊君,以驅鄒忌,而田忌皆不聽從。結果以田忌之賢,反受鄒忌的誣陷和算計,被迫奔楚。雖然鄒忌亦不失為一個有才幹的政治家,齊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他諷齊王納諫也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但他處心積慮地陷害田忌,妒賢嫉能,趕走田忌,這不能不是齊國的重大損失。

鄒忌陷害田忌,屬貴族大臣的傾軋。齊威王聞聽田忌謀反,不問是非真假,馬上派人捉拿田忌,一方面表現了他害怕軍功大臣謀奪政權的陰暗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他對賢能之士的排斥和不信任。

在戰國時期的幾任齊相中,孟嘗君能力較強,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是一個褒貶不一的人物,或以為孟嘗君是一個當世賢者,或以為孟嘗君所招皆雞鳴狗盜之徒,朋黨比周,以圖私利。

孟嘗君任相時期,曾發動齊、韓、魏三國對楚的垂沙之戰,大敗楚國;又率領諸侯各國西攻秦,攻進函谷關,迫使秦人求和,秦人十五年不敢窺兵於山東。他任相期間,齊國政權穩定,正處於鼎盛時期。但齊湣王認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專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孟嘗君曾

數次被罷黜齊相,趕出朝廷,回到封邑薛地去。後來孟嘗君到魏國去,任魏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齊襄王立,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文卒,諡為孟嘗君。」孟嘗君在外,竟然與他國策劃伐齊,可見其對齊湣王的仇恨之深。

如果說戰國前期,齊威王、齊宣王雖然對賢才限制使用,在招攬人才方面還下些功夫,如任用田忌,孫臏、鄒忌、田盼子、檀子等。而至齊滑王時期,齊國因孟嘗君是王室宗親而得任用外,不見齊國任賢的跡象。

齊國自春秋時期就是一個經濟和軍事大國。戰國初年,田太公和、桓公午、威王時期,齊國又得以發展壯大,所以才有齊宣王和湣王前期的齊國盛世。然後由於齊國對賢能之士的限制使用,特別是齊宣王后期至潛王時期,齊國一些賢能之士紛紛隱居,採取與齊國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齊國排斥賢能、閉門自守的既定國策,使齊國迅速衰弱。

二、齊國貴族的腐朽統治

戰國中期以後,齊國貴族統治集團日趨保守、腐朽和反動。齊宣王時期,聲色狗馬,燈紅酒綠,奢侈腐朽。《戰國策·齊策四》記載王鬥對齊宣王說:「世無騏麟騄耳,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愛尺穀也。」齊宣王關心的只是安樂和享受。

齊國的大臣也是如此。馮諼曾說孟嘗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齊國貴族衣錦曳綺,玉食珍羞,享盡富貴與榮華,而齊國的下層人民卻窮困無以生存。《齊策四》曰:「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馮諼是後來爬上富貴之列的人物他曾貧困無以自存,而在齊國的大多數則是窮苦百姓。

齊國統治者不顧人民的死活,大興土木工程。《呂氏春秋·驕恣》云:「齊宣王為大室,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以齊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諫王。」(明)董說撰《七國考》卷四《田齊宮室》云:「戰國春秋威王起琅琊之臺,倚山背流,其高九仞。《淮南子》註:齊宣王樂琅琊之臺,三月不返。按《山東志》琅琊臺在琅琊山。」另外,齊國有漸臺、祭臺、瑤臺、柏寢臺等。這些華美的宮殿、瑤臺皆浸滿了齊國勞動人民的血淚,是在累累的屍骨上築起來的。

生活上的荒淫奢侈,必然引起政治上的反動。齊滑王時期,拒絕一切正確的諫議,專橫跋扈,剛愎自用,無人敢論其是非。

如有人對他的朝政指責,就會馬上遭到殺戮。田齊貴族為了加強國君的權力和專政,維護田齊貴族的利益,用法律條文把貴族的身份等級固定起來。董說的《七國考》引《瑣語》云:「齊威王時,國中大靡,民不衣布。於是威王造錦繡之禁,罪若謗王矣。」齊威王規定,只有王與貴族才能衣錦繡之衣,若一般百姓服錦繡,其罪按誹謗齊王治罪(謗王者,要治以死罪)。齊威王對貴族的身份進行保護,不許民有絲毫的越軌行為。

《呂氏春秋·至忠》記載著一個這樣的故事:齊潛王(有疾,派人去接當時的名醫文摯。文摯醫好了齊滑王的疾病,但因冒犯了他的尊嚴,文摯又遭生烹的下場。這個故事不僅說明齊國有「烹」死活人的慘重刑法,而且也表明了齊國國君至高無上,任何人不能侵犯的權威;同時也說明齊滑王的殘酷和不通情理。

齊國貴族用嚴刑峻法去對待人民,鎮壓人民的反抗,維護貴族統治集團的既得利益,維護他們的等級制度和秩序。齊國人民在貴族們殘酷的統治下,民不聊生,在苦難中掙扎。

三、曠日持久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春秋以降,齊國或內亂,或外患,大大小小的戰爭接連不斷。戰國時期,大規模的兼併戰爭更是激烈。爭城一戰,殺人盈城;爭地一戰,殺人盈野。大批的人民被驅趕到戰場上,陷入戰爭的深淵。

《戰國策·齊策一》載:蘇秦對齊宣王說:臨淄一共7萬戶人家,可出21萬兵卒。如此算來,臨淄城中的居民,每戶要出3個兵丁。那麼齊國國都所有的16歲至60歲的男子全部徵用,家中僅存孤弱婦女的情況不言而明。齊國人民承受著沉重的戰爭負擔。

戰國以降,田齊國家連年戰爭。公元前390年,魯齊有平陸之戰;公元前370年,「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公元前369年,齊救衛之戰。「威王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並伐。」以後,魏齊爭霸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觀澤之戰;孟嘗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齊湣王時期,齊、韓、魏有攻秦至函谷關之戰。燕齊之戰中,齊國幾乎亡國。在戰爭中死傷成千上萬人,耗費大量的財富。

更為悲慘的是,這些無辜的人民被拖在戰爭的深淵中,被「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僕,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虜,相隨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種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每次戰爭,人民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千戶滅門,死者蔽野,流血成川,沸聲成雷,戰爭的慘況使人目不忍睹,人民承受著沉重的戰爭的災難。

田齊統治者為了達到他們稱王、稱霸的目的,為了滿足他們對財富、對權力的無窮欲望,連年不斷地發動著戰爭。戰爭中死傷大量的人民,田地荒蕪,國力衰竭,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

一些有識之士曾勸齊王停止戰爭,汜愛萬物,如《呂氏春秋·愛類》記載,惠施、匡章都曾到齊國去規勸齊王。但在激烈的兼併戰爭的戰國時代,齊國不會停止戰爭。惠子等人的努力也是徒勞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在蘇洵的《六國論》中,對齊國最終因何而滅亡,給出了這麼一個觀點: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說的直白點就是,齊國沒有拿土地來賄賂秦國,可最終為什麼還是在五國之後而滅亡呢?因為齊國與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用現在的一個詞來說,戰國末年對抗秦國,對於六國而言就是政治正確。
  • 五國伐齊為何沒有滅了齊國?
    公元前284年,正當齊國沉浸在要去滅亡宋國,獨吞這天下富饒的陶邑時,齊國丞相蘇秦卻「背叛」了齊國,蘇秦秘密召集秦、燕、韓、趙、魏五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齊國。齊湣王不明就裡,稀裡糊塗的開始了逃亡生活。
  • 孟嘗君田文:明明是齊國宗室,為何要組織五國伐齊,滅亡母國
    田文是戰國後期的齊國名士,曾經多次擔任齊國宰相,也曾被秦昭襄王看中,到秦國擔任宰相。孟嘗君出身齊國宗室,晚年卻鼓動五國伐齊,差點消滅母國。那孟嘗君度過了怎樣的一生,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巧言難父田嬰十分生氣,責備田文之母不聽他的話。田文質問父親為何要扔掉他,田嬰回答:「五月初五是不吉之日,這天出生的孩子若長高到門戶,便會剋死父母。」田文說:「人生下來,是受天命控制,還是受門戶控制呢?要是受天命控制,還有什麼好擔心的。要是受門戶控制,只要加高門戶即可。」田嬰無話可說,於是認了田文。
  • 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因為利益!這時亙古不變的道理!
  •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為何戰國卻稱田齊而不是姜齊?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呂尚(姜子牙)於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姜姓呂氏齊國(姜齊),《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姜齊興衰史。田完逃入齊國陳完逃入齊陳完入齊改為田完,田姓始祖。此時的齊國已不再是齊桓公時那麼強大,國內政治鬥爭不斷!
  • 齊國滅宋為何得罪了韓,趙,魏,楚,燕五國?
    而取而代之的是東齊西秦,秦國在孝公一代進行了積極而徹底的變法,一舉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面。而齊國在則在威宣兩代明君的仁治下,也走向田齊一朝最輝煌的頂峰。東齊西秦發力胖揍武林盟主魏國,先是齊國在公元前354年和公元前351年孫臏兩次大敗龐涓,一對師兄弟的恩愛情仇背後,是齊國把領頭羊一把拉下馬。
  • 齊湣王稱帝後為何又取消帝號?不是他有自知之明,是被蘇代忽悠了
    蘇代自燕來,入齊,見於章華東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戰國風雲突變,國與國之間的盟約,如同廢紙一般,昨天還信誓旦旦約定為盟友之國,今天可能就變成了兵戈相向的敵對之國,何也?是「利」,正所謂: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一成不變的利益。
  • 戰國七雄—齊國衰亡之路
    秦始皇滅掉楚國以後,只剩最後一個國家齊國,齊國的國土遠離秦國,並未受到遠交近攻的影響,因此當秦始皇發動滅齊時,齊國仍然擁有數十萬軍隊和數千裡土地,那麼他為什麼不發一兵一卒,就投降了呢?使臣入齊,舉國皆降公元前221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殘部以後,從北向南攻入齊地,兵臨臨淄城下時,齊王田建慌作一團。因為五國已滅,這時沒有其他國家的軍隊前來救援了。其二,齊國長期被秦國拉攏,幾十年沒有發生戰爭,沒想到會突然兵臨城下,因此之前沒有過多的做好戰爭準備。
  • 秦始皇發起滅國大戰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當年被五國伐齊坑慘了
    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一口氣拿下齊國72座城池,將臨淄城內的齊湣王趕到了莒城,結果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從此以後東方大國齊國,一蹶不振。即使後來田單復國,齊國也失去了過去的風採。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攻滅韓國,開啟了滅國大戰,你讓齊國何去何從?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導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為何滅亡?齊國地理資源優越,政治清明,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姜子牙雖然是一個異姓諸侯王,但在西周的地位還是十分崇高的,而齊國自從立國開始就是一個實力非常強盛的諸侯大國,更重要的是,它有著發展經濟的天然優勢,它背靠東海,在海上貿易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後世很多歷史學家們的研究當中,海上絲綢之路,際在商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雛形
  •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其中,約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際,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在佔領宋國後,雖然齊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是卻造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更為嚴重的是,約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打齊國,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主力, 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差一點就因此而亡國。
  • 春秋戰國時齊國君主世系,姜子牙的齊國20代32君,田氏齊國7代8君
    周朝齊國的始封君是姜子牙,其因克商之功,被分封到東夷強國蒲姑舊居的營丘,以震懾東夷。因是在未開墾的草荒和鹽鹼之地建國,齊太公遂奉行「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政策,因地制宜的發展魚鹽業和紡織手工業,由此人民多附,齊為大國。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說起山東,我們知道有一個稱呼是齊魯大地,主要是因為之前山東境內有兩個重要諸侯國,也就是齊國和魯國。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
  • 戰國七雄:曾力壓秦國的霸主,「東帝」齊國的崛起與衰亡之路
    其實不然,這中間還是有不小的變故的,就連王室都有更替,在史書上,齊國還有兩個更專業的叫法,姜齊和田齊。這是為什麼呢?不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的徵伐之權,齊國想不強大都難。,雖然偶爾有滑坡的時候,但是無傷大雅,特別是到了齊桓公(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這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是田代齊後的齊桓公)這裡,通過歷史名相管仲進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四民分業,等政治改革。
  • 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奪齊國72座城,田單如何力挽狂瀾?
    公元前284年,五國推舉燕國上卿樂毅為主帥,合縱伐齊。齊軍在五國聯軍面前毫無反抗能力,樂毅僅用時半年就攻克齊國都城臨淄。齊國國君齊湣王倉皇出逃,後被楚將淖齒所殺。齊國境內74座城池幾乎全部淪陷,僅餘即墨,莒縣二城,但在強大的燕軍面前,這二城陷落也只是時間問題。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秦國統一六合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固定節奏和順序的。因為任何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謀劃而採取強攻的措施,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對於秦國來說,曾經的春秋霸主齊國便是前車之鑑,被諸侯聯盟打敗之後便一蹶不振。
  • 秦為何先滅韓趙魏,後滅楚燕齊?原來秦滅六國的順序藏著小秘密
    戰國時期,秦經過變法以後,國家迅速變得強大起來。到了秦王嬴政統治期間,秦國終於在公元前230年「解鎖」了掃滅六國的模式。公元前221年,秦滅掉了東方的齊國,最終統一了天下。而嬴政也成為了主宰天下的始皇帝。秦滅六國足足花了10年的時間,而且秦國掃滅六國的順序也十分耐人尋味。
  • 秦始皇10年滅六國,他是如何做到的?看地圖一目了然
    秦始皇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是有原因的,畢竟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他只花了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六國,而戰國七雄割據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時間,正是在秦始皇的推動下,群雄割據的現象被打破,中國實現了大一統,並且持續了幾千年,其實看地圖就能夠明白為何秦始皇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